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眼中的呼兰河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ao_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8月,淞沪抗战爆发。9月下旬萧红和萧军离开上海抵达汉口,在蒋锡金位于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21号的住处落下脚来。《呼兰河传》就是从这时开始创作的。到1940年9月《星岛日报·星座》(香港)开始连载(至当年12月底连载完毕),其间已经过了三年。这三年中,萧红经历了怀着萧军的孩子与萧军彻底分手,与端木蕻良结婚,被端木遗弃在武汉,大着肚子独自艰难抵达重庆,产子,子亡,与端木飞抵香港……个中有多焦思、伤心、劳身,自不必说。《呼兰河传》外,这三年中,她还创作了不少短篇小说、散文以及戏剧作品。《呼兰河传》无疑是写写停停的。.
  茅盾先生为《呼兰河传》作序。五千来字的文,28个“寂寞”。他叹息复叹息萧红的种种寂寞:寂寞的幼年,寂寞的童年,寂寞的精神,寂寞的心境,寂寞的生活,寂寞的环境,寂寞的呼兰,寂寞的死亡,寂寞的坟墓……如此浓烈的“寂寞”之感触,是从《呼兰河传》里读出来的吗?他认为“寂寞”是萧红的人生写照。如果这一判断准确,倒是解释了《呼兰河传》创作时断时续的原因:深陷寂寞无法自拔时,便一头逃进梦魂萦绕的呼兰河城里去,为那座小城里她刻骨铭心的景、物、人、事描形画像,并发掘其中深藏的东西。我其实不能确认萧红是否是“寂寞”的,因为那样丰满、灵动的灵魂,那样坚韧、匆促的生命,那样困顿、颠沛的生活,像是都与“寂寞”无缘。寂寞,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精神空虚与物质优渥的产物,它们却都不属于萧红。.
  《呼兰河传》很难归类,自传,小说,散文,抒情诗,都像,又都不全是。我最愿意读那些像是自传的部分,特别是“我”和祖父的故事。因为那是《呼兰河传》中最柔软、最温暖、最动人的部分。萧红以生动的儿童化语言,描摹出触手可及、有声有色的画面。读之,像是能听到四五岁的她脆生生的笑语,以及祖父宽厚温暖的对答和不时响起的开怀大笑;也像是嗅得到满园的花香,看得到挂满各种瓜果的植株……“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依样学样,裁花、拔草、种菜、铲地、浇菜……捣乱比帮忙多。给祖父插了一草帽的玫瑰花,一家人见了笑疯了;浇水往天上泼,大叫下雨了、下雨了;踢飞了祖父刚播下的种子;除掉了韭菜留下了杂草……后园在小萧红眼里,天高地广,“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一天又一天,祖父、后园、小萧红,三样是不可或缺的。可是一到冬天,后园就封门了。.
  在大地都能冻得裂了口的漫长冬季里,小萧红只能转而进行室内探察。她琢磨祖母和母亲屋子里的各种物件,倒饬储藏室的陈年旧物,直至倾箱倒箧。祖母丧事期间家里来了好多人,包括四五个比她大一些的孩子。小萧红跟着他们出了院子,上了街。“不料除了后园之外,还有更大的地方,”她目瞪口呆!“是不是我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后来跟祖父学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听了祖父的讲解,想到自己以后离家,等到胡子白了回到家,祖父不认识她了,心生恐惧。.
  还有一个十分值得玩味的细节是祖父与祖母的关系。从《生死场》中看,男人在家庭中是主导一切的,可是《呼兰河传》中说祖母从来不派任何工作给祖父,像是祖母说了算。又说祖父总是主动去擦祖母地榇上的一套锡器,不擦也罢,一擦祖母便骂他懒,骂他擦得不干净,而且“祖母一骂祖父的时候,就常常不知为什么连我也骂上”。祖父被骂“死脑瓜骨”,小萧红被骂“小死脑瓜骨”。看起来祖父倒是怕祖母的。有意思的是,正是这个挨祖母骂的祖父不仅对孙女,也对别的孩子,甚至家里的长工、租户都温厚有加。.
  呼兰河让萧红心心念念,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那里曾经住着个子高高、身子骨硬朗、笑眼盈盈的祖父。在写“我”和祖父的第二章里,起首她便写道:“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极短的“尾声”与之呼应,“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物事人非的痛恻已尽在其中,但她犹无法搁下,掰着指头算和祖父的年岁差:“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孩子似的喃喃自语中,深藏着无法自拔的痛切。在《祖父死了的时候》的散文中,她无比悲凉道:“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的。”祖父下葬那天,她用祖父的酒杯饮了酒,卧倒在后园的玫瑰树下。“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
  《呼兰河传》一共七章,加上一个简单的“尾声”。除了“我”和祖父的故事明亮,甚至是明媚的外,其余的部分大多是灰黯、甚至残酷的。无论是呼兰河的风土人情、习俗文化,还是“我”家院落周围人们的日常生活。.
