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织造学》系列课程建设 培养现代化纺织人才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fasof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课程建设为契机,根据培养目标和科技发展,调整充实教材内容,开展系列课程建设,互相促进,提高纺织课程整体质量;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积极采用实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建立课程网站和教学档案;通过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培养现代化纺织人才。
  关键词:织造学;课程建设;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016-02
  《织造学》等系列课程已伴随我校纺织工程本科教学作为专业特色课持续了三十多年。随着纺织工程专业与上海地域经济相结合的改革与实践的不断进行,织造学课程不断改进完善,形成了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纺织工贸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织造学的教学中,以织造学理论为基础,侧重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产学结合、工贸结合的特色。
  一、《织造学》课程建设目标
  根据我校织造学课程特点,《织造学》课程的建设目标为:改进教材内容和结构,强调课程的特色性和对相关后续课程的递进作用;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采用文字和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描述准备和织造工艺流程及其设备,形象生动、直观性强,使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加强实践教学,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织造最新工艺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获取新知识,适应新的专业需求;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织造学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最终完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通过本课程建设,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向知识传授与探索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式、合作式、互动式等课堂形式,精心进行课堂环节设计、课后作业设计及考核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也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从而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织造学》课程教学条件的建设
  随着纺织科技发展,《织造学》教材不断更新版本,目前采用了最新版本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本科教材《机织学》。该教材适应当前本科生的素质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教材为东华大学编写,适用于东华大学纺织专业培养研究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教学中,根据我校纺织工程学生的纺织贸易应用型人才的教学体系的特点,需适当调整内容并加以精简。针对纺织工贸的培养方向,在原有教材基础上适当增加织造与纺织贸易的相关性内容,以织造理论为基础,使学生将织造的各个环节及其质量体系到先进的织造技术、织造工艺、织造设备与贸易及应用联系起来。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适当缩减理论部分,加强实践教学。学生在接受了课堂理论知识之后,为了加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开设了《织造学》配套的纺织综合实验课程,通过络筒、浆纱、织造几大环节的实验,促进织造学的理论教学。实验以考查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为主,以熟悉设备机构、了解设备结构为目的。为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训练,自编《织造学实验与习题》教材。教材包括实验与习题两部分。实验部分的编写,考虑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出发点,结合现有机织实验教学资源,选编相关实验,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教材。
  三、开展以《织造学》为中心的系列课程建设
  纺织工艺过程是从纺纱→织物产品设计→织造→染整,《织造学》作为纺织工艺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纺纱工艺学》、《织造学》、《针织产品设计学》、《染整原理》和《纺织品功能整理》课程中,前三门课程是纺织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后两门课程专业拓展的重要课程。五门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已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化,从教学任务的安排布置到备课、教案、实习、教材选用、考试模式的创新等逐渐规范和提高,已形成了一整套规章管理制度,并形成了自己的课程特色。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为了适应全学分制的改革,《纺纱工艺学》、《染整原理》和《纺织品功能整理》课程由特色专业课程调整为学科基础平台课,《织造学》和《针织产品设计学》仍然为专业必修课。《纺纱工艺学》、《织造学》、《针织产品设计学》、《染整原理》和《纺织品功能整理》课程之间存在直接和密切的前后递进关系,即《纺纱工艺学》是《织造学》和《针织产品设计学》的准备,是将纤维纺成纱线的科学;《织造学》和《针织产品设计学》是《纺纱工艺学》产品的延续,是将纱线采用不同的方法织造成织物的科学,如果《纺纱工艺学》学不好,直接影响《织造学》的教学效果。而《染整原理》和《纺织品功能整理》是《织造学》之后的加工技术,需要掌握织物原料与性能方面的知识。五门课程从纱线到织物成品包含了纺织加工的各工序技术,构成了以《织造学》为中心的纺织染整工艺的完整路线。而《织造学》和《针织产品设计学》是纺织工程中将纱线加工成织物的最重要的两种技术。通过本系列课程的教学建设可提高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内涵。目前采用了最新版本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本科教材《纺纱学》、《机织学》、《针织产品设计学》、《染整原理》和《纺织品功能整理》。教学中,根据我校纺织工程学生的纺织贸易复合型人才的教学体系的特点,需适当调整内容并加以精简。
  四、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要达到课程教学目的显然不切实际,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潮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同时投入学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与此同时,结合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式、合作式、互动式等课堂形式,精心进行课堂环节设计、课后作业设计及考核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也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从而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一定的基础。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同时投入学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对课件进行修改,采用高清晰度的图片,提高视觉效果,而且还可以通过动画设计使文字和图片按不同要求出现,使讲授技巧化,激发学生的听课积极性。而通过超级链接的安排,也可在讲授中随时插播动画、录像等教学资料,保证整个教学课件的完整性。
  2.积极采用实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由于该课程存在与生产技术密切相关的特点,仅仅从课本理论进行教学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能使学生学得活,用得活,采用一些生产实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和对所学知识的积极讨论和进一步深入学习,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
  五、建立课程网站和教学档案
  建立我校织造学网站,同时建立规范的电子教案、课件、教学大纲、习题库、试题库、课程实验库、授课录像、课程录像资料等,将其通过网络中心上网,学生可通过上网查阅上述资料而进行课后复习和自学。通过网站的建设,使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六、在课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定位,在《织造学》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工程素质、知识的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不仅获取一定专业知识,而且提升了综合素质,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建设项目(K201209002)。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林兰天,男,教授,纺织工程专业;通讯作者:刘晓霞,女,教授,纺织工程专业。
其他文献
一十九岁的老舍当上了小学校长,穷小子总算混出了头。他作事认真,人又聪明,把个校长当得顺顺当当。两年后,1920年9月30日升为北郊劝学员。他毕竟少年气盛,想大干一番,得罪了盘根错
首先可以肯定P2P在解决中小企业及个人融资困难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要正视P2P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频繁出现的P2P网贷公司跑路和倒闭现象,总结出关键需要治理的问题
技术创新引发的产业变革以历次工业革命为标志,带给人类巨大的文明成果。我国政府倡导自主创新,必将引发中国产业直至社会的新一轮进步,煤炭产业在这种技术创新方针指引下将会迎
淮北矿业集团“十五”期间的发展极不平凡。集团公司既遇到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又经历了“5.13”矿难的强烈冲击。广大干部职工坚持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团结拼搏、直面挫折、
幼儿园版画作为综合性的手工艺制作活动,既能满足幼儿的动手需求,又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认知规律。本文针对幼儿版画教学的方法与实践运用,总结笔者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结合
山西义棠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介休市,由原晋中地区义棠煤矿整体改制组建而成,始建于1956年,现有井田面积15.65平方公里,保有储量1.7亿多吨,资产总额8.6亿多元,员工1857名。矿井原煤
当前,为了提高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只有实行责权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机制,才能转变煤炭企业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式发展。荫营煤矿从抓内部控制入手,提高质效
近年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变为“中高速发展”,在这一政策背景下,也折射出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由重“量”向重“质”推进,再伴之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渴望,“高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申恢复和确定了党的实事求是的心想路线,这使我党在指导思想上开始了意义深远的伟大转折。五年多来,我们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妥善地处理了长期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大量问题,落实了各项政策,调整了人们之间的关系,使全国人民心情舒畅地投身四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