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情境·引导·探究”三位一体教学法的优势,论述“情境·引导·探究”三位一体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从创设情境、指挥引导、深度探究三个层面提出做法,以优化教学,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情境 引导 探究 三位一体 高中政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6-0114-02
“情境·引导·探究”三位一体教学法指的是先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典型性、趣味性的情境,再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最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体会发现知识的乐趣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利用生活场景讲述身边故事,能增加学生的体验性;抓住重点引导学生、补充不足之处,能促使学生逐步深入;解放时空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实践,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情境是前提和基础,引导是良好的教学策略,探究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能促使学生发挥自主性,从而优化高中政治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活体验
(一)再现生活场景,增强趣味性。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个体的情感在认知活动中有多重功能,当人们处于积极健康的情感状态时,会产生更多的自觉性。因此,在“情境·引导·探究”三位一体教学法的应用中,先要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情境的创设要注重趣味性,确保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样才能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小事情和课本中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参与到角色扮演的活动中,思考从中能获得怎样的信息,这样能很好地激活体验,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
例如,在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内容时,引入生活场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好地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家小时候是否有过偷吃零食的事情呢?即使是现在,可能也有些同学会趁着父母不注意偷偷上网打游戏吧。那么,偷偷做一件事情,如果别人没有发现,是不是就代表其实没有做呢?”鼓励学生围绕这个生活场景进行探讨,有学生认为:“我觉得偷偷上网,父母没有发现,没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可以认为这件事情没有发生过。”有学生则认为:“做过了就是做过了,而且万事万物都是彼此有联系的,虽然父母没有骂你,但是你因为上网而影响了成绩,父母发现你成绩差了,然后追查到你曾经上网,这不就是有影响了吗?”在学生争执不定的时候,教师引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概念,引导学生按照物质和意识誰是本源入手进行探析,思考是否能解决问题。
除了再现生活场景以外,还可以创设游戏情境,组织学生参加有趣的小游戏,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因。当学生产生兴趣,学习就不再枯燥,甚至变成一种愉悦的享受,学生能更主动地展开后续探究。
(二)讲述身边故事,体现经验性。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知识探究和技能学习,故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体现经验性。若能鼓励学生回忆身边的故事、讲述故事,并结合故事中的问题,运用课本知识分析人物行为,探索事情发展,则学生能更好地进入情境中,达到从微观角度来看宏观问题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身边的故事,讨论一下有谁因为自己的创新想法而获得收获,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为何创新是动力。有学生讲述在“新型肺炎”背景下的故事:“我的邻居开了一家小饭店,在新型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小饭店被迫关门,他的生计出现问题。他没有等着坐吃山空,而是自己谋求生路。他发现很多小区居民因害怕上街买菜被感染而选择网购,但是网购的菜品不新鲜。于是他便打出广告,组织小区团购,并同时推出自家饭店的半成品菜肴。这样不仅方便大家,还利用网络打开销路,解决生计问题。”教师再鼓励学生总结这个故事,学生认为:“生活往往会把人们带入绝境中,但是如果能将其当成一种机遇,利用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则能开拓新境界。”
在政治课堂中,有些知识十分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若能将其转化为身边的生动故事,通过讲述、分析故事的方式体现经验性,则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同时也能促使他们更好地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二、智慧引导,拾级深入
(一)抓关键,把握核心。学者斯宾塞认为,强调记忆的古典教育是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将知识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并注重引导,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掌握重点难点。“情境·引导·探究”三位一体教学法的应用,要注意引导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先要抓住问题的核心,提出主问题,引导学生在主问题的指引下自主地提出其他问题,最终形成问题链条。
例如,在学习“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内容时,教师围绕学习的关键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索。首先,结合政府的本质特点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政府是国家性质机关,具有‘公仆’的本色,你觉得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围绕这个主问题,学生如果能延伸出若干小问题,并将它们一一解决,那么就能解决主要的问题。基于此,提出第二个问题:“我国政府主要做了哪些事情,从具体的事情入手,并总结它属于哪一大类。”学生找到创办学校、调整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建立医疗体系、建立环境监督部门等具体内容,并总结出教育、财经、医疗、环境等若干大类。最后提出第三个问题:“政府履行了这些职能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发现:“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好。”这样就回到了主题,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公仆本色。