  文中有许多对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的记述: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萧红一样一样地写,且叙且议。那叙,如画笔,又如镜头,栩栩如生;那议,往往力透纸背。老爷庙和娘娘庙里的塑像,前者塑得很凶神恶煞,后者塑得很温顺,拜庙的善男信女一眼看去,会认为男人不好,女人值得尊敬。可她却认为把男人塑得凶狠,“那就是让你一见生畏,不但磕头,而且要心服。”把女人塑得温顺,等于告诉人们:“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侮的,告诉人们快来欺侮她们。”.萧红将呼兰河的“精神盛举”一一写来,最后作结道:“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
  整部《呼兰河传》里份量最重的一家是老胡家。夏天里,老胡家坐火车从老远的辽阳接来了长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12岁的二孙媳妇小团圆媳妇。左邻右舍争相去看。看罢没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可是非议一大堆:见人一点也不知道害羞;头一天来就吃三碗饭;两个眼睛骨碌碌的转……婆婆也要给她来个下马威,没几天就开始打。小团圆媳妇一挨打就哭闹着要回家,婆婆听了打得更狠,还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老胡家开始夜夜跳大神,跳了一冬,原来是有说有笑,活蹦乱跳的小团圆媳妇病了。她刚挨打那会儿,左邻右舍都说该打;现在听说她病了,紧赶着跑去出点子,贡献各种偏方。最终,老胡家要用大缸给小团圆媳妇当众洗澡了。小团圆媳妇被当众脱了衣服,放进装满滚水的大缸里,就这样,一夜里,小团圆媳妇被烫了三次,抬出来三次。烫一次、昏一次。.不久以后,“那黑忽忽、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
  萧红在这一章里书写残酷的力度使人动魄惊心!除了“我”和祖父,所有的人都站在施害者的队列里,像群魔。如果说《生死场》中的女性立场,针对的是男权制度下的男人与强权,表现的是男人对女人的歧视、压迫、侵害、暴力和摧残,那么领头施害小团圆媳妇的,却是同为女人的婆婆。而且婆婆身后争先恐后的帮凶和看客们,是地位卑微的小人物,是穷苦大众。由此可以看出,萧红强劲笔力所鞭挞的,绝不止强权,绝不止不平等,而是一切愚昧与丑恶!婆婆有大量的心理活动,她一心为了小团圆媳妇好。在钱财上,她对自己苛刻至极,可是花在为小团圆媳妇请神治病上,慷慨无比,直至最后倾家荡产。“乡愚”,萧红在给萧军的信中,写过这个词。那大致是因为萧军信中说要到鲁迅墓前去烧刊物,萧红回复说,这真是“洋迷信”“洋乡愚”。并不无讽刺道,“写好的原稿也烧去让他改改,回头再发表罢!”(1936年11月24日萧红自日本致萧军函)可见,萧红反对并批判的“愚”,范围有多广!因此茅盾先生在《序》中说,“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我是万万不敢认同的。是,婆婆因袭的是传统,“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传统就等于良善吗?就等于不害人吗?要我说,愚昧本身,才是最大、最本质的恶!.
  茅盾先生在《序》中发问:封建的剥削和压迫,日本帝国主义血腥的侵略,“这两重的铁枷,在呼兰河人民生活的比重上,该也不会轻于他们自身的愚昧保守罢?” 今天再来看这个问题,当那“两重的铁枷”已不复存在时,人自身愚昧保守这重铁枷,不是依然健在吗?能够越过重重障翳,看到并书写出人类本质的作家,才是伟大作家。而且,那也才是作家真正的责任。
  作为作家的萧红写出了她眼中的呼兰河,然而作为女人的萧红,穷其一生却难以解去传统的故乡架在她身上的沉重枷锁。.
