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细节”的处理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gf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课堂 细节 处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57-02
  教学细节,其实就是教学中的细末之处,它们往往被师生所忽视。然而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是“细节决定成败”,我想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中能否处理好细节,也许就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可是一节课有那么多的细节,我们是否都要一一关注呢?如果有选择的关注,我们应该关注怎样的细节?笔者就自己的亲身实践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联系生活,于细节处见“真实”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其却高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而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来得快去得也快,它们就像是一个个短暂的生命,倏忽而至,转瞬而去,而且绝无重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用心把握课堂中的点点滴滴。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直线、射线和角》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课件展示市区的夜景)你看见了什么?
  生:许多漂亮的霓虹灯光线。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光线(打开手电筒),你又看见了什么?
  生:一条光线射向远方。
  师:(打开门)如果没有障碍物,光线会怎样?
  生1:一直射向远方,没有尽头。
  师:(手电筒光源部分和黑板上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光线和线段重合)现在手电筒光线射向哪里?
  生2:向着线段的另一个端点射去。
  师:光线能被端点挡住吗?
  生:不能,一直会射向远方。
  师:是的,光线冲破另一个端点射向很远的地方。那你能不能画出一条射线呢?(教师及时擦去线段被射线冲破的那个端点)
  生:能!(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画出了射线,并一下子就发现了射线的特征)
  对射线的认识,若教师单纯地说教,学生也能掌握。但这样做,学生的心智得不到开发,个性得不到张扬,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不到落实,课堂上的绝妙“生成”更不可能出现。于是,笔者把对射线的认识通过生活知识的深化——手电筒光线的照射,激发学生的知识经验。在笔者把手电筒光源部分和黑板上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光线和线段重合的那一刻,学生在对手电筒光的观察中瞬间体悟了射线的由来和特征,特别是“冲破”二字,更是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教材中那句静态的话“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由此射线的概念、特征的生成也就水到渠成。因此,教师只有打通学生的生活与书本之间的界限,为学生搭建好求知的平台,并睁大智慧的双眼,耐心扣问,敏锐地发现这些精彩的细节,才能实现精彩、真实的课堂价值!
  二、精心预设,于无痕处见“匠心”
  教学细节的突出,是经过教师精心研究、深思熟虑的。可以这样说,课中的许多教学细节是教者故意而为之的,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精彩的教学细节构成了经典的教学。虽然课内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生成也难以预料,但我们可通过教学细节的预设,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计算》时,笔者在摆放实验材料时,有意将最后两个小组的圆锥互换了一下(他们的圆锥和圆柱不再是等底等高了)。实验后,笔者让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前面几组都得出了“圆柱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的结论。轮到这两个组汇报时,只见学生们唧唧喳喳,却没人敢来汇报。于是,笔者故意问:你们两组的结论也和他们一样吧?(其实学生们是害怕被其他组的同学嘲笑)继而笔者微笑着鼓励他们:不用怕!大胆地说出你们的想法和结果。生1:通过实验得出,圆柱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2倍左右。生2:圆柱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4倍左右。此时,笔者故作惊讶:是吗?你们的结论怎么和前面几组相差这么大呢?会不会实验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了?只见这个两组的学生都在摇头,嘴里嘟哝到:没有错啊,我们都做了好几遍了,结果都是这个。笔者追问:那怎么会和其他组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呢?你们想过没有?……接着笔者用期待眼神看着其他小组同学,说:你们能解开这个谜团吗?这时笔者故意举起这两个组实验用的圆柱与圆锥,让学生们观察。结果一个眼尖的学生着急地站起来说:老师,这两个组做实验用的圆柱与圆锥不是等高的。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学生们茅塞顿开。这个“突变”的细节,表面看是“平静”的,实质上让学生全程经历了圆锥体积公式的整个推导与探究的过程,也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充满了教和学的智慧与灵动。
  三、舒展放大于细微处见“思想”
  细节好似春笋,剥了一层,就有一层的“鲜活”。如果我们能耐心地坚持一层一层地“剥”下去,课堂就会精彩连绵。如,在课中的“提升”环节,我们可舒放细节,围绕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拔高,实现知识网的构建。如,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直线、射线和角》时,我在黑板上点上两点,问:“过两点能画直线吗?”
  生1:能。
  生2:不能,画出的是向两边无限延长的射线。
  师:有不同的意见?
  生3:能,这两条射线连起来就是一条直线。
  生2:(面红耳赤)就是不能,明明画出的是两条射线。
  师:(面带微笑不表态)现在班级有两派意见。既然这样,我们来辩论一下,看看到底是谁的想法正确,好不好?(生:好!)
  生4:(直接走到黑板前,在黑板上画起来)大家看,这整个连起来就是一条直线,直直的,没有端点。
  生2:(也走到黑板前,用手比划着)从这两个点向两边看去,不就是两条射线吗?
  生5:你怎么把两个点中间的那段直直的线不要了呢?
  ……
  教学中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是正常的事。但部分教师怕“惹是生非”,往往是学生的发言也要设法引入设计好的范畴,学生的思维或表述一旦“越轨”,教师就强行刹车,强制性地给学生灌输正确的观点来完成教学任务。但在本课中我“眼”中有“生”,当他们说出“过两点画出的是两条射线”时,我没有急于转向,而是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让他们在“争辩”中辨清知识、说清道理,生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观点。这样,不但启迪了灵感、共享了智慧,而且共同构建、推进了生成的课堂,逐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策略。
  课堂上的一个个教学细节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深刻。为此,我们应当时刻关注教学细节,从小处着手,往大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教学效益。
  (责编 林 剑)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纤维瘤病的组织发生和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6例手术切除的纤维病标本进行了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染色,结果;腹壁及腹壁外的纤维瘤病表达ASMA和S-100蛋白,S-100蛋白阳性细胞呈散在分
针对煤矿井下综掘工作面用掘进机自动截割存在的灵活性与自适应能力差的问题,基于PLC以及CAN总线通信技术,设计掘进机自动截割自适应控制方案。从系统设计、硬件设计以及软件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样息肉癌变机理。方法:以病理学与FCM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43例大肠腺瘤样息肉(colorectaladenomatouspolyps,CAP)CAP伴有上皮不典型增生及CAP癌变细胞的DNA含量与癌基因,ras表达及抑癌基因,p53异常表达,结果:CAP细胞DNA含
以华能(天津)煤气化发电有限公司265MW IGCC(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示范电站为例,分析燃汽轮机在合成气工况下,适当提高汽轮机冲转参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填报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635号),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第4行“利润
目的:探讨nm23-H1,c-erbB-2基因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了85例结直肠癌中nm23-H1,c-erbB-2基因的蛋白产物,结果:DukesD期结直场癌中nm23-H1基因表达显著低于DukesA,B,C各期(P〈0.01),c-erbB-2基因表达则显著高于Dukes,A,B,C各期(P〈0.01),两基因在DukesA,B,C各期
目的:为进一步认识大肠癌“移行粘膜”(TM)的性质及为手术切除范围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通过连续观察25例大肠癌癌旁10cm范围内粘膜上皮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与正常结肠粘膜进行比较,发现TM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