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宏观政策都要为防风险服务,但防风险在不同场景之下有着不同的政策组合。
于2017年12月2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形成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防风险放在首位,强监管将成为常态
如果给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一个基调,2013年是紧,2014年是松,2015年是松,2016年是紧,2017年就是“防风险”。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往年最大的区别是,不仅部署了未来一年的8大重点任务,还锚定了未来3年的3大攻坚战,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
防的是什么风险?会议给出了明确答案——金融风险。不管是地产、实体,还是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根子都在金融,核心是管住不合理的杠杆。无论是以往实体经济负债驱动下的杠杆行为,还是货币宽松下金融负债驱动的繁荣,都将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重质量、防风险”而遭遇终结。其一,过去粗放式、债务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将面临终结;其二,货币政策定调“边际收紧”,负债驱动下的金融繁荣终结;其三,地方政府债务面临转折,“花样式”地方债务驱动繁荣终结;其四,打破“僵尸企业”软约束势在必行,国企债务繁荣遭遇终结;其五,“租售并举”的房地产长效机制,负债驱动地产繁荣难以为继。
金融领域要针对前期商业银行自查暴露出的问题,重点深化对表外业务和同业业务实施“穿透式”监管,针对金融机構集团化、金融业务混业化的趋势,加强“一行三会”的信息共享,开展联合监管,消除监管真空;地方债领域,要坚决堵住违法违规举债的后门,建立发改、财政、审计和银监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共同做好风险的前瞻性防范。
一切宏观政策都要为防风险服务,但防风险在不同场景之下有着不同的政策组合。
第一种场景:如果是经济开启新周期,增长和通胀明显上行,那么防风险意味着政策收紧,抑制经济过热。
第二种场景:如果经济增速明显下降,增长和通胀大幅下行,那么防风险意味着政策放松,维护经济底线。
第三种场景:如果经济波动不大,那么防风险就意味着保持货币财政政策的定力,把重心放在监管和整顿上。
不管从经济的客观情况还是这次会议的主观信号来看,第三种场景出现的可能性更大。
从中央定调来看,金融强监管将成为常态。值得注意的是,防控金融风险的重点内容是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房地产和金融业内部的良性循环。此外,本次会议再次强调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而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对于当前哪些领域是薄弱环节,从宏观上看,我国过去比较重视机构、牌照和人员的监管,在功能监管、行为监管上较为薄弱甚至存在大量空白。如何借助市场中介机构,尤其是会计审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日常工作贯彻行为监管,这样既可避免一刀切,又能有效管住真正的风险点,这在理念上、政策制定上和日常工作中都是巨大挑战。此前金融工作会议强化了监管责任并进行了顶层设计,以强监管为基础的框架设计,监管协调,包括政策、规则、执行等层面的协调就更显重要。
货币政策的基调仍是稳健中性
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离不开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本次会议再次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增速合理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与2016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调节好货币闸门”相比,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变成了“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同时,“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也变成了“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这或许意味着2018年的货币政策相对于2017年要偏紧一些。2018年政策利率可能不会发生变化,官方信贷增速目标可能也会维持在12%~13%的稳定区间,但实际的信贷增速可能会比2017年有所下降。
而在汇率政策方面,2016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是“要在增强汇率弹性的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而此次中央工作会议的提法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删去了“增强汇率弹性”的表述。
于2017年12月2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形成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防风险放在首位,强监管将成为常态
如果给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一个基调,2013年是紧,2014年是松,2015年是松,2016年是紧,2017年就是“防风险”。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往年最大的区别是,不仅部署了未来一年的8大重点任务,还锚定了未来3年的3大攻坚战,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
防的是什么风险?会议给出了明确答案——金融风险。不管是地产、实体,还是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根子都在金融,核心是管住不合理的杠杆。无论是以往实体经济负债驱动下的杠杆行为,还是货币宽松下金融负债驱动的繁荣,都将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重质量、防风险”而遭遇终结。其一,过去粗放式、债务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将面临终结;其二,货币政策定调“边际收紧”,负债驱动下的金融繁荣终结;其三,地方政府债务面临转折,“花样式”地方债务驱动繁荣终结;其四,打破“僵尸企业”软约束势在必行,国企债务繁荣遭遇终结;其五,“租售并举”的房地产长效机制,负债驱动地产繁荣难以为继。
金融领域要针对前期商业银行自查暴露出的问题,重点深化对表外业务和同业业务实施“穿透式”监管,针对金融机構集团化、金融业务混业化的趋势,加强“一行三会”的信息共享,开展联合监管,消除监管真空;地方债领域,要坚决堵住违法违规举债的后门,建立发改、财政、审计和银监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共同做好风险的前瞻性防范。
一切宏观政策都要为防风险服务,但防风险在不同场景之下有着不同的政策组合。
第一种场景:如果是经济开启新周期,增长和通胀明显上行,那么防风险意味着政策收紧,抑制经济过热。
第二种场景:如果经济增速明显下降,增长和通胀大幅下行,那么防风险意味着政策放松,维护经济底线。
第三种场景:如果经济波动不大,那么防风险就意味着保持货币财政政策的定力,把重心放在监管和整顿上。
不管从经济的客观情况还是这次会议的主观信号来看,第三种场景出现的可能性更大。
从中央定调来看,金融强监管将成为常态。值得注意的是,防控金融风险的重点内容是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房地产和金融业内部的良性循环。此外,本次会议再次强调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而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对于当前哪些领域是薄弱环节,从宏观上看,我国过去比较重视机构、牌照和人员的监管,在功能监管、行为监管上较为薄弱甚至存在大量空白。如何借助市场中介机构,尤其是会计审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日常工作贯彻行为监管,这样既可避免一刀切,又能有效管住真正的风险点,这在理念上、政策制定上和日常工作中都是巨大挑战。此前金融工作会议强化了监管责任并进行了顶层设计,以强监管为基础的框架设计,监管协调,包括政策、规则、执行等层面的协调就更显重要。
货币政策的基调仍是稳健中性
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离不开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本次会议再次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增速合理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与2016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调节好货币闸门”相比,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变成了“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同时,“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也变成了“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这或许意味着2018年的货币政策相对于2017年要偏紧一些。2018年政策利率可能不会发生变化,官方信贷增速目标可能也会维持在12%~13%的稳定区间,但实际的信贷增速可能会比2017年有所下降。
而在汇率政策方面,2016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是“要在增强汇率弹性的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而此次中央工作会议的提法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删去了“增强汇率弹性”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