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科研项目为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6月18日,由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主持的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正式启动,这是财政部、农业部为推动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发展而设立的专项科研项目,希望以此为推动力,促进马铃薯及其产业加快实现由“原料生产”向“产业化系列加工产品生产”、由“副食”向“主食”、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的三大转变。该项目总经费为3731万元,被列入2015年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实施期限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有10个科研单位、1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此项目设立,不仅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推动,还受到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高度期待,因此,全面认识该项目的重要意义、研究基础、创新思路与发展目标、创新管理,保证各项科研任务的顺利实施,对推动我国马铃薯主食产业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全面认识科研项目的重大意义
  该项目是推进马铃薯主食产业化战略任务的重要技术支撑。以科研项目的技术成果支撑一个重大战略任务的实施,既体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也体现了以创新驱动为抓手的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变。2013年7月,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提出马铃薯主食产业化战略构想,中国农业科学院高度重视、快速反应,组建专家团队,由食物营养所牵头,联合加工所、蔬菜所等相关专家,迅速开始马铃薯主食产业化项目总体设计,开展重点环节的预研究。工作开展近两年以来,在适宜品种、栽培技术、加工工艺、主食产品、消费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支撑和引领了马铃薯主食产业发展。今后4年多时间,项目将继续以国家战略需求、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居民膳食改善为导向,瞄准专用品种选育、系列主食产品产业化、地域特色食品开发、产品营养评价与消费引导等多个节点开展协同攻关,推动实现马铃薯主食产业化、营养消费生产一体化、马铃薯主食开发的目标。
  该项目是开展全国范围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重要实践。马铃薯主食开发项目是多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项目,未来项目实施要探索科学、创新技术、创制政策,研究成果也将包含专利、品种、技术标准、生产方式、区域布局、政策体系、营养评价等等。项目设计从马铃薯主食开发的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规律需求出发,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力量为主体,联合全国5个省市、10个研究院所、100多位科研人员,覆盖了以河北农科院旱作所为代表的华北地下水超采区,以广西农科院经作所和加工所为代表的南方冬作区,以甘肃农科院马铃薯所、新疆农科院粮作所和加工所为代表的西北主产区。同时,跨出农业系统,特别邀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加入,把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与居民膳食改善、营养健康等问题进行一体化研究,体现了紧密服务于产业发展,大目标、大协作、大攻关的要求。
  该项目是实现国家队顶天立地目标,履行国家队职责和使命的重要契机。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需要研究很多科学前沿问题,更需要攻关产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问题,是典型的顶天立地的项目。研究人员要以顶天立地的理念,实现顶天立地的目标和要求。首先,科学研究上要顶天,技术创新上要立地;其次,为国家战略服务要顶天,为农民、生产服务要立地。同时,通过团队的合作与协同,打造一支有创新能力和协同精神、梯队合理的综合性大团队,既完成科学研究任务又培养科学人才队伍。
  前期研究为下一步科研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尽管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与马铃薯相关、如此重大的国家科技项目还是第一次出现,但各地针对马铃薯育种、加工、栽培等各个技术环节的研究成果非常多、研究基础也非常好,国际上也有很多类似的研究。马铃薯主食开发研究要基于国内外分散的研究成果,开展包含育种——栽培——加工——消费等一体化的系统研究。该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充分体现了农业科研人员敢于担当、科学高效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农科院相关研究所领导班子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各项研究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
  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区域推进战略研究方面:对马铃薯主食产业化推进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技术路线、重点任务等开展总体研究,分析预测了2020年、2025年两个时点的阶段性目标,研究提出了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的原料基地布局、产品加工布局和产品消费布局的整体方案,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的若干项重点任务和政策建议。在农业部种植业司的指导下,农科院具体承担了全国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规划的预研究与编制任务。
  马铃薯主食产品消费引导示范研究方面:在对陕西定边、河北张家口、云南会泽等马铃薯传统消费区深入调研基础上,结合前期研究,一部10万字左右、图文并茂、理论与科普并举的主食产品消费引导手册即将定稿;同时,下半年9月份开始,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所一起,在吉林、安徽和北京等地的集体食堂,开展马铃薯主食产品对人体健康的营养功效评价。
  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方面:比较筛选了20多个马铃薯品种的主食产品加工适应性,初步提出了主要加工性状指标。全面开展了马铃薯馒头、面条、米粉、面包等主食产品加工技术工艺研究,开发、改造了多项设备及管件部件。第一代马铃薯主食产品——30%的马铃薯馒头,于6月1日由北京通州海乐达食品公司工厂化生产并投放部分北京超市,迈出了马铃薯主食产品产业化、市场化的重要一步。马铃薯面条、面包等主食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与广东、河北、天津、河南等多家企业实现紧密合作,其中马铃薯米粉已经实现70%以上马铃薯全粉比重,开发前景十分乐观。目前已经组织申报了100多项专利,其中30多项发明专利。
  品种选育与配套高效技术研发方面:已经从现有主栽品种中筛选出20个左右主食产业化适宜品种,总结出4套适合不同区域的马铃薯高效种植技术模式,今年将在全国不同区域进行示范、推广。特别是在河北衡水开展的地下水超采区替代种植试验,共开展了7个品种试验,在完全雨养的条件下,亩产超过2吨的有5个品种,为区域性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目前正在一边开展大田试验,一边联合农科院相关研究力量,从分子层面入手,开展马铃薯主食产业化专用新品种培育的重大技术攻关研究。   各项目参加单位,都在紧锣密鼓、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河北农科院旱作所已经在衡水市景县播种了500亩的多个品种马铃薯,开展综合效益评价、品种筛选等多方面研究;广西农科院经作所完成种薯评价实验室建设,并初步确定多个区域适宜型品种,为10月下旬开始的冬闲田马铃薯播种做好充分准备。甘肃、新疆以及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团队都在按照要求有序开展工作。
