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溶栓后颅内对比剂增强误诊为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joj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动脉溶栓后颅内对比剂增强与脑出血的鉴别诊断。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的CT影像。

结果

术中发现患者大脑前和大脑中动脉闭塞,经动脉溶栓后开通,颅脑CT检查发现左侧基底节区高密度病灶。患者动态CT检查,发现术后72h颅内高密度病灶消失,考虑为对比剂增强,排除了脑出血。分析误诊原因并总结治疗经验,结合文献分析动脉溶栓后颅内对比剂增强与脑出血的鉴别诊断。

结论

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后可出现颅内对比剂增强,发生率较高,容易与脑出血混淆,临床医师应该提高认识,给予积极处理。

其他文献
采用PCR方法从红球菌Rhodococcus sp.RHA1基因组中克隆了编码甲酸脱氢酶的基因(fdh),将该基因片段插入大肠杆菌-红球菌穿梭质粒pBS306,构建了甲酸脱氢酶表达质粒pBS-PFG,转入专一性
模糊逻辑推理能够反映自然语言要素信息传递特性.通过抽象有效重组参数提炼if-then模糊逻辑推理规则、根据精馏分离序列综合问题数字特征创建Sugeno模糊逻辑推理模型,系统化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成像术/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CT)对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的价值及使用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评价甲状腺结节性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术前行18F-FDG PET/CT显像检查,术后病理明确诊断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71例;年龄17~78岁,平均(48.2±12.9)岁。计算PET/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效能(敏
由80~90%板状刚玉及20~10(金属铝组成的坯料经氮化处理(温度1100℃)后,再进行表面氧化处理(温度800℃),可制得显气孔率为2%的Al-AlN-Al2O3滑板材料,其1400℃高温抗折强度高达48
根据《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刊出计划,近期进行“专题研究”征文.题目专家自拟,可以从某类(某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研究现状、最新研究进展等多个方面撰稿.选题确定后可由专
若干新的模型阻力试验中,尽管压戴试验航状态的吃永和排水量均比满载状态小得多,然而将试验结果换算到实船,却出现了试航状态的有效功率大于满载状态的意外情况。对此,设计部门和
通过对船上设备和船体的振动、近远场水噪声声压以及主机舱左舷外水声声强分布的测量和对振动与声的相干分析,判断主、辅机激振的耦合对产生声的影响.通过近场声强分布,分析
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了负载小檗碱的壳聚糖微球。以正交实验对微球形态、粒径、药物包封率和载药率等指标进行了制备工艺条件优化。显微镜和电镜观察显示微球球形良好,表
本文主要介绍临床病史信息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对肿瘤诊断有价值的临床信息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疾病部位、病史及临床症状等。掌握每一种肿瘤的发病特点,结合分析其临床信息特征,有助于肿瘤的正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