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层出不穷,表现形式各异。身处社会基层的执政党党组织直面社会基层群众,直接反应社会晴雨变化,处于矛盾风口浪尖。如何有效适应社会节奏变化,跟进社会需求曲线轨迹,调整治政策略,让社会发展在执政党的可控可掌之中,各级各类基层党组织责无旁贷。唯有俯下身去真心探索,才能活出组织的精彩来。
一、城乡两大领域基层党组织把"群众"装进工作机制里彰显活力
近年来笔者关注城乡基层社会变化及其变化的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律,对大都市上海的长宁区虹桥社区以及津市的农村基层组织进行了跟踪调研与考察。
上海市长宁区长期坚持实施"凝聚力工程",不断跟进形势变化,始终以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为指针,生动演绎了"以人为本"的基层党建工作理念,响亮地回答了社会转型时期基层党组织"做什么、怎么做"的重大课题。
伴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整个城市"百万职工大转岗",部分群众生活陷入困难,对党的政策开始产生怨气。面对这些新情况,长宁区华阳街道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党组织"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开展了"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大规模走访活动,创造了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走出了一条从关心群众入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到90年代后期,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外来人口不断涌入上海,城市人口结构复杂化。长宁从构建社区党建新体制新机制入手,强化街道党工委在"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从老百姓最能感受的利益问题着手,逐步形成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内各类组织共建共创"凝聚力工程"的局面。
近年来,面对社会日益多样化的严峻形势,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工程"与时俱进地实现了"新拓展":从关心少数弱势群体拓展到关心多数人的公共利益,从物质关心为主拓展到满足群众多元需求,从发挥党员个体作用拓展到发挥团队影响力,从党组织一家出力拓展到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出力,从面对面走访拓展到构建协调利益关系的机制建立,从运作活动项目为主拓展到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目前"凝聚力工程"已经走过了16个春秋,成为上海基层党建工作的品牌工程。
"凝聚力工程"就是建设群众满意工程。就是基层组织用心编织"知民情、聚民智、暖民心"的工作网络,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如,关注群众的就业,不断完善促进就业责任体系、就业援助联动机制;关注群众的就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关注群众的安居,受益居民近7万户;关注群众的养老,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床位补贴、租金补贴和入住补贴的"三补贴"机制,使全区老年人床位拥有率在全市9个中心城区位列第一。
"凝聚力工程"就是要开辟好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密切党群联系。随着城市开放度的日益提高,外来常住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基层组织既高度关注体制内的弱势群体,又密切关注体制外的新生力量;既做好对群众的物质凝聚,更要做好对群众的精神凝聚、文化凝聚。如,着力营造人文关怀、团结互助的社会氛围,促进社区沟通、社区互动,增强各类人员在社区的归属感、幸福感。在新社会阶层人士比较集中的虹桥新城居民区,利用小区会所举办美食节、插花比赛、纳凉晚会等活动,以"会所文化"为新载体让小区居民走出小家门进到大院门里来。传统居住小区仙霞街道通过发放睦邻友好卡、举办睦邻友好节等活动,深化以楼组为基础的和谐社区建设。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小区,通过"凝聚力工程"为他们营造"家"的亲情和"家"的温暖。用"精神家园"引领群众,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
"凝聚力工程"就是用民主纽带凝聚群众。随着社会利益主体分化、政府职能转变、群众维权意识提高,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已从以情感人转向更多地依法维权,群众由被动受益转向积极参与。通过民主的纽带联系居民,在组织社会、进入社会、引领社会上体现作用力,党组织越来越成为居民的主心骨。天山街道通过"社情民意气象站"建设,建立了社情民意快速反应机制,对涉及百姓利益、小区建设的棘手问题分别采取"楼组骨干首议法"、"两委班子分析法"、"居民代表参与法"、"社区单位共商法",提高了居民区党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
湖南省津市市探索"到户工作法"成效显著,无疑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发展的代表。地处湖南北部的津市市是一个县级市,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特殊时期,积极探索并在全市乡村干部中推行"到户工作法",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农村税费改革后,镇村干部从繁重的"三提五统"中解脱出来,随着催缴工作任务减轻,干部深入基层越来越少。同时由于政策的日益透明、信息日益开放、老百姓的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干群矛盾、官民矛盾越来越突出。为适应形势变化,津市市委决定以推动干部"进村到户、帮民致富"为切入点,真正解决干部在服务"三农"中"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样"的问题,快速提高干部帮民致富的本领和能力,为此积极探索了"干部到户工作法"。这个工作法的核心是把干部"推下去"直接面对群众开展工作;目的是推动干部服务在农户、情况掌握在农户、决策执行在农户、问题解决在农户、帮助致富在农户,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进农户。