  明确项目创新思路与发展目标
  项目创新思路就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综合考虑国家粮食安全、资源永续利用和食物营养改善等重大战略新需求,以“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为基本理念,以马铃薯主食加工为切入点,以营养、消费和生产一体化为主要途径,逐步把马铃薯从杂粮、副食转化为与三大主粮协调发展的第四大主粮,全方位、产业化系统推进,开辟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发展的新途径。
  项目的总体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建立我国马铃薯主栽品种的基础数据库;创建马铃薯主食开发适用品种性状评价系统,对现有品种进行主食产业化的评价,提出马铃薯主食开发专用的育种目标;筛选和培育适应我国主要产区生态条件的马铃薯主食产业化(新)品种;集成研究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品种的配套生产技术;建立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品种的综合示范基地。二是研发出马铃薯全粉或生粉不低于55%的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和马铃薯面包、糕点、饼干等休闲食品,以及南方米线、新疆馕等地域特色食品及其烹制工艺,并实现主食产业化系列产品的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使得马铃薯主食产品真正成为居民一日三餐的主要选择。三是建立马铃薯主食产业化产品营养价值与营养功能评价研究的技术方法体系,完成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全营养系列食品的营养功能评价;编制马铃薯主食产品消费引导食谱等技术方案,构建中国特色的马铃薯主食产品消费模式。四是以马铃薯主食产业化总体发展思路为主线,形成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发展规划方案,提出马铃薯主食产业化的经济、生态、社会和营养的综合评价,以及马铃薯主食产业化推进的政策体系建议,建立马铃薯主食产业化产品数据库,提出马铃薯与三大主粮的营养折粮(当量)系数,研究设计生产、加工、消费一体化区域协调推进模式,并在典型地区进行示范。
  强化项目管理创新。一是完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推进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快速发展,项目设立首席专家,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成立项目专家执行组,由首席专家、任务主持人以及相关领域专家组成,对项目执行过程的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决策;项目主持单位总体设计和安排,项目参加单位明确任务分工协作,整体推进各项研究。二是强化项目管理。严格按照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办法以及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即将出台的新办法,统筹项目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品种选育、配套生产技术、产品加工技术工艺及装备、产品营养功效评价与消费引导、区域试验示范与推广等诸多环节无缝对接,实现协同创新;坚持各协作单位主动积极上报研究进展、重大活动、重要成果等信息,形成全月随时可报、每月月底必报的信息上报制度,实现信息畅通;坚持项目主持单位负责对各协作单位的工作进行定期检查、督促、协调和不定期抽查的全程滚动管理,实现有效监管。三是着力成果转化应用。项目遵循“边研究、边转化,边试验、边示范推广”的创新思路,在马铃薯主食产业化适宜品种选育、产品研发、区域布局、消费引导等方面,着力研、产、加、销统筹协调推进。项目组筛选出了第一代主食产品加工适宜品种,并将主食加工适宜品种在华北地下水漏斗区、南方冬闲田利用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增长区进行栽培技术集成与模式示范,同时开展专用新品种的分子育种和杂交育种研究;马铃薯全粉占比30%的第一代马铃薯馒头已在京与消费者见面,第二代系列马铃薯主食产品正在提速研究中,部分产品已经进入中试阶段,申请相关专利100余项;第一代马铃薯主食产品的营养功效评价试验研究近期拟在北京、吉林和安徽等地全面展开,并将其研究成果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进行宣传示范和消费引导。这些项目管理创新将为马铃薯主食产业化的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研究信息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策略,并阐述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引入生活情境,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然后结合实
人工牧草饲料营养丰富,生物产量高,抗逆性强,稳产保收。不仅是优质青饲料,而且还可加工成草粉,代替部分粮食作配合饲料原料。修水县宁州畜牧兽医站1983年用15%胡枝子草粉代替
建模是数学知识学习的常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知识的发展会经过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直观资源是我们“可视”、“感性”可以获取的资源,而由其建模后呈现出
期刊
小学数学看似简单,却的确难教,学生初学认识数字,从零起步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教师让他们学习比较数字的大小,区别什么是基数,什么是序数,教师让他们从数学的加减法起步,学习
比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某些法则、概念的理解和辨析,深刻理解有关法则、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比较,大致有三种形式:rn
期刊
小小的马铃薯看似平淡无奇,却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影响。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玉米、水稻、小麦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联合国将其称为“地球未来的粮食”,并把2008年定为“国际马铃薯年”。我国马铃薯种植历史也非常悠久,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稳居全球最大马铃薯生产国的地位,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在全球都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5年7月,适逢我国启动
所谓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氛围.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此,教师应当设身处地去体会学生的心理状
期刊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对该学科的正确认知,尤其是初中数学,随着教学的深入,难度也不断提升,学生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学习止步不前,甚至严
测定129份材料表明,新疆冬小麦地方品种营养品质好,但烘烤品质差,欲改善其烘烤品质,须引进烘烤品质好的外来品种与之杂交. The determination of 129 materials showed t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