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指要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deaihai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崔寒柏 1963年生于天津。1987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1993年赴美国学习、工作,2006年归国。2009年被聘入天津中医药大学任职教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市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主任。赴美国时曾任书法私塾教师6年,曾在加州州立大学讲授书法课程。发表书法作品及艺术理论文章数十篇,论文曾在天津青年书法创作论坛中获奖。作品入选、被邀国家级大展四十余次,其中十余次获奖。获得中国第二届册页展最高奖,中国首届楷书展最高奖,第七届全国兰亭奖金奖。自2003年起,受邀在中国书法家论坛、中国书法网、中国书法论坛开设名家专栏,并在书法网站上陆续写出书法评论、技法阐述、美学探索计20余万字。2008年受江苏教育出版社邀请著录《中国古代书法名帖技法解析系列——苏轼楷书行书》光碟。
  选纸
  临写的纸有很多种,最好不要用洇水较大的生宣,因为生宣的书写除了要适应用墨的墨量以外,很多的时候,如果用笔不到位,人们总爱用多停留一会儿,多向需要填充的地方挤一点儿,而不按行笔的路线去走,结果,看上去笔画好像充实了,实际上,一写快那些行笔不对的地方不是败笔就是缺损。很多人字都写到很大名声了,一写起字来,写几笔就要回头补一笔。大家对这种现象都不以为然,实际上这种人根本就写不好作品,气都不顺,怎么能写出高水平的作品!所谓补笔就是开始用笔时动作就没有练到位,而用放慢速度去填充,是在描而不是去写,描惯了,要么无法写快,要么写快了笔画就漏洞百出。因为快写起来后,行笔的轨迹非常重要。令我们赏心不已的古代经典笔画的出彩片断,都是在正确用笔的情况下自然表露出來的。笔法对了,怎么写,都有精准而稳定无误的结果,这种不以效果为最终表现的用笔,才是自主的用笔,才可能进而表现既有法度又有自己个性的笔画来,并产生无异于古人的趣味。这种趣味具有相当的随意性,绝不可能与古人的笔画外形及效果一模一样。
  选帖
  初临最好要有固定的帖,这个帖应该以楷书为主,当然不排除有的人首选篆隶或魏书。所有的人练到一定程度以后都会再去学楷,因为楷书是各种书写字体发展到成熟期的基本架构。早期的学习就像是练童子功(真正的书法童子功是要在小儿认字并开始学写字时),先练的那部帖非常非常重要!经典的碑帖笔法完整、丰富,早期的用笔习惯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而不易改变。
  先写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楷与当代的文字有密切的关系,经常见到的文字写起来更容易掌握得体的结构。虽然练习的时间较长,但对字理的领会也较深,以及随后通过行草对笔意和笔势的融会贯通,再相互反馈增益,从而形成一个良好互动的循环,直到完善技能,直到抒发自我。
  当然先写篆、隶、魏碑也有其他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在书法的艺术性上会给初学的人以一种预先的感染,使人很早地赋予书法以艺术的感受。这种先入为主的学习方法是这个时代的书法特征之一,但是书法的表现性过早地开发,会阻碍人们在学习中逐步发掘和感悟结字本身的规律。先要有对字本身的理解,理解充分后,发挥才能充分。过早定位就会影响到理解的深度,带有发挥的理解往往理解不到单纯的结构内涵,就像我们常说的“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一样。