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与别墅,土砌与洋楣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yyy2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能解读一个城市的历史沿革。
  很少有一个地方像厦门这样有丰富的建筑风格:红砖古厝、骑楼、欧陆建筑、嘉庚建筑,是厦门传统文化、中西文化交融的阶段产物:山与海,在这里都得以开花结果。这不能不佩服厦门人的模仿和创造能力之强。
  山经:红砖古厝是山,是祖宗留下的压箱宝——最早的厦门人来自中原,中原人把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一起带到厦门,200年前的红砖民居,已经凝聚了砖雕、石刻,风水相学的精髓。
  海经:洋派的建筑——1844年,英国首先在鼓浪屿建起两幢别墅,这是鼓浪屿最早出现的欧陆风格建筑。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华侨们把新加坡的“骑楼”模式带回国内。后来,陈嘉庚也灵活应用了这一建筑形式。
  红砖 古厝厦门符号,古老记忆
  翻开厦门地图,何厝、马厝、许厝、吕厝……满眼皆“厝”。
  闽南话把屋舍或民居称为“厝”,据说是唐音。厦门古民居既承汉族人的中原传统,又深受闽粤人海洋文化的影响,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民居建筑——红砖厝、花岗石砌成的石头厝、用夯土造的土当撞厝、以土结垒成的土结厝等。古厝大多是二落一院、三落二院、四落三院的四合院。当地人告诉我们,院子越大,证明这户人家越富裕;房屋的屋檐装饰越繁复,证明这户人家的官职或考取功名就越大。
  海沧新垵、翔安有着厦门著名的闽南红砖民居,至今还保存着一些五落四院的大厝。凌空飞翘的屋脊,在秋日照耀下,显得格外漂亮。可惜像这样成群成片的院落已着实不多。近几年,偷盗成风,翔安马巷内垵百年古厝被盗,屋内四大金刚就被“顺”走了两个,甚至连刻有浮雕的四扇门都强行拆走;海沧新垵祖厝门前的两块有着仙鹤雕刻的“青草石”,也被人硬生生撬走。古厝周遭逐渐被高层建筑包围着,里面住的也并非原来的居民,因为租金便宜,更多是外来的打工者租用。向导经文婷告诉我,她爸爸想租一座普通的古厝,业主开价是800元的年租金。
  曾厝垵,以众多的红砖古厝而闻名,如今被称为“中国最小资的渔村”。如今漫步其中,绿化少,古厝更少。顺着可以沿路盖章纪念的地图,一般是找不到这些真正的民居,它们隐匿在某些著名的旅馆或小店旁,只有一直走着走着,才能与它们不期然遇见:以红砖组砌成吉祥的图案,美观大气。往那门缝一看,天井、屋檐、楠木大门、红砖,一件件都还在。尽管有“红堂”坐镇成为古厝民宿的代表,那不过是猎奇者的小尝试,终不能成气候。
  鼓浪屿申遗进行得如火如荼,有多少人还记得保存这些老厦门的符号?因为不通风、不透光、不散热,越来越少人会选择住在古厝里。在厦门,古厝消亡的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快。经文婷一边走一边在嘀咕着,两年前,包括海沧、曾厝垵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这个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如今也快认不出厦门了。更何况,这些曾经辉煌地遍布在福建东南沿海的古民居,正在一座座地消失。
  
  读一个人,看一座城
  很少有一种建筑风格可以和个人紧密联系起来。这让人想起高迪与巴塞罗那,陈嘉庚与厦门。这种把闽南的燕尾脊、马鞍脊和中国传统的歇山顶,压在西洋建筑上的特色建筑物,在厦大和集美学村触目皆是。“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风格建筑,在厦门独树一帜,至今无人跨越。
  看嘉庚风格,不仅看建筑本身,还有这位华侨领袖对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数十年的规划:从上世纪20年代厦大的初建到50年代的扩建,陈嘉庚一直主持兴建。所见的建筑物美观、坚固、大方、经济,“闽南式屋顶+西洋式屋身+南洋建筑的拼花、线脚”,不仅与时俱进,还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陈并非建筑师出身,却事必躬亲,从选址、规划、绘图到监督施工以至楼舍命名,他在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建造了数十座的高楼华屋。你很难想象,这里居然没有一座以他自己的名字冠名。
  90年过去,厦大的建筑依旧,窗大门宽,通风透亮,校区绿树成荫,各楼的南北两面的雨盖走廊还在遮风挡雨。加上毗邻海边,依山而建,厦大因此也获得“中国最美大学”的称号。如今在白岩红砖琉璃瓦下攻读的学子,在那个盛夏的午后,还会想起这位惦记着“学生宿舍建走廊,可以在那里看报吃茶”的白发老人吗?
