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中影响家禽胚胎发育的常见问题及干预措施

来源 :家禽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孵化是种禽场最重要的生产工艺之一,孵化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会导致胚胎发育出现问题,直接导致孵化率降低,最终影响种禽场的经济效益.本文对影响家禽胚胎发育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以引起业内人员重视.
其他文献
产蛋下降综合征是养鸡生产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毒病,主要由禽腺病毒感染所致,本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产蛋量的急剧下降以及软壳蛋、畸形蛋异常增多等现象,对于种鸡场和蛋鸡养殖来说影响尤其明显.本文结合前人研究经验,对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等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诊断方法和应对措施.
期刊
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结合了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优点,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提升为“圈养”模式,使养殖鱼类在溶氧较高的流水中生长,并通过粪污收集和外塘净化,确保了池塘本身的良性循环,符合绿色健康养殖的要求.福建省自2015年开始引进该模式,先后在福州、三明、南平、龙岩、漳州等设区市开展示范,截至目前推广流水槽107条,覆盖池塘面积达744372 m2,增产增效作用明显,深受养殖户欢迎.现以福州市闽清示范点为例,对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系统建设和养殖试验进行总结.
期刊
目前,在虾蟹池塘养殖过程中,过量投放的渔药、饵料以及养殖动物的剩饵粪便等容易造成水体环境污染和富营养化.一方面,容易诱发病害,影响虾蟹品质;另一方面,养殖尾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对水域环境造成污染,严重制约虾蟹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开展虾蟹生态养殖及尾水处理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通过探索虾蟹生态养殖及尾水处理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期刊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darki),也称小龙虾、红螯虾、淡水小龙虾.是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水生动物.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又称河虾、沼虾,即日本沼虾.皆为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虾类.因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钙质,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两个淡水虾品种具有投入成本低、资金周转快、效益好等优势,备受我国渔农追捧.2020年我国淡水小龙虾养殖面积达145.7万hm2,养殖产量达239万t;青虾养殖面积达33.3万hm2,养殖产量达22.6万t.
期刊
在人们对畜禽产品品质要求不断提高的大趋势下,中医药在养殖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中医的体质理论在面对养殖群体时显现出明显的适应性和优势.中医体质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对群体进行有效辩证,并指导用药,从而使其在畜牧养殖业中形成特有的且切实有效的理论基础.
稻田养蟹是利用河蟹和水稻的生物学特点,应用生态学原理,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形成多物种共存、多层级能量循环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稻田复合生态农业模式.由于其一地多用、一地多收,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特点,近年来,稻田养蟹模式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辽宁盘锦迅速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现统计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育种基地成蟹养殖稻田2014—2020年的生产数据,分析养蟹对稻田氮肥减施的促进作用,旨在为推广这一产业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俗称野草鱼、红眼鱼,国内各大水系均有分布[1].赤眼鳟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抗病性强等优点[2],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是黄河优质土著经济鱼类之一,也是近年来国内技术研究与养殖开发领域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
期刊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养鸡业发展进程加快,农户或企业养鸡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规模化养殖的确为养殖户带来了便利,节省了人工,增加了效率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不可避免暴漏出众多问题,其中养鸡户面对的一大难题就是鸡病种类越来越多,在大体量养殖中传播速度快且容易交叉感染,病情复杂程度不断加深,增加了治疗的难度.禽流感是对养鸡业危害最严重的疫病,会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期刊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蟹类.在河蟹池塘养殖过程中,水草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调节水温、提供天然饵料、降低水体氨氮及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还能为河蟹栖息和蜕壳提供场所.宿迁河蟹养殖中常见的水草主要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现总结了宿迁地区河蟹池塘水草种养技术,对提高河蟹养殖的成活率、产量、规格,打造生态河蟹提供一些建议,供养殖户参考.
期刊
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modestus),隶属于鲀形目、马面鲀属,俗称剥皮鱼、马面鱼等,曾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捕捞对象[1].绿鳍马面鲀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海、黄海、渤海以及朝鲜、日本沿海,其捕捞始于20世纪60年代, 70年代中期成为我国开发和利用的底鱼资源之一, 90 年代后资源量严重下降,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绿鳍马面鲀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加工的副产品还可用于制备鱼干、鱼粉、鱼肝油、蛋白胨、生化培养基等[2],100 g以上规格即可上市.近年来,随着绿鳍马面鲀野生资源量的减少以及人工繁育技术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