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丹江口市食用菌栽培的实际出发,分析了该市食用菌栽培的现状,提出了丹江口市食用菌发展对策。
关键词:食用菌;栽培历史;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丹江口市有500多年栽培食用菌栽培历史,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生态条件特别适合食用菌规模发展,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食用菌集中产地之一。截至目前,丹江口市林业用地面积21.5万hm2,森林覆盖率39.3%,活立木蓄积284.7万m3。可用于发展鲜菇、黑木耳和香菇的栎类耳菇林资源就有2.3万hm2。 据2012年统计全市发展食用菌有9个乡镇、办、区,35个村,2200户,生产袋料香菇172.5万袋,木耳115.5万根,总产量达604.5t,创产值3627万元以上。“十二五”期间,在试点的基础上,力争使丹江口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到年生产量达到3000万标准袋。实现产值3~5亿元,完成利税1.5亿元,种植户人平增收2000元。
1 丹江口市食用菌栽培的现状
1.1 丹江口市食用菌栽培的优势有六
1.1.1 地理区域位置优势
丹江口市北有秦岭山脉屏障,南有大巴山雄峙,八百里武当居中。地理位置为N32°36′, E110°48′左右,地处湖北省西北东部,汉江中上游、鄂豫两省交界处,古有“三阳(郧阳、襄阳、南阳)腹地”之称。由于丹江口市地处东西南北交接的过渡区域,处于汉江中游和丹江口水库中心位置,交通发达,信息灵通,为丹江口市木耳、香菇等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物资供销,技术推广,信息交流提供了前提,同时丹江口市乡村公路已全面硬化,也为丹江口市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1.2 种质资源优势
据调查,丹江口市食用菌种类有黑木耳、香菇、平菇、姬菇等,黑木耳新菌种——新科1号、单片5号,香菇菌种武香1号等。
1.1.3 气候条件
丹江口市属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市年平均气温7.7~16℃,年平均气温15.9℃,1月最冷,平均气温3.1℃,极端最低气温-12.4℃(1977年1月)。8月最热,平均气温31.9℃,极端最高气温41.5℃(1966年7月);年降雨量750~900mm。食用菌菌丝生长最低温度为2℃,最高温度为40℃,丹江口市终年可满足这一条件。各类食用菌子实体分化温度又各有不同的要求,蘑菇、平菇、香菇以11℃~16℃最好,木耳以19℃~21℃为好,草菇则在28℃~36℃时最佳。栽培实践表明,在丹江口市气候条件下,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栽培食用菌,终年可以生产和出菇。
1.1.4 充足的资源优势
丹江口市现有可用于木耳、香菇生产的栎类森林资源面积达2.3万h㎡。这部分林地林木生长茂密,可采取抚育间伐,树干用于生产黑木耳及香菇。枝干可粉碎加入农作物秸秆生产鲜菇。再者栎类再生能力比较强,采伐的第2年又可萌发,3a后又可利用,即可提供充足的原料,又能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这为丹江口市木耳、香菇产业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另外,又能把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增加经济收入。
1.1.5 技术优势
华中农业大学杨新美、朱兰宝教授从50年代起就在丹江口市山区进行食用菌生产研究,摸索出了一整套适合丹江口市栽培食用菌的生产技术,为山区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技术人员,研究推广了食用菌6大菌类28个菌号。丹江口市的香菇产品在港澳地区很有知名度。丹江口市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菌农认识提高,积极性高涨,目前盐池河、三官殿等乡镇已初具生产规模,发展势头良好,他们引进技术和人才,大力投入,为该产业发展增强了力量、奠定了基础,起到了较好的技术示范带头作用。
1.1.6 市场销售优势
以国内外农产品的供求情况来看,大部分农产品处于相对饱和的情况下,木耳、香菇产品尤其是高档产品严重不足,具有出口优势,以该产品的营养和健康来看,它是一种高营养的产品,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木耳、香菇、鲜菇逐渐成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食品之一,具有良好的销售市场。同时丹江口市木耳、香菇生产历史长,产品质量好,名声远扬,吸引了很多外地商家到丹江口市投资。另外根据盐池河镇木耳、香菇市场和武当山高山干菜市场销售情况看,该产品非常抢手且价位很好,倍受外地游客和经销商关注。因此,丹江口市木耳、香菇产业化发展具有很好的市场。
