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斯坦福大学当班长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1月5日,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中青年干部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培训总结会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举行。总结会上,投影仪上的PPT一页一页翻过,统计图表、计量模型道出了这次培训的丰硕成果,英文版的课题研究报告更显示了学员们过硬的英语水平……这就是此次培训的总结报告。报告的演讲人正是培训班的班长、中央直属机关团工委副书记吴佳松。
  


  总结会后,记者在吴佳松的办公室采访了他,听他讲述了这次在斯坦福大学当班长的独特经历。虽然,这次赴美培训仅仅3个月,但吴佳松说:“这3个月的收获是全方位的,难得、难忘,对我们今后工作、学习、人生的影响,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全明星教授授课
  
  “我们这个班一共29个学员,大家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而且年龄相差很大,最大的和最年轻的相差十几岁,英语水平也存在着差异。所以,要组织好大家在美国的学习,首先必须充分考虑每个学员的实际情况。”吴佳松开门见山几句话正中笔者的疑惑:对于这样一个班,如何才能组织好学员的学习呢?
  “初到美国,我们就开班会决定增加班委会的力量,明确分工,密切合作。新华社的石序,英语很好,就负责学习、联络教授和教务人员;外宣办的吴东组织协调能力很强,负责内部的组织管理;国家机关工委的闪伟强,既热心又细心,负责班里的财务管理和与美国家庭的联谊、‘英语角’等;水利部的刘斌充满了活力,有使不完的劲,负责对外联络和交流参观的组织……总之,采取各种方式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增强团队意识,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班长吴佳松这样总结班委会的作用,“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依靠大家、依靠制度”。
  “这3个月的前10周是公共政策管理的专业课时间,每周周一到周四下午上专业课,一共19位教授给我们讲授了18个专题,一般是一个教授讲两次课,6个小时完成一个专题,只有一个专题,是两位教授同时上的。”
  为这次培训班上课的19位教授都是斯坦福大学的终身教授。“教授们的准备都非常充分,课件也都做得非常细致,有的简直无可挑剔,可能一个课件就要准备几个小时。我们在美的学习由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负责,这也体现了斯坦福大学的创新理念,教授的教学中有大量的定量分析,显示出美国公共政策研究和制定的科学性,每一个政策的制定都有科学的数据支持和损益分析,政策的执行成本和效果,在设计阶段就研究得非常透彻。”
  “经济学家约翰·泰勒(John Taylor)教授为我们讲了第一节课,他曾在美联邦财政部任职,学术上主张新凯恩斯主义,课上也非常善于调动同学的积极性,我们后来都觉得有点儿遗憾,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听力还没有那么好,如果是晚一点时间再听他的课,可能收获会更多。他在课上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有的同学在学习经济学期间就看过他的书,考研究生复习时就是看他的教材,现在面对面看到本人了,非常崇拜,纷纷拿着他的教材请他签名、合影。”
  采访时,吴佳松还给记者浏览了他们的网络校友录,“老师每次讲课,教务人员都会录像并发到网上,有些特别精彩的内容,我们请英语好的同学课后整理出来。很多同学还把自己找到的相关材料也放在校友录上共享。现在整理出的泰勒教授的笔记还在校友录上。”
  每周的周三上午是培训班的英语课,“第一堂课老师通过听力测验把我们分为两个班,因为有的同学是英语专业的,有的同学曾翻译过专业书籍,有的在工作中接触英语比较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工作中很少用或没有机会用英语。英语课的针对性很强,注重口语、听力技巧的强化训练,比如亚洲人、非洲人说英语就有不同的发音问题,老师会比较有针对性地讲解,掌握规律,以便听懂不同教授的英语。另外,我们每节课上都有 5-10分钟的演讲(Presentation),这非常有用,学会了用英文去讲解某个题目。最后,在培训结束时我们每个课题研究小组都用英语向教授们做报告、回答问题。”
  
