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仁:中国“骑士”的意大利浓情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gxg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悠久的文明古国、数不尽的名胜古迹、灿烂的民族文化、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特色鲜明的风俗习惯、热情友好的人民。
  
  《浓情地中海——意大利》,这是中国外交官董志仁给自己的书起的名字。“浓情”,不仅意味着意大利奔放多彩的风土人情,也表达着作者对意大利的难舍情怀。
  2011年1月18日,意大利驻华使馆举行仪式,隆重颁发意大利共和国总统授予的“共和国骑士勋章”,中国驻意大利使馆前任参赞董志仁与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等人获此殊荣。该勋章根据意大利共和国宪法第87条及1953年通过的设立共和国骑士勋章法令第6条第812款颁发,属国家级勋章。按规定,骑士勋章可授予对国家和社会做出特殊贡献的意大利各界人士,也可以授予对国际、人类社会有贡献的外国人,如国际知名学者、文化体育界知名人士等。中意两国建交40年来,中国文化界、教育界、新闻界共有十余人获此殊荣,如将意大利名著《神曲》和《约婚夫妇》翻译成中文的两位大学教授,《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的几位记者,以及著名体育节目解说员张路等。谈到自己获此殊荣的缘由,董志仁谦虚地说,可能是因为他对中意两国友好、文化交流与合作尽了些绵薄之力吧。
  董志仁,1944年11月生,湖北武汉人。他自幼喜欢读书,作文(当时称“缀法课”)和外语是他最喜爱的两门功课。读书期间,他的作文就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和点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外交流活动甚少,花心思学习外语多少有些不合时宜,但是,一名外语老师的话——“学必有用”,坚定了董志仁学好外语的信念。初中三年董志仁学习英语,高中三年学习俄语。1965年,他高中毕业,当时家人极力劝他报考家乡的武汉大学,但他执意要考北京的外语学院(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于是,他用俄语参加考试,最终被录取,成为该校法语系意大利语专业的第二届学生。意大利语属小语种,每三年招生一次,每届10人左右,共有六位老师,其中有两位外籍教师。当时,中意尚未建交,所以聘请的两位外籍教师分别为瑞士籍和索马里籍人士。
  没想到,这次专业的选择,不仅使他离开了家乡武汉,来到了首都北京,甚至还使他得以走出了国门,远赴意大利,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外交官。
  1969年,董志仁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曾先后在外交部办公厅秘书室、地方外办、外事管理司及驻外使领馆工作,历任随员、三秘、二秘、领事、处长、政务参赞等职。他曾供职于外交部专管地方外事的部门,得益于这一工作经历,他对国内各地情况了如指掌,为日后外交工作奠定了基础。作为一名职业外交官,董志仁曾五次在驻外使领馆任职。虽然是学意大利语出身,但驻外经历却起始于非洲的索马里,结束于非洲的赤道几内亚,如今家中的摆设仍然留有深深的非洲印迹。由于赤道几内亚讲西班牙语,他就自学西班牙语,并能运用西语开展工作。而从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的前十年这30年间,他曾三次任职于中国驻意大利使领馆,累计达十年之久。采访中,董志仁感慨地说:“我的青春年华、黄金岁月都献给了意大利。”他强调,中国是他的祖国,而意大利则是他的第二故乡,言谈中流露出这位退休外交官对意大利的不舍“浓情”。
  董志仁兴趣广泛而又勤于学习,参加工作后更加喜爱读书和写作,宗教、建筑、绘画等都是他喜爱的领域。在国外工作时,每逢休息日他就去逛书店,虽然当时外汇收入不多,但遇到喜欢的书,他也一定买下。回国时,人们都购买意大利的纪念品、土特产、时尚物品,而他却成箱地带回自己购买的外文书籍。
