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都出台了与研学相关的文件,明确提出博物馆要积极开展研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博物馆借助馆藏资源开展研学教育是博物馆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初步探究了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开展研学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对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未来更好地开展研学教育提出了一些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研学教育
前言:近年来,我国教育方面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进行研学教育,对博物馆中展出的文物进行深度挖掘和引申,可以带领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了解乡土历史,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和正确世界观。
一、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开展研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2017年,我国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里面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考察探究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就包括了研学旅行。同年教育部出台了相关的研学教育基地名单,将博物馆纳入其中。教育办公厅的这种行为,肯定了博物馆的教育地位,彰显了博物馆在开展学生研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研学教育提倡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地方博物馆具有地方性和综合性,对本地区的历史和现状了如指掌,多以历史发展为主线,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来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的全貌,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窗口。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蕴含着丰富独特的地区教育资源,在传授历史、艺术、学科等知识方面具有直观、鲜活的特点。历史资源丰富,专业人员素质较高,可以极大满足进行考察探究活动的要求。在博物馆里,学生有较大的学习环境,可以了解大量历史文化,获得充分的历史经验。在博物馆外,学生可以通过探寻人类遗迹、名人故居、文化景点等,在路途之中去感受风土人情,去体会史书中的记載,不断地积累经验。通过研学教育这个过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生活研究的过程,获得亲身的感受。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主动探究、认真请教、不断发掘知识的良好习惯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开展研学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实现博物馆效用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共赢。
东莞市博物馆作为东莞市属唯一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和国家二级博物馆,肩负着继承和弘扬东莞本土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重责。2013年,全新推出基本陈列“古代东莞”,充分挖掘东莞古代历史文化的内涵,以丰富的馆藏文物和文献史料突出反映了岭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东莞的历史进程,传播东莞历史文化,填补东莞市宣传东莞古代史的空缺。目前,做好研学教育是东莞市博物馆的最新课题之一,开展《莞城故事》研学教育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更好地开展研学教育的策略
(一)设置研学课程,创新参与方式
博物馆研学教育需要依据地方博物馆的特定馆藏资源来确定课程内容和目标。东莞市博物馆宣教人员依据学情和乡土乡情、市情区情出发,联系博物馆自身拥有的馆藏资源,合理设计出适合该地区学生研学的专业课程——莞城故事。莞城是东莞市的老城区,曾长期为东莞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著名的广东清代名园可园、却金亭碑、迎恩城楼等风景名胜和许多散发着老时光的街道坐落在这座千年古城。《莞城故事》研学教育活动路线围绕着莞城,以组队闯关探索的形式开展,队长带领队员参观博物馆,认识相关历史文物后,再到莞城老街进行闯关,并完成对应的任务内容。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探索游戏中全面了解、认识莞城的历史故事。
一家博物馆的研学主体会有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而每一个阶段的学生群体都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知识基础,因此宣教人员在引导学生参观文物之前就需要充分了解该阶段学生群体的特性,以及他们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如9-12岁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并且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是对于历史的了解知之甚少,需要权威指引;12-14岁学生,开始理性观察、探索因果关系。对权威有高度的专业期待,喜欢思考的练习。《莞城故事》研学教育活动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针对9-12岁、12-14岁的学生分别设计不同版本的《莞城故事手工册》。《手工册》以莞城实地和场馆基本陈列《古代东莞》的结合点为出发点,从馆藏的13件文物的故事说起,包括石经幢(镇象塔)、元至正大铜钟、资福寺石碑、“都御使章”石印、“为善最乐”铜镜、青花缠枝莲纹盖罐等。通过认识文物,发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学生带着所学所思,走进莞城古街古巷,途经象塔街、寺前街、赐归巷、凤来路等10个站点,寻找对应的文物及人物事件,感受时代变迁,感受历史名人的成长和生活,感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从而激发其热爱桑梓的情怀,了解老城区背后的历史故事。
除了听、看、走访,宣教人员还设置了操作环节,手工册中设计了“传统美食、工艺大搜罗”环节,同时也得到“莞城老饭店”、“传统糖水”、“妹姨小食”、“莞翟蔴茶王”、“容师傅”、“三禾制服”、“笑华工艺店”、“森琳画相馆”、“华记竹器店”等传统店铺的鼎力支持,让学生能在实践中认识传统工艺的名称、了解传统工艺的制作、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二)改变教育观念,讲解方式多元化
