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醉、莫耶的沪上初恋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_2006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浮沉沉沈醉与莫耶
  原国民党军统少将沈醉有着传奇的一生。他18岁加入复兴社特务处,28岁即升为军统局少将处长。1949年12月,他以国防部云南区专员兼保密局云南省站少将站长的身份,迫于情势加入云南省主席卢汉发动的起义:然而,当云南解放后,他又被当作“要犯”而投入监狱。以后,沈醉又被以“战犯”的身份转入重庆“白公馆”、北京“功德林”等地关押,接受改造。1960年11月,沈醉获得“特赦”,恢复自由,并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文革”期间,1967年11月,沈醉再次被关入北京“秦城监狱”。1972年11月,沈醉被释放。1979年春,沈醉获得彻底平反,被恢复“起义将领”的身份,并历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副部级待遇。1996年3月18日,沈醉因患结肠癌逝世,享年82岁,其骨灰被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沈醉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过“一帆风顺、春风得意”的时候,又有过“灰头土脸、败走麦城”的阶段。早年,他追随一代枭雄、大特务头子、军统局副局长戴笠,效忠于蒋家王朝。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残害革命志士的手段,其深获“戴老板”的赏识,从而得以“平步青云”。当其被即将起义的卢汉软禁时,其深知“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命令部下放下武器接受起义。在“战犯管理所”的11年改造中,沈醉才真正认识到自己当年对人民所犯下的罪行,充分认识到共产党对他这样“十恶不赦”的战犯是宽宏大量的。因此他自觉地接受改造,从而获得新生。
  关于沈醉一生中的婚恋史,我们可从1983年,由沈醉口述、其身边的小女儿沈美娟整理出版的 《我这三十年》 一书中知晓,他曾经有过两段婚史。
  沈醉的原配夫人粟燕萍,是沈醉任軍统临澧特训班教官时的学生。1938年,18岁的粟燕萍嫁给沈醉,11年中共生育了五女一男六个孩子。1949年,沈醉将其一家老小送往香港。上世纪50年代初,当粟误悉沈醉已不在人世时,为了生存不得已改嫁他人。
  沈醉的续配夫人杜雪洁,原是天主教修女,后为医院护士。1965年,已是40岁的杜雪洁与沈醉结婚,两人未曾生育,相伴终老。
  然而,1987年同样由沈醉口述、沈美娟整理出版的 《魔窟生涯》 一书中有了变化,增加了沈醉在与粟燕萍结婚前,他还有一位叫“白云”的初恋女友。该书还讲述了沈醉与这位“白云”小姐是如何从相识到相恋的,然而最终“白云”离他而去,奔赴延安。
  2001年,在沈美娟撰写的 《我的父亲沈醉》 一书中,披露了“白云”乃是使用的化名。并说明,当年是出于不影响当事人声誉的考虑,在 《魔窟生涯》 一书中不仅隐去其真实的姓名,同时还隐去了沈醉曾与“她”同居了近3年,并有过一个孩子的真实往事。
  原来,沈醉的初恋女友真名叫“莫耶”。或许,人们对“莫耶”这个名字有点陌生。然而,提到歌曲《延安颂》,人们就非常熟悉了。这首大气磅礴的歌曲创作于1938春,词作者就是莫耶。
  “莫耶”的出现,无疑给沈醉的人生增添了更多的传奇色彩。
  沈醉,字叔逸,号沧海,祖籍江苏扬州,1914年6月3日生于湖南湘潭。祖父沈德仁,以贩私盐而发家。到了父亲沈俊卿时,家道已中落。
  沈醉幼年在家乡上私塾,15岁考上长沙辅仁中学。初中尚未毕业时,1931年“九一八”事变,因沈醉带头组织上街游行而被学校开除。
  为了谋求出路,18岁的沈醉于1932年秋独往上海,投奔任复兴社特务处 (军统的前身) 上海特区区长的姐夫余乐醒,担任交通联络员。