  “只有用人类在实践中获得的各种知识武装头脑,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智慧。”这是大学老师对他的谆谆教诲。考虑到意大利语专业人才不多,还有很多意大利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有待进一步介绍到中国来,为鼓励大学生学习意大利语,董志仁于2010年将300余册图书捐赠给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之余,董志仁常驻足于意大利各名胜古迹。谈到意大利的文学、艺术、名胜古迹,他如数家珍。“悠久的文明古国、数不尽的名胜古迹、灿烂的民族文化、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特色鲜明的风俗习惯、热情友好的人民。”他以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对意大利的理解。他说:“在意大利,有看不完的古迹、听不完的音乐、踢不尽的足球、尝不尽的佳肴。”
  然而,国人对意大利的了解并不多,介绍意大利的书籍也有限,从意大利语直接翻译过来的书籍很少,不少书籍是从意大利语先翻译为英语,再转译为中文。为了更多更好地介绍他热爱的意大利,与大家分享在意大利的见闻,董志仁在工作之余及退休后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了《意大利》、《意大利悲剧——法尔科内大法官之死》、《浓情地中海——意大利》等一系列著作,并赢得广泛好评。《意大利》属于外国习俗丛书系列,详细介绍了意大利的风土人情,可谓旅游必备之书。《意大利悲剧——法尔科内大法官之死》是第一本介绍意大利英雄大法官法尔科内的书,讲述了他与黑手党做斗争的故事,还引起中国司法界人士的兴趣与关注。《浓情地中海——意大利》是“外交官带你看世界”丛书之一,详细介绍了意大利的历史、民俗、文化、名胜古迹等,得到意大利驻华使馆的赞赏和帮助,意大利驻华大使还为该书写了序。
  这一系列“马可·波罗式”的壮举,使这位中国的“马可·波罗”成了意大利的“骑士”。董志仁兴奋地说,这是对他的鼓励,是他的荣耀,也是外交部的光荣,因为他是外交部意大利语专业干部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这是中意友好关系的体现。
  退休以后,董志仁一直关注着中意关系的发展和意大利的局势。他认为,中意于1970年11月6日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取得重大发展,高层互访增加。2009年7月,胡锦涛主席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推动了业已存在的战略伙伴关系和友好合作。访问期间,中国20多个省市的200多家企业、300多名企业代表组成了“中意贸易投资促进团”,与意大利500多家企业进行了洽谈,签订了贸易、环保等多领域的合作协议。胡锦涛主席赞扬双方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10月,在中意建交40周年前夕,温家宝总理访问意大利并出席了意大利“中国文化年”开幕式。同月,意大利总统访华并出席了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活动。
  (作者供图)
其他文献
奥巴马近日在接受美国《纽约时报》专访时表示,华尔街过去15年来的盈利模式与互联网泡沫一样不可持续。  通过好干预期的金融机构压力测试结果,奥巴马政府努力让自己和民众相信美国金融业的系统性危机警报已经可以解除。随后,受到百日新政高民意支持率鼓励的奥巴马开始稳步推进竞选时就承诺的对美国金融资本利益集团的革新。奥巴马试图给美国金融业重新套上“紧箍咒”,免得它再兴风作恶,但不能低估这个亡羊补牢过程的难度。
提起南联邦解体过程中民族间的残杀之恐怖和血腥,人们首先想到的必定是波黑战争。的确,弹痕累累的萨拉热窝,有成千上万座坟冢的斯雷布雷尼察,都是这种血腥的见证。其实,当时的残酷不只在波黑。南斯拉夫解体之初,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之间也发生过血腥的武装冲突。其中,武科瓦尔之战最典型。它虽不及斯雷布雷尼察惨烈,但对克罗地亚来说也是难以释怀的痛,同时这痛也在折磨着塞尔维亚。    那座城,那座碑,那座墓地  武科
