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教师在学生日记写作中可能遇到的几个问题,并提出教师应该采取的几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使日记教学水平得到较快提高。
关键词:日记 教师智慧 批语 引导 激励 参与
在日记写作训练中,无论是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还是要求日记在结构形式上一事一议,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思考能力,通过这些方法去达到训练的目的,也不失一种有效的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遇到多种情况的发生,如日记训练形式的单一造成的疲劳现象,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要求而产生的倦怠情绪,或者总觉得没有多大进步而没有获得感。为此,教师不仅要在日记常规训练上下功夫,还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关心关注他们的感受,要用教师的智慧去点石成金,用教师的渊博使学生的脑洞大开,用教师的激情去澎湃学生稚嫩的心灵。
首先,教师要让评语成为学生的加油站。在我们每次将日记本发下去的时候,学生首先会去看教师下的批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看一眼就合上了日记本,这显然是没有得到满意的评价。可是也有个别学生把教师的批语看了又看,甚至还要和教师交流一下意见。由此可见,教师在日记训练的最后一个环节的作用没有较好的发挥作用。这或许是因为教师日记评阅量大而忽视了批阅的鼓励作用,特别是对那些记事简单,议论也是人云亦云的日记,教师就更显得无语,下出的评语也就可想而知了,更有甚者可能就只剩一个日期了。学生这样写,教师就这样批,日记训练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和活力,我们的这项工作也就成了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了。其实,教师的批语和学生的日记构成的是一个心灵沟通的过程,心灵对话的过程,要达到一定的“粘度”,这就要靠教师的“交际能力了”。如教师可以采用面谈的方式当面指导,也可以详细的圈点,或提出教师的修改建议,更有甚者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日记进行改写和扩写,给学生一个范例。鼓励不能是干巴巴的语言,要用教师的真情和能力去感染激励学生,让学生把日记当回事儿对待。
其次,教师要让优秀者更加优秀。教师对那些优秀的日记要圈要点的地方自然很多,他们在教师的长篇批语中不断加力,使日记的写作水平提升到日常作文的水平,对这样出众的日记教师要做的工作是注重收集整理,每一学期出一本集子,作为礼物奖励给那些优秀者。当然,教师的精准批语也不可或缺。同时也可以发挥优秀者的带动作用,以他们的日记为范文,以他们的成功为动力,来影响其他。
第三,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共同进步。学生生活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相同选材的日记应该很多,甚至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双方都在写,教师在批阅中就要善于发现和归结这样的日记,可以做一个专题,组织这些学生来参与日记的批阅和讨论,达到扬长避短,互相学习和促进的作用。例如有很多学生写到班里的垃圾管理,学生的落脚点无非是“爱护环境”之类,可是在如何“做”这一问题上没有触及到,更重要的是没有“我”参与其中,没有让“爱护环境”落到实处。后来经过学生的参与讨论,班里的垃圾桶不见了,垃圾也没有了。为什么以前一个组一个垃圾桶还垃圾成堆,现在没有了垃圾桶,反而干净了呢?学生的日记里是这样写的:“没有了垃圾桶就没有了扔垃圾的地方,只好装在兜兜里了”“垃圾桶不是为了方便扔垃圾而是在鼓励大家多产生垃圾”“我不随便撕书撕本子,把不用纸放好还可以回收利用”。有了学生的参与,可以让学生进入到日记的写作中,可以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这不仅是作文教学,也是在教育人。
第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深入思考。有一名学生对教室旁边的一排杨树作了描写,写它们如何挺拔茂盛,如何粗壮有力。其实这排杨树很特别,栽种它们的时候距离很近,几十年过去,它们树干下半截的粗细不十分大,而到了上半部有些树就失去了主干;靠边挨着房檐的树干深深的嵌入房檐里;树根将水泥地面顶裂而高高隆起。这些细节学生没有能够观察到,也就不可能去深入思考。树干为什么会消失?屋檐嵌在树干里,结果会怎样?看到隆起的树根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只“观”而没有“察”,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去“观”。学生们齐聚树下议论纷纷:竞争、优胜劣汰、自强、顽强、理想等等,这样的思考已远远超过了七年级的水平。
日记训练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工作,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细心。教师在下评语时要考虑到中下学生的感受,要想到评语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力。日记的批阅不仅仅是学生习作结果的一个反馈,而剩下的工作还有很多——教师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教师的措施越多,日记训练的成效越显著,这就是教师在日记训练中所起的加速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酒市泉第四中学)
