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SCI影响因子是科技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现在我国评价考核科研人员工作业绩的最主要指标。然而近年来以SCI作为单一考核的科研评价体系在科研领域带来了许多负面问题。本文以生物医学领域一百种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医学杂志为基点,探讨它们与SCI影响因子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SCI评价体系具有片面性的特点,我们绝对不能以“SCI”影响因子作为科研评价体系的标尺去引导国家的科研建设,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一评价体系进行改良,建立更完善健全的科研评价体系。
【关键词】SCI影响因子;科研评价体系;局限性
1、什么是SCI影响因子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当代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型数据库,被列在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之首。一般认为,由于SCI对其收录的期刊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多种严格而科学的方法筛选,因而它所收载的期刊集中了各学科高质量的优秀论文精萃,全面覆盖了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所以SCI的研究成果代表着世界基础学科研究的最高水准。
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尤金.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博士于1955年首次提出可通过论文的被引证频度来评估期刊的影响力,并于1963年正式提出和使用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这一术语。自1975年开始,ISI机构在出版《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基础上每年发行上一年度世界范围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给出该数据库收录的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使得期刊的定量评价成为可能。目前,JCR已成为世界权威性的综合数据库。它的引用数据来自世界上3000多家出版机构的7000多种期刊。专业范围包括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等。除影响因子以外,他们还给出“期刊最新排序”(Current Rank)、“总引用数”(Total Cites)、“时性索引”(Immediacy Index)、“总文章数”(Total Article) 以及“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等参考数据。
什么是影响因子?某一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指该刊物在一定时期内 (一般为2年),所发表文献的被引用次数与该期刊所刊载文献数量的比值[1]。其统计公式如下:
IF=C2+C3/A2+A3
例如,A2=1995年出版的文献数(1037篇);A3=1994年出版的文献数(1054篇);C2=1995年出版的文献在1996年被引用的次数(4189次);C3=1994年出版的文献在1996年被引用的次数(25170次)
IF=24189+25170/1037+1054=23.605(次/篇)
此统计结果说明,1996年在该杂志上发表的每篇文献被引用次数平均为23.605次,这是相当高的引用率。一般认为,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就是该刊场所载的文献被引用的次数越多,引用率越高[2]。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所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较高。例如,世界著名杂志“Science”和“Nature”在2008年的影响因子分别为28.1和31.4。
2、以SCI评价体系作为标尺引发的问题
从1987年国家科委首先倡导科学计量学,强调SCI等国际检索系统在科研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今已经20多年了。不容否认,SCI数据作为一种评价指标从论文数量和影响力这一侧面提供一些相对客观数字,为推动中国科研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由于国家对SCI论文的重视,中国科技论文的数量以指数方式增长。1978年被SCI收录的中国论文记录仅有204条。而2009年,中国发表SCI论文已经达到12万多篇,比英国、日本多4万余篇,中国已连续4年坐上世界第二把交椅[3]。单从SCI论文数量来说,中国已经算得上是科研大国了。
但我们应当注意到SCI仅仅是科学评价的工具和指标之一,它相对客观但绝不是完美唯一的。如果过分的将SCI评价体系人为拔高,以其作为科研的标尺,就会事与愿违,带来诸如假造或抄袭等负面问题。近年来,一些高校、研究机构就为了片面追求SCI收录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制定一些拔苗助长的行政奖罚措施和硬条例:发表一篇SCI文章奖励2万,发表一篇10分以上的SCI文章就可以晋升教授……这些看似赏罚分明的措施和条例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急功近利的学术风。2009年12月份,英国《晶体学学报》宣布,撤销刊载中国学者发表的70篇论文,理由是这些论文或涉嫌剽窃,或不够严谨[4]。被认为是为中国高校师生“量身定做”的这家刊物,自2005年到2008年9月,共发文近1.5万篇,其中中国籍作者竟占半数[4]。
