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视节目制作需要经历创意与选题、拍摄和后期制作三个过程,本文根据浙江卫视的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为线索,分析《演员的诞生》节目收视率的变化缘于节目剪辑手法的失败到节目虚拟的“现实”不被受传者接受。从现象剖析,对电视节目被架构的真实所引发的社会舆论进行阐释。
关键词:电视节目;拟态环境;袁立事件
随着受传者媒介素养的提升,这对电视节目的议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真人秀电视节目有霸屏的趋势,在吸引受传者的同时,也经受着质疑。如何在电视节目被架构的真实基础上,让质疑声减弱,也是各大电视节目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本文将从近期的“袁立事件”着手,为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具有价值的分析。
一、电视节目被架构的真实:缘起
电视节目制作主要分成三个过程:创意与选题、拍摄、后期制作。在前期的创意与选题中,栏目组会对受众的市场进行调查,会对受众的喜好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对选定的选题进行创意;拍摄的场地主要有室内和室外,室外的电视节目更多的是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电视节目;后期制作决定了整个节目的效果,也是对受众进行吸引的主要因素。
1.蒙太奇剪辑的效果
蒙太奇作为电视节目剪辑的具体技巧和技法,蒙太奇段落之间具有连贯性,节奏上有一定的顿歇或转换,同时又给予观众视听感受上和谐统一、连绵不断的完整的生活流程感。[1]为了达到电视节目的最佳效果,在节目的制作上常常采取该剪辑手法。例如《爸爸去哪儿》吴镇宇的儿子费曼眼角受伤,引起了受众的大量关注,除了关心费曼的伤势,也就费曼受伤的原因展开了骂战,从湖南卫视的安全措施未做足到是否是有人刻意推费曼致伤,再到是否是节目组为追求效果的安排?造成如此热议的局面与后期制作后的视频播放不无关系。
2.拟态环境中受传者的反应
拟态环境最早由美国政论家李普曼提出---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2]经过长期的电视节目的效果表明,拟态环境中的受传者较少拥有独立与传播者思想外的观点和言论,受传者的反应也给予了电视节目的发展更多的信心。
二、电视节目被架构的真实:体现
电视节目的真实性是被架构的,均是由大众传播媒介再加工后的产物。电视节目被架构的真实在我们日常的电视节目中有诸多体现,就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分析,浙江卫视《演员的诞生》播出后,爆发的“袁立事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因此也被人民日报评论员点名批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事情扩大到人尽皆知且众说纷纭?
1.蒙太奇剪辑下的“袁立事件”
在梳理了袁立对浙江卫视的诸多曝光消息后,可以清晰的知晓袁立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浙江卫视该栏目组的针对其随意剪辑、毁其形象以及未履行承诺的歉意,到后来不满回复后的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幕的揭露。在此之前,也有艺人部门电视节目栏目组的种种行径而进行曝光内幕的行为,但均为获得如此大规模的影响。分析“袁立事件”轰动背后的缘由,根植于节目播放时袁立的胡言乱语、神志不清醒的形象,对比早些年袁立的影视作品,较大的反差唤起了受众的好奇,随着受众在长期的电视节目的熏陶下,媒介素养的提高,对袁立的表演视频有了更多的质疑。
2.擬态环境中的“袁立事件”
虚拟的“现实”必然会受到质疑,其中也饱含了受传者的成见。从“袁立事件”的爆发之初,受传者便跟随意见领袖形成了鲜明的站队趋势,一部分网友支持袁立声讨浙江卫视,并对现在的诸多真人秀节目的个人情绪进行表达,对当前我国的真人秀节目盲目的引进、借鉴国外真人秀节目表示担忧;一部分网友则认为袁立在此次事件中过于自私,并未从大局出发,理解真人秀的“秀”字。褒贬不一,论战持续发酵。搜索引擎上庞大的数字窥探出社会舆论探讨的热度,且文章下的评论也各自站队,其中不乏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在最初的设置中推出的节目形式是演技竞演类励志综艺,初期的节目内容设定中获得了受众的认可。原本在大众传播媒介的拟态环境中一切都呈现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殊不知,长期生活在拟态环境中的受传者的媒介素养也在不断地提升,对相对真实的媒介环境要求也更多,因而,对“袁立事件”的反应越大。
三、电视节目被架构的真实探析媒介的素养
《演员的诞生》是电视节目不断发展后的产物,在整个电视节目的发展中,其体现了传播活动中的蝴蝶效应[3]。一个坏的细小的东西,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引导和调节,则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有可能成为“龙卷风”或“风暴”。[4]被架构的真实打破后,面对非真实的“真实”需要如何进行善后?从两个方面探究,传播者的素养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受传者根据传播者所创的拟态环境而发生观念性的变化。