1.2 丹江口市食用菌栽培的劣势
1.2.1 段木栽培比例仍然过大,资源浪费严重
1.2.2 理体系不健全
如菌种生产管理体系尚未理顺;食用菌产业的管理和指导不足,对食用菌产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政府没有相应的扶持、奖励政策。资源管理因受相关法律、法规制约,造成管理与生产所需不协调,从而限制了产业的扩大发展。在流通领域内,无稳定畅通的渠道,缺乏有序经营管理和有效的信息媒体服务,使产、供、销的经营活动不能很好衔接。
1.2.3 基地规模小,比较分散
1.2.4 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大,加工设备简陋,技术标准不高
食用菌应用开发研究经费无投入,很难支持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无品牌产品,无法与邻近省市竞争及与国际贸易接轨
1.2.5 全市缺乏统筹规划
市内无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在深加工领域的科研和开发工作极为薄弱。
1.2.6 运行机制不灵活,制约因素很多
2 丹江口市食用菌发展对策
2.1 树立一个信心,将食用菌事业发扬光大
丹江口市食用菌经历了约500a的发展,凝聚了老一代食用菌科学家的智慧和不懈努力,我们守业者要树立栽培食用菌一定能发家致富的信心,将食用菌事业发扬光大。
2.2 坚持两个标准 实施食用菌标准化,按国家食用菌无公害栽培技术标准,实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按丹江口市地方标准,实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
2.3 抢抓三个机遇,大力发展食用菌
要抓好用好国家的惠农政策,如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农村人才“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等。抓好用好国家对大型龙头企业的扶植政策,提升以丹江口市三官殿办事处食用菌协会、丹江口市武当永乐食用菌有限公司、丹江口市官山食用菌厂等为核心的大型龙头企业的牵引力,从而带动江南江北的盐池河、六里坪、浪河、三官殿官山、白杨坪、丁家营、牛河、大沟、石鼓等乡镇食用菌基地建设。抓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十堰市“一城两带”工程的机遇,大力发展丹江口食用菌产业。
2.4 要四个做好
即把食用菌产业做大,把食用菌产业做强,把食用菌产业做精,把食用菌产业做优。
2.5 五项措施
2.5.1 各职能部门要转变观念
各职能部门要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思想,把食用菌产业列入富民工程、菜篮子工程、生态农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每年按发展规划,予以资金扶持或奖励,出台切实可行的资金扶持政策及耳菇林木资源采伐便利政策。
2.5.2 健全行业领导机构,加大科技投入,扩充人才资源
食用菌的生产涉及面广,关系到农、工、商、外贸、科研各行业,食用菌本身种类多,组织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等各系统也有不相同。为此,建议由市林业局成立市级食用菌协会(该协会理事含有市政府、科委、农委、科研、情报、高等院校、和各乡镇)强化对本市食用菌生产、科研、销售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和技术开发。同时,资源大乡镇成立相应的食用菌协会,负责本辖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等。
2.5.3 探索丹江口市食用菌生产发展的模式
丹江口市食用菌生产应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产、供、销、原料、劳力、技术、资金、设备、运输、加工等条件和销售对象等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明确规模,确定生产品种和数量,减少盲目性。
2.5.3.1 组建立市食用菌领导小组
过去农业局、科委在直接或间接地参与食用菌生产的组织领导工作,但力量分散。目前可由市林业局组建专职管理机构,并给予充足的工作、服务经费。
2.5.3.2 健全食用菌生产机制