"干部到户工作法"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是"一改两包十到户"的责任机制。"一改",就是改干部包村为干部包户;"两包",就是实行乡镇干部包户、村干部包片,原则上每一名乡镇干部包100户农户,每一名村干部包1个片组,要求每一名乡(镇)村干部每月上门走访农户不少于5次;"十到户",就是所有联村到户干部要保证政策宣传到户、信息咨询到户、技能培训到户、济贫帮困到户、计生服务到户、维稳包保到户、发展规划到户、安全生产到户、新风倡导到户、增收落实到户,使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增强了干部的履责意识。二是"四个一"的管理机制。"四个一",就是印发一卡,将每个乡村干部的联系方式与工作职责印成便民联系服务卡,发放给自己所联系的每一个农户,为群众提供及时周到服务;建好一档,乡镇政府给每个村民家庭建立档案,将干部所包农户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及其年度发展规划等情况详细记载入档,践行好"十到户"的承诺;记好一帐,通过干部填写到户工作手册,将下村到户为民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如实录入民情日记账,并按月进行审查,确保"十到户"落到实处;签好一状,就是乡镇党委、政府逐一与干部签订入户工作责任状,干部到户工作情况与年度岗位责任制考核挂勾,年终奖惩兑现,督促干部完成"一改两包十到户"。三是"三讲四评"的考核机制。"三讲",就是要求乡村到户干部在每月工作调度会上讲入户情况,在年中工作分析会上讲惠民情况,在年度述职会上讲富民情况。"四评",就是对乡村到户干部工作情况实行一月一次讲评、一季一次点评、一年一次考评、年终一次测评。通过"讲",让干部讲出压力、产生动力;通过"评",让考核评出优劣、评出干劲。四是"五星表彰"的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三讲四评,对评出的服务明星、帮富标兵、产业明星、经纪明星、维稳明星等"五星",进行开大会、戴红花、上电视、作报告等多种形式的表彰和宣传,并给予物质重奖,以此奖出干部奋发向上的正气、你争我赶的锐气、帮民致富的大气。同时,对到户工作被评为不满意的,由乡镇党委指派专人进行警示谈话,连续两年到户工作被评为不满意的予以待岗一年处罚。 "干部到户工作法"推行以来,已取得三个方面的明显变化。干群关系有效改进。乡村干部坚持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困、办百家事。无论是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致富、减负问题,还是个别农户之间鸡毛蒜皮的小纠纷;无论是新农村建设的大问题,还是产业发展的具体问题,都做到心中有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难必帮。据统计,全市乡村干部共联系农户7000多户,指导农户制定发展规划2300多份,新培植产业大户280余户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8300多人次,为民办实事好事1.3万多件。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乡村干部在"到户工作法"的推动下,在帮助包保农户增收上都做到了"五个一",即帮助订好一个发家规划、找好一条致富路子、学好一门实用技术、联好一个龙头企业、寻好一项创收副业,使全市绝大多数农民都走上了小康之路。几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农村社会稳定大局形成。推行"干部到户工作法"后,干部工作在村组、吃住在农户,成为了广大农民贴身的政策宣传员、法制调解员和生产指导员,使大量矛盾得到就地化解,隐患苗头得到及时消化,不安定因素逐年减少,全市农村呈现出了文明、和谐、稳定的新气象。渡口镇一家农民多年的鱼塘所有权纠纷在包保干部深入农户宣传政策,宣讲法律,做过细的思想工作的情况下放弃了继续上访诉求,矛盾得到顺利化解。
二、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是社会建设和管理须臾不可缺席的力量
从现实需求看,我国社会转型已进入新的阶段,而社会结构的变化还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调整的滞后会带来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的若干问题,并间接引发政治领域的若干问题。将使我国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任务更加突出。当前,包括基层党组织在内,全社会都在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社会建设上积极摸索有效方式和途径。
从政党政治的普遍规律看,政党是连接国家与社会的桥梁。作为执政党,在推进国家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并有效领导社会建设。由于党的基层组织大量活跃在群众之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资源,构建了一定社会网络,拥有一定的骨干力量,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它天然是基层社会管理最活跃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有始终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这是其参与社会管理的政治优势,也是参与社会管理的根本要求。党的基层组织扎根在基层、服务在基层,具有参与社会管理的天然优势。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党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从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的目标出发,整合社会资源与人力资源,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建立社会自我调节与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社会管理新模式。这是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扎根于社会与群众紧密结合的力量源泉。