3、“一百杂志”与SCI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既然我们这么重视SCI论文,那么究竟SCI与杂志的优劣水平呈绝对的正相关吗?接下来,我们通过生物医学最有影响一百种杂志与SCI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试图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百种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医学杂志(本文简称其为“一百杂志”)于2009年被评出,这一评选活动是为庆祝美国专业图书馆协会(The Special Libraries Association,SLA)的百年华诞而进行的。美国SLA是一个非常有权威的国际性组织,美国顶尖大学中的许多知名教授都是该协会的成员[5]。此次评选不是按照SCI评定杂志的影响因子高低为标准,而是以百年来对国际生物医学最有影响、贡献最大為准则,通过组织世界各地的680名生物医学领域的知名学者进行评选的。下面我们运用统计学的手段来分析下“一百杂志”与SCI影响因子的具体关系。
1)“一百杂志”中最早出版的三种刊物为:
A.“林纳会社的生物学杂志”(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创刊于1791年。2008年影响因子=2.01 B.“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创刊于1812年。2008年影响因子=50.0
C.“柳叶刀”(The Lancet),创刊于1823年。2008年影响因子= 28.4
三种最早出版的“一百杂志”的影响因子的均值为26.8,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高的。也就是说,三种创刊最早的“一百杂志”仍保持较高的质量水准。然而进一步分析,这三者中的“林纳会社的生物学杂志”只拿到了2.01的影响因子,比其它两种杂志的平均值(38.4)小约19倍之多。这是很不可思议的,“林纳会社的生物学杂志”从创刊至今走过了218年漫长历程,在生物学的历史上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也许植物分类学并不是当今的“分子生物学时代”的主流,但如果就此量化认定杂志的影响力,否认其历史贡献,设想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先驱林纳在九泉之下也难暝目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SCI影响因子评价体系存在局限性和不足。
2)“一百杂志”中,19世纪创刊的17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别为3.4530,10.81,4.67,3.45,10.81,12.83,1.19,1.54,31.72,2.06,0.63,1.59,1.67,28.41,31.43,50.02,28.10。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
其一,从最低的影响因子0.63(“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到最高的影响因子50.02(“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后者为前者的80倍。试问有谁会设想“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比“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好上80倍呢?医学上的探索和自然历史研究是毫只相干的两个研究领域,它们之间根本没有可比性。
同样,可以设想类似的一些期刊杂志,“湖沼学和海洋学”(0.098),“植物学”(2009年尚无影响因子)以及“昆虫半翅目分类”杂志 (尚未进入SCI,更无影响因子)等研究领域较为狭窄的杂志也不可能具有高的影响因子,甚至可能还没有影响因子。因为研究的人员很少,文章被引用的次数也必然会很少,影响因子自然不高。但并不能说明杂志的质量不高,所发表的论文的水平低。因此,用影响因子来评价不同的学科是非常片面的,也是不可取的。
其二,17种一百杂志影响因子的均值±标准误=6.34±3.95(p>0.05)。从这个影响因子的平均值和标准误来看,其均数偏低,而且标准误偏高,说明影响因子的不稳定性。另外,这17种杂志影响因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影响因子>5的有10种杂志,占杂志总数的59%,而影响因子>10的有7种杂志,占杂志总数的41%。从5-10之间无影响因子分布,说明19世纪创刊的这17杂志影响因子的分布的不均衡性。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影响因子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3)“一百杂志”中,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图1可见,“一百杂志” 中,影响因子>20有8种期刊,占8%。在“一百杂志”中,高影响因子杂志所占百分数虽然不高,一般认为水平较高的生物医学杂志,诸如NEJM,Nathre,Science,Cell,JAMA等较高水平的杂志均被评为 “一百杂志”,说明影响因子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反映了期刊质量的高低。但也必需看到,就学术水平而言,不少入选“一百杂志”的优秀杂志的影响因子并不高,如美国生物化学学会主办的生物化学杂志 (Biochemistry),影响因子只有3.38。
