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箴书:地方官的“宦海指南”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ol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官箴书”,翻译成现代汉语,大体上就相当于“干部读本”或“宦海指南”,主要用以向新任或候补的地方官员传授为官之道和治理经验。宋代官僚制度发达,官箴书也不断出现,时至今日,尚可见到五种,即李元弼的《作邑自箴》、吕本中的《官箴》、胡太初的《昼帘绪论》、许月卿的《百官箴》及佚名的《州县提纲》。
  在传统儒家社会的观念中,为官首要之事,便是注重自身的道德品行。因此吕本中《官箴》开篇即说道:“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可见对官员德行之重视。不过,相比较而言,官箴书更偏重于对官员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指导,并在书中举了不少生动的例子。
  为官者遇到的第一道考验来自于赴任。古代交通远不如今天发达,官员在上任途中可能会遭遇种种不测。比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之夫、金石学名著《金石录》的作者赵明诚,就是在应召赴任的途中身染疾病、不治而亡的。因此,在官箴书中,专有“登途须知”一项,提醒各位新任官员在路途当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其思虑之周到、告诫之详尽,令人叹为观止。
  例如夏日出门,需准备一块栗子大小的黄蜡,置于口中,咀嚼生津,以防中暑;夏天也免不了会下冰雹,这时若在屋中还好,若刚好在赶路途中,则可“卸鞍鞯,顶戴而坐”,以免被雹子砸伤。
  冬天出门自然也不容易,要防备冻伤。一旦发生较为严重的受冻,“即与温粥饮,不可与热饮食”,假如手脚冻坏了,则“止以冷水洗濯”,否则易使指头脱落。走在路上,则要防备掉进冰窟窿,千万不可在冰上骑马,还要准备一个探路的粗棒,“先叩冰厚薄。或误踏冰透,急横棒碍之,遂免坠下”。
  当然,更要注意提防小偷和强盗,所以在住宿时要“闭门先周视”,“笼箧夜悉封锁”。并且要小心别有用心者:“非亲非旧特见顾者,察之。”“或有问某人所为所在,虽知勿告,虑其罔测。”(以上引文均出自《作邑自箴拾遗·登途须知》)
  待一路平安,顺利到任,官员们就要面对繁重的行政事务了。宋代地方官的主要工作包含司法与经济两个方面,从司法上来说,审讯、断案、关押犯人,都各有程序规定,需要费心留神的地方也格外多。
  首先要防备有人诬告滋事。《州县提纲》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乡里有人生病而亡。忽有一人自称是死者亲属,到官府告状,称死者并非病逝,而是被邻人殴打致死。事关人命,官府自然重视,于是派官吏去反复查验。邻人不胜其扰,为保平安,便选择塞给死者亲属一笔钱以了结此事。然而事实上,死者并非被邻人打死,甚至告状者也并不是死者亲属,只不过摸清了邻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故意诬告讹诈钱财罢了。这就提醒为官者既要对人命案加以重视,又需小心防备,以免被小人钻了空子。断案理事,着实不易。
  而一旦确认了犯罪事实,对于犯人的惩处,也需格外留心。像对犯人施用杖刑,也有一定的规矩和讲究,如《州县提纲》中提到,不可对犯人连续用刑;假如犯人本身就有伤病,则需待其好转之后方可用刑;用刑不能过量,不可过于残酷……这一方面是出于官员的自我保护,毕竟一旦发生用刑致人死亡之事,为官者也难辞其咎。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宋代官员的儒家根底和人文关怀。
  当然,有仁者之心固然好,但制度的严明也一定要保持。在“治狱”这一问题上,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因为其中可被利用的漏洞着实太多。《昼帘绪论》在谈到治狱问题时,讲过一个案例:古代的监狱大多是夯土的房子,有些囚犯在白天狱卒送水的时候,并不将水喝掉,而是偷偷储存起来。待到晚上,便将水泼到土墙上,使土质松软,利于挖洞,然后即可越狱而逃。因此,为官者需注意在土墙外加上一层隔板,以防囚犯以此种方式逃跑。此外,任用老成持重的狱吏、按时巡视、突击检查等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
  對犯人的饮食也要进行严格监管。如影视剧中常见的犯人吃了外面送进来的饭菜中毒而亡,或是犯人打碎瓷碗用尖锐的碎片挟持狱卒之类情景,这些在宋代的监狱里实行起来,困难还是不小的。《作邑自箴》中就曾说道:“送罪人饮食,仰门子画时转与当厅狱子,立便点检呈覆,方得给付。不得用磁器、铜铁家事,及不得用箸,止得用木匙。”只要严格按照规矩来办,犯人可钻的空子是很小的。
  此外,诸如案卷如何管理、监狱卫生条件怎样保证、犯人如何“保外就医”等等,宋代地方官们也都要按照章程,一一过问。
  司法之外,宋代地方官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在经济方面了,具体而言,主要是赋税和差役。经济问题关系到民生,因而格外难于操持:催逼过紧则有碍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劳作;但如果过于宽松,又难以维持地方行政工作的正常运转。所以官员只能尽量寻求较为温和的方式来处理。
  如《州县提纲》就谈到了“酌中差役”之法:有的人家“税高而歇役近”,有的则“税少而歇役久”,如何安排两者的差役,也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此,官员应“以见(现)行条法,参物力高下、歇役久近,酌中定差”,方能保证相对的公平,而使百姓中的上下户之间减少矛盾纠纷。
  又如《作邑自箴》谈及收税问题时,特别提醒官员要提前逐村张榜告知,不可反复差人催缴,以免骚扰百姓生活。而折变税赋时,也“要知折物贵贱,无令贫下户却折纳贵物”。这些细节,都说明了宋代官员对于百姓颇具关心爱护之情。
  地方官员作为百姓的“父母官”,自然也要操心一些繁杂琐碎的“家务事”,比如说,有的人年纪轻轻,身强力壮,却不愿意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到处乞讨要饭。对于这种抱有不劳而获心理的人,官员们也不会支持和鼓励,而是要将其“转押出县界”,断绝其讨饭的途径。至于那些病倒在路边没人管的人,官员则要安排附近的客店将其收留,并延请医生为其诊治,待病情好转,再给客店和医生支取财物。这样既保证了病人的安危,又不会使客店和医生蒙受损失。
  而对百姓的教化也是宋代地方官工作的一部分。很多人家因为穷困而娶不上媳妇,有的家庭虽婚姻已成,却因嫁妆多少的问题导致亲家不和。对此,官员们不免要进行谆谆教诲:婚姻最重要的是“正家道”和“年齿相当”,不要太在乎财产的多少。(见《作邑自箴·劝谕民庶榜》)