而能不断单纯挖掘篆、隶、魏碑的艺术性在当代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视觉和习惯上不容易适应,就是字体的本身变通上也缺少更多的辅助性样本,这对初学以后的阶段练习制造了很大的困难。   唐楷是把楷书发展到了一种极致,这种极致包括了用笔的丰富和结构的缜密与微妙,当然还有大家认为的庙堂气象。唐楷的规范是一种成熟的形式,这种规范虽然有些刻板,但是正像学生阶段的基础学科一样,一旦掌握了,再学习其他部分或进而发明创造起来就会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唐楷的學习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进步较慢,这种慢在初学时表现在书写的周正得体上(当然学书法的目的绝不只是周正得体)。要想通过各种角度和弧线来组合成一个看起来周正得体的字时,稍有不周到之处就会露出破绽,因为人们看周正和谐的楷书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在学习相当一个阶段以后,楷书的书写之难是难在韵致上。唐楷的精美给人最初的感觉是在周正精准上,欣赏水平达到一定水准后,感受的是精致中的微妙互动,这种微妙的细微势动产生出唐楷特有的既精致又高雅、堂皇的格调。想要体会到这种高雅和精致,一定要长期大量地阅读唐楷,并在书写上越接近精致越能体会得深刻。只临或在初学的阶段是很难体会到唐楷真正的精彩所在的。唐楷的韵致是临不到的,也是学不到的,只有在自主的书写中,产生了自己书写的速度和感受以后,才能产生与自己意念相谐的韵律。这需要有自我的书写速度和不同部位的变速,还要有通体的和谐结构布白意识,这是一种潜意识,是一种不用思考就能够随意表达的意识,是书写中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这种速度多在行书或草书中发展,有了动态的有顺序的书写以后才能表现出韵致,再回过头来静敛住心气,此时的楷书才能融入心神,庄严者不怒自威,萧散者身定思逸。古人常说“楷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跑)”。立不是练立就立得好的,要常行、常跑,健康、健美者立在那里是何等身型,经过了大江大河者,又是何等气概,只“立”是不能做到的。
  开始临帖时,人们最好有一个主临的帖。这个帖的选择非常重要,它几乎决定了将来一生中字的大模样。即使随后的练习可能又在其他某帖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放开来随意书写时,第一部帖中很多用笔或结构的特色总会表露出来。人受首部帖的影响会贯穿在一生的书写中。
  临帖的目的
  开始临帖是要有临像的要求,因为初学用笔,初步模拟结构都需要通过与原帖的吻合程度来检测用笔是否得法,有无把握住结构的规律和特点。但这时要求的“像”是用来检测笔法掌握程度的标尺,而不是以“像”来作为临写的终极目标。就像学校里的学生考试,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得满分100分,考80、90分的同学很羡慕那些考更高分的同学,哪位得了100分,就好像是完全掌握了这门知识。可是到了工作以后,往往是那些考试在80多分的同学更出色,为什么呢?能考80分以上时,主要的部分一定是掌握住了,再往上考就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记忆那些细节的部分,但是在考试以后,这部分往往也是首先被忘记的部分。非要达到满分,而提高的最后几分所花费的精力要比一个学生达到80分还要高许多,如果合理的使用这些精力,去学更多更广泛的知识岂不更好?知识真正掌握还是要看在实践中的应用是否得当。
  临是要向像的方向临,但目的不是像,目的是要正确地掌握方法,像只是一个参照而已。考试是要向100分努力,但目的是掌握知识,100分只是一个指标。 如果用笔、结体的方法掌握了,没有那么逼肖也没有什么。