此外图1显示,在“一百杂志”中,50以上只有1种杂志,占 1%。20-35有7种杂志,占7%。而影响因子小于1.50杂志竟然出现16种,占16%。影响因子不足1.00的杂志竟也有5种,占5%。其中影响因子最低的一种杂志只有0.098。这说明影响因子在 “一百杂志”中的具有不均衡分布特征。
4)“一百杂志”中,影响因子的可比性分析:国际上较为知名的两种杂志,“Cell”(1974年创刊,影响因子=31.25)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1875年创刊,影响因子=1.54),前者为后者的20倍之多。也许,没有人会认可这种比较的真实意义,更不会有人相信前者的质量比后者好上多少倍。而只能说明在当前这一时期,世界上搞细胞、分子生物学的人大大增多,他们发表的文章及被引用的次数都会大大增加,仅此而已。
4、小结
综上所述,从评选“百种杂志”的活动中可以看出,使用影响因子评价杂志的方式以及通过SCI影响因子来衡量论文质量的高低是当前较为公认而合理的方法,但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和不均衡性。在不同学科之间也缺乏可比性。因此,SCI影响因子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全能的,更不是绝对的。这就是为什么不少知名科学家所指出的,SCI影响因子也有它的局限性,使用不当会造成误导,也会间接造成一系列科研伦理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尚无超越SCI影响因子并被广泛接受的另外一种方法出现,使用影响因子仍不失为评价杂志质量的一项可以定量的参考指标。但是,我们也应该将SCI评价体系和同行评价体系等综合起来。何绝对化、扩大化的对SCI评价体系的应用,把SCI影响因子当作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当作科研评价体系的唯一标尺,就可能带来不良的后果。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对此给与关注,对目前的单一的SCI评价体系进行改良,建立更完善健全的国家科研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Garfield E. Using the Impact factor. Current contents, 1994, (29):3-5,
[2]Garfield E. The impact factor. Current Contents, 1994,(25):3-7.
[3]杨立英,周秋菊,岳婷,金碧辉.中国科学:对差距的理性思考——2009年SCI论文统计分析.科学观察, 2010(1):16-44。
[4]杨玉圣.高校学术评价“去SCI化”评议——论大学问题及其治理(之三).社会科学论坛,2010(09):55-68.
[5]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9-6/2009625173147266.htm.
作者簡介
黄永胜,1983年生,复旦大学博士,现职称为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曾用名金永胜,民建成员,2008年至2010年曾在芝加哥大学BenMay癌症中心访学。Email: ysheng@tsinghua.edu.cn.
解景田,1960年南开大学毕业,现为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南开大学与河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关键词】SCI影响因子;科研评价体系;局限性
1、什么是SCI影响因子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当代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型数据库,被列在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之首。一般认为,由于SCI对其收录的期刊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多种严格而科学的方法筛选,因而它所收载的期刊集中了各学科高质量的优秀论文精萃,全面覆盖了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所以SCI的研究成果代表着世界基础学科研究的最高水准。
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尤金.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博士于1955年首次提出可通过论文的被引证频度来评估期刊的影响力,并于1963年正式提出和使用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这一术语。自1975年开始,ISI机构在出版《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基础上每年发行上一年度世界范围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给出该数据库收录的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使得期刊的定量评价成为可能。目前,JCR已成为世界权威性的综合数据库。它的引用数据来自世界上3000多家出版机构的7000多种期刊。专业范围包括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等。除影响因子以外,他们还给出“期刊最新排序”(Current Rank)、“总引用数”(Total Cites)、“时性索引”(Immediacy Index)、“总文章数”(Total Article) 以及“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等参考数据。
什么是影响因子?某一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指该刊物在一定时期内 (一般为2年),所发表文献的被引用次数与该期刊所刊载文献数量的比值[1]。其统计公式如下:
