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2007年夏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迄今虽然已经过了近3年的时间,但是其阴霾至今未散。这一场危机大的方面说改变了全球政经板块,中的方面看刷新了很多行业格局,小的方面看也淹没了一大批牛气冲天的公司。最微观角度,也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但是,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可以吸取教训,改正错误之后,重新开始生活。所以。金融危机不可惧!即使近期市场一直担心的经济退回风险,也没有另外一种危机可怕,那就是环境危机。因为这个危机会关乎到人类的生存。甚至有人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很可能会是人类与环境的战争。
环境危机的定义:所谓环境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近几十年来,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开发已经超过了地球所能承担的能力。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资源能源面临枯竭,灾害频发等一系列问题。
环境危机的表现形式主要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谓环境污染,是指因人为的活动,向环境排入了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导致环境发生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实。
而所谓环境破坏。则是指人类不适当地开发利用环境,致使环境效能受到破坏或降低,从而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事实。环境危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人类的社会法则违背了自然界的自然法则。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环境已经被破坏的程度。
1,水:目前中国7大水系的26%是五类和劣五类水,9大湖泊中有7个是五类和劣五类水。五类和劣五类水不能接触人体,连作为农业用水也不可能,近年来重大水污染事件更是层出不穷,且愈演愈烈。2007年,爆发太湖和沐阳水污染事件后,2009年再次发生盐城以及赤峰这些重大水污染事件。“从2005年年底松花江事件后,中国平均每两天发生一起环境的突发事故中,70%是水污染事故。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认为。这些事件不是偶然的突发性事件,而是传统的发展模式积累的环境成本到了临界的时候,矛盾最激化、最早爆发的领域就是“水”。他认为,毫不夸张的说,“水”将是中国未来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内环境领域的最重要、最紧追的主题。2009年1月的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报告说,全球正在面临水破产的危机,水资源今后可能比石油还昂贵。
2,大气:监测显示,中国48.1%的城市空气质量处于中度或重度污染,颗粒物仍是影响中国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2009年上海市气象局城市环境气象中心在新闻发布会中表示,进入21世纪以来,申城平均每年有110至140天出现灰疆等低能见度情况,约占全年三分之一。
3,气候变暖:我国发表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我国在气候变暖影响下近100年气温升幅0.5-0.8℃,比同期全球升温0.6℃略高。未来50-80年间,全国平均气温将升高2-3℃。气候变化发生的速度比我们预想的要快。影响到来的时间也比我们预想的要旱。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经常会有比较极端的天气发生。中国近年来屡屡遭受极端天气影响更为严重。
2010年初。北京、天津、河北迎来了59年来少见的大范围降雪。开春,应该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时节,我国各地的天气却是怪象频现:北方大部黄沙飞舞,造成13省区都受到沙尘天气影响。而西南地区的人们就陷入了与干旱的鏖战中。河水断流、水井干涸、农田龟裂……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云贵川、广西、重庆的旱情持续加重。云南大部分地区干旱等级升至百年以上一遇,贵州为八十年一遇。广西的总体旱情五十年一遇。而四川的川西南山地,也出现了“五十年一遇”的秋旱连冬干的气象灾害。而中东部地区气温跌宕。武汉、河南、浙江等地最高气温逼近30℃,仿佛一夜人夏。
全球气候变暖的火焰为何愈滚愈烈呢?这是地球自然的韵律,还是人类造成的断奏?2007年2月,“IPCC”第一份报告对此做出了裁决:全球气候变暖,有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祸,而不是天灾。所以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研究表明,地球生态系统自净C02的能力每年只有30亿吨,全世界每年约剩下200多亿吨残留在大气层中,使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长此下去,气候将更加反复无常,气象灾害将更加严重、更加频繁,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我国能源结构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占到2/3。这种典型的炭基能源经济,使我国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明显,C02排放强度相对较高。
在2009年12月召开的歌本哈根大会上。中国宣布到2020年将把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到45%。这一切都表示,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开始了倒计时。环境与经济从原来的对立可以发展到现在的共生,环境产业将是未来的重要战略性产业。
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囿于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是把人考虑进去,一切最终是为了人类的生活更好,那么就不能仅仅着重一个方面。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幸福最大化才是建设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因为生存第一,发展第二。
改革开放30年来,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暂时看,经济是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也确实提高很多,但是,随着资源的枯竭,人口红利的消失,一味地延续传统增长方式,即使保住了经济指标,也会底气不足、后劲乏力,因为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而且,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沉重的发展代价,我们走过的是一条高代价发展之路。现行发展模式下,除了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以外,还存在一些隐患:
