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就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教育。美育,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育则是关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语文教学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发现美、表述美、鉴赏美、创造美。高山耸立,大江东去,百花争艳,欢歌笑语,鱼翔浅底,万山红遍……美不胜收的景致,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表达。可以说,语文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如果我们能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对开拓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会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该如何去进行呢?以下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 领悟作品中蕴涵的丰富多彩的美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其中孕育着无穷尽的美。从教学内容来看,天文地理、百味人生、诗文词赋无所不有。从教学形式来看,听说读写全面训练,课堂内外不拘一格,展现出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学科特色。在语文教师面前,呈现的是海阔天空、鹰翔鱼跃,是可以施展抱负和才能的广阔天地,任语文教师放开手脚,自由驰骋,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美。实际上,好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在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中被强烈吸引,从中领悟到的某种独特的情感价值和美,它凝结着作者的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因此,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思维的神经、感情的脉搏,寻求作者悟性的触发点,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思想悸动和微妙的审美感受,从而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
(一) 美读,以声传情
“美读”是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一种朗读方法,即读出作品的兴味,传达出作者的感情。根据课文题材不同而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是调动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极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能使学生和作者在心灵上很快地相感、相通和相知。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环节,用美的语言,通过诵读的形式,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完成美感教育。而且,教师的指导不能只限于范读,还应包括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的自由诵读。在课堂上,可采用学生对读、齐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水平。在诵读中,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由声入手,以声带情,在音韵美的感受中得到陶冶,走入文字的深处,品味文字所蕴涵的各种美,进入语文学习的至境。
(二) 品评,披文入情
审美感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它带有深厚的情感因素。它是一种精神的愉悦,要求“赏心悦目”,因而是人的一种高级情感活动,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活学生的感情,充分利用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沟通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情感,披文入情。教师作为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媒介,在深入钻研中心灵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没有教师动情地教,就没有学生动情地学。就教学经历而言,笔者一次次与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灵魂交流与碰撞,一次次地被感动,从鲁迅的《祝福》到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从柳永的《雨霖铃》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到沈从文的《边城》……带着感动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真切感受,向学生传递激情,叩击他们纯真的心弦。这不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对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心灵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 营造课堂良性互动的和谐美
语文学科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内容,它涉及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等。语文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情感经历去感受文章中的艺术形象,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得到不一般的美的感受,为自己的生活增添美的色彩。教师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中,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联想”等。联想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美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杜甫的不朽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长江呢?当然,想象在人们头脑中也会呈现出许多波澜壮阔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诚然,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象、联想。如《荷塘月色》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的,教师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挥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延伸美
课外活动是在课堂之外的、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育形式,它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实践美、延伸美、创造美的重要场所。它能打破单调、固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冲破时空局限及封闭式的教育模式,把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课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等有机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式有机地使学生从课堂走出来,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对学生来说,它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在活动中,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观察力得以提高,审美情趣得以陶冶,审美能力得以提高。
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语文教学课外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美,体验到乐,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趣,对学习充满兴趣。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四、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和鉴赏一篇篇佳作之后,会或朦胧或强烈地产生一种创作欲望,这是学习心理的正常反映。语文教师要努力保护它、引导它、发展它、利用它,给学生设置良好的创作环境,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捕捉写作感触点。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校园生活作深层次的思考,努力挖掘表现校园生活的团结美、严肃美、追求美、活力美,从而揭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这一含有哲理美的格言;另一方面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社会,使他们明白眼之所及、耳之所听、脑之所悟、心之所思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一句话作文训练、联想想象训练、综合整体训练等,学生的兴趣很高,每次练笔都有令人称道的好作品。读着那些美文,不能不让人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
总之,语文课本中蕴涵的美无处不在,语文课堂中的美感教育也永无止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日益完善,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也必将越来越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我们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还要科学地将美感教育引入课堂,带领学生去探寻美、感悟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那么,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该如何去进行呢?以下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 领悟作品中蕴涵的丰富多彩的美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其中孕育着无穷尽的美。从教学内容来看,天文地理、百味人生、诗文词赋无所不有。从教学形式来看,听说读写全面训练,课堂内外不拘一格,展现出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学科特色。在语文教师面前,呈现的是海阔天空、鹰翔鱼跃,是可以施展抱负和才能的广阔天地,任语文教师放开手脚,自由驰骋,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美。实际上,好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在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中被强烈吸引,从中领悟到的某种独特的情感价值和美,它凝结着作者的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因此,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思维的神经、感情的脉搏,寻求作者悟性的触发点,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思想悸动和微妙的审美感受,从而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
(一) 美读,以声传情
“美读”是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一种朗读方法,即读出作品的兴味,传达出作者的感情。根据课文题材不同而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是调动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极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能使学生和作者在心灵上很快地相感、相通和相知。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环节,用美的语言,通过诵读的形式,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完成美感教育。而且,教师的指导不能只限于范读,还应包括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的自由诵读。在课堂上,可采用学生对读、齐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水平。在诵读中,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由声入手,以声带情,在音韵美的感受中得到陶冶,走入文字的深处,品味文字所蕴涵的各种美,进入语文学习的至境。
(二) 品评,披文入情
审美感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它带有深厚的情感因素。它是一种精神的愉悦,要求“赏心悦目”,因而是人的一种高级情感活动,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活学生的感情,充分利用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沟通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情感,披文入情。教师作为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媒介,在深入钻研中心灵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没有教师动情地教,就没有学生动情地学。就教学经历而言,笔者一次次与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灵魂交流与碰撞,一次次地被感动,从鲁迅的《祝福》到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从柳永的《雨霖铃》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到沈从文的《边城》……带着感动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真切感受,向学生传递激情,叩击他们纯真的心弦。这不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对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心灵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 营造课堂良性互动的和谐美
语文学科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内容,它涉及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等。语文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情感经历去感受文章中的艺术形象,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得到不一般的美的感受,为自己的生活增添美的色彩。教师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中,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联想”等。联想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美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杜甫的不朽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长江呢?当然,想象在人们头脑中也会呈现出许多波澜壮阔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诚然,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象、联想。如《荷塘月色》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的,教师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挥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延伸美
课外活动是在课堂之外的、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育形式,它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是实践美、延伸美、创造美的重要场所。它能打破单调、固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冲破时空局限及封闭式的教育模式,把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课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等有机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式有机地使学生从课堂走出来,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对学生来说,它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在活动中,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观察力得以提高,审美情趣得以陶冶,审美能力得以提高。
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语文教学课外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美,体验到乐,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趣,对学习充满兴趣。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四、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和鉴赏一篇篇佳作之后,会或朦胧或强烈地产生一种创作欲望,这是学习心理的正常反映。语文教师要努力保护它、引导它、发展它、利用它,给学生设置良好的创作环境,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捕捉写作感触点。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校园生活作深层次的思考,努力挖掘表现校园生活的团结美、严肃美、追求美、活力美,从而揭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这一含有哲理美的格言;另一方面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社会,使他们明白眼之所及、耳之所听、脑之所悟、心之所思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一句话作文训练、联想想象训练、综合整体训练等,学生的兴趣很高,每次练笔都有令人称道的好作品。读着那些美文,不能不让人觉得是一种美的享受。
总之,语文课本中蕴涵的美无处不在,语文课堂中的美感教育也永无止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日益完善,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也必将越来越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我们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还要科学地将美感教育引入课堂,带领学生去探寻美、感悟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