  翻阅宋代官箴书中的种种记录,不免令人抚卷沉思。百姓固有劳作之艰辛,而官员们的工作和生活也着实不易。他们既要维持地方行政工作的正常运转,又不能过分加重百姓的生活负担;既要心怀仁义、爱民如子,又要有罪必惩、不放过滋事的刁民;既要用刑狱手段警示乡里,又要宣扬德行、承担起教化民风之责……
  宋代距今虽已时隔千年,但宋代官箴书中的许多内容于今不无启发和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有一个平凡的真理,直到耄耋之年,我才顿悟: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  什么叫书?我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下定义。我们姑且从孔老夫子谈起吧。他老人家读《易》,至于韦编三绝,可见用力之勤。当时还没有纸,文章是用漆写在竹简上面的,竹简用皮条拴起来,就成了书。翻起来很不方便,读起来也有困难。我国古时有一句话,叫作“学富五车”,说一个人肚子里有五车书,可见学问之大。这指的是用纸做成的书,如果是竹简,
期刊
敬称您和你  敬称有很多,但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最常用的是第二人  称:您。  老北京人“您”字不离口,过去挂嘴边儿上的一个词儿就是“您呐”。平时见了面:“来了您呐!”告别:“慢走您呐!”请人让道:“劳您驾了您,边儿上走,蹭油了您呐!”  跟老北京人聊天儿,听去吧,三句话不离“您呐”。可见“您”字,在北京人生活中是多么重要。  其实,“您”字在古代并不是第二人称的敬辞,它最早是“你们”的意思。据语
期刊
《资治通鉴》讲座  东汉三国:士大夫与豪门政治(六)  张国刚  曹操(155—220)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很奸诈,《三国志》中的曹操,形象就比较正面了。至少在唐玄宗时代,李隆基少年时“以阿瞒自许”。不是正面形象,谁会以他自许呢?  一、曹操的心结  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最大的心结是家庭出身问题。他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而父亲究竟本姓什么?最权威的史料《三国志》只是说“莫
期刊
范文正公a,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于其里中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b,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一人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日食人米一升,岁衣人一缣c。嫁女者钱五十千,娶妇者二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者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粳稻八百  斛d,以其所入给其所聚,霈然有余而无穷。仕而家居
期刊
法国的路易十四国王甚是自大,自称是“太阳王”。“朕即国家”就是他说的,够狂妄吧。但从古到今,“朕即国家”在国内外还颇有市场。英国哲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在其名著《神权》中说:“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诗经·小雅·北山》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汉代著名思想家董仲舒也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既然“朕即国家”是“王道”
期刊
造纸术如何传入西方?  在向西方传播的中国文明中,造纸术无疑是最有影响的。据考证,中国发明造纸术至迟在公元初,到东汉和帝永元十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此后纸的生产和使用日渐普及。然而,谈到造纸术的西传,则要从六百多年后唐朝的一场战争说起。  唐天宝十载(751),唐朝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率领由汉人和西域胡人组成的三万大军离开碎叶(今哈萨克斯坦托克马克)迎击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事情的起
期刊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彼人也,登高则望,临深则窥,人之性非窥且望也,势使然也。夫事有逐奸,势有召祸。老聃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化。”管仲曰:“备患于未形,上也。语曰:‘焰焰弗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智禁于微,次也。”事之适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
期刊
在《论语》中,孔子以片言只语、微言大义的形式,多次谈论了理想中的君子人格。例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等等等等。尽管强调点各有不同,但所有这些理想人格,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 救世济民,确切地说,就是入仕为官。正如孔子自言:“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从而,不论
期刊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b。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c。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  於乎d,
期刊
以仁为本  《论语》中有多处记载孔子讲到“仁”。譬如,“里仁为美”“泛爱众而亲仁”“当仁不让于师”“克己复礼为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等。可以说,“仁”是孔子核心思想的全部精义所在。换言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应该提出“以仁为本”者。然而,孔子没有成为首创者。  《诗》云:“赳赳武夫,国之干城。”自古言兵法者,必推司马穰苴与孙武。《孙子兵法》现仍保存完好,故孙武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