无论是上海长宁区这类经济发达的城市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关爱群众的运作情况,还是湖南津市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直面群众冷暖的工作运行机制看,基层组织必须根据当地客观实践紧跟社会发展脉搏紧扣群众需求,探索适应实时的运作模式,让基层组织在群众心中成为主心骨和精神依托,是党组织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源。如,创新党组织的服务方式、规范服务程序、提高服务质量、重视服务效果以构建服务型党组织。普遍推行党代表联系基层党员群众制度,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等,以深入民情了解民需的制度创建。鼓励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家园行动,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社工、义工人员共同服务群众,是拓展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民心的有效途径。
三、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本领是基层组织活出精彩的关键
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本领,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基层党组织生命活力的源头活水。群众观念是第一位的。"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群众利益无小事"等等论述,都是我们党维护群众利益的体现。因此,党员干部要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中细心研究群众利益,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当前,要适应我国社会利益多元化的客观实际,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不断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以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等为着力点,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群众工作机制设计和创新是更为重要的环节。建立健全党群干群沟通机制。健全的党群干群沟通机制,能够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经常、密切地联系群众、开展群众工作提供规范化的要求和制度化的保证,有助于增强群众工作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本领。
健全党群干群沟通机制。党和政府同社会各阶层的联系具有全面、及时、准确、双向、互动的特点。群众面是全面的,不仅联系作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力量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而且要联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新的社会阶层;联系应该是互动及时的。党政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及时了解群众思想情绪的变化,准确了解群众思想情绪的真实情况,把党的政策和主张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基层群众,把基层群众的呼声、意见不打折扣地反映到领导机关,使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在相互沟通中增进理解,从而增强党对群众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津市的"到户工作法"作为一种工作机制起到了全面、及时、互动的多重效用,适应于农村工作实际。实际上可推而广之到各条战线各个方面。"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当前,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不可否认,社会管理中存在"精英参与冷漠"的现象,社会上主流人群如公务员、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工程师、记者编辑、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等,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不高或受阻的情况,劳资矛盾加剧的情况等表明社会范围内为党所用所有的资源亟待开发和利用。同时也表明党组织工作的空间十分广泛,党组织沟通力度和方式方法机制设计上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上一定要贴近群众,善于从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入手,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在方法上要具有时代感、创造性,善于综合使用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方式,善于利用文化、艺术等手段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在主体上要建立一支能够与群众心心相印、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长宁区的街道党工委就是根据各个小区居民的身份、职业、收入等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沟通方式,联系各类人群的运作模式,使服务对象亲切可感,真诚回应。引导社会舆论,引导社会规范,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社会价值观。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社会道德规范的提升,大力提倡主流价值观,促进全社会文明水平的整体提高,实现以党风的根本好转带动民风的根本好转。