  检验用笔不一定逼肖,可能笔画精、细、长短不那么准,但是突出部分、收缩部分的形应该是相近的,结构上用重叠透光去量可能会有差异,但特点都写出来了,交接都很合理,这就是掌握标准的程度。
  细想一下,怎么可能临得一样,又怎么能逼肖?还别说人与人的不同,就是比起技术来说,写熟后自运发挥的技术,临时怎么能达到。意念和笔的瞬间变化,不同的心态,纸、笔、墨的不同……初临的目的就是初步掌握用笔,并形成自主的用笔习惯,这种习惯就是一走笔就出来该出来的笔画,而不是按笔画的模样去走笔。其次就是初步理解字形和结构,进而在连接的运笔中运用笔意和笔势去形成这些字形和结构,而不是背好结构的框架而用笔去填充。
  临帖的方法
  临一个帖时要掌握一种与之相应的用笔的方法。历代用笔的方法大同小异,但具体到每个帖时就会有不同的特色。如果能掌握好一种用笔方法,使用熟练了就会触类旁通,用自己熟悉的方法才能最终写出自己的风格。如果开始还没能掌握笔法,还没能形成自在的用笔习惯就过多地去尝试其他特色的用笔,正确而一贯化的笔法习惯就难以养成。人们会转换不同的运笔方式去临不同的帖,而殊不知很多帖的用笔不同,根本就是笔毫种类的不同,或者是笔杆倾斜角度的不同,甚至握笔高低的习惯不同而已。一种属于自己的笔法掌握熟了以后怎么变都行,因为自己最熟的就是最好的,也是最有个性的,也是适宜自己的。很多名家临什么却不像什么,最基本的原因就是,自己的用笔已经习惯了。
  如果在临写时一笔下来,既是书写的状态又能完成笔在纸中的起收,顿转的动作,而最后笔画的边缘刚好是帖中的样子,而没有哪里明显的突出,或哪里明显的缺少的话,这种用笔就基本达到要求了。不要想只靠练习用笔就能把每一笔都做得和原帖完全一样,那是不可能的。很多用笔是在自主的书写中掌握的,在不同字形的变形中才能表达得更充分。
  初学写字时执笔的要求都是垂直的,因为这样容易看出用笔不正确时的毛病所在。而实际书写中,毛笔很少是绝对垂直的(没必要绝对,怎么方便怎么舒服怎么执),有的是在以字中为中心向周边倾斜的,在一个椎形范围内的运笔;也有的干脆就把笔斜向一个方向,甚至向苏东坡那样斜到接近了钢笔的书写角度。所以说开始临帖时不可能加进那么多的因素,只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吻合,但不可能完全吻合,如果不是同原帖作者一样的用笔(笔毫、角度、甚至纸、墨)就根本达不到 “逼肖”。因为书写者的意念会引导笔在纸中做一些微小的动作,以至于会些微地影响笔画的外廓,甚至外形都不变而只会影响视觉效果,这些都是学不来的。
  临时的进步既在于写,更在于思考,临写是要练习手本身的肌肉以及眼与手、心与手的配合。自主书写就是要把思考过的用毛笔随意表达出来。
  临时的重复有些像小孩子的学话,大人怎样的发音,小孩子看着大人的口型,听着大人的声音去咿咿呀呀地重复,重要的是音的准确而没必要要求音色、音量的完全一致。
  每临一个字都要先仔细地读,读的时间甚至要长于写的时间,最好能用眼看到字的笔画内(好像看到当时书写者怎样在写),用心跟着帖的笔画走上几遍,令心里有了感觉再下笔。下笔时,笔要随心去走而不要全靠眼睛去量度(眼的量度是在分析结构的时候去用,写的时候要多用感觉),感觉到的是字的书写脉动,是活生生的字;眼睛量出来的是形态,是固定的形。不要小看这一用心和用眼的差别,用心学到的是精髓,用眼学到的是外形,外形学得再好,将来不过是背得下种种字形,写到头还是个匠人。用心量,领会的是古人的意,领会到意后随手写出时就是自己的形了,这才是艺术!这就是自我!
  临写的捷径
