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的青春岁月

来源 :伊犁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oy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初,我们北京政法学院66届50多名毕业生从北京出发,到新疆乌鲁木齐。大家唱起“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嘹亮的歌声,欢乐载满车厢。但是越往西走,满眼是沙漠,不见人烟。同学们的心情一下子沉静下来。我望着戈壁大漠,古道西风,突然想起王之焕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经过四天四夜,火车终于到了乌鲁木齐。按照分配方案,我们四名同学分到了塔城。又坐了三天汽车,到了塔城公安处。三名同学分到了沙湾、乌苏县公安局,我留到了地区公安处。第二天,公安处的领导向我介绍了有关情况。塔城是一个边境小镇,离苏联最近处仅为8公里,是地区所在地。由于文革的原因,没有开展正常工作,每天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背“老三篇”,学习文件,开批斗会。有一天,领导跟我讲,中央文件规定,凡是大学生,一律要求下去接受工人阶级或贫下中农再教育,我被分配到铁厂沟煤矿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
  第二天,我带着行李,坐大卡车来到了铁厂沟煤矿。这个煤矿是离塔城几百公里的小煤矿。一片沙漠,没有树也没有草,鸟儿也不飞。据老工人讲,春秋是多风的季节,风把黄沙刮起来,使人睁不开眼睛。冬天,大风裹着大雪,漫天飞舞。煤矿四周有百来户人家,有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工人大多数是内地到新疆找工作的农民、工人(当地统称盲流)。我们接受再教育的十几名学生,有男有女,有北京的、河北的、辽宁的、乌鲁木齐的、西安的,我们组织了一个知青小组。我和岳俊发、苏志朴、杜海祥等人成了好朋友。
  同学们来了以后,煤矿开了个欢迎会,会上贴出了一条大标语,很刺眼:“知识分子臭老九,老老实实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不许乱说乱动”。但是标语归标语,工人们却很热情,介绍矿上的情况。第二天,我们下矿井挖煤。这个井是竖井,井深二百多米,工人上下班全靠爬上爬下。我们学生的任务是:女同学装车,男同学拉车(两个轮子的架子车),一次来回二百多米路程,一辆车装有一百多公斤的煤。一天拉三四十趟。尽管当年年轻力壮,又经过了“四清”下乡的考验,但是劳动强度实在太大,很不适应,一天下来,浑身酸疼,连爬上井的力气都没有,我们自嘲说,确实要好好接受再教育。
  时间长了,我们跟工人们慢慢熟悉了,说话多了,工人们也热心地教我们如何干活,我们跟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很快打成一片。有一次煤层塌方,幸好我们几个学生在工人的掩护下,转移到安全的巷道里,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这使我们想到,当个煤矿工人真不易啊,拿生命创造了价值,煤矿工人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们坚持每天出工,从不请假,得到工人们的好评。
  一到冬天,下着鹅毛大雪,刮着大风,看不到一米远的地方。工人们帮我们拴好绳子,拉着绳子一个紧跟着一个前进,不然就有迷失方向的危险。有时一早打开门时,大雪堆得跟门一样高,就挖洞出去干活。矿上没有澡堂,下班后满脸黑呼呼的,回宿舍脱光衣服端脸盆洗洗就得了。矿上也没有厕所,冬天冷,夏天蚊子咬。在大沙漠里,生活艰苦可想而知。在煤矿几年的生活,既锻炼了身体,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煤矿,每年过年过节,工人们对待我们像亲人一样,拉着我们到家里作客。还有一件事,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1970年1月,我准备结婚,当时要到塔城地区革委会登记,没有车,矿上两位老工人带着我,央告司机,好说歹说坐上外单位拉煤的车到塔城,顺利地开了结婚证明信。我带着老工人的深情厚谊和美好祝福,踏上了回家的征途。
  回到矿上不久,我们公安处军管会主任到煤矿拉煤,无意中碰到了我,说咱们正缺人呢,你还呆在这儿干啥,让我赶快回去上班。于是我与公安处联系后,回到公安处上班了。