  贯穿始终的课题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结束后的两周,而研究题目的确定、资料的收集、思路的形成、观点的锤炼则贯穿了整个学习培训。“在赴美之前,国家外国专家局就拟订了科技创新、社会保障、能源政策和环境保护这4个研究方向。到美国后,我们首先让大家先报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然后,针对大家的专业背景和英语水平,我们对课题组成员做了一些调整,以保证每个组都有英语水平较好的同学,又有深厚专业知识背景的同学。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们还尽量让没有担任班委和小组长的同学来负责课题研究。”
  课题组的指导老师对学员们提了很多建议,比如具体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法的确定等。吴佳松说,“创新组的指导老师谢德荪教授(Edison Tse)经常利用午饭的时间和组里的学员交流。”创新组研究的便利之处在于斯坦福大学就位于硅谷,硅谷无疑是科技创新的代名词,而在硅谷,亚裔人口(包括华裔、印裔等)约占当地人口的一半。
  社会保障组在Samuel Chu教授的指导下,最终确定研究基本养老保险,因为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未富先老。模型首先预测了中国今后45年间各年龄阶段的人口数量,结果到2050年,我国1/3的人口都是老年人。而后,通过对退休年龄、养老保险覆盖面和缴费率3组政策变量的组合分析,预测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入-支出的存量变化关系。最终,依据模型分析结果,建议我国开征统一的社会保障税、推迟退休年龄等,以应对老龄人口日益增多的问题。“Samuel Chu教授看到他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作出的研究成果,很是惊叹,把自己在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两个很棒的模型送给了课题组。教授的这个做法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要知道这个模型是最新的,教授甚至不舍得给自己带的研究生。”吴佳松也对这个研究赞誉有加,他在汇报时说他的斯坦福同学们的研究成果,不亚于教授们的讲授内容。
  “指导教授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令我们非常佩服!比如社会保障组的研究中用到一个数据,统计局公布的是1.4,计生委是1.8,课题组原来用的是1.4,后来改成用1.8。课题组的PPT上改成了1.8,但论文的文字稿是另一位同学做的,没有改过来,结果Samuel Chu教授从几千个数据中看出了这一个疏漏,给课题组指了出来,令大家感叹不已。”
  
  富有成效的交流与考察
  
  吴佳松认为,国家外国专家局与旧金山美中交流协会对课外的交流、参观也设计得非常科学、到位。“每周五是我们的学习考察日,基本上,这周我们课上学习了什么专题,周五就安排去相关的政府机构、社会机构或企业进行参观交流。比如,学习社会保障专题后,我们就去参观当地的社会保障局等负责贫困人口住房、医疗、食品、教育的机构。学习金融方面的知识时,及时安排我们参观了美联储旧金山分署,听他们介绍货币流通管理的情况,还看到旧金山分署如何销毁残币,调节控制货币流通。另外我们还与旧金山市政厅、环保署等机构进行了交流,去Google、Apple、HP、Cisco等位于硅谷的知名公司参观交流。”吴佳松还多次提到旧金山美中交流协会的负责人葛滨和伍微娜,他们工作专业、敬业,一次次的参观交流在他们的精心安排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次参观都是全勤,就充分说明了问题。
  采访中,吴佳松为笔者介绍了很多在美国的见闻。比如,关于社会保障,在旧金山,每个家庭的人均月收入低于1400美元就可以申请救助金。当地政府提供的救助形式多样,比如,贫困家庭可以领取食品券,然后凭食品券到超市里购买特价物品,还可以凭救济证到指定地点领取免费的食物,而后超市再凭食品券与政府机构结账。吴佳松这样总结:“所以,对美国人来说,生存不是问题,不干活也饿不死,但个人发展是问题。”
  培训项目的副主任Jim Sweeney,为培训班讲授了能源与环保方面的内容。“此外,他还负责指导环境课题组和能源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并为我们精心组织了一些交流活动。他分别邀请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前国防部长佩里到他的家里给我们举行Lecture Dinner,同时邀请了一些与中国有关或对中国感兴趣的、友好的人去,先由舒尔茨、佩里为大家做主题发言,然后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在此前后我们可以和所有的来宾自由交流、聊天,相互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聚会,大家都非常珍视这个机会,主动介绍中国的情况,回答美国人的问题。因为主讲人年纪越来越大,Jim Sweeney还专门在他家的院子里建了一个有扩音设备的演讲台,以方便我们相互交流!”
  