  沈醉仪表堂堂、机敏过人,自幼学过南拳,且身手不凡。故被复兴社特务处处长戴笠所赏识,1933年被提拔任上海法租界情报组组长。为了掩护自己干特工的秘密身份,沈醉化名“陈仓”,并假借“湖南湘光通讯社驻沪办事处”的记者身份出现在公众场合,到了1934年底,沈醉又增加了担任“淞沪警备司令部侦查大队少校行动组组长”的公开身份。
  由于沈醉忠心耿耿地为戴笠卖命,在抓捕、迫害中共地下组织和进步人士中屡出“成绩”,逐步成为戴笠的亲信,“事业”上可谓是“顺风顺水”。
  莫耶原名陈淑媛、陈爰,常用笔名白冰、陈白冰等,祖籍福建安溪,1918年2月6日生于原籍。
  祖父陈纲尚为旅缅华侨,建筑商。祖母马尔树系缅甸人,故而陈爰身上有着1/4的缅甸混血。1907年全家回国定居。
  父亲陈铮,曾任地方民军少将旅长、县长、海军陆战队团长,1932年任地方民团总队长。陈爰自幼聪慧好学,当年随父移居厦门鼓浪屿,就读于慈勤女中。陈爰才华横溢,14岁时就在 《厦门日报》上发表了她的习作散文 《我的故乡》。
  1933年6月起,陈爰的诗歌、散文、剧本等屡屡出现在上海 《女子月刊》 等报刊上。从陈爰的文章中,不难看出她成熟老到的文笔和激进的思想。次年,陈爰与同学创办进步刊物 《火星》,在创刊号上发表了陈爰的小说 《黄包车夫》。被其父陈铮发现后,父女两人因此发生激烈争吵,加上陈爰对其父抛弃自己母亲,另娶姨太太的做法极度不满。于是,陈爰决心摆脱封建家庭,追求独立而光明的新女性生活。在祖母和母亲的帮助下,陈爰前往上海,投奔她曾经多次投过稿的 《女子月刊》 雜志社。
  《女子月刊》 杂志是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复旦及暨南大学教授姚名达与夫人黄心勉所创办,是一本追求妇女自由解放的进步刊物。此刻,已有4个孩子的黄心勉正罹患重病,迫切希望陈爰的加入。
  1934年8月,陈爰来到位于上海康脑脱路 (今康定路)与延平路转角太平坊附近的 《女子月刊》杂志社后,即被姚、黄聘为杂志社主编。
  上海滩上一段“幸福”恋情
  沈醉从小在母亲的教诲下,学会谨慎做人。虽每月有300元大洋的收入,但其烟酒不沾,嫖赌不涉,在外人面前就是一“正人君子”。
  因戴笠的关系,沈醉与陈铮有过一些交往,陈铮便托付沈醉帮助照料年仅16岁的女儿陈爰。于是,两个年轻人得以相识。   陈爰中等身材,红润的圆脸,一对微凹而又黑又大的眼睛,显得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而陈爰出众的文学素养,更令沈醉为之折服。
  沈醉因自小受曾是“南社”成员的母亲影响,在唐诗宋词方面也有些功底。加上沈醉同时具有“记者”和“军人”的双重身份,也令涉世不深的陈爰对这位年仅20岁的“少校”颇有好感。
  由于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一有空,两人便相约一起打网球、听音乐、看话剧、畅淡文学和诗词……两个年轻人因此迅速坠入爱河。
  对于同时被丘比特箭射中的两人来说并不对等。因 《女子月刊》 为进步刊物,早就是沈醉的盯防目标,因此沈醉对陈爰是知根知底,而陈爰根本不知道沈醉是特务的真实身份。
  1935年春的一天,沈醉因抓捕一名中共地下党人,从三楼顶摔下,左眼球被竹竿挑出。沈醉被部下急送医院救治,戴笠特地请来著名的外国眼科医生为沈醉手术。陈爰获悉后,对沈醉说是安装天线而不慎坠落的谎言深信不疑,便立即赶至医院悉心照顾沈醉。当沈醉伤愈出院后,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然而,沈醉母亲罗群竭力反对儿子的这桩婚事。这位以三从四德为标准的老人,对追求自由进步、在外抛头露面的新女性陈爰大为不满。另外,戴笠认为陈爰思想激进,是个“危险分子”,故坚决不同意沈醉与陈爰结婚。
  在热恋中的年轻人面前,任何的反对往往都无济于事,有时反倒会成为一种催化剂。最终,沈醉与陈爰不顾一切地开始秘密同居。第二年,陈爰在辣斐德路 (今复兴中路) 的一家妇孺医院里生下一男孩。
  按照沈醉的想法,此时陈爰就应该在家做个全职太太。而陈爰坚决不同意,她表示,“如若不工作,宁可不结婚!”加上陈爰产后身体不佳,沈醉也只好将儿子交与自己一个姓苏的部下妻子代为抚养。
  1936年11月,陈爰返回福建安溪老家探亲疗养。
