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住房产权、数量与住房“获得感”

来源 :中国房地产·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19830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CSS2011和CSS2017的调查数据,在量化城镇居民的住房获得感后,引入有序probit模型定量探究了住房產权和产权数量对其住房获得感的影响。结果表明,拥有住房产权以及产权数量对居民住房获得感的提升影响显著,且租购选择对于居民住房获得感的影响更为显著,拥有3套房及以上住房产权对其住房获得感的影响不太显著,2017年相应的影响效应比2011年有更大弹性。研究结果揭示了在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的城镇住房制度过程中,保障和鼓励居民的住房刚性需求是促进实现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城镇居民;住房;获得感;Ordered Probit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21)10-0043-51 收稿日期:2021-08-10
  1998年我国城镇住房制度实现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住房建设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飞速发展,绝大多数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住房消费市场出现的部分城市房地产泡沫和住房可支付性问题,以及住房保障市场出现的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等,都对我国城镇住房制度长效机制的探索和改革提出了深刻挑战和紧迫需求。全面深化改革期间提出的获得感(Sense of Gain)一词,可以理解为社会公众对一系列社会供给所产生的主观积极的心理体验,发挥着检验我国改革发展成效的试金石(赵玉华,2016)和新标杆(邢占军,2017)的关键作用,而展开获得感在住房这一民生重点领域的探索研究,是促进实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有益探索,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相映成彰。本文基于CSS2011和CSS2017的调查数据,在量化居民的住房获得感后,引入有序probit模型(Ordered Probit Model),探析住房产权和产权数量对城镇居民的住房获得感的影响,以尝试对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未来航线探索一二。
  1 研究回顾
  1.1 住房“获得感”
  学术界常把“获得感”与“主观幸福感”及“相对剥夺感”进行并列讨论。对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研究可以溯源到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认为物质生活的满足、个体自身的精神状态和与群体之间的认同关系良好共同促成了较高的主观幸福感(Shin,D. and Johnson,D.,1978)。与“获得感”相比,主观幸福感强调的更多是个体的主观心理感受,容易流于空泛(王恬,2018),且主观幸福感的概念较为抽象(鲍磊,2019),因此常容易被理解成与财富收入进行正向挂钩。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则是基于社会比较视域下,指个体或者群体在面对一个合理需求时,有着对某种资源拥有的欲望但实际上没有享有,而他人或其他群体却拥有所产生的一种相对剥夺的感觉,所谓资源可以包括社会福利、税收减免、薪酬提升等。也即是说,相对剥夺感表示主体有一种“理应享有却没有拥有”的失落感,而当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感受越强烈时,相对剥夺感的心理体验则会被获得感所减弱(鲍磊,2019)。如此,获得感(Sense of Gain)区别于以往的主观幸福感和相对剥夺感等指标,是人民群众对一系列社会供给状况产生的主观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强调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实现双获得或双满足。研究住房的“获得感”有利于探析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心理状况,同时检验我国城镇住房供给制度的结构性问题。
  1.2 住房产权、产权数量与住房“获得感”
  大量研究关注住房产权、产权数量与主观幸福感或相对剥夺感的关系,研究表明,住房产权的获得和产权数量的增加与城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Kingston和Fries,1994;Rossi-Hansberg,2010;林江,2012;杨巧,2018;王敏,2019),但这种正相关只显著存在于大产权住房,与小产权住房及其产权数量则没有太多的互动关系(李涛,2011)。那么对于住房状况与幸福感之间的正向传导机制,张翔等人(2015)认为住房的居住属性是单套住房者产生幸福感的主要原因,而无论是住房的居住属性或是投资属性都对多套住房者的幸福感没有显著的传导作用,同时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及其带来的居民住房初始价值差异,也会使得拥有不同产权和不同入市时间住房的居民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差异(孙伟增,2013)。进一步地,住房状况差异导致的住房不平等现状会加剧社会阶层固化,利益获得者通过阶层认同的加强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促进作用(王敏,2019;易成栋,2020),同时利益受损者会在经济、权力、文化等资源的占有劣势中沦入相对剥夺地位(刘欣,2002),从而进一步降低其阶层认同感(胡荣,2021)。在少数着眼于住房获得感的研究视角里,有的将住房置于公共服务水平的大框架里探讨社会供给对居民获得感的定量影响(王恬,2018;梅正午,2019),有的定性评述了实现和提升住房获得感的路径(李频,2017;朱华鹏,2019),对住房获得感的直接研究和定量研究颇为匮乏,给本文带来了研究启发。
