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溶咖啡之战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208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乎是本能的抵抗,就在星巴克宣布Via即将于今年4月登陆中国后不久,北京一些公交车站旁的路牌上出现了一则“每日进化论”的广告,那是雀巢为自己的奶香味速溶咖啡所做的新一轮营销。自1980年代雀巢以广告语“味道好极了”启蒙中国大陆咖啡市场以来,近年来产品翻新不断,却再没为速溶咖啡进行针对性营销。
  
  Via的到来
  
  雀巢的应激行为很简单,星巴克来者不善。2009年推出速溶咖啡Via,仅用10个月便实现1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并建立4万多个销售网点。
  与价格区间最低拉到1元每包的雀巢相比,Via8至9元每包的售价已接近其10倍。占据中国速溶咖啡市场75%份额的雀巢,自然有必要防微杜渐。
  事实上,Via搅动的不仅是雀巢的稳固地位,还包括令人乐观的中国咖啡市场。据思普餐饮研究统计,中国咖啡消费量近年来保持在3万至4万吨之间,市场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增长10%至15%,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咖啡消费大国。预计到2012年,我国咖啡消费量将达到12万吨,市场零售额将达数百亿人民币。速溶咖啡则是当仁不让的明星品类。据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研究,2010年中国的速溶咖啡销售增长13%,总额达到51亿元。
  然而,偌大市场中始终没有一家企业可改变雀巢垄断的局面。如今,这一重任落到了星巴克的身上。Via未必能打破垄断态势,但以雀巢为代表的薄利多销定价、长通路分销、甚至以不断降价来普及咖啡的游戏规则必将改变,速溶咖啡等于廉价饮料的尴尬局面或许也将从此成为历史。
  
  寡头政治
  
  如果星巴克不具备突出的品牌溢价能力,Via在中国的上市或许不会引起太多关注。此前星巴克的影响力主要存在于以“体验”塑造的咖啡店文化,而Via闯人的则是陌生的速溶咖啡市场。在中国大陆,速溶咖啡的代名词是“雀巢”。
  自19世纪晚期引入以来,咖啡始终未能在中国流行。这个茶的国度对咖啡的味觉,正是以雀巢为代表的跨国公司,用20年时间培育而成。
  “刚开始的时候,雀巢在中国根本红不起来,中国根本没有喝咖啡的习惯。”北京高乐雅咖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碧华提到,雀巢在中国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便是如何让中国消费者接受酷似中药的咖啡味道。
  幸好,雀巢此前在茶文化一度甚于中国的日本有过类似经历,当时的解决办法是,靠黑白两色的高端包装开拓“礼品”市场,吸引那些向往西方消费文化的日本中产阶级。因此,进入中国,雀巢将包装换成贴近消费者的红色,同样击中高端礼品市场。
  尽管当时只有咖啡粉一种产品,且高昂的价格让不少消费者将其视为奢侈品,但雀巢以及随后进入中国的麦斯威尔,依然用挑逗味蕾的广告词成功吸引了一批爱好新奇的消费者。
  此后,这两个品牌为中国社会缔造了一段独特的咖啡进化史:馈赠佳品一提神、减压的功能性饮料——一种生活形态的代表一个人特色的显现。这个过程中,价格起到重大作用。
  以雀巢亚洲成名地日本市场为例,1963年,雀巢每包售价350日元,相当于当时日本人两小时薪水。因此,雀巢通过一系列广告宣传活动,逐步消除“贵”的印象。1965年,雀巢公司根据当年咖啡豆将大获丰收的确切情报,及时宣布将咖啡价格从350日元降至290日元,使日本市场的咖啡消费量大幅增加。普及市场的同时,更促进了雀巢咖啡的销售。
  日本的一炮走红,令雀巢咖啡很快打开亚洲市场,并成功将其模式复制到中国。降价促销期内,雀巢咖啡在中国市场的售价一度低至1元每包,微利经营、薄利多销成为了雀巢公司在华经营方针之一。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高营业额背后则是极低的利润率。据2009年统计,雀巢平均年利润仅占到营业额的1%至1.5%。
  这就是星巴克Via进入的市场:高度垄断,品牌忠诚度高,薄利多销,竞争不充分,市场不成熟。相应的难题则是,难于拓展渠道,毕竟速溶咖啡的市场运作与连锁店运营有着较大差别,而对于前者,Via并无过多经验。
  