IF=C2+C3/A2+A3
例如,A2=1995年出版的文献数(1037篇);A3=1994年出版的文献数(1054篇);C2=1995年出版的文献在1996年被引用的次数(4189次);C3=1994年出版的文献在1996年被引用的次数(25170次)
IF=24189+25170/1037+1054=23.605(次/篇)
此统计结果说明,1996年在该杂志上发表的每篇文献被引用次数平均为23.605次,这是相当高的引用率。一般认为,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就是该刊场所载的文献被引用的次数越多,引用率越高[2]。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所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较高。例如,世界著名杂志“Science”和“Nature”在2008年的影响因子分别为28.1和31.4。
2、以SCI评价体系作为标尺引发的问题
从1987年国家科委首先倡导科学计量学,强调SCI等国际检索系统在科研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今已经20多年了。不容否认,SCI数据作为一种评价指标从论文数量和影响力这一侧面提供一些相对客观数字,为推动中国科研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由于国家对SCI论文的重视,中国科技论文的数量以指数方式增长。1978年被SCI收录的中国论文记录仅有204条。而2009年,中国发表SCI论文已经达到12万多篇,比英国、日本多4万余篇,中国已连续4年坐上世界第二把交椅[3]。单从SCI论文数量来说,中国已经算得上是科研大国了。
但我们应当注意到SCI仅仅是科学评价的工具和指标之一,它相对客观但绝不是完美唯一的。如果过分的将SCI评价体系人为拔高,以其作为科研的标尺,就会事与愿违,带来诸如假造或抄袭等负面问题。近年来,一些高校、研究机构就为了片面追求SCI收录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制定一些拔苗助长的行政奖罚措施和硬条例:发表一篇SCI文章奖励2万,发表一篇10分以上的SCI文章就可以晋升教授……这些看似赏罚分明的措施和条例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急功近利的学术风。2009年12月份,英国《晶体学学报》宣布,撤销刊载中国学者发表的70篇论文,理由是这些论文或涉嫌剽窃,或不够严谨[4]。被认为是为中国高校师生“量身定做”的这家刊物,自2005年到2008年9月,共发文近1.5万篇,其中中国籍作者竟占半数[4]。
3、“一百杂志”与SCI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既然我们这么重视SCI论文,那么究竟SCI与杂志的优劣水平呈绝对的正相关吗?接下来,我们通过生物医学最有影响一百种杂志与SCI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试图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百种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医学杂志(本文简称其为“一百杂志”)于2009年被评出,这一评选活动是为庆祝美国专业图书馆协会(The Special Libraries Association,SLA)的百年华诞而进行的。美国SLA是一个非常有权威的国际性组织,美国顶尖大学中的许多知名教授都是该协会的成员[5]。此次评选不是按照SCI评定杂志的影响因子高低为标准,而是以百年来对国际生物医学最有影响、贡献最大為准则,通过组织世界各地的680名生物医学领域的知名学者进行评选的。下面我们运用统计学的手段来分析下“一百杂志”与SCI影响因子的具体关系。
1)“一百杂志”中最早出版的三种刊物为:
A.“林纳会社的生物学杂志”(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创刊于1791年。2008年影响因子=2.01 B.“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创刊于1812年。2008年影响因子=50.0
C.“柳叶刀”(The Lancet),创刊于1823年。2008年影响因子= 28.4
三种最早出版的“一百杂志”的影响因子的均值为26.8,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高的。也就是说,三种创刊最早的“一百杂志”仍保持较高的质量水准。然而进一步分析,这三者中的“林纳会社的生物学杂志”只拿到了2.01的影响因子,比其它两种杂志的平均值(38.4)小约19倍之多。这是很不可思议的,“林纳会社的生物学杂志”从创刊至今走过了218年漫长历程,在生物学的历史上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也许植物分类学并不是当今的“分子生物学时代”的主流,但如果就此量化认定杂志的影响力,否认其历史贡献,设想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先驱林纳在九泉之下也难暝目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SCI影响因子评价体系存在局限性和不足。
2)“一百杂志”中,19世纪创刊的17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别为3.4530,10.81,4.67,3.45,10.81,12.83,1.19,1.54,31.72,2.06,0.63,1.59,1.67,28.41,31.43,50.02,28.10。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