  
  华侨建筑南洋骑楼,安逸生活
  若不是因为电影《疯狂的赛车》,厦门的老城区应该不会有今天的游人如鲫。
  骑楼,在东南亚城市和中国南方随处可见。1920年,厦门市政会在规划厦门的新城区时,以骑楼作为街市的主要形式。于是有了开元路、中山路、大同路、思明西路(四横)以及思明南北路(一纵)为框架的道路,这些临街的建筑,路面那层是商铺,楼上住人,商用、公用、家用合而为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厦门成为经济特区以后,这样的商住模式才得以改变。也正因为这五六十年积攒下来的人气,如今骑楼内依然人头涌动,比起新城区不知温馨热闹多少。走在镇邦路上,巷口有着地道的糕饼小摊,1.5元一块的糕饼,老板细细地卷起来,包好,送到客人手上,方才拿过那零钱。小摊旁是个老家具店,红木家具和摆设在店里,几个熟人泡着茶聊着天。三巡铁观音下肚,神清气爽地,关门,回楼上的家。为了拍摄一个大场景的“鹭辉旅馆”,摄影师张飞宇硬着头皮冲上对面四楼的民居,主人家得知是“拍照的”,居然就让这扛着长枪短炮的男人进屋……安逸的生活背后,谁又记得,有那么一段日子,蒋军飞机天天来光顾,不时扔下些“蛋”然后扬长而去。聪明的厦门人,就靠着骑楼,把廊柱连接起来,生意照做,茶照喝。骑楼,就是厦门人的安全港。也难怪《疯狂的赛车》会到这里拍摄,车一动楼一静,环岛路一新开元路一旧,相映成趣。
  骑楼的功劳还延续到了晚上,太阳西下,小茶几一收,开元路、大中路、中山路思明电影院一带摇身成为夜晚的主角,骑楼下,海鲜大排档、夜宵档、水果摊热闹起来,老式的小卖部,放着哀怨的闽南话情歌,就着花生汤的香气、酸笋面的热气,厦门的夜开始变得有滋有味。
  
  镇邦路以骑楼建筑闻名。如今,这些骑楼多已破败不堪,但是,却成为影视取景的最爱,比如《疯狂的赛车》中,就多次出现镇邦路,这些骑楼更是成为电影模糊的时代背景中颇具特色的建筑,与环岛赛车等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鼓浪屿的建房高潮中,仅华侨就建造了各式楼房、别墅1000余幢。这些楼房、别墅的设计者华洋交集,加上那时,外国人的设计崇尚复古,多使用古希腊柱式装饰楼宇,中国工匠竞相仿效,进而发挥创新,最终在鼓浪屿建筑上造成百花争艳、绚丽多姿的局面。
  鼓浪闻音,精神家园
  这个在中国版图上用高倍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小岛,却是一个四海皆知的海上花园。
  舒婷生活了一辈子,林语堂把这里看成第二故乡。在巴金的笔下,鼓浪屿是“南国的梦”。梦境里有什么?有热带亚热带的温热气候,有群鸥腾飞的日光岩,有万国建筑群,还有受到中西文化交融的精神家园。
  漳州路44号,林语堂故居,英式别墅被古榕老樟掩映着,林夫人廖翠凤的侄儿廖永明教授就住在这屋里。安海路36号,番婆楼,又一页历史被掀开。这座建筑系晋江籍菲律宾华侨许经权为母亲建造的大宅,看着那洛可可造型的红砖露台,想到许老妇人一身珠光宝气地安坐其中,随便点一出戏观赏,那种气派的惬意,无出其右。那隐藏在绿意里的黄家花园别墅、中德记别墅、黄荣远堂、番婆楼、杨家园……一座座建筑物背后,是一页页的中国近现代史参照本。