在阿联酋采访,笔者总是无法确定那里到底有多少中国人。1996年,阿联酋仅有2000多华人。近十年来,迪拜的无限商机吸引了大批来自中国浙江、福建、江苏、东北、上海、广东、香港等地的华商聚集。在阿联酋的中国人说,那里的中国人早已突破了10万,据说现在都奔20万去了。  无论具体有多少,中国人在阿联酋的影响越来越大、阿联酋与中国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已是事实,一个突出例证便是在迪拜居然有个名叫“龙城”的地方
不占据公共空间    西方人不会在楼道里堆积杂物,占据公共空间。对他们说来,公共空间就是大家都应享用的,所以他们的私人物品要么放在房间内,要么丢在垃圾桶中,不应该有第三个存放之处。  国人则不同,即使在高档小区、几万元一平米的房子,走廊中都会长期存放私人物品,比如自行车、花盆,而最常见的则是主人的鞋。尽管他们的居住空间增加了几倍,有足够的地方放全家人的鞋,但是他们仍然要占据相对狭小的公共走廊。  
与许多人的印象相反,中国对知识产权侵权的处罚是全世界最严厉的……    6月5日至8日,中美双方在日内瓦就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和出版物市场准入问题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展开磋商,中美知识产权世贸之争进入新阶段    贸易争端与贸易规模共进,这是中美经贸发展历程的显著特点;知识产权又是中美经贸摩擦中的老问题早在1985年5月,中美双方便在北京就知识产权签署《谅解备忘录》;1988年,美国通过了《1988年综合
2012年11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乘空军一号专机抵达泰国首都曼谷,开始了对泰国、缅甸和柬埔寨三国的访问,这是美国总统自越南战争以来首次在出访亚洲时只访问东南亚国家。这一“出”一“进”,反映了美国的东南亚政策正经历着巨大的调整。  奥巴马东南亚之行的三个特点  第一,时间的选择:抢先手。根据惯例,美国新当选(或连任)总统的首次出访目的国一般都是加拿大,也有少数选择英国或墨西哥者。2009年2月奥
必须指出的是,俄罗斯的综合实力虽然得到较快恢复,开始重新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强势姿态,但从客观上看,俄仍不具备与西方进行全面对抗的资本    那么,俄罗斯到底具备了什么样的实力,它的“肌肉”到底有多强,使其能够高调展示它的强硬?立国之初一度国力衰弱的俄罗斯目前真的已经恢复了昔日的大国雄风吗?    国民经济:  “休克”之后的强劲复苏    自2000年以来,俄罗斯GDP年均增长率接近7%,2007年
G2是个什么东东    2008年7月的第一天,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走进办公室,坐在办公桌前,顺手翻开了新一期《外交》杂志。作为中美关系专家,《外交》是袁鹏必读的期刊之一,而在这期《外交》的目录中,一个撰稿人的名字让他眼前一亮——弗雷德·伯格斯滕,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在全球智库排名第一,作为全球首届一指的智库的领军人物,伯格斯滕就是在这一期《外交》上发
奥巴马总统上台之初,曾明确表示,“为了重振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我们必须首先负责任地结束伊拉克战争,并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范围更为广阔的中东。”2009年6月,奥巴马在埃及发表关于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讲话,重申有关结束伊拉克战争、推动巴以和平和应对伊朗问题等方面的主张。在随后的时间里,奥巴马政府在中东地区的这三大问题上的持续努力却不断遭遇曲折。  首先,“负责任”地结束伊拉克战争存有隐患。根据美
谁造就美国世纪?    20世纪是“美国世纪”,美国在20世纪里将自己造就为世界帝国。美国世纪之来临,固然与19世纪后期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大变化有关——世界经济的中心由西欧向北美转移,美国在19世纪末已成为头号经济强国。然而,美国世纪毕竟有比经济因素丰富得多的内涵,不能被仅仅归结为美国财富增长的必然后果。只有完成从经济大国到世界帝国的决定性转折,美国世纪才真正开始。这一过程是在大约1940年之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