根据目前丹江口市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及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温湿条件,在资金、技术、资源保障的情况下,可以先搞试点,摸索经验,不宜盲目建厂,遍地开花,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根据目前体制改革的趋势看,食用菌的专业户、科技户、生产联合体,将是丹江口市生产的主要力量。可以学习福建省的经验,由政府扶助,实行“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帮助培育“三专”,即重视食用菌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的培育,既保证规模,使农户把它作为一主业来经营,同时利于组织管理、指导,还可以在资金、技术、物资上重点扶持,抓住重点,推进发展;采用“四统一分”的双向经营模式,即由乡镇食用菌协会统一备料(资源、菌种配备)、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统一品牌销售,各生产者分别生产、管理、采收等。
2.5.3.3 探索林下生产模式
在丹江口市自然条件下能够栽培的食用菌种类较多,应把国内外先进经验与本地条件结合起来,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生产模式。在经济条件不富裕的农村,可就地利用秸秆等农业副产物,在果园、竹林、树下或房前屋后进行平菇、草菇、蘑菇生料露地栽培,这样不占地,不用房,投资小,管理方便。蘑菇的栽培,除部份采用上述方式栽培外,还可在中稻田收获后种一茬菇,实行“稻—菇”轮作制。同时,尽可能地改造现有菇房,将秋播一次栽培制,成为秋春两次栽培制,大幅度提高产量。
2.5.3.4 打响武当山珍食用菌品牌
就目前生产投入分析,袋料香菇每袋需原材料2.5㎏,菌种主要来源为随州,平均价在3元/㎏,而种植袋料菇的原料主要为栓皮栎、杂柴、农作物副产品等,50㎏原料可打45㎏锯末(1㎏加工需4分钱,合计4元)。每袋生产成本达3.5元,利润可达3~6元。木耳一根杆投资约4元,木耳菌种一般在浙江进货,一根杆可钻3排,69~72个眼,每根利润可赚2~6元。由此,可确定今后食用菌产业发展主攻方向:革新栽培方式,尽可能减少段木黑木耳及段木香菇栽培,应发展袋料栽培,利用高山冷凉气候、大棚设施等发展香菇的反季节栽培,满足常年供应;推广优质品种,在发展袋料香菇的同时,发展双孢蘑菇、鸡腿菇、草菇、巴西蘑菇等草腐菇和茶树菇等木腐菇;更新烘干、分级、包装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档次,打造(武当山珍)食用菌品牌。
2.5.4 重视食用菌深加工,形成新的产业结构
发展食用菌深加工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综合效益,还在于扩大商品流通渠道,占有更大的市场,有利于促进产业稳步发展,并从根本上解除广大菇农的后顾之忧。可以说,今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出路在深加工。食用菌加工方式应多样化,除制罐、干品、菇粉“老三件”外,应积极开发酱制品、调味品、泡菜制品,方便食品等形成新的产业结构。
2.5.5 培育龙头企业,拉动产业发展
丹江口市食用菌产业大发展时机已到,建议组建一个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股份有限公司,把科研、生产、加工、服务、流通的各个领域的力量联合起来,发挥群体优势,这需做好以下工作。
2.5.5.1 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或食用菌家庭农场
引导菌农依法自愿的原则,建立食用菌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或食用菌家庭农场。
2.5.5.2 大力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
如丹江口阿里山食用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或组建丹江口市武当山珍食用菌有限股份集团公司,或鼓励食用菌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按照企业(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内外整合,对外招商等方式,培育壮大食用菌生产、食用菌营销、食用菌深加工龙头企业;规范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确保产品质量和效益。按照“包菌种、包技术、包回收”的“三包”合同,建立菌种产量损失赔偿机制,严格规范市场,严谨伪劣菌种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尤其注重资源保护,确保产业持续发展。
2.5.5.3 创新食用菌科研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多出成果,为丹江口市食用菌产业提供科技支撑,为菌农民科学栽培食用菌保驾护航
建议组建专家组科技攻关或者成立丹江口市食用菌研究所,科技部门要为科技攻关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创新以“培训新型食用菌农民”为核心的农村人才“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新方法。依托有食用菌科研能力的高校进行食用菌标准化栽培培训,为丹江口市食用菌栽培培养永久技术员。
