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襄垣,春秋末期(公元前455年)因赵国开国国君赵襄子在此筑城而得名“襄垣”,历代未改,至今已有2400多年,被誉为“中国千年古县”。
这个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之北的古老县城,近年来实施“宦工强县、惠农稳县、城建靓县、开放活县、生态绿县、和谐兴县”发展战略,县城面貌焕然一新,企业经济一派繁荣。在日前公布的山西省2009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中,在全省发展指数、发展水平均排名第一。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全国文明县城”“中国绿色名县”等称号,成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一颗耀眼明珠。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主政山西以来,在进一步强化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大背景下,襄垣的成功发展无疑可作为一个典型,探求其转型发展的道路,或可从中提取有益的经验。根本:工业新型化
襄垣,曾是一个因煤而富,也因煤而备受污染、脏乱、拥堵之苦的资源大县。进入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两个选择摆在襄垣人面前,要么转型,改变城市面貌,提升产业水平:要么沉沦,重走“矿兴城荣,矿衰人空”的资源地区发展老路。历史,把襄垣逼上了转型发展的正路。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不久前召开的山西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提出,山西的优势在煤,山西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煤。襄垣县作为典型的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县域产业转型亦离不开煤。聪明的襄垣人采取了“做大煤、超越煤”的工业转型之路。
2008年以来,襄垣紧扣转型发展主题,以强工富县为目标,连续3年投资上百亿元,建设“百项重点工程和项目”,着力构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促进工业新型化成为其快速发展的关键。
襄垣的经验是:首先“壮大煤”,夯实支柱产业。贯彻落实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思路,襄垣按照“关小、改中、上大”的原则,全县煤矿数量由原来的45座减少为28座,组建起了襄矿、七一、三元古韩三大煤炭企业集团。特别是在瓦斯、火患、水患三大灾害治理上。主动与沈阳煤科院、中国矿大等院校合作,成立办事处,技术人员常驻指导灾害防治工作。目前,襄垣煤炭工业产能效益、安全保障、持续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传统产业潜力在循环,希望在循环,发展在循环。”基于这样的认识,延伸煤炭发展循环经济成为襄垣的选择。他们先后组织16个煤焦企业,建设了一批煤化工、煤电化、煤建材等综合利用项目,规划建设了富阳循环工业、下良煤电两个工业园区。特别是集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富阳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目前入园企业已达23家,实现工业产值50.1亿元,利税19.3亿元。骨干企业襄垣煤矿,近年来投资30多亿元,建设了16个延伸项目,形成了“采煤、选煤、冶炼、化工、建材、发电、污水处理”的循环产业链条,成为长治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
此外,襄垣组织企业开发非煤科技型产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另一引擎。特色:农业产业化
在抓工业转型的同时,襄垣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集中力量扶持“三农”发展,农业转型发展稳步推进。
事实上,襄垣曾经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过去80%以上的农民都从事传统种植业,种类很多,但都零零散散,没有形成规模,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民增收基础十分薄弱。随着“惠农稳县”战略的提出,襄垣县将农业调产思路定在设施农业上,通过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全县农业发展。既可有效改变传统靠天吃饭现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也适宜大多数农民参与,实现大面积增收。
在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过程中,县财政划拨了1500万元专项资金,对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进行重点扶持奖励,建设冬暖式日光大棚每亩补助1万元,建设生贵式春秋大棚每亩补助3000元:针对部分农户建棚资金短缺的实际,信用联社搞好信贷支持,春棚每亩可贷款2000元,冬棚每亩可贷款2万元;对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县财政给予了贷款贴息;对获“国优”“省优”“市优”称号的企业分别奖励80万元、50万元、30万元;因势利导,引导一批退出煤焦领域的煤老板加盟农业项目,实现“煤转农”、“黑色”变“绿色”……
襄垣用抓工业的理念设计农业产业化路子,设计一步到位,设施同步完成。他们不仅仅帮助农民,还对整个产业链上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公司、企业进行了改造扶持。在襄垣县委、县政府一系列周到服务、政策引导支持下,农业产业化发展快速推进:2009年7月,襄垣第一个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古韩镇崔家庄村建成投产。今年以来襄垣11个乡镇建设了30个设施蔬菜和食用菌示范园区,总面积达3000亩。
如今,新的发展目标已经确立:把襄垣建成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形成”村村有园区,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干”的农业产业新格局。这个以工业闻名的县城开始了特色农业的悄然转变。突破:城市建设
为了切实改变县城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的局面,2008年以来,襄垣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卫生、环保、园林县城的“四创”目标,全方位加大县城建设和管理力度,县城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着眼于让人民群众享受一流的生活品质,着眼于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坐标,襄垣提出建设“北方水城”的概念,并以此为契机,力争通过3到5年的时间,彻底根治污染源,使襄垣城“活在蓝天下,托于碧水上,掩干园林中,行在景观里”。