  我回到了塔城,环视四周,远处的雪山银装素裹,近处的草地一望无边。绕着整个小城,有一条不宽不深的小河,清澈见底,是雪山流下的雪水,很干净,家家户户用它做饭、洗衣服,活脱脱是一个地处西北边陲的江南小镇。
  我到公安处上班后,先在办公室搞文秘,后来调刑侦科工作。塔城是一个敌情和社情特别复杂的地区,斗争形势严峻,我多次参加了审讯特务工作。另外,案件也随时有发生,深更半夜,突然响起铃声,我们就爬起来骑着马执行任务。这样的公安工作,对人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有时,我跟处、科领导,或坐车,或骑马,或走路,从阿拉山口沿着边境线巡逻行程好几百公里。边界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架起了铁丝网,两边用拖拉机开了一片大约50米宽的松土带,有没有越境者一目了然。平时,老同志上课,讲解刑事侦察案例,并带着我们出现场,分析案情,指导我们收集指纹、脚印等。许多内容是我们在学校里书本上学不到的。看来光有书本知识那是不行的,还得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学到真本领。实践出真知,这是我参加工作中的一个深刻体会。
  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既有紧张严肃的一面,也有轻松愉快的一面。我们十几个年轻的干警和大学毕业生,经常到草原训练骑马。我一开始不会骑马,经过刻苦学习,总算有了收获。那天我们十几个小伙子在广袤的草原上骑马比赛,我骑在前面,后面有人说,不好了,有人摔下来了。原来前面有个大沟,一个干警不小心摔下来,脑袋碰着大石头,幸好,没有大事。回单位的路上,我们唱着歌,欢歌笑语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没有任务时,晚上我们几个年轻人一块到塔城地区唯一的电影院看电影,放映的都是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百看不厌,还经常学唱几句,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
  当时,我是单身汉,又是外地来的,单位领导和干警都热情地照顾我的生活。每到星期天,食堂不开伙,干警们主动地挨个叫我吃饭,尝遍了塔城各民族饭菜。我后来跟老婆说,塔城的饭菜味道好极了,至今想起来,我还念念不忘。那纯真的年代里,友谊也是真诚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2年夏天,我老婆带着一岁多的儿子来塔城探亲,干警们十分关心,送这送那,问寒问暖,我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在回去的时候,机关唯一一辆吉普车一直送我们到乌鲁木齐火车站。
  每年夏天,我都买一百多公斤大西瓜,几分钱一公斤,放在床底下,可以一直吃到冬天。塔城的夏天确实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冬天五块钱买一只羊,卖了羊皮、羊肠,肉白吃。干警帮我宰好了挂在机关院子里,生活实在是“亚克西”。我们下去调查敌情和社情时,少数民族群众对我们热情招待,宰一只羊,在毡房里,大家围在一起,吃着手抓肉,喝着马奶子,民族团结气氛浓浓的。有年冬天,我们到克拉玛依办案,塔城到克拉玛依有几百公里,我们坐在大卡车上面,气温零下40度,穿着羊皮大衣、毡筒,几个人躺在一块儿,还是冷得直哆嗦,但是我们坚持下来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吸取养分,在公安战线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在激情燃烧的日子里,深深刻上了塔城的印記。
  二十五年后,我又去了塔城,旧貌换新颜。呈现在我面前的一排排高楼大厦,一条条宽广的柏油马路,一座座富于民族特色的建筑,富丽堂皇。环绕城市的那条小河,河水依然在流淌着,拍打着欢快的乐章,似乎在说:远方的客人你回来了。在通往公安处的路上,一排排白杨树高大挺拔,田野里向日葵一望无际,形成金黄色的海洋,微风吹来,似向我点头致意。公安处的同志们、铁厂沟的老工人、接受再教育的同学们更是热情相拥,深情地诉说着当年美好的青春岁月。
其他文献
河西汉简资料中屡见“广汉”人名和“广汉”地名,和以“广汉”为名的军事机构名号。“广汉”可以理解为体现当时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特殊符号。而河西边塞出土以“广汉”指示蜀地纺织业产品“广汉八稯布”的简文,是丝绸之路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敦煌马圈湾汉简可见出现“驱驴士”“之蜀”字样的简文:“官属数十人持校尉印绂三十驴五百匹驱驴士五十人之蜀名曰劳庸部校以下城中莫敢道外事次孙不知将”。每位“驱驴士”“驱驴”十