  2 数据、变量与模型
  2.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选自2011年和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hinese Social Survey,简称CSS),CSS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起的一项全国范围内的大型连续性抽样调查项目,调查覆盖到受访者的工作状况、家庭生产生活、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社会互动、社会公平等多方面的情况和内容,数据资料详尽丰富,便于本文的研究展开。CSS2011的问卷样本总量7026个,剔除掉无效样本(受访者拒答、回答模糊和系统缺失的情况)后,剩余总计城镇样本量2812个,乡村样本量1287个,因研究需要,笔者选取其城镇样本2812个;同理,CSS2017的问卷样本总量10143个,剔除掉无效样本后,剩余总计城镇样本量3295个,乡村样本量2518个,笔者选取其城镇样本3295个。   2.2 变量与描述统计
  2.2.1 住房获得感
  本文引用董洪杰等人(2019)的研究成果,使用获得感的五维量表结构——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内容、获得途径和获得分享,对住房获得感进行解构,问卷题目来源与赋值情况见表1。在对各维度的取值类型进行编码处理后,加总得住房获得感的评价得分,同时为了便于后续的回归和分析,将获得感指标的取值范围进行统一性处理,住房获得感指标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2.2.2 住房产权
  住房产权的数据来源于问卷题目“您目前所居住的住房性质是?”,将租住廉租房/亲友房/私人房和集体宿舍的选项归于租住类型,赋值为0;将自有住房归为自有类型,赋值为1。
  2.2.3 产权数量
  产权数量根据问卷题目“您家目前有几套自有住房”,对回答3套及3以上的样本统一编码为3,其他回答为0套,1套和2套的样本数据保留不动,最终得到城镇居民住房的产权数量分类分布情况。
  2.2.4 其他变量
  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住房“获得感”,且保证模型的可靠性,本文将人均住房面积、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育程度、政治面貌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从样本情况来看,受访者的性别比例在2011年和2017年基本持平,较好地避免了因男女性别数量差异带来的客观影响;受访者平均年龄在44岁或45岁,近八成处于已婚有配偶状态,从生命历程的角度来说符合中年购房活动较活跃、经济实力较好的阶段;此外,受访者的教育程度较集中地分布在初中到中专水平,超70%的受访者的政治面貌是群众,以上均与当时社会发展的阶段符合。总体来看,本研究的样本分布比较合理。主要变量及描述统计信息见表3所示。
  2.3 模型构建
  考虑到离散被解释变量的特点,通常不宜用OLS进行回归,本文采用有序probit模型(Ordered Probit Model)来实现城镇居民住房获得感的相关量化研究。Probit模型是多元概率比回归模型,εi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有如下表达式,
  
  
  由此,为了探究2011年和2017年城镇居民住房获得感与住房产权和产权数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1,其中Sen为离散变量住房获得感,Own为离散变量(住房产权),Num为离散变量(产权数量),表达式为,
   (模型1)
  然后加入控制变量X (人均住房面积、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和政治面貌)建立模型2,表达式为,
  (模型2)
  最后,验证年份效应对城镇居民住房获得感的影响及交互效应,设置虚拟变量Year,0表示2011年,1表示2017年,设立交互项Year*Z纳入模型中,建立模型3,表达式为,
  
  (模型3)
  3 实证
  3.1 获得感基本现状
  本文希望了解城镇居民的住房产权或产权数量之间的差异所带来的住房获得感的差异,结果见表4和表5所示。统计发现,2011年和2017年的样本数据表现出以下特点:(1)“有住房产权”城镇居民样本的住房获得感均值比“无住房产权”城镇居民样本的住房获得感均值显著偏高;(2)城镇居民的住房获得感随着产权数量的增加,其均值呈现稳步上升趋势,0套和1套之间的住房获得感均值差异最为显著,3套及3套以上的住房获得感均值较2套住房产权的城镇居民样本的住房获得感均值而言没有明显增加(2017年),甚至出现降低现象(2011年);(3)尽管无住房产权或产权数量为0的样本群体的住房获得感水平普遍比其他样本群体略低,但内部依然大体表现出近90%的样本群体的住房获得感“一般”“较高”或者“高”。经过初步分析,发现不同的住房产权和产权数量带来的城镇居民住房获得感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差异指向,这种差异趋势引证了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选择会对其心理体验产生一定影响,但有待后续回归验证。同时统计显示2011年到2017年的城镇居民住房获得感没有在住房产权或者产权数量上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可能原因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逐渐转变,城镇居民的需求从之前的“物质文化需要”逐渐过渡到了“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住房需求趋于层次化和品质化,加上市场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带来的城镇居民个人及社会属性的连锁反应,城镇居民对其住房获得感的评价打分转为保守所致。