一、城乡两大领域基层党组织把"群众"装进工作机制里彰显活力
近年来笔者关注城乡基层社会变化及其变化的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规律,对大都市上海的长宁区虹桥社区以及津市的农村基层组织进行了跟踪调研与考察。
上海市长宁区长期坚持实施"凝聚力工程",不断跟进形势变化,始终以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为指针,生动演绎了"以人为本"的基层党建工作理念,响亮地回答了社会转型时期基层党组织"做什么、怎么做"的重大课题。
伴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整个城市"百万职工大转岗",部分群众生活陷入困难,对党的政策开始产生怨气。面对这些新情况,长宁区华阳街道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党组织"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开展了"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大规模走访活动,创造了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走出了一条从关心群众入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到90年代后期,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外来人口不断涌入上海,城市人口结构复杂化。长宁从构建社区党建新体制新机制入手,强化街道党工委在"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从老百姓最能感受的利益问题着手,逐步形成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内各类组织共建共创"凝聚力工程"的局面。
近年来,面对社会日益多样化的严峻形势,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工程"与时俱进地实现了"新拓展":从关心少数弱势群体拓展到关心多数人的公共利益,从物质关心为主拓展到满足群众多元需求,从发挥党员个体作用拓展到发挥团队影响力,从党组织一家出力拓展到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出力,从面对面走访拓展到构建协调利益关系的机制建立,从运作活动项目为主拓展到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目前"凝聚力工程"已经走过了16个春秋,成为上海基层党建工作的品牌工程。
"凝聚力工程"就是建设群众满意工程。就是基层组织用心编织"知民情、聚民智、暖民心"的工作网络,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如,关注群众的就业,不断完善促进就业责任体系、就业援助联动机制;关注群众的就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关注群众的安居,受益居民近7万户;关注群众的养老,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床位补贴、租金补贴和入住补贴的"三补贴"机制,使全区老年人床位拥有率在全市9个中心城区位列第一。
"凝聚力工程"就是要开辟好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密切党群联系。随着城市开放度的日益提高,外来常住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基层组织既高度关注体制内的弱势群体,又密切关注体制外的新生力量;既做好对群众的物质凝聚,更要做好对群众的精神凝聚、文化凝聚。如,着力营造人文关怀、团结互助的社会氛围,促进社区沟通、社区互动,增强各类人员在社区的归属感、幸福感。在新社会阶层人士比较集中的虹桥新城居民区,利用小区会所举办美食节、插花比赛、纳凉晚会等活动,以"会所文化"为新载体让小区居民走出小家门进到大院门里来。传统居住小区仙霞街道通过发放睦邻友好卡、举办睦邻友好节等活动,深化以楼组为基础的和谐社区建设。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小区,通过"凝聚力工程"为他们营造"家"的亲情和"家"的温暖。用"精神家园"引领群众,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
"凝聚力工程"就是用民主纽带凝聚群众。随着社会利益主体分化、政府职能转变、群众维权意识提高,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已从以情感人转向更多地依法维权,群众由被动受益转向积极参与。通过民主的纽带联系居民,在组织社会、进入社会、引领社会上体现作用力,党组织越来越成为居民的主心骨。天山街道通过"社情民意气象站"建设,建立了社情民意快速反应机制,对涉及百姓利益、小区建设的棘手问题分别采取"楼组骨干首议法"、"两委班子分析法"、"居民代表参与法"、"社区单位共商法",提高了居民区党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
湖南省津市市探索"到户工作法"成效显著,无疑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发展的代表。地处湖南北部的津市市是一个县级市,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特殊时期,积极探索并在全市乡村干部中推行"到户工作法",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农村税费改革后,镇村干部从繁重的"三提五统"中解脱出来,随着催缴工作任务减轻,干部深入基层越来越少。同时由于政策的日益透明、信息日益开放、老百姓的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干群矛盾、官民矛盾越来越突出。为适应形势变化,津市市委决定以推动干部"进村到户、帮民致富"为切入点,真正解决干部在服务"三农"中"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样"的问题,快速提高干部帮民致富的本领和能力,为此积极探索了"干部到户工作法"。这个工作法的核心是把干部"推下去"直接面对群众开展工作;目的是推动干部服务在农户、情况掌握在农户、决策执行在农户、问题解决在农户、帮助致富在农户,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进农户。
