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类改变的生物进化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jlz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影响史无前例
  众所周知,人类目前对地球的“雕刻”前所未有,地球几乎变成人类“一家一姓”之地。从现有的地质记录中可以发现,这种雕刻已成为影响地球的主导因素,科学家甚至把地球历史的这一时期称为“人类纪”。
  人类活动深刻地塑造了动植物的演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手中掌握着数百万物种的进化命运。城市化进程、全球气候变迁、乱砍滥伐滥采、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等因素都在影响着全球动物、植物,目前许多珍奇种类都面临绝种危险。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演化效应,已经在动植物身上逐渐显现出来。今天已观测到的影响,就是当代动植物的演化改变,有些是因全球范围内人为干预、气候变化而产生,有些则是由局部的污染和越来越密集的城市化而产生。
  捕捞改变鱼类性征
  生物学家观察发现,捕鱼作业对野生鱼类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人类捕鱼常以个体较大的鱼类为目标(食物),长年累积下来,野生鱼类渐渐发生了变化,体型越来越小,性成熟越来越早,产卵的时间越来越提前。
  生物学家发现小黄花鱼的进化幅度非常大。30年前,小黄花鱼生长到三龄鱼(生长三年)才会性成熟并产卵,但目前发现它们已经提前到二龄,而在中国海域情况更严重,黄海的小黄花鱼性成熟已提前到一龄鱼。也就是说,原来长三年才产卵,现在长一年就不得不性成熟产卵,这是小黄花鱼的“自保”措施。它们不得已而进化,否则在高强度的捕捞作业下,就无法保证种群延续了。这也是小黄花鱼种群濒临灭绝的危险信号。带鱼的情况也很类似,比如渤海带鱼性成熟产卵期,由二龄提前到了一龄。
  在欧洲水域里,鱼类的体型也越来越小。观察发现,近十几年来有些鱼类的体型甚至减小了一半,水域里小个儿鱼类的比重在逐渐升高,鱼类的各种器官也普遍在缩小,鱼群数量减少了60%。研究人员还发现不论海水还是淡水,其中蜉游生物、菌类微生物的体型也都缩小了。这些变化的原因除了过度捕捞外,还有气候变暖导致水体升温,进而影響了水生生物的演化。
  城市化改变动植物的性征
  在陆地上,城市化或许是人类对地球最明显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不论植物和动物,也不论原生的和引进的,都在不断进化,以适应人类改造的环境。
  法国科学家发现,在城市里有一种一年生菊科植物——还阳参属(类似于雏菊),它的种子长得更重,这与野外、郊区的同类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菊花的种子靠风传播,随风四处散落,种子较轻本来是优势,但在城市里则恰恰相反,会被风吹得更远,很可能落在远处混凝土或沥青地面上,无法生长。而种子变重,就可以直接落在植物周围的土壤中,有利于种群延续。
  还有些城市里的草类植物,生长在砖石铺砌的道路缝隙里,与野外的相比,这些草已经不再四处散播种子了。
  不仅植物在进化,动物也因人类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而“被迫”进化,典型个案就是所谓的“工业黑化现象”。英国有一种胡椒蛾,19世纪初之前大多数是灰白浅色,只有少数是暗黑色。但是19世纪英国工业化加剧,树干因污染而颜色变深,浅色胡椒蛾很容易遭鸟类捕食,数量急剧下降,而暗黑色胡椒蛾则大量繁殖,比例大大提升。20世纪初,在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暗黑胡椒蛾的比例已经超过90%。到了20世纪70年代,当污染被清理后,暗黑色胡椒蛾纷纷遭捕食,而浅色胡椒蛾又开始大量增长。
  在城市化地区,还有其他种类的蛾、瓢虫,以及一些鸟类的羽毛颜色,也发生了这种变化。若仅仅颜色变化也许没什么,但科学家还发现了更令人惊骇的变化。据观察,在美国哈德逊河里生活着一种鱼,名叫大西洋小鳕。由于污水排放,哈德逊河里有许多毒性污染物,短短几十年内,大西洋小鳕就进化出了抗药性。它可以把毒素储存在脂肪中,而不会对自身造成损害。这类似于昆虫对杀虫剂产生抵抗力,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生态系统是动态循环的,在食物链上,这种鱼会成为其他大鱼的食物,毒素就会在大鱼体内富集,达到一定程度对大鱼会造成什么损害?又或者,富集毒素的大鱼被人类食用,又会产生什么后果?
