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高校体育教学融入心理训练,不但会使体育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会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本文笔者就体育教学与心理训练的方法做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训练 高校
随着高校体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已得到深入贯彻,健康既指身体健康也指心理健康。高校体育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是每一名高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课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训练往往会使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以及带来负面情绪和消极态度。体育教师必须运用更加科学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这一状况,其中把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相融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对体育教学融入心理训练的认识误区
1.质疑体育教学融入心理训练的效果
虽然广大教师知道心理学这门科学,但不熟悉实施心理训练的操作方法,从而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训练效果不明显,即使采用一定的方法措施,效果也不会显著,只会增加教学负荷,从而忽略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教育与训练,致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不到全面性的发展。心理学知识也在当代大学生当中普及程度不好。
2.将心理训练等同于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工作与心理训练有着相似的工作方式,都需要采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进行,因此,部分教师将心理训练看作是在做思想教育,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认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障碍,克服消极的情绪,增强情绪稳定性与自我控制能力,调整不良的认知方式,进行行为矫正,增强突发事件的心理调控能力。从大的方面讲,心理训练不是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问题,而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保持心身健康。这与思想教育工作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二者等同。
3.将心理训练看得高深莫测,认为只有通过专业的训练场地与仪器设备才能见成效
当前,有关心理素质训练还是一个新课题,尽管有一些单位已经建立了心理训练中心,并编写了相关的书籍,但是训练效果还需要接受现实的检验。所以有些人将心理训练看得高深莫测,不可捉摸,只有通过专门的训练场地和仪器才能收到训练效果,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表明,体育训练与人的心理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在学术界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把高校体育与心理训练科学地融合起来,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高校体育训练与心理训练相融合的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训练作为大学生常规训练手段之一,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完善生理机能,还能够有效地增强灵活快速反应的能力,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磨炼意志,提高自信心。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身体训练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融合心理训练。
1.体育训练中加入以心理训练为教学目标的训练内容
(1)团队精神训练。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把体育、心理训练的课进行合理整合,使之成为具有竞争性的对抗项目,从而诱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证实,团队精神训练会给参与者的个人心理带来极大的震撼、刺激,而且还会不断地引起个人心理和行为的质变。团队精神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形成合力。
(2)意志力训练。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合理安排一些难度高、运动量大、时间长的训练项目,诸如3000米跑等耐力训练,并为这些项目取一个带有激励性的训练名称,如“坚持到底”“全力以赴”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意志品质。
(3)自信心训练。教师在施训前,首先教会学生具有积极、自信、乐观的态度,给学生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其次,要努力提高学生身体运动技能,艺高人才能胆大,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尤其是在一些难度高、技巧性强和危险性较大的训练项目中。
(4)抗挫折训练。抗挫折能力是每一名大学生都应具备的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抗挫折能力与人对待挫折的态度有密切的关联。在体育训练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较强的“抗挫”心态,增强其抗挫折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直面批评”的训练环节,采用阶段性体育训练总结的形式,组织学生依次讲评其他同学在体育训练中的缺点和不足,明确讲评者与被批评者应遵循的原则,保证批评时气氛庄重、态度诚恳,批评的内容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被批评者则要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以真诚谦和的态度面对每一名同学的批评。
2.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用心理学原理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心理训练在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遵循心理学规律,掌握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体育训练效果。例如,在长跑训练中,因为其训练量大,训练条件艰苦,往往有许多学生对此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有抵触情绪,这时,体育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将终极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这些小目标更加容易实现,以激励学生完成体育训练任务的信心。当学生处于疲劳的临界点时,教师可以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暗示,如“加油”“马上就要胜利了”等词语,增强学生的信心。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自我暗示,比如说在身体到达“极点”时,学生可以暗示自己“我能行”“我可以的”等。体育教师要想更好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应对学生普及心理学知识,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3.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心理活动小游戏
当完成一项体育训练内容或学生出现疲劳、情绪低落等情况时,教师可适当穿插心理活动小游戏。游戏具有趣味性使学生有极强的心理活动,可暂时让学生忘记疲劳,活跃课堂气氛,缓解精神疲劳。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游戏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加强班级的凝聚力以及同学间的默契感,增进友谊。
参考文献:
[1]王振兴.军事心理学教程[M].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
[2]孙学川.论现代军事体能[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2).