  鸦片战争后,13个国家曾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商人、传教士、人贩子纷纷踏上小岛,建公馆、设教堂、办洋行、建医院、办学校,成立“领事团”,逐步把鼓浪屿变为“公共租界”。华侨富商也相继来兴建住宅、别墅,办电话、自来水事业,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鼓浪屿才结束百余年殖民统治的历史。这些年间,逐渐形成建筑特色包罗万有的“建筑博览馆”。这里的建筑大多有着浓烈的欧陆风格,古希腊的三大柱式、罗马柱、哥特尖顶、巴洛克浮雕,甚至还有些建筑学者至今无法定名的“鼓浪屿风格”。百年来,不到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伫立超过1200幢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如今,接近400座房屋将被列为重点历史风貌保护建筑。
  6公里的环岛路,无法将鼓浪屿的精华看尽,沿着鹿礁路、龙头路、中华路、泉州路、安海路向半山上走,游人越发稀少。到了内厝澳路、笔山路,那基本上就回复了鼓浪屿从前的生活景象:阿公阿妈买好了菜,拉着小车迈上台阶,一转身便不见了人;理发摊,标价5元理一次发。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谁也没有认真打听过他们的故事,正如你也不知道“中国第一别墅”的主人黄奕住曾经也是剃头匠。
  鼓浪屿的文化核心,是精英文化。厦门人说,鼓浪屿人天生有种优越感。他们认为,厦门人就是厦门人,鼓浪屿人就是鼓浪屿人。交谈不过几句,你基本上可以断定他是不是来自鼓浪屿。我们不是厦门人,自然分辨不来,但鼓浪屿人才辈出,是事实:从钢琴家殷承宗到大文豪梁实秋、林语堂,从仁心仁术的医者林巧稚、黄大辟到“橡胶之父”林文庆、“中国糖王”郭春秧。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这座有音乐,有建筑的岛上漫步,也许你记得历史,也许你想在这里读懂历史。
  
其他文献
北京太大,上海太挤,广州太闹,沈阳太脏,南京太热,天津太冷,成都太阴,三亚太晒,贵阳太闭塞,深圳太紧张,而别的地方又太穷,只有厦门最好。我来厦门后,不少亲朋故旧来看我,都无不感叹地说:你可真是给自己找了个养老的好地方。  美丽的、曲折的马路,精致的、各种颜色的房屋,庭院里开着的各种颜色的花,永远是茂盛和新鲜的榕树……还有许多别的东西,鼓浪屿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新奇。我喜欢这种南方的使人容易变为年轻的空
期刊
一年一度的风尚城市巡行,今年我们把脚印留在了厦门。  相比起香港的香艳,上海的魔幻,杭州的素雅……厦门呈现给我们是不同的两面,山之连绵延续着远古的中原文化,海之深邃容纳着外来文化历史渊源,而现代文明不动声色藏匿其中,这一切,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气质:恬静、淡定。  这座被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盛赞为“东方夏威夷”的城市,有着自己的际遇和坚持。作为改革开放初第一批设立的经济特区,深圳成就城市霸业,珠海工业化,
期刊
优雅的绅士、高大的骏马、炽热的竞技心、百花齐放的淑女礼帽,还有庆祝夺冠的皇家礼炮威士忌——继去年首届“皇家礼炮王者杯?2011中国马球公开赛”成功举办后,第二届“皇家礼炮王者杯?2012中国马球公开赛”再度于北京温榆河畔唐人马球马术俱乐部圆满落幕。本届赛事再度延续了“王者运动”的经典与辉煌,在向中国观众和马球运动爱好者呈现了精彩纷呈的高水准赛事的同时,推动国人了解马球运动、品味马球文化,使马球运动
期刊