  黃浦江畔一对情侣分道扬镳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刚刚回到上海的陈爰立即加入“上海抗日救亡演剧第五队”,进行抗战宣传。
  此刻,沈醉也接到戴笠的命令,将率领一潜伏组秘密进入日本人集居的虹口区,收集日军情报。临行前,沈醉想对陈爰的生活做些安排,便打电话约陈爰去黄浦江边,一个他们谈情说爱时常去的地方。
  两人刚刚见面,陈爰的一番话令沈醉大吃一惊,“我们一起去延安吧!”沈醉立即表示坚决不同意,并竭力劝阻陈爰也不要去。见陈爰去意已决,万般无奈的沈醉道出了他真实的身份。
  陈爰与沈醉虽然平时在一些观点认识上有着很大分歧,但令陈爰万万想不到的是,一个曾经与自己共同生活了近三年的亲密恋人,竟然是个特务,一个迫害共产党人的刽子手。
  陈爰脸色苍白,深深地叹了口气,喃喃地说:“想不到竟是这样!”说完,扭头就走,消失在茫茫人群中。
  不久,沈醉得知陈爰已去了延安。无奈之下,只好将儿子送给那家人改做养子。多年后,沈醉将这个孩子送去读航校,1949年这个孩子随校去了台湾,从此音信全无。
  1938年夏,已任军统临澧特训班教官的沈醉,通过在武汉的 《新华日报》 上刊登寻人启事,经陈爰在 《女子月刊》 时的原同事赵清阁 (解放后任上海天马电影厂编剧) 的帮助,与在延安的陈爰取得了联系。陈爰在回信中告诉沈醉,他们的订婚戒指以及所有沈醉送她的首饰均捐给了抗日团体,并表示对自己奔赴延安的行为绝不后悔。
  沈醉与陈爰的书信来往被其姐夫发现后,沈醉被迫终止与陈爰的联系,从此两人断绝交往、人各天涯。
  奔赴延安一生崎岖坎坷
  1937年10月,陈爰随演剧队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陳爰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莫耶(即莫邪)”,意思是做人就要像鲁迅 《铸剑》 书中描写的那把锋利宝剑。
  莫耶在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后转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在以后的鲁艺政审时,莫耶将“陈仓”的来信以及自己在上海时期的经历材料,全部上交给了在鲁艺任政治协理员的江青。“文革”期间,外调人员曾就此事向江青求证。因沈醉与江青当年在上海就曾相识,江青避讳涉及,故答复不知道莫耶此人。
  1938年4月,莫耶在延安高涨的抗日热情和根据地欣欣向上的氛围下,挥笔写下 《延安颂》 的歌词:“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后经郑律成 (朝鲜人,后加入中国籍) 为之谱曲。这首歌诞生后,饱受赞誉,多年后被列入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
  当 《延安颂》 在为中央首长演出时,毛泽东首先起立为之鼓掌,周恩来也曾亲自指挥过大家合唱这首歌曲。《延安颂》 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大批革命青年唱着这首歌奔向延安,加入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
  1938年冬,莫耶随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奔赴晋绥抗日前线,任战斗剧团编剧。在此,莫耶编写了大量的歌剧、话剧,用文艺武器为抗战作出贡献。因此,被贺龙称之为“120师最出色的女作家”。
  1942年,莫耶创作发表的小说 《丽萍的烦恼》引起了轩然大波。这部以女知识青年与革命老干部的婚姻为主题,揭露根据地存在的婚恋问题以及官僚主义作风和不公平现象,引发争议,莫耶也因此受到严格的审查和批判。
  1948年,莫耶与同为 《战斗报》 的战友、编辑科长方唯若 (李克农上将的堂外甥) 结婚,并很快有了一双儿女。
  1950年,莫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夫妻两人被调入 《人民军队报》,丈夫方唯若任总编,莫耶任副总编。
