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经济学实验教学如何既仿真又虚拟

来源 :实验技术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hui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应用经济学的实验教学与理工科有较大差异,如何设计应用经济学的虚拟仿真实验不但是经济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建立中国特色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任务。基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按照教育部对虚拟仿真实验的要求和建设目标,通过对比经济学实验和理工科实验的差异,提出了应用经济学实验教学的虚拟和仿真途径,并从探究性实验的设计逻辑,对实现“两性一度”虚拟仿真实验目标,提出了建议。
其他文献
在科教互融、校企互促的背景下,将校企合作课题中的PHEV动力总成惯性参数实验设计转化为车辆工程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内容。以某款PHEV动力总成为实验对象,设计了实验方案,阐述了实验原理与坐标转换,通过实验及计算处理,获得了惯性参数。该实验贴近工程实际,并具有探索性与研究性,丰富了本科实验教学内容,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为表征烟幕颗粒大小和形状,开展基于图像方法的烟幕颗粒测量的实验研究。在现有的烟幕实验观测箱基础上,增加多点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烟幕颗粒图像。利用盲去卷积法、自适应阈值二值化、闭运算等图像处理方法消除颗粒图像离焦模糊、光照不均匀等不利影响;利用特征提取函数得到颗粒信息。通过多组实验验证,图像法适用于大空间烟幕颗粒表征,测量结果重复性好、可信度高,采用长轴特征以及长宽比特征表征烟幕颗粒更具合理性,但图像
文章以岩石动力学实验问题为导向,以项目研究的方式组织学习小组,将PBL教学理念融入岩石动力学实验的课前准备、课堂讲解、实验过程和实验考评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为实现科研训练课程中“教室—实验室—会议室”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促进“科教融合”,以水热法合成两种不同形貌的MoS2微球实验为例,实验要求分析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的添加对Mo S2微球物相、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该实验涵盖材料制备、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等多个知识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为完善科研训练课程体系和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创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剧目中,海派都市滑稽戏《悬空八只脚》取自当下的现实题材,以清新、明快的故事和富有质感、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占据了一席之地。现实题材的原创作品对于编剧的考验不仅在于取材,而且在于主题开掘。《悬空八只脚》抓住老公房加装电梯这一社会现象,敏锐而准确地把握住了热点,得之并非偶然.
以“体育”(sports)的本质与概念为研究对象,梳理文献发现我国学界对体育“元问题”的研究呈现两大困境,即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困境与研究范式的唯理性“形而上学式”困境。采用“历史主义式”研究范式,运用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现象学、符号学等理论工具,从“生命”的体育本体论与“存在”的体育认识论上进行升维。认为体育的主要矛盾为在完整的人内部,作为感知者的身体对作为被感知者的身体的改造矛盾。进而提出体育是合感性与理性的人,通过体能性身体活动改造自然身体来寻求自为存在的生命活动。希冀突破囿于“体育
为了应对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各类储能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该文提出含“风–光–氢–燃–储”的混合多能源系统实验平台设计方案,新增多场景下混合多能系统“氢–燃–储”调频性能测试实验、燃料电池和电化学储能无功支撑实验、混合多能源系统能量管理优化实验等,探讨基于该实验平台的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通过该实验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为学生提供新形势下多门新增课程的实践教学,还可为探索性实验、科学研究提供支撑。
藜芦醚与硝酸合成3,4-二甲氧基硝基苯综合实验,包含薄层色谱检测反应的进程、柱层析法进行产品纯化、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对结构表征等知识点。学生在巩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从综合实验的实践中学习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科研思维能力,树立环境友好的绿色化学理念。
发展了一种简单的水热法在柔性碳布基底上制备出NiCo2O4纳米线,进一步利用磷酸根和氧空位共同修饰的策略对NiCo2O4纳米线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调控。实验表明,修饰后的Ni Co2O4纳米线电极在2m A·cm-1的电流密度下面积比电容达到了2.96F·cm-1,组装的柔性全固态混合型超级电容器能量密度达到了3.12 mW·h·c
采用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从市民的视角分析上海“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的效果。认为:上海市民对“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有充分认知和积极态度,其对市民体育参与行为起到显著的推进作用;体育场地设施空间的创新发展与市民积极态度形成有效的关联;市民体育参与行为与参与的满意感之间存在正向因果关系。体育场地设施功能改善并不直接导致体育参与行为的发生,对体育生活圈建设的积极态度也无法直接产生参与的满意感,因此,公共体育服务只有牢固建立在社会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