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在南太平洋上的合作佳话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ientalad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国—太平洋岛国农业部长会议上,瓦努阿图农林渔生物安全部部长侯赛·内乌(HoseNevu)迫不及待地催促参会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以下简称“热科院橡胶所”)专家组尽快赴瓦推进油棕产业化开发。
  老朋友见面分外亲切。从2005年开始,热科院橡胶所就持续支持瓦努阿图油棕产业发展,积极服务国家农业外交和企业“走出去”。15年来,该所与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每年都派出专家赴瓦努阿图开展油棕种植技术援助。
  经过十多年引种试种,热科院橡胶所从9个试种品种中筛选出2?3个适宜当地环境特点的高产稳产油棕品种,年均鲜果穗产量可达30吨每公顷,形成了配套抗风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建立起1000亩的油棕试验示范基地。在当地培训了一批熟练管理技术人员,结束了瓦努阿图不能种植油棕的历史,为下一步油棕产业化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2019年1月,侯赛·内乌部长专门视察了热科院在桑托岛的油棕示范园,他拿着沉甸甸的油棕果串高兴地说,瓦努阿图北方三省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出口型農业产业,而油棕产业化开发是主要选择。
  3月29日,随团参会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瓦努阿图试验站、热科院橡胶所油棕研究团队负责人曾宪海博士告诉笔者,他们将于今年6月份前再次赴瓦努阿图开展引种油棕品种的试种调查,指导企业开展油棕种植管理等。目前,热科院正与瓦努阿图棕榈油有限公司合作推进油棕商业化栽培,已经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始着手开展油棕种苗的培育。计划通过“公司+科技+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种植1万公顷。
  曾宪海介绍,油棕是公认的世界油王,具有单产高、早结果、易抚管、品质好、用途广等优点,非常符合瓦努阿图国情,并有可能在当地形成新兴的支柱型农业产业。从多年试种的产量来看,每亩每年可产油棕鲜果串两吨,产油量400公斤以上,按当地物价计算,年均亩产值3000元,加上林下经济产业,亩产值达5000元以上。
  早在1969年,法国专家就在瓦努阿图试种过油棕,但因品种低劣以及受台风影响和抗风减灾措施不当等原因,认为油棕不适宜在当地种植,1980年停止了所有种植试验。我国的援助试种之所以成功,曾宪海认为,一是因地制宜引种抗逆高产油棕新品种。二是引种前开展了选种试验,确定了品种的适应性及适宜种植区域,特别是选择避风区域种植。三是采取种苗优选和大型全苗移栽技术,保证上山种植的每一株苗都能开花结果。四是采用抗风栽培技术和营养诊断施肥技术,确保高产稳产。
  总结起来看似容易,但做起来却没那么简单,都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曾宪海2007到2009年在瓦努阿图连续待了两年,之后每年都会去一次。他说,以前通讯不便,每个礼拜只能到市区的办公室打一次固定电话。没有手机,网络连发一份邮件都很困难。当地的生活比较单调,没有任何商业娱乐活动,天天都在大田搞试验研究。
  瓦努阿图棕榈油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国称,为带动瓦努阿图当地农民种植油棕,只要有意愿种植油棕的农民都由公司免费提供种苗,种植后由农民进行田间抚管,公司每年每株还给农民35元管理费。投产后,公司按0.14元每公斤果串进行收购。按照每人管理100亩来算,投产后当地农民每年收益约6.2万元,每月收入远高于当地2600多元的最低工资标准。另外,对于合建农场,则是企业、政府、农民分别按55%∶10%∶35%的比例入股经营。李建国坦言,没有热科院就没有瓦努阿图油棕产业,就没有企业的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双方合作,2017年8月,热科院联合国内外企业和当地政府在瓦努阿图桑托岛挂牌成立热科院瓦努阿图农业试验站。试验站以油棕产业化技术为突破口,要建成一个集农林业科技合作研发、技术示范与推广、技术培训为一体的合作平台,积极推动瓦努阿图农、林、牧业发展,为中国“走出去”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以瓦努阿图为立足点,向其他南太平洋岛国辐射推广。试验站的挂牌成立得到了瓦努阿图相关政府部门、中国驻瓦努阿图使馆、瓦努阿图棕榈油有限公司和中通机械公司等的支持。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热科院橡胶所副所长谢贵水称,所企合作十五年来,双方迈出了同立项、同攻关、同转化、同建平台的关键步骤,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双方在油棕等方面合作,提升合作层级、打造合作新形态、构建命运共同体,争取早日实现同运营、同受益的目标,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享,使科技成果真正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下一步,热科院橡胶所将在前期油棕引种试种基础上,积极支持打造标准化油棕种植示范基地及配套油棕初加工技术示范基地,发挥技术引领和效益带动作用,并辐射周边国家。
其他文献
4月3日,农业农村部“三区三州”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举行。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作为本次活动主要承办单位,认真筹备、精心组织,广大批发市场、经销商积极响应,履行社会责任,取得突出成效。市场协会是如何组织会员单位在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拓展贫困地区农产品流通渠道,与贫困地区建立紧密的贸易合作关系,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