  
  与美国家庭结对联谊
  
  在美参加培训期间,每两位同学都与一个美国家庭进行联谊。“周末,我们一般会和自己的美国家庭一起度过,这也是锻炼口语的绝好机会。通常我们和美国家庭都是E-mail联系,强迫自己写英文,甚至连给自己的家人写信都用英文了。”
  “我的美国家庭的男主人是位刚退休的大学教授,他的太太是英国人,他们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聊的话题也非常多。其实很多美国人对中国都感兴趣,因为他们天天用的、穿的都是中国制造,但对中国的了解仅仅来自媒体,很有限。他们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感兴趣,比方如何看病、孩子怎样上学等。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主要归功于此。”
  笔者对学员与美国家庭如何组织活动非常感兴趣。“我们的美国家庭一般都征求我们的意见,大家一起商量周末的活动。比方,他们有个家庭聚会或野外行走,就邀请我们过去;或者一起去看比赛,我们和美国家庭一起去看过橄榄球、棒球和篮球比赛,可以称做美国人的节日、大型社交活动。美国人还是比较喜欢对抗性强的运动,橄榄球、棒球、冰球等,而乒乓球主要讲究技巧,在美国找到乒乓球台并不容易,不像国内随处可见。”
  培训班的学员们在美国度过了国庆节和中秋节。“中秋节,我们是在美中交流协会的葛滨和伍微娜家里度过的。他们的女儿非常优秀,已经大学毕业了,但并没有马上工作,而是来中国在北京大学继续学习一段时间。作为中国人,他们希望孩子在正式工作前有一段在中国学习的经历。我们在国内山东科技大学的一位英语教师,和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携夫人专门来旧金山看望我们,我们一起度过了中秋节,一起做饭,一起唱歌,一起用投影仪看学习生活的照片。非常有意思!”
  在培训班总结会上,吴佳松代表班委向国家外国专家局的领导和各派员单位的有关领导作了一个总结汇报,报告中他半开玩笑地说:“以前我都不怎么会做PPT,现在我也会做了,这也算这次培训的一个小小成果呢!”总结会后,学员们相互拥抱,对于他们来说,3个月的时间太短了,他们就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聚!
其他文献
Every creature on the earth is born on the ground and eventually go back to the ground. Lions are born in campo, and macaques are born in forests. Even the legendary birds that can sleep in the wind h
期刊
在南极近极地峡湾海底,研究员意外发现大量种类丰富的海洋生物。  科学家本来预计会发现由于冰川沉积而深受其害,变得非常贫瘠的海底族群,类似已经被大量研究的北极地区的情形。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他们的海底照片上到处是毛足虫、海葵、海蜘蛛和片脚类甲壳类的动物,还有相当数量的海参、深海水母和其他物种。海底之上,磷虾遍布峡湾的水域。  Deep inside the subpolar fjords of Ant
期刊
“We have spent almost 40 years on air and water pollution treatment, while hardly ever any efforts on soil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medy,”  -- once said by Zhuang Guotai, the director of Natural Ecosys
期刊
Soil is a strategic resource in relation to the survival of human beings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scope, the problems of soil pollution have b
期刊
台湾画家石虎,1930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从小喜习绘画,中学时代听师讲解齐白石、石涛徐悲鸿作品时,领悟出中国画笔墨注重的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有着无穷的诗意空间。  19岁那年,画家石虎随军前往台湾,却不知这与故乡的一别竟然就是四十几年。多年来,他把对故乡的思念都融在笔墨之中,作品展现出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满满的画幅都是思乡之情。在台湾国军空军联队服役的岁月里,他闲暇
期刊
During our childhood, we were familiar with songs where soil was described as our mother to show our appreciation for what it brings to us. And there’re also Chinese poems with the same story told by
期刊
在浩淼的南太平洋上,零星散落着许多名扬世界的岛国。在这里,不仅有美丽的沙滩、荡漾的碧波、暖暖的微风,还有繁荣的渔业。其中,在风景迤逦的斐济岛上,阿利费蒂·塔瓦基至今还记得,祖父只用2个小时就能捕捞到足够养活他11个孩子的鱼量。  然而,这已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在过去的几年中,塔瓦基亲眼目睹了捕鱼的艰难:为了捕捞到足够的鱼养活家人,祖父花在捕鱼上的时间越来越长。最后,75岁高龄的祖父不幸地死在了他的
期刊
国家粮食局调控司综合处处长秦玉云,是我们此次特别策划采访的人员中最年轻的一个。2005年,秦玉云以所在系统英语考试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中央国家机关中青年领导干部赴美培训”的一员。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摇篮    秦玉云赴美培训的芝加哥大学创建于1891年,是美国著名学府之一,近几年全美大学综合排名中一直在前10名之内,以治学严谨而著称。芝大最为骄傲的是:迄今为止,有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芝大的教授
期刊
眼前的李汪引兰女士,娇小的身体里似乎蕴藏着使用不完的精力。她的身上散发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智者气质。    “女孩子要自强”    李汪引兰1939年9月26日出生在上海法租界,在战争的动荡中度过了她的童年。1949年她随家人来到台湾,1950年考上了台北名校——台北第一女子中学,受教于著名女教育家、原江苏省立松江女中校长江学珠。1960年,李汪引兰在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远渡美国开始了她在美国近半个
期刊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需要有一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够把握主动,熟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及公共政策与管理,具有世界眼光的管理人才。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国家外国专家局于2004年启动中青年干部赴美国杜克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学习公共政策与管理,4年来已有270多名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及部分省市区的中青年干部赴美接受了培训。海外培训使他们在短期内以速成的方式,学习了解了世界上享有盛誉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