1.传播者的媒介素养
大众媒介传播者的素养要求:在新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下,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只有掌握更深的思想、更新的技术、更活的表达和更高的伦理,才能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使命。那么维护节目的形象就尤为重要,在电视节的议程设置中,就应该牢牢守住初心,而非用不纯粹的内容来哗众取宠,搅浑一池子的清水。传播者要注重对内容的提升,要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传播者的素养需要提升节目素养,融入我国的优秀的文化因素,彰显我国社会和谐的部分,为风清气正的电视节目营造良好的氛围,注重对受传者素养的提高,使之更关注节目本身的内容,而非单纯的窥探隐私。[5]
2.受传者的媒介素养
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公众对信息所能给予的注意力是短暂的、有限的,这样的注意力所聚焦的内容也几乎源于媒体的议程设置。受传者的素养随着信息的接收而得以提升,同时真信息与假信息的夹杂也容易对电视节目的评价造成影响。因为受传者知识鸿沟上的差异,使得一个事件的产生,形成两种反应强烈的声音。这对电视节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受传者的素养,将成为电视节目应当注重的内容,在议程设置中不只是单纯的引导受传者忠诚于节目内容本身,还需要对节目的文化传播产生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受传者的媒介素养,让其具有综合的判断能力,避免其观念摇摆、随风而定,可以更为有效地培养受传者对电视节目的忠诚度。
四、结语
电视节目的拟态环境是为了营造更具有美好期望的电视节目,当拟态环境中的电视节目价值观发生扭曲时,需要电视节目提升自我的媒介素养,同时注重电视节目内容的选择,注重对受传者媒介素养的培养,进一步平衡电视节目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钟霄兵.浅谈剪辑与蒙太奇的关系[J].思想在线,2015,41:176.
[2]晓钟等编著.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刘京林等编著.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同[3].
[5]周瑞英.探讨新媒体时代公众舆论的可能性[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0):114.
关键词:电视节目;拟态环境;袁立事件
随着受传者媒介素养的提升,这对电视节目的议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真人秀电视节目有霸屏的趋势,在吸引受传者的同时,也经受着质疑。如何在电视节目被架构的真实基础上,让质疑声减弱,也是各大电视节目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本文将从近期的“袁立事件”着手,为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具有价值的分析。
一、电视节目被架构的真实:缘起
电视节目制作主要分成三个过程:创意与选题、拍摄、后期制作。在前期的创意与选题中,栏目组会对受众的市场进行调查,会对受众的喜好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对选定的选题进行创意;拍摄的场地主要有室内和室外,室外的电视节目更多的是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电视节目;后期制作决定了整个节目的效果,也是对受众进行吸引的主要因素。
1.蒙太奇剪辑的效果
蒙太奇作为电视节目剪辑的具体技巧和技法,蒙太奇段落之间具有连贯性,节奏上有一定的顿歇或转换,同时又给予观众视听感受上和谐统一、连绵不断的完整的生活流程感。[1]为了达到电视节目的最佳效果,在节目的制作上常常采取该剪辑手法。例如《爸爸去哪儿》吴镇宇的儿子费曼眼角受伤,引起了受众的大量关注,除了关心费曼的伤势,也就费曼受伤的原因展开了骂战,从湖南卫视的安全措施未做足到是否是有人刻意推费曼致伤,再到是否是节目组为追求效果的安排?造成如此热议的局面与后期制作后的视频播放不无关系。
2.拟态环境中受传者的反应
拟态环境最早由美国政论家李普曼提出---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2]经过长期的电视节目的效果表明,拟态环境中的受传者较少拥有独立与传播者思想外的观点和言论,受传者的反应也给予了电视节目的发展更多的信心。
二、电视节目被架构的真实:体现
电视节目的真实性是被架构的,均是由大众传播媒介再加工后的产物。电视节目被架构的真实在我们日常的电视节目中有诸多体现,就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分析,浙江卫视《演员的诞生》播出后,爆发的“袁立事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因此也被人民日报评论员点名批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事情扩大到人尽皆知且众说纷纭?
