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的国际对话与交流互鉴--第11届国际跨文化研究学会双年会暨第15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年会综述

来源 :外国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r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7月6-10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第11届国际跨文化研究学会双年会暨第15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年会在虹口校区顺利召开。这是国际跨文化研究学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会议,是该学会同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首次联合组织的一场国际学术盛宴,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70周年校庆的重要活动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主持了开幕仪式,党委书记姜锋发表致辞,指出现阶段国际合作、全球理解和跨文化对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会总共吸引了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280余名跨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跨文化研究的前沿课题,推动了国内外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其他文献
隐喻性语言理解的认知机制一直是语言学和心理学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二语者隐喻性语言理解加工的认知机制已成为热点话题。为了揭示二语者隐喻理解的认知机制和影响因素,本研究尝试通过行为实验来考察执行工作记忆的容量和抑制控制在二语者隐喻句理解加工中的作用。实验采用3(记忆容量:高、中、低)×3(抑制控制:高、中、低)×3(句子类别:无隐喻句、隐喻句和语义矛盾句)混合模式,检测二语学习者判断三类句子(无隐喻句、隐喻句和语义矛盾句)语义正确性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研究结果显示:1)二语者理解无隐喻、隐喻句和语义矛盾句的
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CMA)运用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的方法对话语中的隐喻进行分析,以揭示隐含在话语背后的话语群体的真实态度、意向和情感。本文以美国总统特朗普赢得大选前后的四篇演讲为例,运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模型对其中的政治隐喻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研究表明:特朗普在演讲中大量使用体育类隐喻,更倾向于将国际形势比作是竞赛,而不是战争;在政治话语中,政治家们常常借用隐喻来达到劝说和表达的目的,我们可以借助批评隐喻分析模型展开分析并揭示话语背后真
近20年来,国内的口译行业经历了职业化发展过程,口译教学也经历了专业化发展过程。但同时,社会对口译的认识却愈加"工具化",即视译员为语言转换的专业工具;口译教学的专业化强调以口译技巧训练为中心,实际上也在译员群体自身强化了这种"工具化"的认识。在上述背景下,有必要厘清口译的认识论,口译不仅仅是即时的双语加工和复杂的认知处理行为,而且是人际和跨语言文化的中介协调活动,还是一种在历史和现实中往往起到重要作用的社会-文化活动。口译研究在经历了以关注认知处理过程为中心的科学化发展阶段后,对口译作为人际和跨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语义修辞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廖巧云著),该书运用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对整体性认知语用模型(HCPM)进行修补,并运用心智哲学理论对修补后的模型进行拓展,提出了“内涵外延关联——传承模型”(ADRIM),然后以语义修辞范例分析和基于ERPs技术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国语言文学知名学者讲座·语言学十讲”系列最新推出《认知语言学十讲》(刘正光、李雨晨著)。本书以认知能力为主线统领全书内容,用通俗、简明的方式让读者理解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与语言的关系。专题探究的内容包括: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的三点不同认识及其理论启发意义,认知的共性与个性及其创新性(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认知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力分配、识解、虚拟性),认知的高效性(理想认知模型、认知域和框架作为知识的组织与运行的基本单位),认知的开放性(概念合成),认知的原型效应与网络效应(多义性),认知
自译现象发端于一千多年前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而自译研究直到约40年前才逐渐兴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自译,认为自译值得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旨在综述过去40年里国内外自译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通过文献梳理和分析,本文概要回顾了自译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自译的定义与分类、自译的动因、自译与创作以及自译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内容划分出自译基本问题之外的5种研究类型,分别是自译与文学史研究、专门针对某特定作家的自译研究、自译与权力关系研究、作家自译与自我身份认同研究、基于自译者亲身体验
众包翻译模式给传统翻译界带来冲击和挑战,重新定义了翻译环境、方式、过程,以及译者的行为和角色。本文从语篇的角度出发,指出众包翻译因其任务分割的性质,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语篇"。众包中的语篇,不再是一致的连贯的表意整体,而是可以被不断切分,甚至到达比语素还要小的单位。因此,众包翻译的研究也不应只仅限于对结果的评述,而应该重视翻译过程中产出的各种"语篇"和"非语篇"。这些语篇碎片,可以通过不同的众包任务模式,转化为供语言服务、本地化、语言研究、主题研究等使用的语料库语言资源,促进翻译技术的多样化发
"新世纪英语语言文学界面研究丛书"汇聚了国外近年出版的界面研究的一批典范之作,方法多元,探讨深入,向国内读者呈现了"原汁原味"的国际界面研究的精华成果。丛书由我国外语界面研究专家熊沐清、董洪川撰写总序,每种分册皆由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撰写中文导读,内容翔实,分析精辟,为读者提供提纲挈领的评述,从而帮助读者尽快了解各分册的基本脉络、主要内容及其与相关学科、著述之间的纵横关系。
汉语中第一/二人称代词对长距离约束的反身代词"自己"的阻断效应一直是学界的一个难题。尽管文献中对此已提出了多种解释方案,但是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均存在问题。该文在长距离"自己"的移情论解释框架下(Wang&Pan 2015a,b)对阻断效应给出一个新的解释。主要观点为:阻断效应是由移情的长距离"自己"的本质--客体自我的投射(Hirose 2002,2014)所引起的。文章将展示这一新的解释方案能够克服以往解释方案中的困难,进而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1.引言语言的部分能产性是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题(Ambridge 2013)。部分能产性表现为,语言使用者既存在对语言的创新性使用,同时又遵从语言社团的相应规则(Goldberg 1995:120)。Adele Goldberg的新作《解释给我听:创新、竞争与构式的部分能产性》是探讨语言的部分能产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该书的主要特色为:1)在理论层面,采用基于使用的研究视角,强调语言认知机制与一般认知机制的共通性;2)在研究方法层面,以心理实验方法为主,同时借助语料频次开展交叉检验;3)在研究对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