  抗生素催生超级细菌
  除了肉眼可见的动植物,还有许多“看不见”的微生物也在发生着巨变。特别是近100年来,由于抗生素药物的大量使用,细菌进化(变异)的速度和程度也令人震惊。
  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超级细菌——肠杆菌科菌种。它们能耐受多种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而这类抗生素被认为是对抗细菌的最后杀手锏。肠杆菌科细菌常常通过医院和长期护理设施传播,据估计,在美国每年造成9300人感染,600人死亡,并且染病率及死亡率都在逐步上升。这些细菌又被称作“噩梦细菌”,因为它们可以耐受目前医生能使用的几乎所有抗菌药物。
  科学家估计,如果任由超级细菌发展,最终将导致全世界每年数百万伤病者因无药可治而死亡。假如有一种致命的超级细菌诞生,人类很可能遭到灭顶之灾。
  人类变化难料,该负全责
  在这场环境大变革、生物大进化的时代,人类自身也避免不了变化。
  首先是人体内细菌生态的变化。人体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体表皮肤、体内肠道都生活着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大部分对人体有益,有的还不可或缺。据测算,在正常成人体内,肠道内细菌总重量可达1~1.5千克,数量约有1014个,而一个人自身的细胞数量约有1013个,仅为细菌数量的十分之一。
  这么多微生物生活在人体内,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但是,科学家发现它们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高度城市化、工业化国家,人类肠道细菌的种类变少了,可能是由于饮食结构改变,以及抗生素的使用而导致。缺少的细菌种类具体有什么作用,目前尚未可知,但科学家推测,如今不断上升的肥胖症、炎症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可能就与人体内细菌种类减少有关。
  其次是人类基因的突变。英国科学家研究汽车尾气排放、化学烟雾等污染对人体的破坏影响,发现这些污染物极可能造成人类基因突变(进化)。这些突变是好是坏,尚属未知,有可能使人类进化到新的层次,有可能会引起新的疾病,也有可能突变不会立即引发大的变化,但会在遗传中一代代积累,最终突然爆发,结果难料。
  基于人类对生物进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们应该加强研究,长远考虑,为自己和地球的未来负责。
其他文献
选择性信息  当今时代,新闻资讯非常发达,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国内外各领域的最新消息。这些新闻所报道的“世界”,一定反映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吗?  比如关于恐怖袭击的报道。2015年底,在美国加州的圣贝纳迪诺市发生一起恶性校园枪击案,事后当地人接受采访时,有的表示以后将自己在家教育孩子,不敢让其上学校了;有的表示以后在家看电影,不敢去电影院这种人多的地方了。当地人的心情可以理解,如果遍地都是恐怖袭击,
期刊
潜艇不再是只有海军才能拥有的神秘机器了,因为美国潜器公司DeepFlight生产出了一款私人潜艇,使个人有了乘坐潜艇在海底遨游的机会。这款名为Dragon(蛟龙)的潜艇是介于潜水艇和四轴飞行器之間的一种交通工具,6个旋转推进器使得机器能在水下遨游,就像飞机在蓝天自由飞翔一样。简单的操控方式意味着驾驶者能够像操控无人机一样控制它,驾驶者不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复杂培训,就可以很快学会驾驶这一机器。  私人
期刊
住在珊瑚群中的生物往往色彩绚丽,一方面是为了在斑斓的珊瑚间更好地隐身,另一方面,像图中这只变量霓虹灯海蛞蝓一样,是在警告捕食者自己不是好惹的。这种海蛞蝓表面有类似霓虹灯光的绿色或亮橘色条纹,身体里藏有剧毒。  夏末,在加勒比海的开曼群岛附近海域,一大群星珊瑚正在静谧的夜色下悄悄产卵。成千上万的卵子和数以亿计的精子被释放出来,在海水中相遇。大部分珊瑚虫一年中产卵的时间只有十几秒而已。  黄管海绵通过