我国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让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时,主动探索,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要求下,开展研学教育不仅是简单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是要引起学生对历史知识,对文物的好奇心,让学生多一些求知、探索的欲望,主动追求进步。研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的综合活动课程,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征。宣教人员应该重视如何让学生在研学中更好地接受知识,在学习历史中感受乐趣。首要任务是改变教育观念,打破以往单纯的讲授式讲解模式,采用多元化讲解方式。一是故事导入式,如在介绍出土铜镜时,可以通过临水照容——纳西索斯的神话为导入介绍镜子的起源,增加文物的吸引力。二是启发式,如介绍元至正大铜钟,这口钟的材质是什么?钮的部位是一只什么神兽?什么时候人们就制作钟?它们最开始是用来做什么的?为什么寺庙里都有钟?以“大家都不知道”“我们需要共同学习”的情景启发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共同讨论共同分享自己找出答案。三是利用多媒体现代化讲解手段,如介绍莞盐,采用视频加仿古模型的展示方式,把莞盐的历史、海盐的制作方式向学生娓娓道来。影音、动画效果的运用,配合宣教人员个性化讲解,可以让学生感到生动具象,加深学习印象。四是让文物联系生活,如凤来路水井出土文物与生活息息相关,将文物之中的故事与学生已经知道的历史事件,或在生活之中有可能会接触到的其他方面进行联系讲解,让文物知识讲解变得更加的形象生动,且贴近生活。
(三)收集相关信息,了解教育后期的效果
研学是一个过程,学生在研学的过程中见识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在进行研学后,学生会有不同的收获。这些感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验,对于博物馆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客户体验”。博物馆想要了解到自身的工作是否到位,以及讲解状况是否良好。对这些详细状况最了解、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到博物馆进行研学的学生群体。博物馆在学生进行研学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研学状况。获取学生对于博物馆的总体评价信息后,做好数据统计与分析,针对研学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给予改正。除此之外,博物馆还鼓励学生对博物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出谋划策,让他们提出一些改良的假设与建议,从学生提出的这一系列建议之中,提取出改进思路,帮助活动进行进一步改良。这不但符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要求,而且帮助博物馆获取了重要的信息,促进博物馆进一步发展壮大。通过活动调研,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获得了尊重,增加对于博物馆的好感,未来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研学的过程中来。
结束语
评价一座博物馆的价值,不仅看其收藏的丰富和精优程度,更是要看其在鼓励观众参与和学习方面取得的成绩。博物馆利用特殊的资源和阵地开展研学教育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乃至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大有裨益。东莞市博物馆将继续抓好研学教育,让更多青少年儿童基于对历史的兴趣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研学旅行服务规范[ EB/OL].(2016-12-19)[2018-10-7].
[2]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等.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2-19)[ 2018- 10- 7].
[3]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通知[ EB/OL].(2017-12-6)[2018- 10- 7].
[4]马率磊.从博物馆的视角看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的服务地位[J].文物春秋,2017(6).
[5]刘世斌.开发博物馆课程,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开展深度学习 [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年07期
(作者单位:东莞市博物馆)
关键词:博物馆;研学教育
前言:近年来,我国教育方面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进行研学教育,对博物馆中展出的文物进行深度挖掘和引申,可以带领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了解乡土历史,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和正确世界观。
一、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开展研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2017年,我国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里面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考察探究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就包括了研学旅行。同年教育部出台了相关的研学教育基地名单,将博物馆纳入其中。教育办公厅的这种行为,肯定了博物馆的教育地位,彰显了博物馆在开展学生研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研学教育提倡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地方博物馆具有地方性和综合性,对本地区的历史和现状了如指掌,多以历史发展为主线,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来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的全貌,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窗口。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蕴含着丰富独特的地区教育资源,在传授历史、艺术、学科等知识方面具有直观、鲜活的特点。历史资源丰富,专业人员素质较高,可以极大满足进行考察探究活动的要求。在博物馆里,学生有较大的学习环境,可以了解大量历史文化,获得充分的历史经验。在博物馆外,学生可以通过探寻人类遗迹、名人故居、文化景点等,在路途之中去感受风土人情,去体会史书中的记載,不断地积累经验。通过研学教育这个过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生活研究的过程,获得亲身的感受。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主动探究、认真请教、不断发掘知识的良好习惯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开展研学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实现博物馆效用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共赢。
东莞市博物馆作为东莞市属唯一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和国家二级博物馆,肩负着继承和弘扬东莞本土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重责。2013年,全新推出基本陈列“古代东莞”,充分挖掘东莞古代历史文化的内涵,以丰富的馆藏文物和文献史料突出反映了岭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东莞的历史进程,传播东莞历史文化,填补东莞市宣传东莞古代史的空缺。目前,做好研学教育是东莞市博物馆的最新课题之一,开展《莞城故事》研学教育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乡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更好地开展研学教育的策略
