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优秀变成一种习惯,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
总不停止学习、探索的脚步,这就是孙祁祥。
可以用太多的“身份”来介绍孙祁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百余年来的首位女院长,国际保险学界最高奖的首位女性获奖者,中国保险学界的标志性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北京市师德榜样,网络阅读量达3亿人次的北大开学典礼致辞《珍惜》的作者……
然而,走近孙祁祥,你才会发现,上面这些“身份”并不能完全概括她。优雅、睿智、坦荡、坚守、勇于挑战、追求极致……是另一个即使没有任何“头衔”笼罩也同样魅力四射的孙祁祥。
作为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祁祥绝对是学生眼中的偶像。而作为中国保险研究领军人物,她更是学界和业界的知名面孔。
2017年“十九大”会议期间,孙祁祥带队去雄安调研,因为忘带身份证,当地政府特地为她开了“受邀考察,请予放行”的证明。结果,高速公路检查站的特警看到介绍信和孙祁祥以后,惊喜地说:“您是北大开学典礼上那位演讲的女教授吗?下次请您一定给我签个名。”
特警所指的演讲就是孙祁祥2017年在北大开学典礼上名为《珍惜》的演讲。该演讲上传到网络后,点击量超过3亿人次,成为各大平台争相置顶的热门视频。
一段开学典礼上的演讲,缘何刷屏?
“许多人都在说珍惜,但像我们这样一些经历过上山下乡、经历过改革开放全过程的人说出来,意义可能不大一樣,所以可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孙祁祥说。
1992年,孙祁祥以“北大首届研究生学术十佳”的身份博士毕业,师兄们对她说,“师妹从政就是撒切尔夫人,做学问就是罗宾逊夫人(英国的一位很有成就的女经济学家),从商就是百万富翁(1990年代初百万富翁就是中国的顶级富人)。”“当然他们是开玩笑,意思是我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我的回答是,‘谢谢你们这么看重我,但我的内心告诉我,我想做一名老师。’所以我在《珍惜》的演讲中说‘请珍惜你内心的渴望’。”
正是因为珍惜内心的渴望,1995年孙祁祥赴美进修归来后,有猎头公司给她开出了30万的年薪,但孙祁祥却平静地婉拒了,仍然选择当一名月薪只有四百多元的老师。
一位杰出学者的思考,一位成功女性的感悟,一位老师的真心分享,凝结成这段简练优美的刷屏演讲:“珍惜当下,珍惜他人,珍惜自己,特别是自己的健康,珍惜内心的渴望,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个经典的演讲不仅打动了北大开学典礼现场的八千多名学子,而且让无数国人感动并引发思考。
对此,孙祁祥感到很欣慰,她说:“自己的一些人生体会和感悟能够对他人有所启迪和教益,这是一件让人很开心的事情。”
演讲以超高点击率刷屏,不过是孙祁祥奔涌人生里的一朵浪花,这位取得诸多卓越成就的女性,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实在是有太多的闪光之处。
很多媒体都提到过这段往事:1980年代中期,留在兰州大学任教的孙祁祥,很快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她的论文《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国家所有制形式》以加“编者按”的形式发表在《金融时报》的头版,引起很大反响。之后,她被邀请参加一次高级别的研讨会,认识了北大著名的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萧教授鼓励她报考自己的博士生,一年后,原本并无读博计划的孙祁祥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
如果说和萧教授的相识是偶然,那么,它需要两个前提:第一,被关注;第二,足够优秀。
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上世纪90年代初,央视《经济专家论坛》邀请孙祁祥以专家身份接受访谈,没想到做完节目后就被制片人盛情相邀当特约主持人。
这个节目需要一个既有高学历又懂专业,且外形条件还要好的女主持人。栏目组之前在《中国电视报》上刊登招聘广告,两个月也没有找到合适人选。孙祁祥一来,所有人眼睛都亮了:就是她!
