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1846年去拜访巴尔扎克,他准会得意洋洋地向你展示一套可供9人用的中国瓷餐具,号称,“我买这个只花了300法郎,(大)仲马却为同样的一套花了4000法郎,而它真正的價值至少应为6000法郎。”
父辈们的中国热
在巴尔扎克(1799~1850年)短暂而饱满的一生中,《中国与中国人》是其《人间喜剧》之外作品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分4次在报上连载,内容涉及中国自然景色、风土人情、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堪称专论。何以在他开足马力完成《人间喜剧》的间歇还能抽空评论中国?谁为他建构了中国的模样?且让我们来看他自己的回答:
我的童年是在中国和中国人的摇篮里度过的,摇我的是一个非常热爱这个奇特民族的亲人。因而,我从15岁起就读了杜赫德神父、格鲁贤神父的著作,后者在夏尔·诺迪埃之前任阿斯纳图书馆馆长。我也读了大部分关于中国情况的、多少有些不可靠的记述;凡是人们从书本所能了解的中国,我全都知道。
因着父辈们对“中国热”的热情,巴尔扎克自童年时代起就生活在“中国热”的氛围中,并“大言不惭”地道出其“中国通”的身份。在那位亲人,也就是巴尔扎克父亲贝尔纳-弗朗索瓦·巴尔扎克的书房里,巴尔扎克钻进中国书堆中,有插图的,没插图的,不加选择埋头翻阅。巴尔扎克发现,父亲收藏远优于馆藏,其中包括大量耶稣会传教士描绘中国的典籍,如1735年在巴黎出版,由杜赫德编撰的《中华帝国全志》、罗希耶神父编纂的7卷《中华闻录》、马尔尚·德·波蒙的《中国史花絮》《中国圣贤言行录》《中国美德与孝道》《中国政体、宗教、风俗习惯、科学、艺术、青年教育及贸易》和格鲁贤编著的《中国通史》等,都是难得的稀世善本。
癖好收藏中国古董
巴尔扎克出生时,“中国热”未彻底冷却,父亲的藏书和家中的装饰让他置身东方国度的氛围中,他收藏中国古董和工艺品的癖好贯穿一生,就在他去世前几个月,还忙着布置自己和韩斯卡夫人的婚房,使楼梯上任何空的地方都填上孔雀石的盆子和中国瓷瓶。涉猎书籍有限,巴尔扎克对中国了解谈不上全面,但他能像个行家一样把中国人制作茶叶的工序、与茶叶贸易相关人群罗列出来,也能借大卫·赛夏(巴尔扎克作品《幻灭》里的青年发明家)之口赞扬中国造纸,但在探讨中国造纸原料上不够专业。
巴尔扎克多次计划生产一种质量又好、成本又低的纸,对中国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关注。用大卫·赛夏的话来说,“由于原料关系,中国纸一开始就胜过我们的纸。中国纸又薄又细洁,比我们的好多了,而且这些可贵的特点并不减少纸的韧性;不管怎么薄,还是不透明的。”可是,中国造纸用的原料是什么?人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是楮,有人认为是丝,“据格鲁贤神父的意见,中国纸的原料既不是楮,也不是丝,而是用捣碎的竹子纤维做的纸浆。”大卫·赛夏说格鲁贤藏着一部讲述造纸技术的中国书,附有不少图解,说明全部制造过程。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 李崇寒/文)
父辈们的中国热
在巴尔扎克(1799~1850年)短暂而饱满的一生中,《中国与中国人》是其《人间喜剧》之外作品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分4次在报上连载,内容涉及中国自然景色、风土人情、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堪称专论。何以在他开足马力完成《人间喜剧》的间歇还能抽空评论中国?谁为他建构了中国的模样?且让我们来看他自己的回答:
我的童年是在中国和中国人的摇篮里度过的,摇我的是一个非常热爱这个奇特民族的亲人。因而,我从15岁起就读了杜赫德神父、格鲁贤神父的著作,后者在夏尔·诺迪埃之前任阿斯纳图书馆馆长。我也读了大部分关于中国情况的、多少有些不可靠的记述;凡是人们从书本所能了解的中国,我全都知道。
因着父辈们对“中国热”的热情,巴尔扎克自童年时代起就生活在“中国热”的氛围中,并“大言不惭”地道出其“中国通”的身份。在那位亲人,也就是巴尔扎克父亲贝尔纳-弗朗索瓦·巴尔扎克的书房里,巴尔扎克钻进中国书堆中,有插图的,没插图的,不加选择埋头翻阅。巴尔扎克发现,父亲收藏远优于馆藏,其中包括大量耶稣会传教士描绘中国的典籍,如1735年在巴黎出版,由杜赫德编撰的《中华帝国全志》、罗希耶神父编纂的7卷《中华闻录》、马尔尚·德·波蒙的《中国史花絮》《中国圣贤言行录》《中国美德与孝道》《中国政体、宗教、风俗习惯、科学、艺术、青年教育及贸易》和格鲁贤编著的《中国通史》等,都是难得的稀世善本。
癖好收藏中国古董
巴尔扎克出生时,“中国热”未彻底冷却,父亲的藏书和家中的装饰让他置身东方国度的氛围中,他收藏中国古董和工艺品的癖好贯穿一生,就在他去世前几个月,还忙着布置自己和韩斯卡夫人的婚房,使楼梯上任何空的地方都填上孔雀石的盆子和中国瓷瓶。涉猎书籍有限,巴尔扎克对中国了解谈不上全面,但他能像个行家一样把中国人制作茶叶的工序、与茶叶贸易相关人群罗列出来,也能借大卫·赛夏(巴尔扎克作品《幻灭》里的青年发明家)之口赞扬中国造纸,但在探讨中国造纸原料上不够专业。
巴尔扎克多次计划生产一种质量又好、成本又低的纸,对中国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关注。用大卫·赛夏的话来说,“由于原料关系,中国纸一开始就胜过我们的纸。中国纸又薄又细洁,比我们的好多了,而且这些可贵的特点并不减少纸的韧性;不管怎么薄,还是不透明的。”可是,中国造纸用的原料是什么?人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是楮,有人认为是丝,“据格鲁贤神父的意见,中国纸的原料既不是楮,也不是丝,而是用捣碎的竹子纤维做的纸浆。”大卫·赛夏说格鲁贤藏着一部讲述造纸技术的中国书,附有不少图解,说明全部制造过程。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 李崇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