引导教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指的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然后根据对方的回答继续提出问题,通过反复提问和辨析的方式启迪学生思考。若能在政治教学中先设定关键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则能促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经验和知识。 (二)补不足,考虑全面。由于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引导。在提问时既要考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不同层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的平均能力设计问题,然后再围绕能力强弱设计其他层次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促使学生一步步上升,让学生能力更全面。
例如,在学习“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内容时,先考虑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基础问题:“世界多极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你知道现在世界一共有多少个‘级’吗?”这是基础问题,在这个问题之上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提出其他的问题。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先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知识,回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形成世界两极格局;再逐步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资料,了解世界格局如何发生变化,帮助学生弥补不足之处。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主要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结合现实进行分析:“你能从社会新闻中找到具体的例子证明世界现在处于多极化的状态吗?”“面对多极化的状态,我国该如何把握好机会,发展自己呢?”这些问题将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要求更全面,难度也更高。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开始于问题,也结束于问题,若问题能越来越深化,就能启发出大量新的问题。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也要如此,先结合学生的学情提出一些基本性的问题,然后再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下去,提出更多问题,以弥补学生的不足之处,逐渐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完善。
三、深度探究,发展思维
(一)适度放手,解放时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需要创造良好的应用环境,才能促使学生获取发现知识、对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情境·引导·探究”三位一体教学法的应用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度探究,思考如何实践应用。教师在学生探究的环节要适度放手,设置一些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放时空,尝试在课后通过上网、调查访問等方式获得多元化的信息,以求更好地进行主题探究活动。
例如,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内容时,教师可以围绕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今天我们还需要继承传统文化吗?”在活动中,教师采用适当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讨论,学生必然会发现很多问题。如围绕哪些是传统文化,有学生提出:“比如川菜、湘菜之类的菜系,算不算传统文化呢?还是只有琴棋书画这些雅致的艺术才算传统文化呢?”也有学生提出:“传统文化也不是所有都是好的,比如算命,我觉得是封建迷信,也要继承吗?”还有学生提出:“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比如将京剧和流行歌曲糅合成戏歌,这个到底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还是对传统文化根基的破坏呢?”总结这诸多问题后,学生就可以主动思考,进而逐渐认识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这样才算是真正的继承传统文化。
适度放手要体现在各种不同的方面。首先在课堂教授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不要强求学生回答问题,尽量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其次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不要限定活动形式,而要引导学生自主设定,提升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二)参与实践,学以致用。在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常常直接灌输知识,导致学生常常直接搬运课本的内容来回答问题,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若遇到案例分析等题型,学生的答题正确率并不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并尝试撰写活动报告,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利用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答案,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和发现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了解人们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化和经典文化分别有哪些,并思考哪个价值更大。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实践方式。有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向大众收集信息,了解人们对这两种文化的认识;有学生采用参与法,亲自参与欣赏芭蕾舞剧、欣赏相声、看明星演唱会等活动,根据自己的切实体验进行分析;还有的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后,就某些问题和同伴进行辩论:“经典文化作品为何会成为经典,它们当年是不是也曾经流行过?现在的流行文化,以后是否会成为经典文化?”虽然学生采用的探究方法不同,但是都起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采访、辩论等多种形式。相应地,报告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文本型报告以外,还可以利用漫画、微视频等新形式,这样学生的参与兴趣会更强。
总而言之,运用“情境·引导·探究”三位一体教学法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和教师之间是引导者和主动探究者的关系,有效避免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的弊端,使得学生有更多交流沟通的机会,既有助于学生提高政治核心素养,也有助于学校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赖恩明.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3(30).