对浊漳河的大规模治理、开挖人造湖,推进绿色覆盖便成了襄垣转型发展除旧布新的首要举措。如今,改造后的浊漳河已形成宽100米、长达41公里的半环城水系,自东而北将这座千年古城揽入碧波荡漾之中。围绕通道绿化、城镇绿化、村企绿化三个重点,襄垣展开了大规模绿化造林。到2009年,新增绿地31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6.94%,绿地率达到了41.6%,人均绿地上升到12.87平方米。先后完成了30座煤焦企业、3.5万亩荒山和太长高速等7条主干道和县乡公路总计320公里的通道绿化,全县累计绿化面积达到6.27万亩,新增林木绿化覆盖率2.28个百分点。
拉开道路框架,打通内外循环则重塑了襄垣的城市骨架。3年间,襄垣新建了3座大型立交桥,打通了6条18公里的主要街道,拓宽改造了5条主干道,尤其是古韩大道拓宽改造工程,成为山西省一流景观大道。目前,襄垣县城基本形成六纵六横城市道路框架,县城面积由12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
如今,在这个新姿绰约的城市里,集中供热一期和二期工程,污水、垃圾处理工程,东湖炎帝农耕文化园及客运中心等一系列生活设施、文化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使得襄垣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品位不断提升。积极的努力获得认可,襄垣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城市”“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等称号。和谐与活力
在工业、农业、城市建设积极推进、转型发展的同时,襄垣深知人文环境对于发展的重要性。围绕开放活县,襄垣县着力于提高旅游带动力、商贸竞争力、环境吸引力和文化软实力,第三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为了充分发挥襄垣地方特色文化在对外开放中的积极作用,围绕打造“千年古县、法显故里、连氏根祖”等文化品牌,襄垣修复了永惠桥、上寺楼、大成殿等一批文物古建筑。手工挂面、崔生遇虎等5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仙堂山、宝峰湖、凉楼寺、八仙湖景区,完善了部分设施,实施了绿化提档工程。投资1.3亿元完成了部分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由同济大学一流专家负责的仙童山景区开发规划也即将完成。
为了提高襄垣的商贸竞争力和环境吸引力,襄垣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形成了覆盖全县城乡的市场流通网络。狠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了办事程序,提高了服务效率。加强了对外开放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让人民群众进一步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襄垣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每年都要集中财力兴办一批民生工程。比如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治理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等等。
在以袁纯清为书记的新一届山西省委的号召和带领下,三晋大地掀起了一轮加快转型发展、推进跨越发展的新高潮,而襄垣无疑已经站在了这一轮发展高潮的浪头上,这里两年间的巨大变化向人们证实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并不是神话,他们必将用更加大胆的实践和更加丰硕的成果表明,内陆县域实现跨越发展必定梦想可及。
这个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之北的古老县城,近年来实施“宦工强县、惠农稳县、城建靓县、开放活县、生态绿县、和谐兴县”发展战略,县城面貌焕然一新,企业经济一派繁荣。在日前公布的山西省2009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中,在全省发展指数、发展水平均排名第一。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全国文明县城”“中国绿色名县”等称号,成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一颗耀眼明珠。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主政山西以来,在进一步强化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大背景下,襄垣的成功发展无疑可作为一个典型,探求其转型发展的道路,或可从中提取有益的经验。根本:工业新型化
襄垣,曾是一个因煤而富,也因煤而备受污染、脏乱、拥堵之苦的资源大县。进入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两个选择摆在襄垣人面前,要么转型,改变城市面貌,提升产业水平:要么沉沦,重走“矿兴城荣,矿衰人空”的资源地区发展老路。历史,把襄垣逼上了转型发展的正路。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不久前召开的山西省领导干部大会上提出,山西的优势在煤,山西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煤。襄垣县作为典型的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县域产业转型亦离不开煤。聪明的襄垣人采取了“做大煤、超越煤”的工业转型之路。
2008年以来,襄垣紧扣转型发展主题,以强工富县为目标,连续3年投资上百亿元,建设“百项重点工程和项目”,着力构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促进工业新型化成为其快速发展的关键。
襄垣的经验是:首先“壮大煤”,夯实支柱产业。贯彻落实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思路,襄垣按照“关小、改中、上大”的原则,全县煤矿数量由原来的45座减少为28座,组建起了襄矿、七一、三元古韩三大煤炭企业集团。特别是在瓦斯、火患、水患三大灾害治理上。主动与沈阳煤科院、中国矿大等院校合作,成立办事处,技术人员常驻指导灾害防治工作。目前,襄垣煤炭工业产能效益、安全保障、持续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传统产业潜力在循环,希望在循环,发展在循环。”基于这样的认识,延伸煤炭发展循环经济成为襄垣的选择。他们先后组织16个煤焦企业,建设了一批煤化工、煤电化、煤建材等综合利用项目,规划建设了富阳循环工业、下良煤电两个工业园区。特别是集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富阳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目前入园企业已达23家,实现工业产值50.1亿元,利税19.3亿元。骨干企业襄垣煤矿,近年来投资30多亿元,建设了16个延伸项目,形成了“采煤、选煤、冶炼、化工、建材、发电、污水处理”的循环产业链条,成为长治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