关键词:食用菌;栽培历史;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丹江口市有500多年栽培食用菌栽培历史,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生态条件特别适合食用菌规模发展,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食用菌集中产地之一。截至目前,丹江口市林业用地面积21.5万hm2,森林覆盖率39.3%,活立木蓄积284.7万m3。可用于发展鲜菇、黑木耳和香菇的栎类耳菇林资源就有2.3万hm2。 据2012年统计全市发展食用菌有9个乡镇、办、区,35个村,2200户,生产袋料香菇172.5万袋,木耳115.5万根,总产量达604.5t,创产值3627万元以上。“十二五”期间,在试点的基础上,力争使丹江口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到年生产量达到3000万标准袋。实现产值3~5亿元,完成利税1.5亿元,种植户人平增收2000元。
1 丹江口市食用菌栽培的现状
1.1 丹江口市食用菌栽培的优势有六
1.1.1 地理区域位置优势
丹江口市北有秦岭山脉屏障,南有大巴山雄峙,八百里武当居中。地理位置为N32°36′, E110°48′左右,地处湖北省西北东部,汉江中上游、鄂豫两省交界处,古有“三阳(郧阳、襄阳、南阳)腹地”之称。由于丹江口市地处东西南北交接的过渡区域,处于汉江中游和丹江口水库中心位置,交通发达,信息灵通,为丹江口市木耳、香菇等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物资供销,技术推广,信息交流提供了前提,同时丹江口市乡村公路已全面硬化,也为丹江口市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1.2 种质资源优势
据调查,丹江口市食用菌种类有黑木耳、香菇、平菇、姬菇等,黑木耳新菌种——新科1号、单片5号,香菇菌种武香1号等。
1.1.3 气候条件
丹江口市属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市年平均气温7.7~16℃,年平均气温15.9℃,1月最冷,平均气温3.1℃,极端最低气温-12.4℃(1977年1月)。8月最热,平均气温31.9℃,极端最高气温41.5℃(1966年7月);年降雨量750~900mm。食用菌菌丝生长最低温度为2℃,最高温度为40℃,丹江口市终年可满足这一条件。各类食用菌子实体分化温度又各有不同的要求,蘑菇、平菇、香菇以11℃~16℃最好,木耳以19℃~21℃为好,草菇则在28℃~36℃时最佳。栽培实践表明,在丹江口市气候条件下,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栽培食用菌,终年可以生产和出菇。
1.1.4 充足的资源优势
丹江口市现有可用于木耳、香菇生产的栎类森林资源面积达2.3万h㎡。这部分林地林木生长茂密,可采取抚育间伐,树干用于生产黑木耳及香菇。枝干可粉碎加入农作物秸秆生产鲜菇。再者栎类再生能力比较强,采伐的第2年又可萌发,3a后又可利用,即可提供充足的原料,又能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这为丹江口市木耳、香菇产业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另外,又能把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增加经济收入。
1.1.5 技术优势
华中农业大学杨新美、朱兰宝教授从50年代起就在丹江口市山区进行食用菌生产研究,摸索出了一整套适合丹江口市栽培食用菌的生产技术,为山区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技术人员,研究推广了食用菌6大菌类28个菌号。丹江口市的香菇产品在港澳地区很有知名度。丹江口市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菌农认识提高,积极性高涨,目前盐池河、三官殿等乡镇已初具生产规模,发展势头良好,他们引进技术和人才,大力投入,为该产业发展增强了力量、奠定了基础,起到了较好的技术示范带头作用。
1.1.6 市场销售优势
以国内外农产品的供求情况来看,大部分农产品处于相对饱和的情况下,木耳、香菇产品尤其是高档产品严重不足,具有出口优势,以该产品的营养和健康来看,它是一种高营养的产品,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木耳、香菇、鲜菇逐渐成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食品之一,具有良好的销售市场。同时丹江口市木耳、香菇生产历史长,产品质量好,名声远扬,吸引了很多外地商家到丹江口市投资。另外根据盐池河镇木耳、香菇市场和武当山高山干菜市场销售情况看,该产品非常抢手且价位很好,倍受外地游客和经销商关注。因此,丹江口市木耳、香菇产业化发展具有很好的市场。
1.2 丹江口市食用菌栽培的劣势
1.2.1 段木栽培比例仍然过大,资源浪费严重