1.蒙太奇剪辑下的“袁立事件”
在梳理了袁立对浙江卫视的诸多曝光消息后,可以清晰的知晓袁立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浙江卫视该栏目组的针对其随意剪辑、毁其形象以及未履行承诺的歉意,到后来不满回复后的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幕的揭露。在此之前,也有艺人部门电视节目栏目组的种种行径而进行曝光内幕的行为,但均为获得如此大规模的影响。分析“袁立事件”轰动背后的缘由,根植于节目播放时袁立的胡言乱语、神志不清醒的形象,对比早些年袁立的影视作品,较大的反差唤起了受众的好奇,随着受众在长期的电视节目的熏陶下,媒介素养的提高,对袁立的表演视频有了更多的质疑。
2.擬态环境中的“袁立事件”
虚拟的“现实”必然会受到质疑,其中也饱含了受传者的成见。从“袁立事件”的爆发之初,受传者便跟随意见领袖形成了鲜明的站队趋势,一部分网友支持袁立声讨浙江卫视,并对现在的诸多真人秀节目的个人情绪进行表达,对当前我国的真人秀节目盲目的引进、借鉴国外真人秀节目表示担忧;一部分网友则认为袁立在此次事件中过于自私,并未从大局出发,理解真人秀的“秀”字。褒贬不一,论战持续发酵。搜索引擎上庞大的数字窥探出社会舆论探讨的热度,且文章下的评论也各自站队,其中不乏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在最初的设置中推出的节目形式是演技竞演类励志综艺,初期的节目内容设定中获得了受众的认可。原本在大众传播媒介的拟态环境中一切都呈现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殊不知,长期生活在拟态环境中的受传者的媒介素养也在不断地提升,对相对真实的媒介环境要求也更多,因而,对“袁立事件”的反应越大。
三、电视节目被架构的真实探析媒介的素养
《演员的诞生》是电视节目不断发展后的产物,在整个电视节目的发展中,其体现了传播活动中的蝴蝶效应[3]。一个坏的细小的东西,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引导和调节,则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有可能成为“龙卷风”或“风暴”。[4]被架构的真实打破后,面对非真实的“真实”需要如何进行善后?从两个方面探究,传播者的素养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受传者根据传播者所创的拟态环境而发生观念性的变化。
1.传播者的媒介素养
大众媒介传播者的素养要求:在新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下,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只有掌握更深的思想、更新的技术、更活的表达和更高的伦理,才能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使命。那么维护节目的形象就尤为重要,在电视节的议程设置中,就应该牢牢守住初心,而非用不纯粹的内容来哗众取宠,搅浑一池子的清水。传播者要注重对内容的提升,要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传播者的素养需要提升节目素养,融入我国的优秀的文化因素,彰显我国社会和谐的部分,为风清气正的电视节目营造良好的氛围,注重对受传者素养的提高,使之更关注节目本身的内容,而非单纯的窥探隐私。[5]
2.受传者的媒介素养
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公众对信息所能给予的注意力是短暂的、有限的,这样的注意力所聚焦的内容也几乎源于媒体的议程设置。受传者的素养随着信息的接收而得以提升,同时真信息与假信息的夹杂也容易对电视节目的评价造成影响。因为受传者知识鸿沟上的差异,使得一个事件的产生,形成两种反应强烈的声音。这对电视节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受传者的素养,将成为电视节目应当注重的内容,在议程设置中不只是单纯的引导受传者忠诚于节目内容本身,还需要对节目的文化传播产生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受传者的媒介素养,让其具有综合的判断能力,避免其观念摇摆、随风而定,可以更为有效地培养受传者对电视节目的忠诚度。
四、结语
电视节目的拟态环境是为了营造更具有美好期望的电视节目,当拟态环境中的电视节目价值观发生扭曲时,需要电视节目提升自我的媒介素养,同时注重电视节目内容的选择,注重对受传者媒介素养的培养,进一步平衡电视节目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钟霄兵.浅谈剪辑与蒙太奇的关系[J].思想在线,2015,41:176.
[2]晓钟等编著.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3]刘京林等编著.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同[3].
[5]周瑞英.探讨新媒体时代公众舆论的可能性[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