"干部到户工作法"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一是"一改两包十到户"的责任机制。"一改",就是改干部包村为干部包户;"两包",就是实行乡镇干部包户、村干部包片,原则上每一名乡镇干部包100户农户,每一名村干部包1个片组,要求每一名乡(镇)村干部每月上门走访农户不少于5次;"十到户",就是所有联村到户干部要保证政策宣传到户、信息咨询到户、技能培训到户、济贫帮困到户、计生服务到户、维稳包保到户、发展规划到户、安全生产到户、新风倡导到户、增收落实到户,使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增强了干部的履责意识。二是"四个一"的管理机制。"四个一",就是印发一卡,将每个乡村干部的联系方式与工作职责印成便民联系服务卡,发放给自己所联系的每一个农户,为群众提供及时周到服务;建好一档,乡镇政府给每个村民家庭建立档案,将干部所包农户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及其年度发展规划等情况详细记载入档,践行好"十到户"的承诺;记好一帐,通过干部填写到户工作手册,将下村到户为民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如实录入民情日记账,并按月进行审查,确保"十到户"落到实处;签好一状,就是乡镇党委、政府逐一与干部签订入户工作责任状,干部到户工作情况与年度岗位责任制考核挂勾,年终奖惩兑现,督促干部完成"一改两包十到户"。三是"三讲四评"的考核机制。"三讲",就是要求乡村到户干部在每月工作调度会上讲入户情况,在年中工作分析会上讲惠民情况,在年度述职会上讲富民情况。"四评",就是对乡村到户干部工作情况实行一月一次讲评、一季一次点评、一年一次考评、年终一次测评。通过"讲",让干部讲出压力、产生动力;通过"评",让考核评出优劣、评出干劲。四是"五星表彰"的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三讲四评,对评出的服务明星、帮富标兵、产业明星、经纪明星、维稳明星等"五星",进行开大会、戴红花、上电视、作报告等多种形式的表彰和宣传,并给予物质重奖,以此奖出干部奋发向上的正气、你争我赶的锐气、帮民致富的大气。同时,对到户工作被评为不满意的,由乡镇党委指派专人进行警示谈话,连续两年到户工作被评为不满意的予以待岗一年处罚。 "干部到户工作法"推行以来,已取得三个方面的明显变化。干群关系有效改进。乡村干部坚持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困、办百家事。无论是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致富、减负问题,还是个别农户之间鸡毛蒜皮的小纠纷;无论是新农村建设的大问题,还是产业发展的具体问题,都做到心中有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有难必帮。据统计,全市乡村干部共联系农户7000多户,指导农户制定发展规划2300多份,新培植产业大户280余户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8300多人次,为民办实事好事1.3万多件。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乡村干部在"到户工作法"的推动下,在帮助包保农户增收上都做到了"五个一",即帮助订好一个发家规划、找好一条致富路子、学好一门实用技术、联好一个龙头企业、寻好一项创收副业,使全市绝大多数农民都走上了小康之路。几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农村社会稳定大局形成。推行"干部到户工作法"后,干部工作在村组、吃住在农户,成为了广大农民贴身的政策宣传员、法制调解员和生产指导员,使大量矛盾得到就地化解,隐患苗头得到及时消化,不安定因素逐年减少,全市农村呈现出了文明、和谐、稳定的新气象。渡口镇一家农民多年的鱼塘所有权纠纷在包保干部深入农户宣传政策,宣讲法律,做过细的思想工作的情况下放弃了继续上访诉求,矛盾得到顺利化解。
二、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是社会建设和管理须臾不可缺席的力量
从现实需求看,我国社会转型已进入新的阶段,而社会结构的变化还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调整的滞后会带来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的若干问题,并间接引发政治领域的若干问题。将使我国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任务更加突出。当前,包括基层党组织在内,全社会都在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社会建设上积极摸索有效方式和途径。
从政党政治的普遍规律看,政党是连接国家与社会的桥梁。作为执政党,在推进国家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并有效领导社会建设。由于党的基层组织大量活跃在群众之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资源,构建了一定社会网络,拥有一定的骨干力量,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它天然是基层社会管理最活跃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有始终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这是其参与社会管理的政治优势,也是参与社会管理的根本要求。党的基层组织扎根在基层、服务在基层,具有参与社会管理的天然优势。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党要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从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的目标出发,整合社会资源与人力资源,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建立社会自我调节与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社会管理新模式。这是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扎根于社会与群众紧密结合的力量源泉。