  市场战争
  
  在咖啡这个市场上,新进入者畏惧雀巢品牌影响力及其渠道完善,多选择差异化方式进入细分市场,高端速溶咖啡市场目前竞争者品牌数量少,竞争并不激烈。高端速溶咖啡是整个行业最有潜力的细分市场,有巨大开发价值。从一个笼统的速溶咖啡市场变成一个高端的细分市场之后,咖啡商的利润自然也会增加。而比起传统产品,高端速溶咖啡的利润空间更大。
  雀巢也意识到这一点,且在2010年先于星巴克推出高端产品。市面上能喝到的鲜煮咖啡中,60%至70%的产品还不及此。相信Via也大抵如此。
  这些将目标瞄向鲜煮咖啡的高端速溶产品无法在口感上分出胜负,便将重点放在渠道上。目前,速溶咖啡的主流渠道为超市、酒店等,其中超市最为重要。雀巢公司之所以能够称雄市场,正是由于其选择了“企业一批发商一零售店”的长通路分销模式,而非短通路的直销渠道来销售产品,从而建立了庞大的销售网,使产品遍及酒店、超市、便利店,以及街头小店等,不仅造就了消费者对雀巢品牌的认知,也进一步奠定了公司薄利多销的坚实基础,令其他企业难以企及。
  相比之下,Via的渠道优势则在于星巴克的门店平台。目前,星巴克在大陆有近500家门店,按全球CEO霍华德·舒尔茨的目标,2015年将达到1500家。
  Via难以在渠道数量上挑战雀巢。截至2010年12月31日,家乐福在中国门店数量为176家,沃尔玛已达224家一这是雀巢的主力渠道,且不算其他超市及各类便利店。Via最可能的战术,仍是依靠星巴克的品牌影响力,深化渠道力量,而不是盲目提升市场份额。比如,依靠未来星巴克二三线市场的门店拓展,渗透品牌能量。
其他文献
随着“产品以消费者为核心”理念的不断深入,生活形态研究逐渐为企业所看重,从前期产品规划、产品研发、到上市前的产品测试、再到上市后的U&A评价以及市场跟踪,消费者生活形态研究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市场调研,我们局限在了解消费者现有的需求,而忽视了潜在的需求,或者由消费者来描述潜在的需求,然而由于知识面、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消费者往往对自己的潜在需求不能清晰的表达出来,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卡诺模
期刊
纵观职场,不同的职级,所对应的能力不尽相同。由印度具有46年丰富管理经验的R.戈帕拉克里希南,融合大量实践案例及职业心得所著的《成就4A经理人》一书,不失为一部体贴之作,填补了市面上关于中层领导力书籍的空白。  书中指出,优秀的经理人应具备四A特质,即成就事情的能力、亲和力、感召力以及可信度,每一种特质又可拆分出不同的职业素养,而每一种素养的养成亦需在实践、反思、改进、试错与再应用间周而复始的循环
期刊
说到谈判,很容易联想到“砍价”,也就是在买卖过程中的价格谈判。价格谈判是整个谈判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下面我来带大家一起探寻价格谈判的奥秘,学好价格谈判,你就能清晰地了解谈判布局的脉络。  每一次出色的价格谈判都有明确的目标。之前我们谈过,谈判的目标基本可分为三个层次:理想目标、中间目标、最低目标。对应价格谈判,我们需要树立一个理想的目标价位,按照这个理想目标作为整个谈判的指导方向,或者作为谈判的起点
期刊
如果你飞往旧金山的午夜航班被取消,可航空公司坚持让你重新订票,而且你和配偶又不得不分乘两个航班,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正在看电视剧《国土安全》(Homeland)的最后几分钟,可电视画面开始本月的第二十次失常,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已经穿了两个小时的检查服等待皮肤科医生给你检查,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最喜欢的美味甜点商店称,周日要等到8点才开门营业,你会怎么做呢?  如果你像全球的数百万消费者一样,那么
期刊
克拉古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俄罗斯雷德洛夫兄弟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东北,以制售香肠为生。他们的香肠风味独特,质量上乘,深受东北人民喜爱。解放初期,成为政府“特供136”;中苏合作期间,是苏联专家的指定专供食品。“克拉古斯”,俄语“大香肠”的意思,品牌一直延续至今,被评为中华老字号和沈阳老字号。  随着双汇、雨润、金锣等全国性品牌的高端压制,以大连诚信、沈阳重工为代表的
期刊
尽管,我一直在之前的文章中强调执行力问题的根源在管理者,但是,把一个团队的执行力问题完全归咎于这个团队管理者及其团队成员都是不正确的。比如,我们即将在下面展开讨论的话题。  执行要求与标准越来越高,相对薪资却越来越低  对许多厂家而言,经销商不仅充当着生意伙伴的功能,在许多时候还具备销售人员蓄水池的功能——从经销商那里吸纳销售人员进入厂家的队伍,补充自己因为人员流失或市场扩张带来的人力不足的问题。
期刊
加多宝与广药的凉茶之战引出了市场上非常热烈的讨论,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加多宝可能会最终获胜,因为它的渠道执行力非常强。也有一些人认为广药会笑到最后至少会分得很大的一部分市场,理由是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事实上,我们认为这个讨论引出了一个非常久远也非常有趣的营销问题:到底是品牌的力量更大?还是渠道的力量更大?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引申为:有多少消费者是对品牌忠贞不渝的?而又有多少消费者
期刊
你可能会认为在消费者心中,线上业务的低成本——不需要在昂贵地段拥有豪华店面、不需要高薪聘请销售人员——意味着更低的价格预期,对不对?然而,这个假设过于注重价格却忽略了价值。实际上,线上购物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7×24小时想逛就逛、坐享从任意地点购买的便捷、节省时间等等,这些优势可以使线上产品卖得比商店里更贵。  便利因素的驱动力不亚于低价  对1000名美国消费者进行的调研显示,当消费类电子产品的
期刊
2012年我们在《麦肯锡季刊》刊登了《CEO中国创新指南》 一文,该文的讨论重点是中国能否成为创新大国,还是维持快速跟进国外领先业者的模式。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当时已显得过时,因为中国的企业已投身于创新,每一天,我们都看见拥有庞大产品研发体系的国内外业者在可再生能源、消费电子、即时通讯或是移动游戏等各个领域上演着创新。  现在,我们仍然坚持这一观点。事实上,我们感到创新的步调更快了,且一股新的创新风
期刊
从80年代温州制造的家庭作坊开始,到90年代精明务实的广东人模仿借鉴洋品牌文化和视觉表现,到现在福建人央视+明星+招商+大百货/专卖店的运作模式,中国男装市场,几经起伏。但随着市场的变革,国际品牌的侵入,温州制造江河日下;广东商人精于模仿却没有品牌,最终沦落到二三线品牌的挣扎中;福建军团创新不足,更让整个男装市场纠缠在商务、时尚的概念之中,将中国男装品牌带入了整体的定位迷失。  09年初,一位中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