每座城市都有步行街,每条步行街都有服装店,每个服装店都能和福建扯上关系。如果你看到的是国内男装品牌或运动品牌的店,这种关系就更明确了,这些品牌大多都源自福建。  山经若你再多关心一下福建服装和运动品牌的发展,会发现他们——七匹狼、九牧王、柒牌、特步、鸿星尔克等等,已经或正在把负责运营和设计的总部迁往厦门。  2010年,七匹狼把总部搬入了厦门思明区的观音山。同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七匹狼董事长周少
期刊
mymymy强调的是衣服的本质功能,设计和面料选择上,都以自然舒适为先。Cotton愿意把真正值得炫耀的东西藏起来,展露出耐人寻味的“简单”。    上官喆的设计维持简单实用的风格,那时候并未如今天一样流行拼接元素,但喆子已经大玩patch work——不断尝试羊毛、棉、亚麻和雪纺各种搭配组合,让它们碰撞出有趣的质感。  喆子:我也算是“海派”  相信和吉吉子做过访问的人,大概都会觉得这个代表着当
期刊
世事从无一蹴而就。从品牌创建至今,刘旻搬了4次工作室,规模越来越大。从一开始在家里的小房间,到楼下一个大概60平米的小空间,然后从120平方、180平方,再后来到如今的300平方,每一次工作室的搬迁,都是MS.Min发展越来越大的见证。  厦门的设计圈子不大,大家不仅互相知道,还互相友好。访问Cotton和董攀的时候,他们都推荐笔者去看一下刘旻的工作室,“MS. Min的设计超棒,她的玩意儿定会让
期刊
曾凤飞,曾凤飞服装设计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曾连续获三届“中国最佳男装设计师”称号。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时装艺术委员会委员,亚洲时尚联合会中国委员会理事。2008年,自创“曾凤飞(FENGFEI·Z)”品牌。  曾凤飞(FENGFEI·Z)品牌算是国内比较高端的设计师男装,虽然从来没做过广告,但依靠消费者的口口相传,硬是在高级市场内抢下来了不小的份额,尤其是在政商名流和演艺人士这块市场。这种市场认
期刊
采访当天的上午,龚老刚从鼓浪屿回来,就是给学生上课。这些年,为了鼓浪屿,为了厦门,他一直奔走。退休下来也没有闲着,“给学校、省里、党校的学生们讲课,一边走鼓浪屿一边讲。”龚老也不老,81岁,一身浅色衣裳,精神矍铄,妙语连珠。听众都比他年轻很多,却像着了魔一样静静聆听,继而鼓掌。提起他,几乎等同于厦门建筑的名片。  鼓浪屿不是欧洲某个小镇的翻版  30年来,他像看护孩子一样为鼓浪屿奔波。在1983年
期刊
日前,芝华士于全国28个城市、56家指定酒吧,邀万人举杯同庆,共度芝华士“挚友共享夜”。为了更好地诠释“挚友分享”理念,芝华士特邀香港影视巨星郑嘉颖和其好友马国明来广州,与嘉宾们分享他们的兄弟情谊。  拥有200多年悠久历史的芝华士是携易于饮用、适与朋友分享的特性而生的。如今城市生活压力大,人们亟需通过与朋友分享、释放彼此,从而获得内心满足和情感认同。而浓郁醇和的芝华士能激发饮者心中的灵魂悸动,让
期刊
设计师董攀是个有意思的人。  nothing.cn品牌创立至今,已经六年。品牌建立的因由,一字记之曰“懒”。“我很懒,希望生活可以轻松简单。T恤是我平日的挚爱,不用烦如何搭配,一拿起就可以穿!但市面上质量好的不多,于是希望能自己做,选自己喜欢的质感,画自己喜欢的图案。”这个微小的愿望,造就了这个深受欢迎的品牌。董攀的产品,第一考虑的都是自己。正是因为这样,nothing.cn才会吸引一群和他一样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