1.2.2 理体系不健全
如菌种生产管理体系尚未理顺;食用菌产业的管理和指导不足,对食用菌产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政府没有相应的扶持、奖励政策。资源管理因受相关法律、法规制约,造成管理与生产所需不协调,从而限制了产业的扩大发展。在流通领域内,无稳定畅通的渠道,缺乏有序经营管理和有效的信息媒体服务,使产、供、销的经营活动不能很好衔接。
1.2.3 基地规模小,比较分散
1.2.4 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大,加工设备简陋,技术标准不高
食用菌应用开发研究经费无投入,很难支持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无品牌产品,无法与邻近省市竞争及与国际贸易接轨
1.2.5 全市缺乏统筹规划
市内无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在深加工领域的科研和开发工作极为薄弱。
1.2.6 运行机制不灵活,制约因素很多
2 丹江口市食用菌发展对策
2.1 树立一个信心,将食用菌事业发扬光大
丹江口市食用菌经历了约500a的发展,凝聚了老一代食用菌科学家的智慧和不懈努力,我们守业者要树立栽培食用菌一定能发家致富的信心,将食用菌事业发扬光大。
2.2 坚持两个标准 实施食用菌标准化,按国家食用菌无公害栽培技术标准,实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按丹江口市地方标准,实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
2.3 抢抓三个机遇,大力发展食用菌
要抓好用好国家的惠农政策,如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农村人才“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等。抓好用好国家对大型龙头企业的扶植政策,提升以丹江口市三官殿办事处食用菌协会、丹江口市武当永乐食用菌有限公司、丹江口市官山食用菌厂等为核心的大型龙头企业的牵引力,从而带动江南江北的盐池河、六里坪、浪河、三官殿官山、白杨坪、丁家营、牛河、大沟、石鼓等乡镇食用菌基地建设。抓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十堰市“一城两带”工程的机遇,大力发展丹江口食用菌产业。
2.4 要四个做好
即把食用菌产业做大,把食用菌产业做强,把食用菌产业做精,把食用菌产业做优。
2.5 五项措施
2.5.1 各职能部门要转变观念
各职能部门要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思想,把食用菌产业列入富民工程、菜篮子工程、生态农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每年按发展规划,予以资金扶持或奖励,出台切实可行的资金扶持政策及耳菇林木资源采伐便利政策。
2.5.2 健全行业领导机构,加大科技投入,扩充人才资源
食用菌的生产涉及面广,关系到农、工、商、外贸、科研各行业,食用菌本身种类多,组织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等各系统也有不相同。为此,建议由市林业局成立市级食用菌协会(该协会理事含有市政府、科委、农委、科研、情报、高等院校、和各乡镇)强化对本市食用菌生产、科研、销售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和技术开发。同时,资源大乡镇成立相应的食用菌协会,负责本辖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等。
2.5.3 探索丹江口市食用菌生产发展的模式
丹江口市食用菌生产应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产、供、销、原料、劳力、技术、资金、设备、运输、加工等条件和销售对象等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明确规模,确定生产品种和数量,减少盲目性。
2.5.3.1 组建立市食用菌领导小组
过去农业局、科委在直接或间接地参与食用菌生产的组织领导工作,但力量分散。目前可由市林业局组建专职管理机构,并给予充足的工作、服务经费。
2.5.3.2 健全食用菌生产机制
根据目前丹江口市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及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温湿条件,在资金、技术、资源保障的情况下,可以先搞试点,摸索经验,不宜盲目建厂,遍地开花,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根据目前体制改革的趋势看,食用菌的专业户、科技户、生产联合体,将是丹江口市生产的主要力量。可以学习福建省的经验,由政府扶助,实行“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帮助培育“三专”,即重视食用菌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的培育,既保证规模,使农户把它作为一主业来经营,同时利于组织管理、指导,还可以在资金、技术、物资上重点扶持,抓住重点,推进发展;采用“四统一分”的双向经营模式,即由乡镇食用菌协会统一备料(资源、菌种配备)、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统一品牌销售,各生产者分别生产、管理、采收等。
