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ilipl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已有10多年的历史,创业教育研究也已经成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产生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创业教育的许多基本问题仍没有统一的、清晰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业教育健康、快速地发展。本文从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基本问题入手,进而探讨了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模式等问题,以期达成共识,明确方向,凝聚力量。
  【关键词】创业;创业教育;非公有制经济;模式
  
  如今各国政府普遍认为,创业对于创新、经济增长和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事实上,这一点已经得到许多实证研究的证明。国外研究者普遍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尤其是创业教育的方式来提升创业水平,虽然人格特质是固定的但创业能力是可以传授的,这也是所有创业教育的前提假设之一。为了提升创业水平,欧美许多国家都在大学、中学甚至小学专门开展了创业教育。即使对于那些申请小额贷款的创业者开展创业教育也可以收到非常积极的效果,这一点已经得欧美多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但是创业者是否可以培养这一点在我国并没有达成共识,对于创业的许多认识也存在偏差,许多对于创业教育的鼓励和支持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因此,有必要梳理一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于创业和创业教育等的认识过程。
  
  一、创业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式包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其中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创业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它与国家的政治变迁和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显然,通过创业建立的企业大都属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范畴,而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合法性曾经是困扰中国领导者的一大难题,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也因此几经沉浮。
  建国初期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但当时受左倾教条主义影响,我们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益的一面,又有维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对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民族资产阶级采取了“团结、批评、教育”的政策;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和平赎买的政策,并于1956年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此中国的私人经济基本消失,仅存的一些个体经济,由于人数与规模甚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已微乎其微。可以说当时的创业者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所创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
  此后的20多年间,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作为“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而被彻底排斥。直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非公有制经济才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1982年12月中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至此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个体经济才得以合法地存在。建国后近50年,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从一度被消灭到成为公有制经济“不可缺少的补充”“必要补充”和“补充”,最终被定性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工信部报告称,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目前已超过1/3,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已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50%,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数量最多、比例最大的企业群体,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解决就业的主渠道,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对外开放的生力军,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力量。显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已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如今创业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没有非公有制经济合法地位的获得,就不可能有如此众多的私有企业,也不可能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创业教育的产生
  
  创业的概念早就有,但是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1989年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主要是指对青年的事业心、进取心、冒险精神等的培养活动。虽然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是1989年才提出的,但是属于创业教育范畴的活动却是早已存在。比如早在1947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赖斯·迈斯(Myles Mace)就为MBA学院开设了一门《新创企业管理》(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s)。可以说,美国拥有60多年的创业教育史,而且有着更加悠久的创业史。
  我国公认最早的创业教育活动应该是1998年清华大学为MBA学员开设“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以及同年举办的首届清华大学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三、创业教育的目的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创业教育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而不在于直接培养创业者,因为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对于数量更多的就业者同样重要。对于创业教育的目的国内学者之间也存在不少分歧,有不少学者片面的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创业者,这显然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甚至有的高校将创业率作为评价创业教育效果的指标之一。由于创业教育的“时滞效应”和“自我选择效应”的存在,不能将“大学生创业比率”作为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过分看重创业率除了功利主义思想作祟外,也说明不少人对于创业教育的目的理解存在偏差。
  创业教育不是创业者速成班,也不是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计,它是继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之后的另一种教育模式,也可以看作是对素质教育模式的深化和具体化。以前我们进行的大都是应试教育,片面重视知识和文化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后来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转而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1999年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远远大于社会所需人数,因此仅仅依靠现行素质教育模式已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于是创业教育应运而生。虽然不能简单地将大学生创业率作为评价创业教育的指标,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创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
  
  四、创业教育形式
  
  创业教育的形式显然本应为创业教育的目的服务,但是由于对创业教育目的理解上的差异,创业教育的形式也有所不同。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课程。我国高校开设创业教育公选课的并不多见,目前所知的有:厦门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大多数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仅仅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开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往往都是小班教学,真正受益的学生非常之少,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需求。例如,《大学生创业倾向和创业教育需求研究》(杨萍,2009)一文显示湖北大学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84.7%认为有必要开设创业课程,但是仅有不足20%的学生参加过相关的创业课程或活动。与冷清的创业教育课程相比,创业计划大赛比较火爆,开展的比较早的有前文提到的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清华大学学生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和全国学联共同举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如今各个高校、社会团队甚至企业开展的创业计划大赛非常之多,给许多怀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搭建了交流和展示自己的舞台。创业计划大赛也仅仅是看似火爆,其实大多数学生还是“看客”,真正参与到其中的学生人数有限,另外也缺乏创业指导教师。
  