[2]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三十五年的实验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08).
(责编 罗汝君)
【关键词】情境 引导 探究 三位一体 高中政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6-0114-02
“情境·引导·探究”三位一体教学法指的是先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典型性、趣味性的情境,再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最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体会发现知识的乐趣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利用生活场景讲述身边故事,能增加学生的体验性;抓住重点引导学生、补充不足之处,能促使学生逐步深入;解放时空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实践,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情境是前提和基础,引导是良好的教学策略,探究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能促使学生发挥自主性,从而优化高中政治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活体验
(一)再现生活场景,增强趣味性。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个体的情感在认知活动中有多重功能,当人们处于积极健康的情感状态时,会产生更多的自觉性。因此,在“情境·引导·探究”三位一体教学法的应用中,先要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情境的创设要注重趣味性,确保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样才能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小事情和课本中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参与到角色扮演的活动中,思考从中能获得怎样的信息,这样能很好地激活体验,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
例如,在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内容时,引入生活场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好地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家小时候是否有过偷吃零食的事情呢?即使是现在,可能也有些同学会趁着父母不注意偷偷上网打游戏吧。那么,偷偷做一件事情,如果别人没有发现,是不是就代表其实没有做呢?”鼓励学生围绕这个生活场景进行探讨,有学生认为:“我觉得偷偷上网,父母没有发现,没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可以认为这件事情没有发生过。”有学生则认为:“做过了就是做过了,而且万事万物都是彼此有联系的,虽然父母没有骂你,但是你因为上网而影响了成绩,父母发现你成绩差了,然后追查到你曾经上网,这不就是有影响了吗?”在学生争执不定的时候,教师引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概念,引导学生按照物质和意识誰是本源入手进行探析,思考是否能解决问题。
除了再现生活场景以外,还可以创设游戏情境,组织学生参加有趣的小游戏,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因。当学生产生兴趣,学习就不再枯燥,甚至变成一种愉悦的享受,学生能更主动地展开后续探究。
(二)讲述身边故事,体现经验性。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知识探究和技能学习,故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体现经验性。若能鼓励学生回忆身边的故事、讲述故事,并结合故事中的问题,运用课本知识分析人物行为,探索事情发展,则学生能更好地进入情境中,达到从微观角度来看宏观问题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身边的故事,讨论一下有谁因为自己的创新想法而获得收获,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为何创新是动力。有学生讲述在“新型肺炎”背景下的故事:“我的邻居开了一家小饭店,在新型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小饭店被迫关门,他的生计出现问题。他没有等着坐吃山空,而是自己谋求生路。他发现很多小区居民因害怕上街买菜被感染而选择网购,但是网购的菜品不新鲜。于是他便打出广告,组织小区团购,并同时推出自家饭店的半成品菜肴。这样不仅方便大家,还利用网络打开销路,解决生计问题。”教师再鼓励学生总结这个故事,学生认为:“生活往往会把人们带入绝境中,但是如果能将其当成一种机遇,利用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则能开拓新境界。”
在政治课堂中,有些知识十分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若能将其转化为身边的生动故事,通过讲述、分析故事的方式体现经验性,则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同时也能促使他们更好地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二、智慧引导,拾级深入
(一)抓关键,把握核心。学者斯宾塞认为,强调记忆的古典教育是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将知识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并注重引导,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掌握重点难点。“情境·引导·探究”三位一体教学法的应用,要注意引导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先要抓住问题的核心,提出主问题,引导学生在主问题的指引下自主地提出其他问题,最终形成问题链条。
例如,在学习“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内容时,教师围绕学习的关键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索。首先,结合政府的本质特点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政府是国家性质机关,具有‘公仆’的本色,你觉得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围绕这个主问题,学生如果能延伸出若干小问题,并将它们一一解决,那么就能解决主要的问题。基于此,提出第二个问题:“我国政府主要做了哪些事情,从具体的事情入手,并总结它属于哪一大类。”学生找到创办学校、调整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建立医疗体系、建立环境监督部门等具体内容,并总结出教育、财经、医疗、环境等若干大类。最后提出第三个问题:“政府履行了这些职能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发现:“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好。”这样就回到了主题,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公仆本色。