  3.2 实证回归
  基于CSS2011和CSS2017的调查数据,本文从住房产权和产权数量切入,利用Stata14.0软件采用有序probit模型(Ordered Probit Model)对城镇居民的住房获得感进行探析。表6和表7分别体现了2011年和2017年样本基于有序Pr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及其各个解释变量在样本均值处的边际效应(Marginal effect at mean),其中,模型1关注的是未加控制变量时住房获得感与核心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2关注的是加入了控制变量后住房获得感与核心变量之间的关系。表8是模型3的回归结果,在全变量参與回归的基础上验证年份效应对于城镇居民住房获得感的交互影响。
  回归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2011年城镇居民拥有住房产权1套或2套时在1%的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影响其住房获得感。
  无论是否控制变量,相比起租住住房,城镇居民拥有住房产权1套或2套对城镇居民的住房获得感的提升都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如果2011年城镇居民购买住房,那么相对于租住住房而言,城镇居民感到住房获得感较低或一般的概率会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下降1.20%或5.12%,而同样在1%的显著水平上提升其2.21%的感受住房获得感较高或者4.11%的感受住房获得感高的概率。
  第二,2017年城镇居民拥有住房产权2套时在1%的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影响其住房获得感。   相比起租住住房和拥有单套住房,2017年的城镇居民住房获得感的提高更有赖于双套产权的获得,从边际效应的角度出发,如果2017年城镇居民购买2套住房,那么将会在1%的统计水平上影响城镇居民“获得感较低”“获得感一般”“获得感较高”和“获得感高”的概率分别降低2.07%,降低8.85%,上升3.69%和上升7.23%,且這种影响是显著的。
  第三,2011年和2017年城镇居民拥有3套或3套以上住房产权时对其住房获得感的影响不太显著。
  当城镇居民的产权数量为3套或者3套以上时,会促进提升城镇居民的住房获得感,但这种影响在2011年样本中并不显著,在2017年样本中以10%的统计水平显著,且2011年仅在10%的统计意义上降低获得感“较低”的概率1.70%或者提升获得感“较高”的概率3.33%,而2017年在5%的统计水平上对城镇居民的住房获得感“较低”或“较高”的概率分别下降3.12%和上升5.33%。
  第四,住房产权的获得减弱了年份对城镇居民住房获得感的负效应。
  当住房产权的获得对城镇居民住房获得感的提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2017年比2011年对城镇居民住房获得感的提升有显著负效应时,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指出城镇居民获得住房产权可以减弱年份对于其住房获得感的影响。
  第五,相较2011年,2017年对城镇居民住房获得感的效应更为强烈。
  回归结果显示,当城镇居民拥有住房产权的数量增加时,2017年减少城镇居民住房“获得感较低”“获得感低”的概率和增加城镇居民住房“获得感较高”“获得感高”的概率基本显著强于2011年减少和增加相应获得感的概率,也即2017年城镇居民对住房产权的拥有及数量多少的弹性更大。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CSS2011和CSS2017的调查数据,通过有序probit模型(Ordered Probit Model)定量探析了住房产权和产权数量对城镇居民住房获得感的影响,并探究了2011年和2017年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发现住房产权及其产权数量对居民住房获得感的提升影响显著,其中租购选择对于居民住房获得感的影响更为显著,拥有3套房及以上住房产权对其住房获得感的影响不太显著,2017年相应的影响效应比2011年有更大弹性。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人口增长有着较强的势头,人地矛盾突出,城镇居民的多层次住房需求亟需得到满足,一方面,政府应充分利用金融手段遏制部分房地产市场过甚炒作、失当图利的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价格回归理性,保障更多居民的住房刚性需求,另一方面,大力推行租购同权政策,尤其是完善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的住房租赁市场体制,鼓励多房源家庭将不必需的存量住房积极投入住房租赁市场建设,完善住房租赁企业的资金借贷和金融服务,以有效改善城镇居民租赁人群的住房民生现状。同时,2017年城镇居民住房获得感与2011年相比没有显著提升的结果警示我们,尽管21世纪以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成果斐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居住环境日益改善,但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仍然需要探索和调整从而适应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提升城镇居民的住房获得感,需要从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多个方面共同发力,除了住房市场建设与完善外,还包括民众切身关注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板块的基础建设,如此,方有助于实现从“住有所居”“住有宜居”到“安居乐业”的美好图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鲍磊.“获得感”及其概念周边——兼论其政策意涵.社科纵横.2019.34 (07)