就这样,孙祁祥主持央视《经济专家论坛》节目近一年的时间,直到1994年出国学习。
2000年,她受邀去哈佛大学,缘起也颇为传奇。孙祁祥说:“那天上午开完会以后,午餐时,我跟马丁·费尔德斯坦教授恰好坐在一起,我们聊了一些问题以后,他说我英文很好,问我之前是否来过美国,我说来过。他说去哪了,我回答印第安纳大学商学院。他又问我为什么选择了印大商学院,我说因为当时资助项目的公司在印第安纳州,如果当时那个公司在波士顿,没准我就去哈佛了。于是他说他可以邀请我。”
就这样,一场看似“漫不经心”的闲聊,开启了孙祁祥的哈佛之旅。她以访问教授的身份在哈佛大学经济系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做了一年的访学,而邀请他的马丁·费尔德斯坦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经济学教授,曾做过美国里根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席、全美经济学会的会长。
孙祁祥谦虚地说自己很幸运,但谁都知道,机会绝不会垂青没有准备的人,也不会降临到实力欠缺的人身上。
不止一位学生表达过这样的敬佩:“孙老师,我们觉得您特别有规划,人生设计得特别好。”
孙祁祥说,“这是因为学生们还是不了解我。实际上我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很多事情的发生,其实都是被动的。”
孙祁祥字典里的“随遇而安”,其实用另一俗话来定义更准确:是金子,总会发光。
拥有多重身份的孙祁祥,有太多值得书写的故事,她无论面对多大诱惑,所坚持的原则始终是不变的:听从内心的召唤,珍惜内心的渴望。
“吾道一以贯之”,这句孔子对曾参说的话,用在孙祁祥身上真是恰如其分。 一位曾经采访过孙祁祥的记者说:“我太佩服孙老师了,她一生中遇到那么多足以让一个人改变人生轨迹的机会,但她每次都能够那么淡定、从容地坚持自己的选择。”
本科毕业时,成绩名列前茅的孙祁祥有两个选择:一是留校读研;二是去中共中央办公厅当秘书。后者意味着什么,答案似乎很清晰。然而,孙祁祥却因为特别朴实的原因,选择了第一条。“先生比我高两级,那时我们已经确定了恋爱关系,而因为他已经留校了,所以我决定考研,这样就可以跟他在一起了。”
放弃去北京、去中办工作的机会而留在兰大,有同学跺着脚冲她嚷:“你这是脑子进水了吧。”
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孙祁祥说,“没什么纠结,我只不过是始终坚守内心的渴望。”
做一名老师,做一名好老师,是父亲对她的期望。
孙祁祥说:“考大学选经济学专业、毕业选择当老师,都是父亲的建议,但我必须说,我特别感谢父亲。”
从青年教师,到北大保险学专业主任,再到北大经济学院百年历史上的首位女性院长,孙祁祥说,无论头衔有什么样的变化,她的内心始终认定自己的职业是老师。
一版再版,被国内数十所高校选作指定教材、荣获了无数奖项的《保险学》,足以让学界和业界记住孙祁祥的名字。而回忆这本书的写作过程时,孙祁祥用了“殚精竭虑”四个字。
“1993年学院成立保险学专业,1994年把我派到美国学习,快要回国的时候,我的一位美国老朋友对我说,‘祁祥,我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你写的保险学。’”
这句话触动了孙祁祥,也给了她动力。“既然我要从事这个专业,我就应当写一本教科书。”
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她近乎疯狂地投入到这本教材的写作中,没有白天黑夜。
1996年《保险学》问世,孙祁祥至今还记得第一个评价来自中国财经大学的李继熊教授。她说:“李老师对我说,这本教材深入浅出,写得很不错。李继熊老师教了一辈子保险学,是保险学界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他的抬爱,让我很受鼓舞并且特别开心。”不久,《保险学》作为国家教育部的推荐教材,被国内数十所高校采用,再之后,一版再版,获奖无数,读者好评如潮。
“我觉得,这就是做事认真的结果。我的原则是,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我做事不是冲着荣誉去的,但如果有了荣誉,我会将之看成上天对我格外的眷顾。而这个眷顾又会促使我以后努力做得更好。”孙祁祥说。
最能够佐证孙祁祥这段话的例子,莫过于她获得约翰·毕克利创始人奖(John S. Bickley Founder's Award)的经历。这是国际保险界的最高奖,从上世纪70年代初设奖以来,每年全球只有一位获奖人,孙祁祥是中国大陆的首位获奖者,也是有史以来唯一的女性获奖者。“从2000年开始,我每年都参加国际保险学界的年会,我知道这个奖项的份量,所以,当2013年11月份第一次收到获奖通知的信件时,我根本不相信,还认为是谁在开玩笑。一个多月后,我看到了国际保险学界在纽约的新闻发布会的消息以后,才知道这是真的。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是,真不可思议,我怎么能获得这个奖!”