作者简介:
李鹤(1983— ),女,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教师,研究方向:体操教学。
(责编 高伟)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训练 高校
随着高校体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已得到深入贯彻,健康既指身体健康也指心理健康。高校体育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是每一名高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课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训练往往会使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以及带来负面情绪和消极态度。体育教师必须运用更加科学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这一状况,其中把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相融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对体育教学融入心理训练的认识误区
1.质疑体育教学融入心理训练的效果
虽然广大教师知道心理学这门科学,但不熟悉实施心理训练的操作方法,从而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训练效果不明显,即使采用一定的方法措施,效果也不会显著,只会增加教学负荷,从而忽略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教育与训练,致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不到全面性的发展。心理学知识也在当代大学生当中普及程度不好。
2.将心理训练等同于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工作与心理训练有着相似的工作方式,都需要采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式进行,因此,部分教师将心理训练看作是在做思想教育,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认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障碍,克服消极的情绪,增强情绪稳定性与自我控制能力,调整不良的认知方式,进行行为矫正,增强突发事件的心理调控能力。从大的方面讲,心理训练不是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问题,而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保持心身健康。这与思想教育工作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二者等同。
3.将心理训练看得高深莫测,认为只有通过专业的训练场地与仪器设备才能见成效
当前,有关心理素质训练还是一个新课题,尽管有一些单位已经建立了心理训练中心,并编写了相关的书籍,但是训练效果还需要接受现实的检验。所以有些人将心理训练看得高深莫测,不可捉摸,只有通过专门的训练场地和仪器才能收到训练效果,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目前,已经有许多研究表明,体育训练与人的心理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在学术界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把高校体育与心理训练科学地融合起来,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高校体育训练与心理训练相融合的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训练作为大学生常规训练手段之一,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完善生理机能,还能够有效地增强灵活快速反应的能力,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磨炼意志,提高自信心。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身体训练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融合心理训练。
1.体育训练中加入以心理训练为教学目标的训练内容
(1)团队精神训练。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把体育、心理训练的课进行合理整合,使之成为具有竞争性的对抗项目,从而诱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证实,团队精神训练会给参与者的个人心理带来极大的震撼、刺激,而且还会不断地引起个人心理和行为的质变。团队精神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形成合力。
(2)意志力训练。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合理安排一些难度高、运动量大、时间长的训练项目,诸如3000米跑等耐力训练,并为这些项目取一个带有激励性的训练名称,如“坚持到底”“全力以赴”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意志品质。
(3)自信心训练。教师在施训前,首先教会学生具有积极、自信、乐观的态度,给学生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其次,要努力提高学生身体运动技能,艺高人才能胆大,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尤其是在一些难度高、技巧性强和危险性较大的训练项目中。
(4)抗挫折训练。抗挫折能力是每一名大学生都应具备的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抗挫折能力与人对待挫折的态度有密切的关联。在体育训练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较强的“抗挫”心态,增强其抗挫折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直面批评”的训练环节,采用阶段性体育训练总结的形式,组织学生依次讲评其他同学在体育训练中的缺点和不足,明确讲评者与被批评者应遵循的原则,保证批评时气氛庄重、态度诚恳,批评的内容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被批评者则要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以真诚谦和的态度面对每一名同学的批评。
2.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用心理学原理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心理训练在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遵循心理学规律,掌握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体育训练效果。例如,在长跑训练中,因为其训练量大,训练条件艰苦,往往有许多学生对此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有抵触情绪,这时,体育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将终极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这些小目标更加容易实现,以激励学生完成体育训练任务的信心。当学生处于疲劳的临界点时,教师可以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暗示,如“加油”“马上就要胜利了”等词语,增强学生的信心。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自我暗示,比如说在身体到达“极点”时,学生可以暗示自己“我能行”“我可以的”等。体育教师要想更好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应对学生普及心理学知识,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3.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心理活动小游戏
当完成一项体育训练内容或学生出现疲劳、情绪低落等情况时,教师可适当穿插心理活动小游戏。游戏具有趣味性使学生有极强的心理活动,可暂时让学生忘记疲劳,活跃课堂气氛,缓解精神疲劳。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游戏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加强班级的凝聚力以及同学间的默契感,增进友谊。
参考文献:
[1]王振兴.军事心理学教程[M].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
[2]孙学川.论现代军事体能[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2).
作者简介:
李鹤(1983— ),女,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部教师,研究方向:体操教学。
(责编 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