2.5.3.3 探索林下生产模式
在丹江口市自然条件下能够栽培的食用菌种类较多,应把国内外先进经验与本地条件结合起来,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生产模式。在经济条件不富裕的农村,可就地利用秸秆等农业副产物,在果园、竹林、树下或房前屋后进行平菇、草菇、蘑菇生料露地栽培,这样不占地,不用房,投资小,管理方便。蘑菇的栽培,除部份采用上述方式栽培外,还可在中稻田收获后种一茬菇,实行“稻—菇”轮作制。同时,尽可能地改造现有菇房,将秋播一次栽培制,成为秋春两次栽培制,大幅度提高产量。
2.5.3.4 打响武当山珍食用菌品牌
就目前生产投入分析,袋料香菇每袋需原材料2.5㎏,菌种主要来源为随州,平均价在3元/㎏,而种植袋料菇的原料主要为栓皮栎、杂柴、农作物副产品等,50㎏原料可打45㎏锯末(1㎏加工需4分钱,合计4元)。每袋生产成本达3.5元,利润可达3~6元。木耳一根杆投资约4元,木耳菌种一般在浙江进货,一根杆可钻3排,69~72个眼,每根利润可赚2~6元。由此,可确定今后食用菌产业发展主攻方向:革新栽培方式,尽可能减少段木黑木耳及段木香菇栽培,应发展袋料栽培,利用高山冷凉气候、大棚设施等发展香菇的反季节栽培,满足常年供应;推广优质品种,在发展袋料香菇的同时,发展双孢蘑菇、鸡腿菇、草菇、巴西蘑菇等草腐菇和茶树菇等木腐菇;更新烘干、分级、包装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档次,打造(武当山珍)食用菌品牌。
2.5.4 重视食用菌深加工,形成新的产业结构
发展食用菌深加工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综合效益,还在于扩大商品流通渠道,占有更大的市场,有利于促进产业稳步发展,并从根本上解除广大菇农的后顾之忧。可以说,今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出路在深加工。食用菌加工方式应多样化,除制罐、干品、菇粉“老三件”外,应积极开发酱制品、调味品、泡菜制品,方便食品等形成新的产业结构。
2.5.5 培育龙头企业,拉动产业发展
丹江口市食用菌产业大发展时机已到,建议组建一个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股份有限公司,把科研、生产、加工、服务、流通的各个领域的力量联合起来,发挥群体优势,这需做好以下工作。
2.5.5.1 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或食用菌家庭农场
引导菌农依法自愿的原则,建立食用菌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或食用菌家庭农场。
2.5.5.2 大力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
如丹江口阿里山食用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或组建丹江口市武当山珍食用菌有限股份集团公司,或鼓励食用菌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按照企业(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内外整合,对外招商等方式,培育壮大食用菌生产、食用菌营销、食用菌深加工龙头企业;规范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确保产品质量和效益。按照“包菌种、包技术、包回收”的“三包”合同,建立菌种产量损失赔偿机制,严格规范市场,严谨伪劣菌种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尤其注重资源保护,确保产业持续发展。
2.5.5.3 创新食用菌科研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多出成果,为丹江口市食用菌产业提供科技支撑,为菌农民科学栽培食用菌保驾护航
建议组建专家组科技攻关或者成立丹江口市食用菌研究所,科技部门要为科技攻关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创新以“培训新型食用菌农民”为核心的农村人才“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新方法。依托有食用菌科研能力的高校进行食用菌标准化栽培培训,为丹江口市食用菌栽培培养永久技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