无论是上海长宁区这类经济发达的城市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关爱群众的运作情况,还是湖南津市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直面群众冷暖的工作运行机制看,基层组织必须根据当地客观实践紧跟社会发展脉搏紧扣群众需求,探索适应实时的运作模式,让基层组织在群众心中成为主心骨和精神依托,是党组织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源。如,创新党组织的服务方式、规范服务程序、提高服务质量、重视服务效果以构建服务型党组织。普遍推行党代表联系基层党员群众制度,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等,以深入民情了解民需的制度创建。鼓励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家园行动,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社工、义工人员共同服务群众,是拓展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民心的有效途径。
三、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本领是基层组织活出精彩的关键
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本领,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基层党组织生命活力的源头活水。群众观念是第一位的。"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群众利益无小事"等等论述,都是我们党维护群众利益的体现。因此,党员干部要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中细心研究群众利益,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当前,要适应我国社会利益多元化的客观实际,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不断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以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等为着力点,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群众工作机制设计和创新是更为重要的环节。建立健全党群干群沟通机制。健全的党群干群沟通机制,能够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经常、密切地联系群众、开展群众工作提供规范化的要求和制度化的保证,有助于增强群众工作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本领。
健全党群干群沟通机制。党和政府同社会各阶层的联系具有全面、及时、准确、双向、互动的特点。群众面是全面的,不仅联系作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力量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而且要联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新的社会阶层;联系应该是互动及时的。党政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及时了解群众思想情绪的变化,准确了解群众思想情绪的真实情况,把党的政策和主张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基层群众,把基层群众的呼声、意见不打折扣地反映到领导机关,使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在相互沟通中增进理解,从而增强党对群众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津市的"到户工作法"作为一种工作机制起到了全面、及时、互动的多重效用,适应于农村工作实际。实际上可推而广之到各条战线各个方面。"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当前,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不可否认,社会管理中存在"精英参与冷漠"的现象,社会上主流人群如公务员、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工程师、记者编辑、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等,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不高或受阻的情况,劳资矛盾加剧的情况等表明社会范围内为党所用所有的资源亟待开发和利用。同时也表明党组织工作的空间十分广泛,党组织沟通力度和方式方法机制设计上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上一定要贴近群众,善于从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入手,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在方法上要具有时代感、创造性,善于综合使用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方式,善于利用文化、艺术等手段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在主体上要建立一支能够与群众心心相印、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长宁区的街道党工委就是根据各个小区居民的身份、职业、收入等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沟通方式,联系各类人群的运作模式,使服务对象亲切可感,真诚回应。引导社会舆论,引导社会规范,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社会价值观。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社会道德规范的提升,大力提倡主流价值观,促进全社会文明水平的整体提高,实现以党风的根本好转带动民风的根本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