1,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现行的发展模式,不仅使得国内环境日益糟糕,而且也会遭受发达国家以技术为理由的贸易壁垒。比如每年我国都有很多产品因为农残超标而损失巨大以及化学品出口中不断抬高的技术要求,比如欧洲的reach法规。
2,发展后劲乏力:比较美国和日本,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国一直非常重视研发式创新,日本就稍微看重模仿式创新,研发式创新可以使经济持久发展,而模仿式创新仅仅可以迅速发展一段时间,就会没有后劲,中国已经连续高速发展超过30年,现在迎来了拐点,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模式,不注重研发创新。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那么下场也就是日本的现状,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实际上。我国早就提出并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中国也谈论了很多年,一直没有成功。绿色GDP概念的提出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考核上也非常困难,实行起来难度大,现在也仅仅停留在概念上。
从1995年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文字屡屡现身政府工作报告和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议中。
十六年来,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一直停留在口号上。进步甚微。经过金融危机,接连爆发的环境问题,加上必须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情况,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开始了倒计时,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
纵观全球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如果说第一次经济革命是蒸汽机,第二次是电力,第三次是信息的话。那么环境将催生第四次经济革命,这将是一次新能源革命,主导会是低碳经济,是人类以防止再生能源枯竭,防止地球变暖,从而拯救地球家园的行动。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已是不可逆转,也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必将导致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及相关专利的出现,最先开发并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将成为新的领先者、主导者乃至垄断者,其他国家将面临新的技术贸易壁垒。本世纪围绕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竞争将日益激烈,谁能抢先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谁就能在21世纪的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
反思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再执迷于高碳经济、GDP数字,要综合考量环境承载能力,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环境的改造者。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却没有认识到地球承载人类生存的能力,终于要承受恶果。
小时候的青山绿水已经看不见了,环境已经被破坏,人类掠夺了自然,自然也开始还以颜色。或许有一天,黄沙吞没了一切,洪水淹没了家乡,冰雪掩埋了世界!那个时候,再来挽救,已经来不及了。
环境危机的定义:所谓环境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近几十年来,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开发已经超过了地球所能承担的能力。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资源能源面临枯竭,灾害频发等一系列问题。
环境危机的表现形式主要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谓环境污染,是指因人为的活动,向环境排入了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导致环境发生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实。
而所谓环境破坏。则是指人类不适当地开发利用环境,致使环境效能受到破坏或降低,从而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事实。环境危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人类的社会法则违背了自然界的自然法则。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环境已经被破坏的程度。
1,水:目前中国7大水系的26%是五类和劣五类水,9大湖泊中有7个是五类和劣五类水。五类和劣五类水不能接触人体,连作为农业用水也不可能,近年来重大水污染事件更是层出不穷,且愈演愈烈。2007年,爆发太湖和沐阳水污染事件后,2009年再次发生盐城以及赤峰这些重大水污染事件。“从2005年年底松花江事件后,中国平均每两天发生一起环境的突发事故中,70%是水污染事故。正如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认为。这些事件不是偶然的突发性事件,而是传统的发展模式积累的环境成本到了临界的时候,矛盾最激化、最早爆发的领域就是“水”。他认为,毫不夸张的说,“水”将是中国未来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内环境领域的最重要、最紧追的主题。2009年1月的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报告说,全球正在面临水破产的危机,水资源今后可能比石油还昂贵。
2,大气:监测显示,中国48.1%的城市空气质量处于中度或重度污染,颗粒物仍是影响中国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2009年上海市气象局城市环境气象中心在新闻发布会中表示,进入21世纪以来,申城平均每年有110至140天出现灰疆等低能见度情况,约占全年三分之一。
3,气候变暖:我国发表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我国在气候变暖影响下近100年气温升幅0.5-0.8℃,比同期全球升温0.6℃略高。未来50-80年间,全国平均气温将升高2-3℃。气候变化发生的速度比我们预想的要快。影响到来的时间也比我们预想的要旱。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经常会有比较极端的天气发生。中国近年来屡屡遭受极端天气影响更为严重。