期刊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虽然长了副熊样,可又与所有其他熊科的物种都长得完全不同,独特的黑白配色让它“鹤立鸡群”。它们为啥长这样呢?  北极熊全年跟冰雪作伴,所以一袭白衫恰到好处。棕熊在森林里活动,深色的皮毛在树影间可以很好地隐藏,冬天到了,它们就躲在洞里酣睡一场,所以一套衣服也就够用了。熊猫既没能降生在冰天雪地的北极,也没有良好的消化能力,它不能长得肥肥的,用脂肪熬过冬天。这群以竹子为主食的萌物只好终年活
期刊
一般来说,社交活动能增加人们的快乐感和幸福感,可是也有例外,有人就特别厌烦社交活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高智商人群。研究发现,这些人的社交活动越频密,其快乐感反而越低。  科学家认为,一般高智商的人往往专注于长期目标,追求可能的终极结果。如果一个人越专注于长期目标,那么他对社交的需求自然不太注重,而且社交活动对这种追求也没有益处,反倒分散了这种专注力。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和朋友在一起时,往往意味着他不
期刊
从以物易物开始,我们的文化里,多了“贸易”这件重要的事。你有我没有的东西,我有你需要的东西,那么我们交换吧。岭南的荔枝往北方运,北方的人参往南方传,这些都很容易理解。  可是,如果你能生产的物品我也有能力造,我能种植的作物也能在你的后花园长得枝繁叶茂,我们还有必要进行交易吗?我们每年从东南亚进口水果,难道是因为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上长不出来这些果子?我们要远渡重洋从澳大利亚买煤买铁,或许是我们脚下的
期刊
古老的身世——深压+海水  钻石形成的年代久远,但是人类对钻石的发现与认识却只有几百年。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钻石是碳在地球深处极高的压力和温度下被压缩而成的。但是,最近美国一个研究团队在加拿大西北地区发现的微小混浊的钻石,有可能会改变我们熟知的理论,研究显示,海水可能在地球深处的钻石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人员对11种微观钻石的数据分析后发现,这些钻石内部悬浮有数百万的流体液滴。他们利用一
期刊
民间有一则关于气象的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个集合了祖祖辈辈智慧的生活经验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霞光是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透过厚厚的大气层,被空气分子散射留下的短波红光或橙光染色影响的结果。空中尘埃、水汽等杂质越多,霞光的色彩就越显著。  在北半球的中国,春夏主要受东南风影响,而构成降水的水汽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东南风。清晨时分,低空空气稳定,尘埃较少,如果这时出现了红色朝霞,表示东方
期刊
春天提前到  春天来得越来越早了。2016年4月,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与常年相比入春时间偏早,其中华北东部地区提早约10~20天,江南地区提早20天以上。并且气温也较常年同期偏高,大约偏高2℃~4℃。  地球另一边也是如此。据最新观测,2017年2月下旬,美国也发生了这种不寻常的天气现象。美国大陆东部的气温直线上升,很多城市气温飙升到20多摄氏度,有的城市甚至上升到34℃,这是
期刊
智能医生小试牛刀  今年年初,智能医生沃森在天津第三医院与人类医生共同问诊,沃森只需10秒钟即可为一名癌症患者疹断出病情并提供诊疗建议。在这10秒钟内,沃森阅览和分析了超过300份全球最权威的医学杂志、200余种教科书,以及1500多万页资料中的关键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做出诊疗方案后还将之翻译成了中文。诊断结果与具有多年经验的医生基本一致,很多人担心,医生这一职业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  沃森是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