其一,从最低的影响因子0.63(“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到最高的影响因子50.02(“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后者为前者的80倍。试问有谁会设想“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比“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好上80倍呢?医学上的探索和自然历史研究是毫只相干的两个研究领域,它们之间根本没有可比性。
同样,可以设想类似的一些期刊杂志,“湖沼学和海洋学”(0.098),“植物学”(2009年尚无影响因子)以及“昆虫半翅目分类”杂志 (尚未进入SCI,更无影响因子)等研究领域较为狭窄的杂志也不可能具有高的影响因子,甚至可能还没有影响因子。因为研究的人员很少,文章被引用的次数也必然会很少,影响因子自然不高。但并不能说明杂志的质量不高,所发表的论文的水平低。因此,用影响因子来评价不同的学科是非常片面的,也是不可取的。
其二,17种一百杂志影响因子的均值±标准误=6.34±3.95(p>0.05)。从这个影响因子的平均值和标准误来看,其均数偏低,而且标准误偏高,说明影响因子的不稳定性。另外,这17种杂志影响因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影响因子>5的有10种杂志,占杂志总数的59%,而影响因子>10的有7种杂志,占杂志总数的41%。从5-10之间无影响因子分布,说明19世纪创刊的这17杂志影响因子的分布的不均衡性。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影响因子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3)“一百杂志”中,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图1可见,“一百杂志” 中,影响因子>20有8种期刊,占8%。在“一百杂志”中,高影响因子杂志所占百分数虽然不高,一般认为水平较高的生物医学杂志,诸如NEJM,Nathre,Science,Cell,JAMA等较高水平的杂志均被评为 “一百杂志”,说明影响因子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反映了期刊质量的高低。但也必需看到,就学术水平而言,不少入选“一百杂志”的优秀杂志的影响因子并不高,如美国生物化学学会主办的生物化学杂志 (Biochemistry),影响因子只有3.38。
此外图1显示,在“一百杂志”中,50以上只有1种杂志,占 1%。20-35有7种杂志,占7%。而影响因子小于1.50杂志竟然出现16种,占16%。影响因子不足1.00的杂志竟也有5种,占5%。其中影响因子最低的一种杂志只有0.098。这说明影响因子在 “一百杂志”中的具有不均衡分布特征。
4)“一百杂志”中,影响因子的可比性分析:国际上较为知名的两种杂志,“Cell”(1974年创刊,影响因子=31.25)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1875年创刊,影响因子=1.54),前者为后者的20倍之多。也许,没有人会认可这种比较的真实意义,更不会有人相信前者的质量比后者好上多少倍。而只能说明在当前这一时期,世界上搞细胞、分子生物学的人大大增多,他们发表的文章及被引用的次数都会大大增加,仅此而已。
4、小结
综上所述,从评选“百种杂志”的活动中可以看出,使用影响因子评价杂志的方式以及通过SCI影响因子来衡量论文质量的高低是当前较为公认而合理的方法,但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和不均衡性。在不同学科之间也缺乏可比性。因此,SCI影响因子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全能的,更不是绝对的。这就是为什么不少知名科学家所指出的,SCI影响因子也有它的局限性,使用不当会造成误导,也会间接造成一系列科研伦理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尚无超越SCI影响因子并被广泛接受的另外一种方法出现,使用影响因子仍不失为评价杂志质量的一项可以定量的参考指标。但是,我们也应该将SCI评价体系和同行评价体系等综合起来。何绝对化、扩大化的对SCI评价体系的应用,把SCI影响因子当作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当作科研评价体系的唯一标尺,就可能带来不良的后果。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对此给与关注,对目前的单一的SCI评价体系进行改良,建立更完善健全的国家科研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Garfield E. Using the Impact factor. Current contents, 1994, (29):3-5,
[2]Garfield E. The impact factor. Current Contents, 1994,(25):3-7.
[3]杨立英,周秋菊,岳婷,金碧辉.中国科学:对差距的理性思考——2009年SCI论文统计分析.科学观察, 2010(1):16-44。
[4]杨玉圣.高校学术评价“去SCI化”评议——论大学问题及其治理(之三).社会科学论坛,2010(09):55-68.
[5]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9-6/2009625173147266.htm.
作者簡介
黄永胜,1983年生,复旦大学博士,现职称为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曾用名金永胜,民建成员,2008年至2010年曾在芝加哥大学BenMay癌症中心访学。Email: ysheng@tsinghua.edu.cn.
解景田,1960年南开大学毕业,现为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南开大学与河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