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家长批评孩子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批评的方法,还往往受到一些心理效应的制约,巧妙地借用这些心理效应,有效地对孩子实施批评,家长会收到意外的惊喜。
巧用“椰壳效应”,让批评变得甘甜
一位朋友的儿子不愿意吃饭,于是他把一个椰壳锯开,用它盛饭,结果儿子吃得津津有味。“椰壳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把批评包装一下,给它裹上一层糖衣,让批评变得甘甜,教育效果会更好。
五岁的欣欣偷偷拿了妈妈夹在书中的一张10元钞票,妈妈知道后很生气,但却没有找女儿兴师问罪,而是按原样将钱放进女儿的文具盒中。晚上,女儿做完作业后,这位聪明的妈妈为女儿递上一杯热腾腾的牛奶,亲切地给女儿讲了一个孩子怎样从小偷小摸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故事讲完了,这位妈妈只字未提10元钱的事,给女儿盖好被子,道了声晚安就离开了。第二天清早,母亲发现餐桌上压着一张10元钞票,旁边还写着一张纸条:“妈妈,我爱你。”
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简单粗暴的批评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让甜甜的批评诱导孩子,就能将孩子“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情合理的因素,给孩子以自我反省的机会、自我修正的时间。
巧用“禁果效应”,学会反弹琵琶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夏娃因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去偷吃,后来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而产生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
6岁的天天总喜欢在自家的院子里踢足球,妈妈在多次警告无效后,对正在踢球的天天威胁道:“如果你把球踢到窗户上,我就揍你一顿。”不一会,“哗啦”一声,窗户玻璃碎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威胁,只能诱发孩子的挑战性,结果孩子以反抗家长意志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并不是胆小鬼。
“禁果效应”告诉我们:如果对禁止的事情掖着“捉迷藏“,孩子往往会寻根问底闯禁区,探个究竟试试看。因而我们在批评教育孩子时,不宜硬性禁止,而应该注重引导。首先是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孩子的吸引力。其次是要把孩子不喜欢而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巧用“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赏识老爸”周弘说:家长应该用一种“花苞心态”去教育孩子,学会赏识孩子,善待他的缺点,孩子一定会像花苞一样开花结果。因而,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
5岁的笑笑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就懂事地过去帮着妈妈择菜。结果,她把残根败叶弄得满地都是。妈妈见孩子这样帮“倒忙”,气不打一处来,便明褒暗贬地对孩子说:“你可真能干,我们家都快成菜市场了。”妈妈对女儿冷嘲热讽的话,打击了孩子尝试的积极性,笑笑从此不再帮妈妈择菜。
4岁的楠楠淘气地将妈妈刚洗完的衣服放进水池里了,妈妈没有生气,惊喜地对女儿说:“宝贝,你真的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让妈妈教你洗衣服好吗?”结果,女儿兴致勃勃地学会了洗手帕,后来又学会了洗衣服。
在批评中,父母多给孩子一点欣赏,就等于多给孩子一阵春风,一场雨露,就会使孩子脆弱的心灵产生强大的动力,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
巧用“爱抚效应”,激发孩子情感
菲菲病了,第一次去医院看病时,是妈妈带着她去的。看到针头菲菲就吓哭了,妈妈说:“孩子,不要怕,你只要趴在妈妈的怀里,紧紧地抱着妈妈就不痛了。”妈妈边说边温柔慈爱地抚摸着女儿的头和背。果然,菲菲觉得那一针比想象中的痛减轻了许多。
菲菲第二次去打针是爸爸带她去的。爸爸带她进了注射室,菲菲想让爸爸抱,爸爸严厉地说:
“这么大的人了,打个针还用大人抱?去!自己趴到椅子上去!”结果,菲菲还没打针,就“痛”得流出了眼泪。同样是打针,菲菲趴在妈妈的怀里,享受着妈妈温情的语言和爱抚,就觉得不怎么痛,而趴到椅子上接受打针,菲菲就痛得受不了。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爱抚产生的感觉,可以使人的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情绪,增加自信,甚至还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功能。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爱抚,而应增加身体接触,经常用言语、动作、表情和姿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
巧用“幽默效应”,巧妙化庄为谐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大都严肃多于宽容,其实,风趣幽默的教育更能触动孩子活泼的天性,它不仅能使孩子免去在大人面前的拘谨,还能使其在轻松的笑声中受到刻骨铭心的启迪,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迹。
4岁的龙龙痴迷于武侠电视剧,天天冲冲杀杀的,他的爸爸很是担心。一次龙龙在商场里看中了一支新式玩具步枪,缠着要买,而家中的武器玩具早就堆积如山了。爸爸说:“儿子,你的军费开支也太大了,现在是和平时期,咱们裁减点军费如何?”儿子扑哧一声笑了,从此,再也没有要父亲买过武器玩具。
在批评孩子时,家长如果经常能想到“寓批于乐”,再顽皮、再固执的孩子也会转变的。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批评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所以,我们不妨巧用幽默化庄为谐,让批评变得平和亲切,容易接受。