  2.董洪杰 谭旭运 豆雪姣 王俊秀.中国人获得感的结构研究.心理学探新.2019.39 (05)
  3.胡荣 龚灿林.房产、相对剥夺感与主观阶层认同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61 (01)
  4.李频.住房的获得感.上海房地.2017.09
  5.李涛 史宇鹏 陈斌开.住房与幸福:幸福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经济研究.2011.46 (09)
  6.林江 周少君 魏万青.城市房价、住房产权与主观幸福感.财贸经济.2012.05
  7.刘欣.相对剥夺地位与阶层认知.社会学研究.2002.01
  8.梅正午 孙玉栋 丁鹏程.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居民获得感影响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05
  9.孙伟增 郑思齐.住房与幸福感:从住房价值、产权类型和入市时间视角的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3.03
  10.王敏.住房、阶层与幸福感——住房社会效应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3(04)
  11.王恬 谭远发 付晓珊.我国居民获得感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财经科学.2018.09
  12.邢占军 牛千.获得感:供需视阈下共享发展的新标杆.理论学刊.2017 (05)
  13.杨巧 陈诚 张可可.收入差距、住房状况与居民幸福感——基于CGSS2003和CGSS2013的实证.西北人口.2018.39 (05)
  14.易成栋 任建宇 高璇.房价、住房不平等与居民幸福感——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5、2015年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0.06
  15.张翔 李伦一 柴程森 马双.住房增加幸福:是投资属性还是居住属性?.金融研究.2015.10
  16.赵玉华 王梅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金石.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39 (03)
  17.朱华鹏.“获得感”语境下中国青年社会保障政策构建.中国青年研究.2019.02
  
  作者简介:文嘉毅,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
  郑斌,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汉语流水句是一种小句间没有关联词语、体现现代汉语“意合”特征的特殊复句形式。本文借鉴语言类型学与对比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语料库的研究方法,讨论现代汉语流水句的句法特征、形成机制、连贯手段以及流水句的英语翻译策略等问题。第一章是绪论。阐述本论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研究内容、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为综述。概述汉语复句的特点,梳理汉语流水句的研究现状,指出流水句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章是流水句的分类研究。文章分别从流水句中小句间的语义关系类型、小句的谓语类型和小句的主位推进模式对流水句的分类展开讨论。从
明末清初的易代之际,社会处于大动荡之中,粤西作为明末南明政权反满清政权的主要阵地,其动荡的剧烈程度远甚中原,大变革时代引起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粤西知识分子的生活环境、学术研究和精神追求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加之经过历代的思想学术积淀,促使清代粤西诸子学的产生,并逐渐呈现繁盛之势。同时,清代粤西诸子学的产生与发展也与清代文学的繁荣密切相关。
  清代粤西诸子学是清代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粤西诸子学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从时间顺序而言,清代早期、中期、晚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等
