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莽撞少年终要为其少不更事付出代价
告别腼腆的童年后,Google越来越像一个富家少年游侠,仗剑天下,恣意纵横。他要做他想做的,不管别人如何看待他,甚至也不愿思考行为的后果。
由于销售业绩惨淡,Google已于7月下旬正式停售Nexus One智能手机。这是该公司今年1月份推出的触摸屏手机,曾一度被视为Google通过网络直接向消费者销售手机的大胆尝试。然而不到一年时间,他还没来得及出招,就不得不匆匆把剑缩了回来。
回顾起来,类似情况似乎不少。Google文档、浏览器等这些当初雷声很大的业务,化成雨点落地后却悄然无声了。Google文档未能把微软Office拉下马来,浏览器也只获得了7%的市场份额。网络世界很小,现实世界却还是太大,Google显然还无法主宰这个世界。
不过,他完全没有收手之念,因为他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今年4月,有消息称Google已收编半导体公司Agnilux,开始涉足处理器研发。Angilux生产的是用于服务器的超高效处理器,能满足Google庞大的数据中心业务之需,因此Angilux并入Google后,极可能从生产Google内部服务器所用芯片开始。除此之外,Google还花50亿美元拍下了政府出售的无线频谱,并雄心勃勃地投资替代能源行业。
在某种意义上,Google是个捣乱者。正如该公司CEO施密特所说:“Google规模庞大,而且从设计上就具有‘扰乱性’。”从Google的发展历程来看,此言倒是不假。无论是最初起家的搜索引擎还是后来的手机、操作系统,他无一不是跳进去的搅局者。在搜索引擎行业,Google不仅用威力巨大的乾坤圈颠覆了既有秩序,也牢牢确立了武林盟主的地位以及创新者的形象,尽管他还很年轻。败退下来的微软不得不改名更姓,用了一个英语语境中很响,汉语却容易引起误解的词“Bing”。
近来的消息似乎对Google有些不利。6月份,该公司在其主页上增加了一项新功能,让用户选择背景图案,并提供了许多可供选择的专业级照片,包括由知名艺术家及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摄的照片。这与微软的搜索引擎有明显相似之处。没过多久,微软做出回应,它幽了Google一默:“我们丢了一幅背景图案,如拾到请归还bing.com。”就差没说“必有重谢”了。
美国最新的《年度电子商务报告》显示,Google受欢迎度正在下降,顾客满意度更是下滑了6%,是迄今最大的下滑幅度。相比之下,微软Bing的满意度只比Google低3%。该报告认为Google受挫的原因在于摊子铺得太大。在市场份额方面,少年不识愁滋味的Google也不得不开始留神。最新的市场调查表明,虽然Google仍占有美国搜索引擎市场62.6%的份额,Bing的势头却很猛,已显著拉近与雅虎(18.9%)的距离,上升到12.7%。而在中国,退出事件带来的后果几乎是灾难性的。根据艾瑞、易观等的统计数据,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增至26.4亿元,其中百度市场份额从67.8%上涨到70.8%,Google则从30.9%下降到了24.2%,而且,Google在华业务的合作者们纷纷与其划清界限,有些则已经终止了合作,很多优秀人才也选择了离开。尽管退出事件让这家公司获得了一些舆论上的支持,但其商业合作者的利益受到了显而易见的损害。很长一段时间里,Google在中国都很难再重新赢得商业信任。
更有刺激性的是,作为创新者的Google有沦为创新模仿者的危险。比如,该公司新推的图片搜索,其界面就被认为受Bing启发,甚至有“窃取之嫌”。5月份,Google改变了搜索结果页面的外观,增加了一个工具条以及更多的菜单项,包括按时间顺序排序的结果等。不过,很快就有人发现它与Bing最新的布局很相似。如果Google不断模仿微软,微软倒真的要重谢了,因为这将使得客户转换到Bing更为容易。
成功往往会滋生虚妄,而虚妄又会埋下对抗的种子。尽管Google对隐私、版权及其他棘手公共政策问题的处理不断引发争议,该公司高层却认为,问题并不出在其自身。施密特就说:“我们努力做一些新的事情,而当你扰乱了现状时,被扰乱的人就会抱怨。”
在懵懂成长中,这个莽撞少年终要为其莽撞行为付出代价。