2014年7月,国际保险学会在英国伦敦隆重召开了第50届年会,约翰·毕克利的女儿专程从美国飞到伦敦,为孙祁祥颁发這份以她父亲名字命名的大奖。面对来自全球的五百多名公司高管、著名学者和各界名流,孙祁祥用流利的英文发表了即兴演讲,赢得了数次掌声。之后,她被邀请参加查尔斯王子出席的一个小型座谈会。在二十多位参会者当中,她是唯一的一位亚洲人。
在北大经济学院会客区的一面墙上,悬挂着建院以来各时期学院掌门人的大幅照片,在长达106年的历史长河中,孙祁祥是唯一的一位女性。
但孙祁祥却并不喜欢人们总拿性别说事。她说:“我虽然经常受邀就一些女性话题发表演讲,并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但实际上,我并不喜欢被限制在女性话题中。”
孙祁祥的父亲是一位1938年参加革命的抗战老兵,她有两位兄长,虽然她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又是老小,却从未被父母特殊照顾,这也养成了她独立平等的个性。“‘因为是女孩,所以就应该得到额外照顾’,我非常讨厌这种想法和做法。我经常对我的学生,特别是对女生说,不要养成抱怨的习惯,不要抱怨命运不公、抱怨环境不好,而要经常反躬自问:我是否足够努力,我是否足够优秀。”
不久前,孙祁祥中学时的老同学重聚,一位同学过来对孙祁祥说,“你还记得我吗?我比你低一级,我们都是校乒乓球队的。每天早上,你我都是按老师的要求准时到学校练球。我还记得你打球的样子,打每一个球都十分认真。当我们两人打比赛时,你是用脑子打,知道找我的弱点,所以有你在学校时,我没得过校冠军。”
中学的兵乓球比赛,和孙祁祥后来所面临的竞争相比,当然算不上什么,但就是从这样的小事情中窥见她即使拥有出众的天赋却依然足够勤奋努力的一面。
今天的孙祁祥,无论是作为国内风险管理和保险学界的学术带头人,还是作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院长,在光环之下,她所承担的责任、压力也是很大的,但同事评价她“总是能够很从容地应对”。“难道你不焦虑吗?”记者问。“肯定也有焦虑,但我心态比较好。我的体会是:一个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但如果真要做一件事,就要全力以赴、义无反顾地去做。”孙祁祥说。
作为师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她全力以赴;作为学者,她在专业上的钻研与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作为公众人物,她发挥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传播正能量……
总不停止学习、探索的脚步,这就是孙祁祥。
可以用太多的“身份”来介绍孙祁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百余年来的首位女院长,国际保险学界最高奖的首位女性获奖者,中国保险学界的标志性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北京市师德榜样,网络阅读量达3亿人次的北大开学典礼致辞《珍惜》的作者……
然而,走近孙祁祥,你才会发现,上面这些“身份”并不能完全概括她。优雅、睿智、坦荡、坚守、勇于挑战、追求极致……是另一个即使没有任何“头衔”笼罩也同样魅力四射的孙祁祥。
“刷屏”女教授
作为北大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祁祥绝对是学生眼中的偶像。而作为中国保险研究领军人物,她更是学界和业界的知名面孔。
2017年“十九大”会议期间,孙祁祥带队去雄安调研,因为忘带身份证,当地政府特地为她开了“受邀考察,请予放行”的证明。结果,高速公路检查站的特警看到介绍信和孙祁祥以后,惊喜地说:“您是北大开学典礼上那位演讲的女教授吗?下次请您一定给我签个名。”
特警所指的演讲就是孙祁祥2017年在北大开学典礼上名为《珍惜》的演讲。该演讲上传到网络后,点击量超过3亿人次,成为各大平台争相置顶的热门视频。
一段开学典礼上的演讲,缘何刷屏?