此外,襄垣组织企业开发非煤科技型产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另一引擎。特色:农业产业化
在抓工业转型的同时,襄垣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集中力量扶持“三农”发展,农业转型发展稳步推进。
事实上,襄垣曾经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过去80%以上的农民都从事传统种植业,种类很多,但都零零散散,没有形成规模,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民增收基础十分薄弱。随着“惠农稳县”战略的提出,襄垣县将农业调产思路定在设施农业上,通过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全县农业发展。既可有效改变传统靠天吃饭现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也适宜大多数农民参与,实现大面积增收。
在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过程中,县财政划拨了1500万元专项资金,对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进行重点扶持奖励,建设冬暖式日光大棚每亩补助1万元,建设生贵式春秋大棚每亩补助3000元:针对部分农户建棚资金短缺的实际,信用联社搞好信贷支持,春棚每亩可贷款2000元,冬棚每亩可贷款2万元;对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县财政给予了贷款贴息;对获“国优”“省优”“市优”称号的企业分别奖励80万元、50万元、30万元;因势利导,引导一批退出煤焦领域的煤老板加盟农业项目,实现“煤转农”、“黑色”变“绿色”……
襄垣用抓工业的理念设计农业产业化路子,设计一步到位,设施同步完成。他们不仅仅帮助农民,还对整个产业链上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公司、企业进行了改造扶持。在襄垣县委、县政府一系列周到服务、政策引导支持下,农业产业化发展快速推进:2009年7月,襄垣第一个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古韩镇崔家庄村建成投产。今年以来襄垣11个乡镇建设了30个设施蔬菜和食用菌示范园区,总面积达3000亩。
如今,新的发展目标已经确立:把襄垣建成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形成”村村有园区,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干”的农业产业新格局。这个以工业闻名的县城开始了特色农业的悄然转变。突破:城市建设
为了切实改变县城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的局面,2008年以来,襄垣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卫生、环保、园林县城的“四创”目标,全方位加大县城建设和管理力度,县城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着眼于让人民群众享受一流的生活品质,着眼于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坐标,襄垣提出建设“北方水城”的概念,并以此为契机,力争通过3到5年的时间,彻底根治污染源,使襄垣城“活在蓝天下,托于碧水上,掩干园林中,行在景观里”。
对浊漳河的大规模治理、开挖人造湖,推进绿色覆盖便成了襄垣转型发展除旧布新的首要举措。如今,改造后的浊漳河已形成宽100米、长达41公里的半环城水系,自东而北将这座千年古城揽入碧波荡漾之中。围绕通道绿化、城镇绿化、村企绿化三个重点,襄垣展开了大规模绿化造林。到2009年,新增绿地31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6.94%,绿地率达到了41.6%,人均绿地上升到12.87平方米。先后完成了30座煤焦企业、3.5万亩荒山和太长高速等7条主干道和县乡公路总计320公里的通道绿化,全县累计绿化面积达到6.27万亩,新增林木绿化覆盖率2.28个百分点。
拉开道路框架,打通内外循环则重塑了襄垣的城市骨架。3年间,襄垣新建了3座大型立交桥,打通了6条18公里的主要街道,拓宽改造了5条主干道,尤其是古韩大道拓宽改造工程,成为山西省一流景观大道。目前,襄垣县城基本形成六纵六横城市道路框架,县城面积由12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
如今,在这个新姿绰约的城市里,集中供热一期和二期工程,污水、垃圾处理工程,东湖炎帝农耕文化园及客运中心等一系列生活设施、文化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使得襄垣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品位不断提升。积极的努力获得认可,襄垣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城市”“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等称号。和谐与活力
在工业、农业、城市建设积极推进、转型发展的同时,襄垣深知人文环境对于发展的重要性。围绕开放活县,襄垣县着力于提高旅游带动力、商贸竞争力、环境吸引力和文化软实力,第三产业发展欣欣向荣。
为了充分发挥襄垣地方特色文化在对外开放中的积极作用,围绕打造“千年古县、法显故里、连氏根祖”等文化品牌,襄垣修复了永惠桥、上寺楼、大成殿等一批文物古建筑。手工挂面、崔生遇虎等5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仙堂山、宝峰湖、凉楼寺、八仙湖景区,完善了部分设施,实施了绿化提档工程。投资1.3亿元完成了部分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由同济大学一流专家负责的仙童山景区开发规划也即将完成。
为了提高襄垣的商贸竞争力和环境吸引力,襄垣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形成了覆盖全县城乡的市场流通网络。狠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了办事程序,提高了服务效率。加强了对外开放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让人民群众进一步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襄垣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每年都要集中财力兴办一批民生工程。比如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治理采煤引发的地质灾害等等。
在以袁纯清为书记的新一届山西省委的号召和带领下,三晋大地掀起了一轮加快转型发展、推进跨越发展的新高潮,而襄垣无疑已经站在了这一轮发展高潮的浪头上,这里两年间的巨大变化向人们证实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并不是神话,他们必将用更加大胆的实践和更加丰硕的成果表明,内陆县域实现跨越发展必定梦想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