  五、国外创业教育模式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学习和借鉴国外创业教育模式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国内介绍国外创业教育模式的文章大都离不开哈佛商学院模式、麻省理工学院模式、柏森商学院模式、斯坦福商学院模式等,但是这些文章大都停留在创业教育师资、科研、课程设置、企业和政府支持等的大体介绍上,对于其中比较关键的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教育项目的实施细节上却介绍不多。下面以国际青年成就组织为例具体介绍这一创业教育项目的实施细节。
  国际青年成就组织(Junior Achievement,简称JA),它是1993年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总裁希欧多尔·维尔、斯特拉莫尔纸业公司(Strathmore Paper Co)总裁贺拉斯·摩西以及马萨诸塞州议员莫里斯·克里恩等共同创立,总部设在科罗拉多州,它是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非营利教育结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JA开始在欧洲设立分支机构,目前欧洲分支机构的创业教育计划囊括了全部45个国家中的38个,其中2005-2006学年有200多万学生参加了此项计划,到2008-2009学年参与的学生人数达到了310万。1993年JA中国(Junior Achievement China)在周保罗先生和周氏家庭基金会的支持下成立,2009-2010学年参与学生人数达到71万。JA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之一便是学生公司计划(student mini-company,SMC)。这也是JA在欧洲的中学和大学中最主要的创业教育模式。
  JA在欧洲实施的学生公司计划的细节如下。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来管理,每个小组10个人,所有小组都要完成学生公司的设立和最终的财务结算,通常为期一个学年。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出售股份、选择人员、生产并销售产品或服务,做好记录并召开股东大会等。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得以了解许多社会现实和经济现状。这项计划要求学生每周花费5到10小时,并且有专门的教师委员会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管理。这些教师得到来自当地的非营利性组织——初创企业协会的资助。学生公司计划可以以既定课程的形式开展,但也可以作为学生校外志愿者活动的一种延续。每个学生公司都有一到两个来自商界的顾问,与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
  KAB(Know About Business)是另一种比较有影响力的国际创业教育项目。它是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为解决广大中青年的失业问题而开发的。2005年8月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将KAB(中国)项目引进我国高校,意在通过教授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对创业的全面认识,普及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青年人才。KAB创业教育项目在许多高校实施过程中都是以不超过30人的小班选修课和俱乐部的形式展开,而且有的学校还将俱乐部成员分为骨干成员和普通成员,这使得受益人群十分有限,许多大学生空有创业的热情却无处学习,无人指导。同时,面对我国创业教育师资严重匮乏的困境,KAB(中国)项目的师资培训还收取高额费用,使得许多有志于此的高校教师望而却步。2007年5月,负责此项目的全国青联副秘书长倪健曾信誓旦旦地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最近,我们与国际劳工组织共同制定了KAB项目的推广规划,计划在2010年以前将该项目推广到全国2000所高等院校,培训师资1万名,使至少50万名学生免费学习KAB课程。”但是,KAB(中国)项目官方网站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年底,时间已过半,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仅培训了318所高校的795名师资,接受KAB创业教育课程的大学生累计仅2万余人,这和每年5、6百万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更不可思议的是,KAB项目的评估采用非实验设计中的单组前测后测设计,由于缺少对照组,其项目评估的效度难以保证。从KAB创业教育项目在中国的推广中不难看出我国创业教育精英化和功利化的问题。
  
  六、小结
  
  (1)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曾经的非法地位,使得人们潜意识里或多或少都留有鄙视创业、鄙视创业者的思想。这可能也是我国创业文化欠缺的原因之一。(2)欧美不但有60多年的创业教育史,而且有着更加悠久的创业史,我国创业文化的建设业不容忽视。(3)创业教育应当看作是对素质教育模式的深化和具体化。(4)学习国外创业教育模式时,应当先准确把握内涵,然后扩展外延,切忌急功近利,盲目追求规模。
  
  参考文献
  [1]沈超红,谭平.国外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有效性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2):3-7.
  [2]王彩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杨萍.大学生创业倾向和创业教育需求研究[J].科技创业,2009,(6):136-138.
  
  作者简介:贾海成(1983—),男,汉族,山东东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职业发展与职业指导。
其他文献
期刊
【摘要】目前,中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心理失衡与心理障碍已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大一新生处于学习、生活适应与转型的关键时期,是高校心理弱势群体的高发人群,因此,正视并重视新生中心理弱势群体问题,分析心理弱势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积极有效的帮助对策,是促进心理弱势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大一新生;心理弱势;SCL-90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开始涉足多个业务领域.企业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成为学界和企业界及经济分析人士的热门话题.他们关注的焦
随着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和管理方法的刷新,作为从事运输产品生产活动的基层管理组织和直接生产现场——车间,其地位和作用越显突出.本文从分析车间管理的现状及由此引
移动互联网企业的金融产品对商业银行冲击巨大,而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产品快速变化以及产品管理等面临移动互联网企业的挑战,因而,商业银行应转变经营理念积极应对,根据新形
近日,轻纺城建管委向党员干部下发十三个“名词解释”,深入推进学习教育活动。   这十三个“名词解释”包括:“四风”、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项禁令”、省委“28条办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2001年正式开展实施土地整治工作以来,随着宁夏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十二五生态移民土地整治项目的陆续完工,工程项目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如何做好育人工作,关乎大学生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因此,如何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便成为需
期刊
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管理手段,特别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当今,预算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及企业目标,建立了具有本企业特色的预算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