“许多人都在说珍惜,但像我们这样一些经历过上山下乡、经历过改革开放全过程的人说出来,意义可能不大一樣,所以可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孙祁祥说。
1992年,孙祁祥以“北大首届研究生学术十佳”的身份博士毕业,师兄们对她说,“师妹从政就是撒切尔夫人,做学问就是罗宾逊夫人(英国的一位很有成就的女经济学家),从商就是百万富翁(1990年代初百万富翁就是中国的顶级富人)。”“当然他们是开玩笑,意思是我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我的回答是,‘谢谢你们这么看重我,但我的内心告诉我,我想做一名老师。’所以我在《珍惜》的演讲中说‘请珍惜你内心的渴望’。”
正是因为珍惜内心的渴望,1995年孙祁祥赴美进修归来后,有猎头公司给她开出了30万的年薪,但孙祁祥却平静地婉拒了,仍然选择当一名月薪只有四百多元的老师。
一位杰出学者的思考,一位成功女性的感悟,一位老师的真心分享,凝结成这段简练优美的刷屏演讲:“珍惜当下,珍惜他人,珍惜自己,特别是自己的健康,珍惜内心的渴望,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个经典的演讲不仅打动了北大开学典礼现场的八千多名学子,而且让无数国人感动并引发思考。
对此,孙祁祥感到很欣慰,她说:“自己的一些人生体会和感悟能够对他人有所启迪和教益,这是一件让人很开心的事情。”
素描孙祁祥: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演讲以超高点击率刷屏,不过是孙祁祥奔涌人生里的一朵浪花,这位取得诸多卓越成就的女性,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实在是有太多的闪光之处。
很多媒体都提到过这段往事:1980年代中期,留在兰州大学任教的孙祁祥,很快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她的论文《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国家所有制形式》以加“编者按”的形式发表在《金融时报》的头版,引起很大反响。之后,她被邀请参加一次高级别的研讨会,认识了北大著名的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萧教授鼓励她报考自己的博士生,一年后,原本并无读博计划的孙祁祥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
如果说和萧教授的相识是偶然,那么,它需要两个前提:第一,被关注;第二,足够优秀。
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上世纪90年代初,央视《经济专家论坛》邀请孙祁祥以专家身份接受访谈,没想到做完节目后就被制片人盛情相邀当特约主持人。
这个节目需要一个既有高学历又懂专业,且外形条件还要好的女主持人。栏目组之前在《中国电视报》上刊登招聘广告,两个月也没有找到合适人选。孙祁祥一来,所有人眼睛都亮了:就是她!
就这样,孙祁祥主持央视《经济专家论坛》节目近一年的时间,直到1994年出国学习。
2000年,她受邀去哈佛大学,缘起也颇为传奇。孙祁祥说:“那天上午开完会以后,午餐时,我跟马丁·费尔德斯坦教授恰好坐在一起,我们聊了一些问题以后,他说我英文很好,问我之前是否来过美国,我说来过。他说去哪了,我回答印第安纳大学商学院。他又问我为什么选择了印大商学院,我说因为当时资助项目的公司在印第安纳州,如果当时那个公司在波士顿,没准我就去哈佛了。于是他说他可以邀请我。”
就这样,一场看似“漫不经心”的闲聊,开启了孙祁祥的哈佛之旅。她以访问教授的身份在哈佛大学经济系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做了一年的访学,而邀请他的马丁·费尔德斯坦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经济学教授,曾做过美国里根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席、全美经济学会的会长。
孙祁祥谦虚地说自己很幸运,但谁都知道,机会绝不会垂青没有准备的人,也不会降临到实力欠缺的人身上。
不止一位学生表达过这样的敬佩:“孙老师,我们觉得您特别有规划,人生设计得特别好。”
孙祁祥说,“这是因为学生们还是不了解我。实际上我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很多事情的发生,其实都是被动的。”
孙祁祥字典里的“随遇而安”,其实用另一俗话来定义更准确:是金子,总会发光。
特写孙祁祥:
人生关键时刻,珍惜内心的渴望
拥有多重身份的孙祁祥,有太多值得书写的故事,她无论面对多大诱惑,所坚持的原则始终是不变的:听从内心的召唤,珍惜内心的渴望。
“吾道一以贯之”,这句孔子对曾参说的话,用在孙祁祥身上真是恰如其分。 一位曾经采访过孙祁祥的记者说:“我太佩服孙老师了,她一生中遇到那么多足以让一个人改变人生轨迹的机会,但她每次都能够那么淡定、从容地坚持自己的选择。”
本科毕业时,成绩名列前茅的孙祁祥有两个选择:一是留校读研;二是去中共中央办公厅当秘书。后者意味着什么,答案似乎很清晰。然而,孙祁祥却因为特别朴实的原因,选择了第一条。“先生比我高两级,那时我们已经确定了恋爱关系,而因为他已经留校了,所以我决定考研,这样就可以跟他在一起了。”
放弃去北京、去中办工作的机会而留在兰大,有同学跺着脚冲她嚷:“你这是脑子进水了吧。”