期刊
“咱们陕西还有这么好吃的大米?可以在网上买吗?我要多买一点送给亲戚朋友。”  “现在我们老百姓生活好了,对于优质安全的农产品需求量较大,有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我们非常放心。”  “以前对绿色食品还真是不怎么了解,通过这次活动,对绿色食品的发展情况算是彻底熟悉了,农业农村部提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看来不是一句空话。”  “希望农业农村部门多办些类似的活动,让更多老百姓爱上绿色食品!”  ......  4
期刊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绿色环保节能示范县、中国马铃薯特产之乡、中国马铃薯美食之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陕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立足这些优势,定边县商务局通过电子商务有效整合区域特色资源,积极做大做强做亮电子商务产业,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定边县通过电子商务的引擎力,致力于将定边县打造成陕甘宁蒙三边农特产品电子商务集散地,走出了一条以“农产品上
期刊
在祖国西部的广袤大地上,青藏高原冰川耸立,怒江大峡谷涛激浪怒。这里每一寸山河都透露着不羁,每一片土地也在诉说着不易。  千百年来,这里造就了世界上最为壮美的景观之一,也孕育了无数人间珍品——藏区牦牛、临夏牛羊肉、怒江松茸、凉山苦荞、南疆大枣……却也有着令人揪心的贫困。  这里就有着党中央、国务院最为牵挂地方之一——有扶贫攻坚“难中之难,艰中之艰”之称的最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西藏、四省藏区、南
期刊
亘古绵延的青藏高原,孕育了太多的神奇,一粒小青稞的光辉已经闪耀了数千年。  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种植有3500年历史,是青海省种植历史悠久、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藏区的第一大作物、主导优势作物和藏区同胞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粮,也是酿造工业、饲料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同时也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高原农耕文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转变,青稞这一藏民族的传统口粮开始走进大众视野。青海的青稞加工业
期刊
2018年12月以来,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六部门联合开展了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截至2019年2月底,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近167万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各类市场198万余个,查处案件1.2万余件,案值4.2亿元,移送司法机关479件,收缴假冒伪劣食品1032吨,取缔无证无照生产经营主体5578个,吊销营业执照、食品经
期刊
前不久,四川省南部县中心乡漏米岩村200吨甘蔗滞销引起广大网民关注。后来,在当地宣传部门、农业农村部门的呼吁下,一些爱心企业纷纷伸出援手,滞销的甘蔗被一抢而空。  经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调研,种植甘蔗的业主系当地一返乡创业者,仅凭对儿时的记忆及一时主观推断,便种植了200余亩。殊不知,漏米岩村属于典型的旱山区,不适宜种植甘蔗。  这位返乡创业者不仅种植了甘蔗,他还在本村及临近村共流转了1100余亩土地
期刊
时下,位于大山深處的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镇大江村黄泥界春茶进入采摘季。近年来,平安镇大江村引进茶叶深加工企业,整合位于大山深处的黄泥界一带村民散种的茶园,建立标准化生态茶叶生产及深加工基地,生产的茶叶销往广东、湖南等地。
期刊
黎米曾经是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农民普遍种植的一种名优常规稻种,因为绵柔香甜,不仅是黎川人家家户户必备的口粮,人们还将它做成“黎米糍”等特色小吃,在许多人心中都留有儿时的记忆。相传清代五部尚书陈孚恩,曾经将“黎米”带给皇帝品尝,皇帝吃后赞不绝口,从此“黎米”便成了朝廷的贡米。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杂交水稻的推广,黎米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到现在几乎找不到它的踪迹。  直到2015年,江西五圆科
期刊
玉米  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国内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猪料需求预期减少,但由于禽料、反刍料等消费持续增加,进口高粱、大麦等饲用玉米替代品大幅减少,二者相加将弥补猪料消费的减少。本月预测,2018/19年度中国玉米供需维持上月预测数不变。  春节后,随着地方及国家相继启动玉米储备性收购,东北地区玉米购销日趋活跃,截至3月底,东北地区农户玉米销售进度達到85%,目前基层余粮所剩不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