期刊
乡 愁   一树婆娑  在朦胧欲醉的眼里  听清风吟咏  春色  低沉的轮辙渐行渐远  落雨时  留下一抹寂寥的淡香  對异乡明月  细数沉沉夜空  也许远涉的日子  左手是爱  右手是情  而肆意出卖的热情  梦里梦外  诉说一生一世  飞鸟遗落的羽毛   遗失在春风里  却留不住那个温暖的冬季  抚摩千万遍的石栏  不见弯月下望归的游子  吟咏佳句  雾起时,滔滔流水  带不去明月淡淡的哀愁 
期刊
我在奎屯工作过八年,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在我的印象中,那里冬季漫长,夏季炎热,春秋两季短的可以忽略不计。常常是热着热着,就到了夏天;冷着冷着,就到了冬天。我曾把对奎屯的印象说给伊犁的许多朋友,他们也都认同。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金色的季节,也是秋高气爽,景色宜人的季节。“秋水共长天一色”“秋阳温馨、秋风和煦”“秋色怡人”“秋雨绵绵”等等描写秋天的句子多得数不胜数。但这些描述对于奎屯似乎都不适宜
期刊
盐之语  万物之声,皆为生命的颤动。  海盐,白色的语言,用颗粒的脚步行走。  深处即远方。  云影、月光和雪色,结伴万里水路。几千年的渊底,朗诵盐田素雅的一袭袈裟还俗。  盐田埂围栏海的道场,祷告隐于涛声。  一浪,一跪拜;一漪,一匍匐。  顶礼膜拜的波峰,磕头朝圣。白色的低吟浅唱,饮碧蓝的水域润喉,在昂头与俯首间,聽生命一次次被撞碎的壮烈。  生死轮回。一条沟渠,从大海到盐田。大地一畦,仰卧擎
期刊
2017年2月15日-18日,北京  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一带一路之捷克年活动开幕式  2017年3月22日-25日,成都  捷克公司参加第96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2017年4月-5月,成都  2017捷克水晶闪亮成都  2017年4月27日-29日,北京  捷克公司參加2017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 (CIENPI)  2017年5月14日-16日,北京  捷克高层访问参加“一带一路”国际
期刊
阿克塔斯之夜   夕阳从山尖滚落  月牙儿  在这宁静的夏夜又一次  席卷草原  斑斓的花色  更加诱人  牧歌竟如此悦耳  是风儿在向松林倾诉  还是山泉在跟风儿低和?  那月色中的骏马  打着盹儿  白日里温婉甜美的牧羊姑娘  燃起了灯火  阿克塔斯的夜啊  我就这样醉了  醉在你马奶酒浇透的静谧中  阿克塔斯的夜啊  我就这样睡了  睡在你挂满星星的毡房里  草原石人   亲爱的人啊  你已
期刊
含羞的郁金香  躲在镜框的边角  忍着细风撕扯的阵痛  一晃一晃地  似乎要想挣脱  花瓣的裹挟  用尽浑身力气  将血充盈  每一个能够通达的  毛孔  难道  仅仅就是为了表达那  一刹那的娇羞  穿越时光的梦境  梦里突发的悲悯  穿过时光隧道  浸湿了  暮春的花蕊  在进退两难的境遇里  倾诉着  前世那个  经久传唱的故事  花,可以瞬间飘离  对树的依偎  而树,无论如何  也不能舍
期刊
骆驼蓬  我们已踏上归途  像往日一样满足,盘算着  下一次的出行。短暂的沉默  我的目光投向车窗外  荒野浩大,雨就要落下来  天低,地平。亘古的神秘  平铺过来。我们走向那儿  顺应魔力的牵引。当盛开的  骆驼蓬,像星火点燃荒原  我们的人类之心再次臣服  此刻,荒原属于骆驼蓬,  白色的繁花属于种子  我们一无所有,又拥有  整个世界。我们从天地间走出  像人类的第一支,走入历史  接骨木 
期刊
1  月光披覆的事物,桥是一个典型  像是一个狠狠的吻,在脖颈那里  然后纵深入血骨,抵达全然的灵魂  于是被月光充满的桥,青苔才来  而被月光披覆的女人,她选择“落下”  在人众的背后,远远地,从不跟上来  她看起来迟疑,忧伤,手心向里  有一年夏天在特克斯大桥,月亮  恰好圆满,但河水的声音  听起来冰冷,桥的栏杆和脚底的花纹  黑魆魆的次生林和未知的小兽  她走在午夜一点的人生路上  前面的
期刊
夜色轻柔  伊犁河水闪着波光  忙碌的可克达拉  陶醉在都塔尔的弹拨中  琴声一滴  醉翻了那拉提大草原  过于兴奋的小伙子  也许是累了  姑娘的悄然走近  都没能惊醒他  他会梦见月夜里的天空  那里有他认识的星星  他会梦见歌声里的草原  那里有他爱着的姑娘  轻些啊,轻些  不要惊醒了他的梦  也不要惊跑了  向他靠近的姑娘  草原之夜  爱,不需要刨根问底  琴声铺成了一片草原  还有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