  临写有很多窍门,开始学字的人最好要从描红入手,也可以用薄纸铺在原帖的复印本上(以免墨透过去而污损原帖)在不太计较字形的情况下学习用笔。每一笔都要一次写完,哪里有出入可以再写一下,绝不能描。调整每笔顿入的角度、提按的力度,最后令一笔下来顺当完整地刚好盖住原帖的笔画,有了这个基本能力,就可以拿着原帖对临了。对临时可以读顺字中的一部分,比如像“意”字上面的“立”,再读中间的“日”,再下面的“心”,这样可以感受到笔画中的连动关系,连动地去写,连动地感受。字一连动起来就会产生速度的变化了,这种临法主要区别于一笔一笔的叠加,更要区别于用眼瞄好了长短和比例以后去复制。用眼睛量可以,这种量的比例要形成概念去指导行笔而不是直接去复制。这种复制对将来的书写没有任何帮助。   临可以由字中一部分的连带临写,到整字的连带临写,再到几个字的连带临写。不要只背字的形状,要按字本身的状态和连接去感受走势,用这种感受去连笔,这种临写有时可以多写几遍(有别于初学时一个字的反复临写),加深感受。感觉到这种感受很重要,写后的形态准确与否并不重要,不同的形态往往是将来在书写同一部分时的变动可能。笔顺很重要,有些字古人书写时是倒插笔地书写,开始临的时候一定也要按古人的笔顺去临。
  摹是用笔在帖上蒙上薄纸,单勾下帖中字的边缘,再用笔填上墨,现代的条件完全可以把勾下来的勾本多复印几份,再一笔是一笔地在填墨中学习用笔和完善用笔。摹的目的是感受古人用笔的微妙之处,哪里入的笔,哪里顿出的节,什么样的节,哪里在行笔中边缘有什么样的起伏。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笔画的边缘并不是走过的笔毫的边缘,而是墨的边缘,而很多墨的边缘是笔挤出去的而不是笔带过的。所以不会挤,而用笔去刮填墨迹的做法是机械地理解古人运笔的错误做法。挤是立体的结果,厚;刮是平面的结果,薄。
  除了这些具象的成分以外,最主要的还是要多多地跟着古人的书写顺序读帖,用眼睛当作笔,跟着古人的每一笔,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感受字中的意趣,有用笔的,有结构的,也有成篇的。读帖就像跟古人对话,对话多了,腔调也会接近,很多古人的腔调就会被自然而然接受过来,这也是得到古人意味的重要途径。
  “古”还表现在古人的气息,在很多时候,他们的书写状态是那么宁静、安闲,没有那么多功利,也没有那么多想法。静中出真——这种“古”学不来,但是如果把心态放平,就不信当今没有“古贤”。
  读帖
  临帖到一定的水平后再习古,自己有了相当的书写能力以后再去向古人的字中求取营养时,读帖就成了最主要的学习手段。很多很有个性的书家,有的人称根本就没有临过帖或者很少临帖,实际上都没有少读帖。
  这里讲的读帖并不是在临帖前去读熟读懂马上要临的字,也不是临好以后用临本去与原帖做对照。这里讲的读是随时随地端起一本帖来就读,读的时候也像读文章那样有精有泛之分,也像大家平时读书、读报、读杂志那样去读。区别的是书法的读帖主要是读帖中书写的过程,眼睛要跟着帖上的笔,看到眼里的笔画都能够或力图去感受。通过眼睛的扫描,重现出当时的书写状态,作者当时书写的状态,用心去读懂,用意念去跟原帖作者的笔触。开始读的时候要一笔一笔地跟,就像开始读书时要一字一字地在脑里念,慢慢地看多了,就可以读快了,可以几个字,一行行,甚至一目十行地向下遛。
  三是要靠读形成潜意识。手上临出来的是习惯,是由手到手再渗透到脑。而读是由眼到脑并直接用技能表达出来,这就是读的优势。当协调书写不再是有想法的意识时就是在使用潜意识。读的时候不可能像临的时候那么具体,这在学习书法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恰恰是一个大大的优点。所谓大家常讲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去看,要学会看,这种抽象得到再抽象发挥的方式,正是书法具有一定书写基础以后的主要吸收方式。这种抽象吸收具有重要指标意义,这是书法升华式的练习,改变了由具象到具象的基础学习方式,上升到由感觉来学习书法,进而衍生到吸收字以外的感受,比如吸收生活中的感受,把生活中所理解的萬象通过这种抽象的“似乎”升华并融冶到书法中来。否则人一直停留在临的过程里,永远都是具象地吸收,无法提升书法的境界,字中学字,一代不如一代!
  所以说,读是临的一种高级形式。可否读懂,也是一个分野,智力水准的分野。
  针对很多不临帖的人来说,临帖很重要。
  针对一天到晚只知道临帖的人来说,读帖很重要。
  针对只在书法作品中追求书法的人来说,生活中的提取很重要。
  针对不管所处的状态一味地追求老练成熟的人来说,把当前的事情做好更为重要!