引导教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指的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然后根据对方的回答继续提出问题,通过反复提问和辨析的方式启迪学生思考。若能在政治教学中先设定关键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则能促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经验和知识。 (二)补不足,考虑全面。由于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引导。在提问时既要考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不同层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的平均能力设计问题,然后再围绕能力强弱设计其他层次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促使学生一步步上升,让学生能力更全面。
例如,在学习“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内容时,先考虑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基础问题:“世界多极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你知道现在世界一共有多少个‘级’吗?”这是基础问题,在这个问题之上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提出其他的问题。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先降低难度,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知识,回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形成世界两极格局;再逐步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资料,了解世界格局如何发生变化,帮助学生弥补不足之处。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主要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结合现实进行分析:“你能从社会新闻中找到具体的例子证明世界现在处于多极化的状态吗?”“面对多极化的状态,我国该如何把握好机会,发展自己呢?”这些问题将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要求更全面,难度也更高。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开始于问题,也结束于问题,若问题能越来越深化,就能启发出大量新的问题。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也要如此,先结合学生的学情提出一些基本性的问题,然后再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下去,提出更多问题,以弥补学生的不足之处,逐渐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完善。
三、深度探究,发展思维
(一)适度放手,解放时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需要创造良好的应用环境,才能促使学生获取发现知识、对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情境·引导·探究”三位一体教学法的应用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度探究,思考如何实践应用。教师在学生探究的环节要适度放手,设置一些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放时空,尝试在课后通过上网、调查访問等方式获得多元化的信息,以求更好地进行主题探究活动。
例如,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继承”内容时,教师可以围绕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今天我们还需要继承传统文化吗?”在活动中,教师采用适当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讨论,学生必然会发现很多问题。如围绕哪些是传统文化,有学生提出:“比如川菜、湘菜之类的菜系,算不算传统文化呢?还是只有琴棋书画这些雅致的艺术才算传统文化呢?”也有学生提出:“传统文化也不是所有都是好的,比如算命,我觉得是封建迷信,也要继承吗?”还有学生提出:“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在一起,比如将京剧和流行歌曲糅合成戏歌,这个到底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还是对传统文化根基的破坏呢?”总结这诸多问题后,学生就可以主动思考,进而逐渐认识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这样才算是真正的继承传统文化。
适度放手要体现在各种不同的方面。首先在课堂教授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不要强求学生回答问题,尽量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其次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不要限定活动形式,而要引导学生自主设定,提升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二)参与实践,学以致用。在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常常直接灌输知识,导致学生常常直接搬运课本的内容来回答问题,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若遇到案例分析等题型,学生的答题正确率并不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并尝试撰写活动报告,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利用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答案,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和发现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了解人们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化和经典文化分别有哪些,并思考哪个价值更大。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实践方式。有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向大众收集信息,了解人们对这两种文化的认识;有学生采用参与法,亲自参与欣赏芭蕾舞剧、欣赏相声、看明星演唱会等活动,根据自己的切实体验进行分析;还有的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后,就某些问题和同伴进行辩论:“经典文化作品为何会成为经典,它们当年是不是也曾经流行过?现在的流行文化,以后是否会成为经典文化?”虽然学生采用的探究方法不同,但是都起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采访、辩论等多种形式。相应地,报告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文本型报告以外,还可以利用漫画、微视频等新形式,这样学生的参与兴趣会更强。
总而言之,运用“情境·引导·探究”三位一体教学法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和教师之间是引导者和主动探究者的关系,有效避免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的弊端,使得学生有更多交流沟通的机会,既有助于学生提高政治核心素养,也有助于学校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赖恩明.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3(30).
[2]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三十五年的实验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08).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