2010年初。北京、天津、河北迎来了59年来少见的大范围降雪。开春,应该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时节,我国各地的天气却是怪象频现:北方大部黄沙飞舞,造成13省区都受到沙尘天气影响。而西南地区的人们就陷入了与干旱的鏖战中。河水断流、水井干涸、农田龟裂……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云贵川、广西、重庆的旱情持续加重。云南大部分地区干旱等级升至百年以上一遇,贵州为八十年一遇。广西的总体旱情五十年一遇。而四川的川西南山地,也出现了“五十年一遇”的秋旱连冬干的气象灾害。而中东部地区气温跌宕。武汉、河南、浙江等地最高气温逼近30℃,仿佛一夜人夏。
全球气候变暖的火焰为何愈滚愈烈呢?这是地球自然的韵律,还是人类造成的断奏?2007年2月,“IPCC”第一份报告对此做出了裁决:全球气候变暖,有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祸,而不是天灾。所以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研究表明,地球生态系统自净C02的能力每年只有30亿吨,全世界每年约剩下200多亿吨残留在大气层中,使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长此下去,气候将更加反复无常,气象灾害将更加严重、更加频繁,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我国能源结构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占到2/3。这种典型的炭基能源经济,使我国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明显,C02排放强度相对较高。
在2009年12月召开的歌本哈根大会上。中国宣布到2020年将把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0%到45%。这一切都表示,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开始了倒计时。环境与经济从原来的对立可以发展到现在的共生,环境产业将是未来的重要战略性产业。
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囿于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是把人考虑进去,一切最终是为了人类的生活更好,那么就不能仅仅着重一个方面。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幸福最大化才是建设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因为生存第一,发展第二。
改革开放30年来,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暂时看,经济是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也确实提高很多,但是,随着资源的枯竭,人口红利的消失,一味地延续传统增长方式,即使保住了经济指标,也会底气不足、后劲乏力,因为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而且,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沉重的发展代价,我们走过的是一条高代价发展之路。现行发展模式下,除了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以外,还存在一些隐患:
1,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现行的发展模式,不仅使得国内环境日益糟糕,而且也会遭受发达国家以技术为理由的贸易壁垒。比如每年我国都有很多产品因为农残超标而损失巨大以及化学品出口中不断抬高的技术要求,比如欧洲的reach法规。
2,发展后劲乏力:比较美国和日本,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国一直非常重视研发式创新,日本就稍微看重模仿式创新,研发式创新可以使经济持久发展,而模仿式创新仅仅可以迅速发展一段时间,就会没有后劲,中国已经连续高速发展超过30年,现在迎来了拐点,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模式,不注重研发创新。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那么下场也就是日本的现状,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实际上。我国早就提出并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中国也谈论了很多年,一直没有成功。绿色GDP概念的提出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考核上也非常困难,实行起来难度大,现在也仅仅停留在概念上。
从1995年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文字屡屡现身政府工作报告和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议中。
十六年来,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一直停留在口号上。进步甚微。经过金融危机,接连爆发的环境问题,加上必须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情况,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开始了倒计时,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
纵观全球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如果说第一次经济革命是蒸汽机,第二次是电力,第三次是信息的话。那么环境将催生第四次经济革命,这将是一次新能源革命,主导会是低碳经济,是人类以防止再生能源枯竭,防止地球变暖,从而拯救地球家园的行动。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已是不可逆转,也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必将导致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及相关专利的出现,最先开发并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将成为新的领先者、主导者乃至垄断者,其他国家将面临新的技术贸易壁垒。本世纪围绕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竞争将日益激烈,谁能抢先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谁就能在21世纪的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
反思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再执迷于高碳经济、GDP数字,要综合考量环境承载能力,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环境的改造者。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却没有认识到地球承载人类生存的能力,终于要承受恶果。
小时候的青山绿水已经看不见了,环境已经被破坏,人类掠夺了自然,自然也开始还以颜色。或许有一天,黄沙吞没了一切,洪水淹没了家乡,冰雪掩埋了世界!那个时候,再来挽救,已经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