(一)设置研学课程,创新参与方式
博物馆研学教育需要依据地方博物馆的特定馆藏资源来确定课程内容和目标。东莞市博物馆宣教人员依据学情和乡土乡情、市情区情出发,联系博物馆自身拥有的馆藏资源,合理设计出适合该地区学生研学的专业课程——莞城故事。莞城是东莞市的老城区,曾长期为东莞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著名的广东清代名园可园、却金亭碑、迎恩城楼等风景名胜和许多散发着老时光的街道坐落在这座千年古城。《莞城故事》研学教育活动路线围绕着莞城,以组队闯关探索的形式开展,队长带领队员参观博物馆,认识相关历史文物后,再到莞城老街进行闯关,并完成对应的任务内容。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探索游戏中全面了解、认识莞城的历史故事。
一家博物馆的研学主体会有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而每一个阶段的学生群体都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知识基础,因此宣教人员在引导学生参观文物之前就需要充分了解该阶段学生群体的特性,以及他们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如9-12岁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并且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是对于历史的了解知之甚少,需要权威指引;12-14岁学生,开始理性观察、探索因果关系。对权威有高度的专业期待,喜欢思考的练习。《莞城故事》研学教育活动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针对9-12岁、12-14岁的学生分别设计不同版本的《莞城故事手工册》。《手工册》以莞城实地和场馆基本陈列《古代东莞》的结合点为出发点,从馆藏的13件文物的故事说起,包括石经幢(镇象塔)、元至正大铜钟、资福寺石碑、“都御使章”石印、“为善最乐”铜镜、青花缠枝莲纹盖罐等。通过认识文物,发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学生带着所学所思,走进莞城古街古巷,途经象塔街、寺前街、赐归巷、凤来路等10个站点,寻找对应的文物及人物事件,感受时代变迁,感受历史名人的成长和生活,感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从而激发其热爱桑梓的情怀,了解老城区背后的历史故事。
除了听、看、走访,宣教人员还设置了操作环节,手工册中设计了“传统美食、工艺大搜罗”环节,同时也得到“莞城老饭店”、“传统糖水”、“妹姨小食”、“莞翟蔴茶王”、“容师傅”、“三禾制服”、“笑华工艺店”、“森琳画相馆”、“华记竹器店”等传统店铺的鼎力支持,让学生能在实践中认识传统工艺的名称、了解传统工艺的制作、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二)改变教育观念,讲解方式多元化
我国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让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时,主动探索,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要求下,开展研学教育不仅是简单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是要引起学生对历史知识,对文物的好奇心,让学生多一些求知、探索的欲望,主动追求进步。研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的综合活动课程,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征。宣教人员应该重视如何让学生在研学中更好地接受知识,在学习历史中感受乐趣。首要任务是改变教育观念,打破以往单纯的讲授式讲解模式,采用多元化讲解方式。一是故事导入式,如在介绍出土铜镜时,可以通过临水照容——纳西索斯的神话为导入介绍镜子的起源,增加文物的吸引力。二是启发式,如介绍元至正大铜钟,这口钟的材质是什么?钮的部位是一只什么神兽?什么时候人们就制作钟?它们最开始是用来做什么的?为什么寺庙里都有钟?以“大家都不知道”“我们需要共同学习”的情景启发学生观察、思考,通过共同讨论共同分享自己找出答案。三是利用多媒体现代化讲解手段,如介绍莞盐,采用视频加仿古模型的展示方式,把莞盐的历史、海盐的制作方式向学生娓娓道来。影音、动画效果的运用,配合宣教人员个性化讲解,可以让学生感到生动具象,加深学习印象。四是让文物联系生活,如凤来路水井出土文物与生活息息相关,将文物之中的故事与学生已经知道的历史事件,或在生活之中有可能会接触到的其他方面进行联系讲解,让文物知识讲解变得更加的形象生动,且贴近生活。
(三)收集相关信息,了解教育后期的效果
研学是一个过程,学生在研学的过程中见识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在进行研学后,学生会有不同的收获。这些感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验,对于博物馆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客户体验”。博物馆想要了解到自身的工作是否到位,以及讲解状况是否良好。对这些详细状况最了解、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到博物馆进行研学的学生群体。博物馆在学生进行研学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研学状况。获取学生对于博物馆的总体评价信息后,做好数据统计与分析,针对研学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给予改正。除此之外,博物馆还鼓励学生对博物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出谋划策,让他们提出一些改良的假设与建议,从学生提出的这一系列建议之中,提取出改进思路,帮助活动进行进一步改良。这不但符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要求,而且帮助博物馆获取了重要的信息,促进博物馆进一步发展壮大。通过活动调研,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获得了尊重,增加对于博物馆的好感,未来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研学的过程中来。
结束语
评价一座博物馆的价值,不仅看其收藏的丰富和精优程度,更是要看其在鼓励观众参与和学习方面取得的成绩。博物馆利用特殊的资源和阵地开展研学教育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乃至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大有裨益。东莞市博物馆将继续抓好研学教育,让更多青少年儿童基于对历史的兴趣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研学旅行服务规范[ EB/OL].(2016-12-19)[2018-10-7].
[2]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等.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2-19)[ 2018- 10- 7].
[3]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通知[ EB/OL].(2017-12-6)[2018- 10- 7].
[4]马率磊.从博物馆的视角看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的服务地位[J].文物春秋,2017(6).
[5]刘世斌.开发博物馆课程,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开展深度学习 [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年07期
(作者单位:东莞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