关键词:日记 教师智慧 批语 引导 激励 参与
在日记写作训练中,无论是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还是要求日记在结构形式上一事一议,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思考能力,通过这些方法去达到训练的目的,也不失一种有效的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遇到多种情况的发生,如日记训练形式的单一造成的疲劳现象,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要求而产生的倦怠情绪,或者总觉得没有多大进步而没有获得感。为此,教师不仅要在日记常规训练上下功夫,还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关心关注他们的感受,要用教师的智慧去点石成金,用教师的渊博使学生的脑洞大开,用教师的激情去澎湃学生稚嫩的心灵。
首先,教师要让评语成为学生的加油站。在我们每次将日记本发下去的时候,学生首先会去看教师下的批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看一眼就合上了日记本,这显然是没有得到满意的评价。可是也有个别学生把教师的批语看了又看,甚至还要和教师交流一下意见。由此可见,教师在日记训练的最后一个环节的作用没有较好的发挥作用。这或许是因为教师日记评阅量大而忽视了批阅的鼓励作用,特别是对那些记事简单,议论也是人云亦云的日记,教师就更显得无语,下出的评语也就可想而知了,更有甚者可能就只剩一个日期了。学生这样写,教师就这样批,日记训练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和活力,我们的这项工作也就成了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了。其实,教师的批语和学生的日记构成的是一个心灵沟通的过程,心灵对话的过程,要达到一定的“粘度”,这就要靠教师的“交际能力了”。如教师可以采用面谈的方式当面指导,也可以详细的圈点,或提出教师的修改建议,更有甚者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日记进行改写和扩写,给学生一个范例。鼓励不能是干巴巴的语言,要用教师的真情和能力去感染激励学生,让学生把日记当回事儿对待。
其次,教师要让优秀者更加优秀。教师对那些优秀的日记要圈要点的地方自然很多,他们在教师的长篇批语中不断加力,使日记的写作水平提升到日常作文的水平,对这样出众的日记教师要做的工作是注重收集整理,每一学期出一本集子,作为礼物奖励给那些优秀者。当然,教师的精准批语也不可或缺。同时也可以发挥优秀者的带动作用,以他们的日记为范文,以他们的成功为动力,来影响其他。
第三,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共同进步。学生生活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相同选材的日记应该很多,甚至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双方都在写,教师在批阅中就要善于发现和归结这样的日记,可以做一个专题,组织这些学生来参与日记的批阅和讨论,达到扬长避短,互相学习和促进的作用。例如有很多学生写到班里的垃圾管理,学生的落脚点无非是“爱护环境”之类,可是在如何“做”这一问题上没有触及到,更重要的是没有“我”参与其中,没有让“爱护环境”落到实处。后来经过学生的参与讨论,班里的垃圾桶不见了,垃圾也没有了。为什么以前一个组一个垃圾桶还垃圾成堆,现在没有了垃圾桶,反而干净了呢?学生的日记里是这样写的:“没有了垃圾桶就没有了扔垃圾的地方,只好装在兜兜里了”“垃圾桶不是为了方便扔垃圾而是在鼓励大家多产生垃圾”“我不随便撕书撕本子,把不用纸放好还可以回收利用”。有了学生的参与,可以让学生进入到日记的写作中,可以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这不仅是作文教学,也是在教育人。
第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深入思考。有一名学生对教室旁边的一排杨树作了描写,写它们如何挺拔茂盛,如何粗壮有力。其实这排杨树很特别,栽种它们的时候距离很近,几十年过去,它们树干下半截的粗细不十分大,而到了上半部有些树就失去了主干;靠边挨着房檐的树干深深的嵌入房檐里;树根将水泥地面顶裂而高高隆起。这些细节学生没有能够观察到,也就不可能去深入思考。树干为什么会消失?屋檐嵌在树干里,结果会怎样?看到隆起的树根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只“观”而没有“察”,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去“观”。学生们齐聚树下议论纷纷:竞争、优胜劣汰、自强、顽强、理想等等,这样的思考已远远超过了七年级的水平。
日记训练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工作,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细心。教师在下评语时要考虑到中下学生的感受,要想到评语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力。日记的批阅不仅仅是学生习作结果的一个反馈,而剩下的工作还有很多——教师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教师的措施越多,日记训练的成效越显著,这就是教师在日记训练中所起的加速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酒市泉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