告别腼腆的童年后,Google越来越像一个富家少年游侠,仗剑天下,恣意纵横。他要做他想做的,不管别人如何看待他,甚至也不愿思考行为的后果。
由于销售业绩惨淡,Google已于7月下旬正式停售Nexus One智能手机。这是该公司今年1月份推出的触摸屏手机,曾一度被视为Google通过网络直接向消费者销售手机的大胆尝试。然而不到一年时间,他还没来得及出招,就不得不匆匆把剑缩了回来。
回顾起来,类似情况似乎不少。Google文档、浏览器等这些当初雷声很大的业务,化成雨点落地后却悄然无声了。Google文档未能把微软Office拉下马来,浏览器也只获得了7%的市场份额。网络世界很小,现实世界却还是太大,Google显然还无法主宰这个世界。
不过,他完全没有收手之念,因为他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今年4月,有消息称Google已收编半导体公司Agnilux,开始涉足处理器研发。Angilux生产的是用于服务器的超高效处理器,能满足Google庞大的数据中心业务之需,因此Angilux并入Google后,极可能从生产Google内部服务器所用芯片开始。除此之外,Google还花50亿美元拍下了政府出售的无线频谱,并雄心勃勃地投资替代能源行业。
在某种意义上,Google是个捣乱者。正如该公司CEO施密特所说:“Google规模庞大,而且从设计上就具有‘扰乱性’。”从Google的发展历程来看,此言倒是不假。无论是最初起家的搜索引擎还是后来的手机、操作系统,他无一不是跳进去的搅局者。在搜索引擎行业,Google不仅用威力巨大的乾坤圈颠覆了既有秩序,也牢牢确立了武林盟主的地位以及创新者的形象,尽管他还很年轻。败退下来的微软不得不改名更姓,用了一个英语语境中很响,汉语却容易引起误解的词“Bing”。
近来的消息似乎对Google有些不利。6月份,该公司在其主页上增加了一项新功能,让用户选择背景图案,并提供了许多可供选择的专业级照片,包括由知名艺术家及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摄的照片。这与微软的搜索引擎有明显相似之处。没过多久,微软做出回应,它幽了Google一默:“我们丢了一幅背景图案,如拾到请归还bing.com。”就差没说“必有重谢”了。
美国最新的《年度电子商务报告》显示,Google受欢迎度正在下降,顾客满意度更是下滑了6%,是迄今最大的下滑幅度。相比之下,微软Bing的满意度只比Google低3%。该报告认为Google受挫的原因在于摊子铺得太大。在市场份额方面,少年不识愁滋味的Google也不得不开始留神。最新的市场调查表明,虽然Google仍占有美国搜索引擎市场62.6%的份额,Bing的势头却很猛,已显著拉近与雅虎(18.9%)的距离,上升到12.7%。而在中国,退出事件带来的后果几乎是灾难性的。根据艾瑞、易观等的统计数据,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增至26.4亿元,其中百度市场份额从67.8%上涨到70.8%,Google则从30.9%下降到了24.2%,而且,Google在华业务的合作者们纷纷与其划清界限,有些则已经终止了合作,很多优秀人才也选择了离开。尽管退出事件让这家公司获得了一些舆论上的支持,但其商业合作者的利益受到了显而易见的损害。很长一段时间里,Google在中国都很难再重新赢得商业信任。
更有刺激性的是,作为创新者的Google有沦为创新模仿者的危险。比如,该公司新推的图片搜索,其界面就被认为受Bing启发,甚至有“窃取之嫌”。5月份,Google改变了搜索结果页面的外观,增加了一个工具条以及更多的菜单项,包括按时间顺序排序的结果等。不过,很快就有人发现它与Bing最新的布局很相似。如果Google不断模仿微软,微软倒真的要重谢了,因为这将使得客户转换到Bing更为容易。
成功往往会滋生虚妄,而虚妄又会埋下对抗的种子。尽管Google对隐私、版权及其他棘手公共政策问题的处理不断引发争议,该公司高层却认为,问题并不出在其自身。施密特就说:“我们努力做一些新的事情,而当你扰乱了现状时,被扰乱的人就会抱怨。”
在懵懂成长中,这个莽撞少年终要为其莽撞行为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