  1955年,莫耶转业到 《甘肃日报》 任常务副总编。次年,莫耶又因一篇批判官僚主义的文章而受到责难,并因此在“反右”运动中被划成“右派”。
  “文革”中,莫耶被定为“走资派、反革命分子”遭到关押。
  粉碎“四人帮”后,莫耶得到彻底平反。1979年,年过花甲的莫耶当选为甘肃省文联副主席。
  焕发出第二春的莫耶重新拿起笔杆,夜以继日地伏案创作。莫耶先后创作了 《春归》 《青山夕照明》 等数篇小说,以及纪念彭德怀、贺龙的多篇回忆录和散文、剧本等。
  1986年5月7日,莫耶因心脏病不幸逝世,享年68岁。
  “五十岁月倥偬为斩关猛士摇旗一曲延安颂歌今犹酣;任凭它雨骤风疾怎失却眼底霞绮直到皓首凝霜死后已。”这幅方唯若为爱妻书写的挽联,是对莫耶生平的高度概括。
  内心深处迟了半个世纪的道歉
  1967年,兰州军区曾派人赴北京,找沈醉调查有关莫耶的历史,此时沈醉方才得知莫耶就是当年的陈爰。沈醉的交代是:“我那时还不是军统的人员,我与莫耶也只是朋友,没有婚姻关系。”为了保护莫耶,沈醉巧妙地回应了外调人员。
  那么莫耶是否知道沈醉就是当年的“陈仓”呢?晚年的莫耶曾对好友说过,她与沈醉当年婚恋不成,除了因两人“道不同不相与谋”外,也曾受到沈醉母亲的强烈反对。由此推测,莫耶应在1960年从报刊上见到过沈醉被特赦时的照片和介绍,或者是从外调人员口中得知的。
  1947年秋,沈醉曾特地去过一次延安 (因战略需要,中共中央曾于当年3月主动放弃延安),他此行唯一的目的就是想探寻一个答案:延安到底有何魅力,能导致10年前陈爰弃他而去?当然,除了宝塔山的雄伟外,最终沈醉也仅是看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就沈醉当时的信仰和追求而言,是不可能在延安找到问题答案的。
  当年,沈醉除了对陈爰隐瞒了自己真实的姓名和身份外,单就其对陈爰的情感而言,应当说是诚挚的。正如沈醉在著作中所写道:“在我内心最深处始终铭刻着她那可爱的身影,始终不得不钦佩她的人格和意志,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杰出女子。”
  当沈醉得知莫耶去世时,便在日记中道出了自己的心声:“40多年前的知心,一别之后竟成永决,而未能再见一面。一想到上海分手时的情景,禁不住老泪纵横……”这是沈醉发自内心,对“陈爰”迟了半个世纪的真诚道歉。
  沈醉与莫耶这对恋人由于当年政见与信仰的不同,最终劳燕分飞。分手后的两人各自沿着不同的人生轨迹前行,晚年的沈醉与莫耶都各自度过了一段幸福的生活。
  (选自《档案春秋》2017年第3期)
其他文献
简要介绍了安康水电站大坝变形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实施自动化改造的方案、内容和经验。分析了改造后的大坝变形监测自动化系统近2年来的运行成果,并与人工观测数据进行
在巨大的经济效益诱惑下,美国生物医学界在近五年内掀起了一般基因治疗热。这股热浪多少也辐射到了国内。本文评估了美国生物医学科学界的基因治疗现状。认为基因治疗仍处在实
海洋是人类食品,药牧工业品的丰富来源,但是,作为最新生物技术领域的海洋尚有许多空白有待于探索。本文讨论了分子生物学及其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持续性发展和开发中的重要性;集中
<正> 21世纪后的社会将会是一个物质、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社会的生产、管理和人们的生活、社交、娱乐活动所需求的信息量及其加工处理的速度都将会有惊人的数量级
<正> 大约在2000年前后,欧洲空间中心将发射一个空间雷达,它将象卫星一样,运行在一个预定轨道上,对全球范围的云覆盖面积、垂直分布及其内部结构进行识别和监测。其目的是获
美国阿拉巴马州的马克斯威尔空军基地,是美国空军大学所在地,其下辖的空军历史研究局(AFHRA)保存着美国空军及其前身陆军航空队的大批档案。在这个被美国空军史学界视为“圣地
迎着早春淡淡的阳光,笔者来到位于武康路上陆良年的家。二楼客厅右侧墙上悬挂着陆诒夫妇的照片。“这是父亲晚年住的房子,每天看着照片上父亲慈祥的面容,读着父亲留下的书稿,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