  活到老学到老固然重要,但要知道怎么学才是首要,否则学到老,学到的是一肚子稻草。
其他文献
以200 kA电解槽整体成型阴极研究试验作为案例,以阴极材料分析测试小试试验测试结果为依据,分析确定电解槽阴极材料挥发分产生量及烟气产生量,并提供了一整套烟气收集控制措施。通过对电解槽运行情况监控,确定试验槽烟气进入铝电解烟气净化系统对电解槽运行没有影响,对净化系统运行及氧化铝输送没有影响,该烟气进入原有净化系统进行净化处理方式可行,解决了烟气量确定、烟气收集方法及处理方法关键技术问题。
青年工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结合马克思主义有关青年工作学说及我党关于青年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从成才、品德、学习、奋斗和创新等方面对当代青年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并逐渐形成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这一思想不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说,更是对青年的教育和成长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高校共青团开展青年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深刻的启示。
为了提高铝电解打壳锤头的耐磨性能,本文采用等离子堆焊技术在Q235钢表面制备复合耐磨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UMT-3摩擦磨损试验机等检测设备对堆焊涂层的界面形态、耐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堆焊涂层与碳钢基体形成牢固的冶金结合,碳化物强化相呈岛状均匀分布于涂层材料中,有效的起到了骨架和支撑作用。堆焊涂层的表面的划痕坑平整光滑,宽度为150μm,质量损失仅为0.06 mg,其耐磨性为普通锤头材料的40倍以上。采用等离子堆焊的方法在锤头表面制备耐磨涂层,可明显提高打壳锤头的耐磨性能,大幅增加锤头的使用寿
城市空间普遍面临抵御灾害能力不足的问题。构建承灾脆弱性视角下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析框架对提升国土空间抵御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珠海市为例,选择与提升区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高度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运用InVEST模型及遥感信息模型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构建承灾脆弱性评价模型评估需求,利用供需匹配分析识别亟需治理的风险区。研究结果表明:(1)珠海市生态系统服务有高供给高需求、高供给低需求、低
目的: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ALPS)是一种常在幼年发病、并发免疫性血细胞减少而需要药物控制的遗传性免疫缺陷病。而糖皮质激素作为传统治疗药物将影响处于生长发育的患儿。西罗莫司通过精准抑制mTOR通路、诱导T细胞凋亡而成为治疗的新选择,但尚缺乏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本文旨在通过总结我中心伴发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的ALPS患儿西罗莫司用药数据,为该药在ALPS患儿的应用提供数据。方法: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自2016年至今在我中心确诊并应用西罗莫司治疗超过1年的12例并发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的ALPS患
目的:观察扶正消瘤颗粒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CC类趋化因子22(CCL22)的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4例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及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扶正消瘤颗粒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GF-β1、CCL22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TGF-β1、CCL22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下的延伸干预策略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患者负性情绪及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HICH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聚焦解决模式下的延伸护理,两组均干预3个月。护理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两组抑郁和焦虑情绪,采用PSQI评估两组睡眠质量;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
目的:对比达沙替尼70 mg/d和100 mg/d在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19年7月—2020年8月确诊的51例CML-CP初治患者,随机分为70 mg/d组(29例)和100 mg/d组(22例),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51例CML-CP患者中6例因不同原因在不同时期出组,治疗3个月时患者均获得血液学缓解,70 mg/d组和100 mg/d组患者在3个月时最佳反应率分别为87.50%vs 92.31%(P>0.05);在6个月时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交通学院是云华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云南空奥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与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共建的云南省第一所混合所有制交通类综合院校。学院现有在校生495人,共开设7个专业:空中乘务、民航运输、民航安全技术管理、民航空中安全保卫、机场运行,高速铁路客运乘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学院拥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专业专职教师,同时拥有一批具有航空公司、机场多年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涵盖民航局高级工程师、国际航协(IATA)认证教师、民航局教员级(检查员)教师等若干类型的专业人才。
吕诚是元末杨维祯铁雅诗派的重要成员,根据别集名称和成书体例,其诗集版本粗略可划为三大版本系统,分别是《吕敬夫诗》《乐志园诗集》和《来鹤亭诗》。其中,《吕敬夫诗》版本成书最早,也较为稀见,多以抄本形式流传,四库馆臣修纂《四库全书》时也未能搜集到隶属该版本的集子。现存明清少数钞本《吕敬夫诗》后附有《鹤亭倡和》一卷,共收诗55首。比照《全元诗》,可得张雨、袁华等人佚诗33首;可资参校者,如虞集等人诗作19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