其他文献
2014年10月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细化落实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相关举措,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促进财政收支规范透明。  众所周知,预算法从来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宪法。而预算法的严谨丰满,它不仅是政府财政财税制度上的自我完善,也是政府管理制度上的深化。老预算法至1995年实施已近20年,从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匹配现代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发展步伐。这也是《决定》里所说的“预
期刊
TFboys组合2013年甫一出道,就立刻走红  “小鲜肉”一词最早出现在台湾,主要是形容刚刚出道的清新型男生。眼下,无论是大银幕还是小荧屏,“小鲜肉”无处不在。之前观众称《小时代》里的男演员为小鲜肉,但是那还不够鲜,现在十几岁、几岁的小男生都闯荡娱乐圈了,并且以组合形式的集团军作战,他们拥有一大批妈妈级粉丝。  爆红的“小鲜肉”偶像团体  2014年“十一“假期期间,笔者曾到新疆禾木村旅游。这个
期刊
“每月领着七八千,和一帮每月拿数十万的公司老总们谈产业规划,是财经类记者;每月数着六七千,留着哈喇子、两眼放光地说着年薪百万以上的人怎么吃穿玩乐的,这是时尚类记者;每月拿着五六千,顶着大厚眼镜片,写‘中国向何处去’之类文章的,这是新闻时政类记者;每月拿着三四千块钱,全国各地追查真相,常常被赶出门偶尔被追打的,这是记者中的战斗机,调查记者。”  这是调侃,但又是当下新闻记者的现状。  “全世界记者的
期刊
2014年9月25日,21世纪报系总编沈颢、总经理陈东阳被警方带走,这是继9月4日“21世纪网主编等人被立案侦查”消息公布后的又一重磅新闻。  这是沈颢,曾经写出“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即使新闻死了,也会留下圣徒无数”的沈颢,这是“足以被载入中国新闻史”的重量级媒体人——沈颢。  “圣徒”节操碎了一地  次日下午4时,沈颢的妻子江华在广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站立逾1小时,呼吁已失去人身自由的沈
期刊
焦冬子诗一首  当我想你的时候  想看一看你旧时的模样  六月间的裙裾  柠檬一样香香的暖黄  三月的天空一般干净的蔚蓝  无拘无束地奔跑  酣畅淋漓地流汗  你让我想起那段美好的日子  那时候我们没有相机  遗憾——那时候肯定天都是晴的  记得窗外那一树桃花 四月间 开得明艳动情  晨读的时候 我总喜欢凝望她  那一树的鲜活生动像极了 我们年少的青春  还有桑葚  我怎么不知道桑葚呢  你来的时
期刊
在焦虑中读书,在读书中感觉幸福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不像现在的弟弟妹妹们,我们那时没有漫画书,没有哈里·波特,没有秦文君、杨红缨的系列小说,更没有那么多种类繁多、花花绿绿的杂志。我的小学、初中那段时间,能读到的书很少,到现在,留下印象的只有《小灵通漫游未来》《格林童话》《动脑筋爷爷》《365夜故事》等有限的几本读物,都看过N遍,另外囫囵吞枣看过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一两套,杂志方面只有《少年文艺》
期刊
自2012年底,中国新型大型运输机研制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中国航空人为之奋斗五十年的大飞机之梦有望实现。在该型机研制成功后,中国将成少数几个可以研制生产大型运输机的国家,标志着中国空军力量从国土防空力量向攻守兼备的空中机动力量的转换。  大型运输机是空军攻守兼备必不可少的支柱  大型运输机,从表面上,仅仅是承担运输任务的一种辅助性机种,担任物资和部队空运任务。从运输机基本的用途来看,其表面价值看似
期刊
在豆瓣“电视民工坚强不息”小组的标签中,“电视行业这座黑煤窑的牲口”最让人印象深刻,以戏谑之语道出了电视人所必须忍受的苦楚。而当我们伸出触角探知电视记者的生存状态时,就会明白这个标签显得过于单一,也太过悲情。  “徘徊在新闻范儿和娱乐范儿之间”  “活得像个机器” 。赵易洋(化名)2008年的唯一一条QQ签名,有些悲观。  这是他工作近一年后的感叹。作为河南省电视台某频道的出镜记者,他还是没能习惯
期刊
“我也曾因工作而获得过手抽筋的体验,不过不是数钱数的,而是打字打的。你看看我住的这地方,你看看我吃的这东西,你说说他怎么就因为我没钱借给他,就说我冷血呢!”小磊一手拿着他那磕掉了漆的手机,一手抖搂着那还粘着面渣滓的方便面袋子,张牙舞爪、愤愤不平。过后,他也着实为帮不了朋友的燃眉之急而内疚了一把。  打电话向小磊求助的是他的高中舍友。这位自高中毕业后再也没有过联络的同学,在一次同学聚会中记下了小磊的
期刊
2014年10月9日,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发布声明,称莫迪亚诺有能力在他的作品中唤起“最为莫测的人类命运”。 瑞典学院常任秘书长彼得·恩隆德(Peter Englund)在宣布获奖结果后,接受场内媒体采访时说:“莫迪亚诺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小说,他的多数作品都很短小,大概130至150页,主题大多关于记忆、迷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