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孙祁祥说,“没什么纠结,我只不过是始终坚守内心的渴望。”
做一名老师,做一名好老师,是父亲对她的期望。
孙祁祥说:“考大学选经济学专业、毕业选择当老师,都是父亲的建议,但我必须说,我特别感谢父亲。”
从青年教师,到北大保险学专业主任,再到北大经济学院百年历史上的首位女性院长,孙祁祥说,无论头衔有什么样的变化,她的内心始终认定自己的职业是老师。
一版再版,被国内数十所高校选作指定教材、荣获了无数奖项的《保险学》,足以让学界和业界记住孙祁祥的名字。而回忆这本书的写作过程时,孙祁祥用了“殚精竭虑”四个字。
“1993年学院成立保险学专业,1994年把我派到美国学习,快要回国的时候,我的一位美国老朋友对我说,‘祁祥,我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你写的保险学。’”
这句话触动了孙祁祥,也给了她动力。“既然我要从事这个专业,我就应当写一本教科书。”
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她近乎疯狂地投入到这本教材的写作中,没有白天黑夜。
1996年《保险学》问世,孙祁祥至今还记得第一个评价来自中国财经大学的李继熊教授。她说:“李老师对我说,这本教材深入浅出,写得很不错。李继熊老师教了一辈子保险学,是保险学界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他的抬爱,让我很受鼓舞并且特别开心。”不久,《保险学》作为国家教育部的推荐教材,被国内数十所高校采用,再之后,一版再版,获奖无数,读者好评如潮。
“我觉得,这就是做事认真的结果。我的原则是,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我做事不是冲着荣誉去的,但如果有了荣誉,我会将之看成上天对我格外的眷顾。而这个眷顾又会促使我以后努力做得更好。”孙祁祥说。
最能够佐证孙祁祥这段话的例子,莫过于她获得约翰·毕克利创始人奖(John S. Bickley Founder's Award)的经历。这是国际保险界的最高奖,从上世纪70年代初设奖以来,每年全球只有一位获奖人,孙祁祥是中国大陆的首位获奖者,也是有史以来唯一的女性获奖者。“从2000年开始,我每年都参加国际保险学界的年会,我知道这个奖项的份量,所以,当2013年11月份第一次收到获奖通知的信件时,我根本不相信,还认为是谁在开玩笑。一个多月后,我看到了国际保险学界在纽约的新闻发布会的消息以后,才知道这是真的。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是,真不可思议,我怎么能获得这个奖!”
2014年7月,国际保险学会在英国伦敦隆重召开了第50届年会,约翰·毕克利的女儿专程从美国飞到伦敦,为孙祁祥颁发這份以她父亲名字命名的大奖。面对来自全球的五百多名公司高管、著名学者和各界名流,孙祁祥用流利的英文发表了即兴演讲,赢得了数次掌声。之后,她被邀请参加查尔斯王子出席的一个小型座谈会。在二十多位参会者当中,她是唯一的一位亚洲人。
偷师孙祁祥:命运眷顾勤奋努力的人
在北大经济学院会客区的一面墙上,悬挂着建院以来各时期学院掌门人的大幅照片,在长达106年的历史长河中,孙祁祥是唯一的一位女性。
但孙祁祥却并不喜欢人们总拿性别说事。她说:“我虽然经常受邀就一些女性话题发表演讲,并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但实际上,我并不喜欢被限制在女性话题中。”
孙祁祥的父亲是一位1938年参加革命的抗战老兵,她有两位兄长,虽然她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又是老小,却从未被父母特殊照顾,这也养成了她独立平等的个性。“‘因为是女孩,所以就应该得到额外照顾’,我非常讨厌这种想法和做法。我经常对我的学生,特别是对女生说,不要养成抱怨的习惯,不要抱怨命运不公、抱怨环境不好,而要经常反躬自问:我是否足够努力,我是否足够优秀。”
不久前,孙祁祥中学时的老同学重聚,一位同学过来对孙祁祥说,“你还记得我吗?我比你低一级,我们都是校乒乓球队的。每天早上,你我都是按老师的要求准时到学校练球。我还记得你打球的样子,打每一个球都十分认真。当我们两人打比赛时,你是用脑子打,知道找我的弱点,所以有你在学校时,我没得过校冠军。”
中学的兵乓球比赛,和孙祁祥后来所面临的竞争相比,当然算不上什么,但就是从这样的小事情中窥见她即使拥有出众的天赋却依然足够勤奋努力的一面。
今天的孙祁祥,无论是作为国内风险管理和保险学界的学术带头人,还是作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院长,在光环之下,她所承担的责任、压力也是很大的,但同事评价她“总是能够很从容地应对”。“难道你不焦虑吗?”记者问。“肯定也有焦虑,但我心态比较好。我的体会是:一个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但如果真要做一件事,就要全力以赴、义无反顾地去做。”孙祁祥说。
作为师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她全力以赴;作为学者,她在专业上的钻研与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作为公众人物,她发挥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