摘要:从商业地产到物流基础设施,从数据中心到城市更新,再到全方位布局住宅租赁,华平投资构建起了后地产时代私募股权投资的超级护城河,正在拼接出更大的地产投资版图。  关键词:前瞻布局;长期主义;城市更新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21)10-0052-55 收稿日期:2021-07-28  日前,華平投资正式牵手锦和集团成立锦和资管,携手打造京沪两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科幻小说影视化的愈演愈烈,科幻小说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科学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也成为亟需引起重视并得以研讨的问题。二十世纪末,叙事作品研究出现伦理学转向,新生代科幻小说作家也凭借丰富优秀的创作崭露文坛,其作品对“人应该怎样生活”等关切伦理价值观念的问题进行论述,并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予以展现。
  本文以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跨学科的叙事伦理研究方法,就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代表作家刘慈欣、王晋康、韩松的作品作具体的文本分析,探究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开拓的伦理向度,以及为更好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现代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生与死,活力与颓废,健康与腐败这些对立的意象。其本人对于这些意象的阐释又多是通过“肉体”这个概念来进行表述的,故而形成了“血+死=美;生+青春=美学”这个充满肉体意象和肉体体验的美的方程式。本文以三岛由纪夫的“肉体”概念为核心,主要结合三岛由纪夫所处的日本社会环境以及他个人对“肉体”的感悟与改造经历,归纳整理出“肉体”对三岛由纪夫文学与人生的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深入研究三岛由纪夫。全文主体部分共四章:第一章讨论三岛由纪夫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介绍这些研究对“肉体
日前,国新办举行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数据信息暨监管重点工作发布会。  据了解,关于银保监会如何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银保监会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负责人刘忠瑞指出,主要的工作有这么五个方面:  第一,督促银行落实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监管要求,配合人民银行实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房地产贷款增速稳中趋缓;  第二,保障好刚需群体信贷需求。在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方面对首套房购房者予以支持
期刊
摘要:品牌是高品质与高质量的象征,品牌企业与品牌信任汇聚了优势资源,通过对资源的控制和运用,增强企业的经营实力。在土地获取方面,品牌企业赢得政府的信赖,加速在招拍挂、收并购等市场获取资源,持续拓宽品牌价值增长空间。在资金方面,依托品牌优势和雄厚实力,品牌企业获得资本市场认可,容易获得低成本资金。  关键词:品牌价值;品牌管理;品牌延伸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
期刊
近日,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对下季房价,19.9%的居民预期“上涨”,55.8%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12.7%的居民预期“下降”,11.7%的居民“看不准”。  据了解,在物价方面,报告显示,对下季度,物价预期指数为58.7%,比上季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23.5%的居民预期下季物价将“上升”,57.3%的居民预期“基本不變”,8.0%的居民预期“
期刊
日前,在国家发改委例行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各省份特色小镇清单内保留了1600个左右,下一步将清理清单外“特色小镇”,对此前已建设或命名的特色小镇进行全面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清理或更名,特别是对虚假虚拟的“特色小镇”要坚决清理。  据了解,近年来,國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针对特色小镇发展中的问题,持续深化规范纠偏工作,推动出台《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
期刊
2018年9月,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今年以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先后听取并原则同意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情况汇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是近年来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也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统一开展的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对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要高度重视、深入分析,采取有针对性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