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原色的作文教学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liang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长期以来,学生作文“人文分离”的现象十分突出,而且愈演愈烈。近些年来,作文已异化为应试工具。于是,作文中说假话,虚张声势;说大话,不着边际;说空话,向壁虚造;说套话,人云亦云。作文像式样单一、质料规定的时装。为了再现“助人为乐”,抢着给老人让座;为了反映“伟大的母爱”,任意编造风雪之夜,母亲独自一人,送孩子就诊的事迹;为了抒发对老师的崇敬之情,随意杜撰老师带病上课晕倒在讲台上的感人场面……这样的写法,使得学生写人缺乏个性,千人一面;写事情节雷同,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这也将铸成学生人格的分裂。是什么淹没了作文的“本真”?究其原因,源于“唯考是图”。在作文教学中,为了谋求分数,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注重如何编织文字,而轻视了陶冶心灵的职责;为了谋求分数,在写作中求稳妥,求平庸,而牺牲了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为了谋求分数,只顾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而将作文与做人割裂开来。从而造成了学生写作真实生命的缺席,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丧失了应有的灵气和活力。因此,我们必须将装在模型里的学生放回到肥沃的土壤中,让他们汲取土壤中的营养自由的成长,让学生的作文回归原色,尽展自身才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篇篇闪烁着个性、流淌着真话的作文。
  一、作文应回归生命的原色——用真心体验生活
  所谓作文生命的原色,就是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摒弃矫饰与编造,摒弃抄袭与套作,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悟人生,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倾注于字里行间。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在写作中历练文笔;在作文中提升自我,这也是作文的真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生命原色的活水从何而来?既非来自教师的灌输,也非来自题海的浸泡。它的源头来自于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也就是说学生的写作素材,主要来自生活。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美,描绘生活展示美,创新生活创造美。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情体验、真正乐趣,让生活中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滋润他们的心田,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一幅幅美的画卷,当生活中的这些美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时,再鼓励学生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人物现象。语言的激流就会自然而然的宣泄出来。
  二、作文应回归个性的原色——让学生流露真情
  作文个性的原色。即作文教学应该与时俱进,走向开放、走向实践、走向智慧、走向发展,从而使学生做到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体验,个性化的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将作文进行十分理性的知识归类训练是必要的且有一定作用的,但这一做法夸大了它的实效性。其实,作文归根到底,就是学生灵性与个性的自我展现,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古往今来,凡是脍炙人口、能够感动人的作品,大多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只有自由,才能写出个性,才能抒发真情,才能“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因此,在作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倡导自由作文,主张学生自主写作,着重体现独特的想象力,体现学生心灵的个性,积极张扬自己的个性。作为教者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比如:在开学之初,让学生拾撷起寒暑假生活中一页页值得回忆的美好片断。把在寒暑假中听到的、看到的、做过的事情在班里相互交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也许是一段真实的经历,也许是一段听来的美丽传说……在这种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可以了解许多风土人情,会有许多的感人体验和收获。然后,用一段话把自己的小故事再写下来。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而且开阔了眼界,达到了情感交流、资源共享。如: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讨论,一起辩论,一起商量,一起研究,甚至是共同开怀大笑、嬉戏欢闹……教师应在极其随便灵活的教态的伴随下,用亲切的语言、商量的口气同学生侃侃而谈,使每一句话都具有启发性,使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近而产生自由表达的愿望。我们更应该做到同一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拟题;同一题目,引导学生多种立意;同一中心,引导学生采用多种体裁表达等等。作文教学只有着力于开阔学生作文思路和启发学生自由表达上,乐于表达,才能是使学生的作文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让真情自然流露,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作文回归评价的原色——以发展为宗旨
  作文评价的原色是以发展为宗旨,构建开放的评价体系,努力做到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全面评价,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的全过程,形成无功力的评价。作文只有以阳光评价(公开、公平、快乐)为载体,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体验习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过程,体验习作发展的成功,才会让学生乐于写作。从而使评价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成人的“社会意义”去评价学生习作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体验,结果是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我们要蹲下身来看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只要学生的习作是真实生活的反映,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考,都应设法欣赏和鼓励,使学生能经常获得成功感,以获得良好的写作心态。还要在评价中鼓励冒尖,张扬个性,使学生的成功体验的愿望得到满足。对于习作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现象,也不必担忧,可以运用“对话式”评语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在真诚的情感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评价成为健康情感形成的过程。
  总之,作文的过程是一个成功体验生命、生活的有情有趣的过程。让作文教学回归原色,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使作文成为学生们的精神家园,心灵史记,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共同心愿。
其他文献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是相对于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而言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指议论文整篇文章的结构,一般由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议论文中一般都是需要具备的,但有的议论文有引论、本论而无结论,有的则有本论、结论而无引论,但无论怎样都不能缺乏本论。因而,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也就是从本论出发,联系本论中分论点(或论据)与总论点之间或者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将论证结构分为
期刊
如何改革和创新我们的家长会,应是我们每位班主任认真思考的问题。现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之效。  一、布置和谐的环境。家长会一般都是在教室里召开的,教室的布置要围绕家长会的主题,要让家长有东西可看。保持教室干净整洁,安排好家长的座位,在前黑板上写一些召开班会的主题,如:“欢迎家长光临”等热情暖人的话语;在后黑板上写一些“家教指南”或组织学生写“最想给父母说的一句话”等,在教室的走廊和四周布置
期刊
当前,民族地区作文教学仍存在有大纲无规范教材,有要求无权威教参的非正规教学状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还是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做到严、细、实、准、正,导致教师教学盲目随意,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就学生而言,为“完成任务而写作”,消极被动,缺乏创造性、艺术性。而这种状况本身就是写作之大忌,再加上不注重向生活学习,缺乏针对性地训练,作文质量自然难以提高。面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
期刊
作文教学中,作文的批阅是很重要的一环,教师要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批阅真正肩负起引导学生敢于写作,乐于写作的责任。以下几种作文评语的方法我在使用中觉得不错,值得商讨。  一、情感式评语法  学生写作文,特别是中小学生写作,往往喜欢写一些叙事抒情或议论抒情的文章,其实他们写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想通过作文来表达自己的某些感受、想法、认识等,甚至仅仅是想借助作文来说出心里话,对待这一类文章,教师如果能在评语中用
期刊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新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先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史记·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朝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呢?大致由五个由来: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沿用古国号,、来自创建者的封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在地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一、以民族来定  夏朝的名称是由其族名确定下来的。夏族
期刊
怎样才能切切实实把素质教育渗透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到学生的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大问题。本文就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素质培养作一讨论。  一、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的主要职能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牛“学”,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参与,突出学法指导、突出启发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焕
期刊
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受完规定年限的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两基”工作的核心内容。依法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控制农村中小学在校生辍学,提高入学率和完成率,是“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难点和关键,认真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更是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我们应该站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以提高普及程度为目标、以“政府依法督学,学校依法保学,社会积极助学”为宗旨,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狠抓控
期刊
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事关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人们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与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密切联系在一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一堂好课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在一次历史优质课教学研讨会上,组织者首先从以下几个问题引入:  
期刊
中华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直到今天,魅力仍经久不衰。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时代是记忆的黄金阶段。学生的心灵,就象春天的泥土,播什么种,就发什么芽。故而,把中华经典诗文渗透到学生学习实践之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知识,而且在理解圣贤经典内容的过程中,学生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从而开阔胸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一、诵读经典,学会感恩。 
期刊
2010年新课标《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关于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说明,在知识应用方面指出“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对于解答高考试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现以2010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新课标,第12题为例,谈谈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理解。  12.按照中国一东盟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