巧用“椰壳效应”,让批评变得甘甜
一位朋友的儿子不愿意吃饭,于是他把一个椰壳锯开,用它盛饭,结果儿子吃得津津有味。“椰壳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把批评包装一下,给它裹上一层糖衣,让批评变得甘甜,教育效果会更好。
五岁的欣欣偷偷拿了妈妈夹在书中的一张10元钞票,妈妈知道后很生气,但却没有找女儿兴师问罪,而是按原样将钱放进女儿的文具盒中。晚上,女儿做完作业后,这位聪明的妈妈为女儿递上一杯热腾腾的牛奶,亲切地给女儿讲了一个孩子怎样从小偷小摸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故事讲完了,这位妈妈只字未提10元钱的事,给女儿盖好被子,道了声晚安就离开了。第二天清早,母亲发现餐桌上压着一张10元钞票,旁边还写着一张纸条:“妈妈,我爱你。”
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简单粗暴的批评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让甜甜的批评诱导孩子,就能将孩子“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情合理的因素,给孩子以自我反省的机会、自我修正的时间。
巧用“禁果效应”,学会反弹琵琶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夏娃因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去偷吃,后来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而产生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
6岁的天天总喜欢在自家的院子里踢足球,妈妈在多次警告无效后,对正在踢球的天天威胁道:“如果你把球踢到窗户上,我就揍你一顿。”不一会,“哗啦”一声,窗户玻璃碎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威胁,只能诱发孩子的挑战性,结果孩子以反抗家长意志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并不是胆小鬼。
“禁果效应”告诉我们:如果对禁止的事情掖着“捉迷藏“,孩子往往会寻根问底闯禁区,探个究竟试试看。因而我们在批评教育孩子时,不宜硬性禁止,而应该注重引导。首先是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孩子的吸引力。其次是要把孩子不喜欢而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巧用“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赏识老爸”周弘说:家长应该用一种“花苞心态”去教育孩子,学会赏识孩子,善待他的缺点,孩子一定会像花苞一样开花结果。因而,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
5岁的笑笑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就懂事地过去帮着妈妈择菜。结果,她把残根败叶弄得满地都是。妈妈见孩子这样帮“倒忙”,气不打一处来,便明褒暗贬地对孩子说:“你可真能干,我们家都快成菜市场了。”妈妈对女儿冷嘲热讽的话,打击了孩子尝试的积极性,笑笑从此不再帮妈妈择菜。
4岁的楠楠淘气地将妈妈刚洗完的衣服放进水池里了,妈妈没有生气,惊喜地对女儿说:“宝贝,你真的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让妈妈教你洗衣服好吗?”结果,女儿兴致勃勃地学会了洗手帕,后来又学会了洗衣服。
在批评中,父母多给孩子一点欣赏,就等于多给孩子一阵春风,一场雨露,就会使孩子脆弱的心灵产生强大的动力,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
巧用“爱抚效应”,激发孩子情感
菲菲病了,第一次去医院看病时,是妈妈带着她去的。看到针头菲菲就吓哭了,妈妈说:“孩子,不要怕,你只要趴在妈妈的怀里,紧紧地抱着妈妈就不痛了。”妈妈边说边温柔慈爱地抚摸着女儿的头和背。果然,菲菲觉得那一针比想象中的痛减轻了许多。
菲菲第二次去打针是爸爸带她去的。爸爸带她进了注射室,菲菲想让爸爸抱,爸爸严厉地说:
“这么大的人了,打个针还用大人抱?去!自己趴到椅子上去!”结果,菲菲还没打针,就“痛”得流出了眼泪。同样是打针,菲菲趴在妈妈的怀里,享受着妈妈温情的语言和爱抚,就觉得不怎么痛,而趴到椅子上接受打针,菲菲就痛得受不了。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爱抚产生的感觉,可以使人的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情绪,增加自信,甚至还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功能。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爱抚,而应增加身体接触,经常用言语、动作、表情和姿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
巧用“幽默效应”,巧妙化庄为谐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大都严肃多于宽容,其实,风趣幽默的教育更能触动孩子活泼的天性,它不仅能使孩子免去在大人面前的拘谨,还能使其在轻松的笑声中受到刻骨铭心的启迪,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迹。
4岁的龙龙痴迷于武侠电视剧,天天冲冲杀杀的,他的爸爸很是担心。一次龙龙在商场里看中了一支新式玩具步枪,缠着要买,而家中的武器玩具早就堆积如山了。爸爸说:“儿子,你的军费开支也太大了,现在是和平时期,咱们裁减点军费如何?”儿子扑哧一声笑了,从此,再也没有要父亲买过武器玩具。
在批评孩子时,家长如果经常能想到“寓批于乐”,再顽皮、再固执的孩子也会转变的。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批评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所以,我们不妨巧用幽默化庄为谐,让批评变得平和亲切,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