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叫真作文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syste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们实际上一直将“作文”与“作文教学”混为一谈,我们大都只看见了“作文”,没有注意到“教学”——重在让学生学会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正如培养飞行员不能一上来就让他去驾驶飞机,而必须先进行动作反应能力、空间定向能力、抗过负荷能力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培养然后才进行初教机飞行训练一样,写作教学也应当根据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律、学生个体成长以及社会需要的根本要求将写作技能合理拆分进行教学,使学科、学生与社会这三种价值取向高度统一,而不是以“成文”为唯一与直接的教学内容。
   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书面表达出作者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而与人交流。那么在交流中,思想是最重要的,语言只是承载思想的工具和手段,没有思想的语言,人们并不喜欢听。可见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先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首先让学生是有思想的人,那么他在生活与学习中才可能善于观察注意身边的生活而作出思考与价值判定,当然这种观察、思考与判定是指向人生和社会、历史与现实、文化和精神诸方面。然后才是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即写成文章)加以表达的问题。另一方面,作文教学本身还承载着与阅读教学一样的积极的思想导向的作用,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处事。适应现实生活,开创美好未来,也应是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任务。
   但是我们恰恰把这一任务忽视甚至完全抛弃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是简单而直接要求学生把文章写得像一篇文章,因此起承转合、行文格式、通顺规范以及不乏生动老练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描写、典型充分的事例加上必要的表现方法与手段成了训练的重点和全部内容。几乎不对学生进行立意的教学(有也很少),更别说进行“观察与思考”方面的训练。学生的作文话语日益美妙丰富,而思想则日益贫乏空洞,这个现象的产生固然与整个社会教育功利性倾向有关,但对于写作教学的根本任务认识上存在偏差有很大关系。好像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命题时文章的立意往往不必要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中分析思考而得到自己的结论,只是寓于题目或材料中,让学生由字面的暗示或倾向性中得到一些偏于浅薄空洞的概念式思想作为立意,比如助人为乐、追求诚信、崇尚卓越、保护环境等等,不是说这些立意不正确,只是这些缺乏生活观察与深切体验思考而硬塞给学生的“立意”,只会令学生更加片面机械地理解立意,从而图解式地编造出某个事件或者就搞出一大堆的空话、大话与套话。试想,没有对生活认真而深刻的观察,没有对观察到的生活所作的深度的思考,只是移花接木地嚼别人嚼过的馍,能嚼出什么味道来?
   由此产生出一个怪圈:本来我们以为着重在语言形式上下功夫教学生,而且思想也给他们准备好了,他们写作应当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了吧?可是不然,学生反而视作文为畏途。正如没有思考的生活是动物式的生存,没有思考的人因丧失自己的意识和独立人格只会沦为感性和知性的奴隶一样,思想缺席的作文教学体系下学生就难以写出关乎企业改革的阵痛与重生、素质教育推进的阻力与希望、环境保护的艰巨与人民群众逐渐增强的认同感、农民负担减轻带来的创造热情、庸俗文化的复燃与先进文化的推广,精神家园的缺失与重建等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的内容,文章就显得幼稚甚至偏激,缺乏生活底蕴,无法表达出沉重的社会责任感、历史忧患感和人生沧桑感,写出情文并茂的作文来。刘锡庆教授在《基础写作学》中说得好:“生活单薄,思想贫弱,不善于观察,不长于想象,缺乏‘发现’的动力,这对于‘写作’来说,的确是致命的缺失,是‘先天’的不足,是极大的不幸!”
   放逐了真思想真情感而代之以形式与技巧操练的作文教学,这一中学语文教育界的“集体无意识”,不仅使作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精度、效度、信度,而且使学生的言语动机、创造意识、认知方法、表达方式乃至思想建树与人格形成,都受到了严重的负面诱导,糟蹋的不仅是教学时间与纸张,更是作为思想者、创造者的“人”,也就难怪学生对作文教学现状怨声载道了。
   可见,现在的作文教学在体系设计时忽略了“思想”要素,淡忘了写“真”的生活,只把文章的形式与技巧置于重心;“思想缺席”导致学生对生活熟视无睹,写作素材严重缺乏。因而学生写作文,真有点像堂·吉诃德拿着长枪战风车,尽管可以“把长枪刺进风车的翅翼”,写几篇老师满意甚至在高考中获得满分的作文来,但终究会“被风车把他连人带马甩了出来”,学生被糟蹋的除了菁菁韶华,还有一部分的言语生命与精神生命。
   正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将“成文”设计为全部的训练内容与终极追求,同时,教学与评价中将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语言技巧上升为一种文体来让学生架构,要想让学生写出真情感真思绪绝非易事。“一提笔便要做派拿架势,更没有能力使情绪在松坦中流露,于是便落入了下下乘的俗套,只会呵成文体的骨架,而无力丰满文章的内涵。”这是“过来人”远村的感受。
   叶澜教授曾在《素质教育推进现状及其原因分析》一文中指出:“社会整体价值取向趋向急功近利,它自然会被渗透体现在多个领域,教育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现在高中阶段师生关于作文的共同价值取向就是求“分”,教师教其写,以投合批阅者的习惯与心态为出发点;学生作其文,以博取批阅者青睐的目光和慷慨的分数为着眼点。因为学生的观察思考严重缺乏,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坐井观天的狭隘领域,一穷二白的思考体验,自然材料储蓄、思维水平、技巧积淀都难以支撑和展现出令老师满意的作文面貌。为了骗取诱人的分数,在师生共同构筑的坚不可摧的功利心态的驱使下,“套、凑、编”成了学生惯用的三招,伪主体、伪情感由此而生,叙假事、抒假情,表假意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的通病。
   为了求“分”,可以杜撰事实,谎话连篇——写“坚韧”,便虚拟出许多“悲惨世界”,父母双亡,身患绝症,肢体残疾、遗弃街头、大火烧尽家中一切……N次地发生在我们学生的家庭里;为了求分,可以掩饰个性,故作高大——写“心灵的选择”,则诞生了许多品德高尚的人——拾到二十万的巨款到处找寻失主,垃圾堆中发现一本新的笔记本电脑四处张贴招领启事,售货员多找了自己900元终究还是还给了她,坏人欺负年老者她挺身而出……现实极少碰到的事居然落到他的身上;为了求分,可以虚情假意,蒙骗老师——或者为取悦老师说些冠冕堂皇的话,有的故作深沉讲些哲理性很强的话,有的说的全是别人说过的话或者宣传标语上的口号……    更可怕的是,有许多“技法”“秘招”“模板”之类的书籍推波助澜指导学生“玩技巧”——如何剑走偏锋,玩弄写朦胧而似乎有诗意的语句去忽悠老师,让老师感觉“底蕴厚实”而给高分;如何迎合时尚,整一些排偶句段放于文章首尾而中间夹杂一些诗句去忽悠老师,让老师感受“家学渊远”而给高分;如何出奇制胜,在内容的外框加一些题记、书信、医疗报告、说明书、研讨会记录类的花絮或者用文言笔法去忽悠老师,让老师感觉“新巧别致”而得高分。于是中学生作文中出现了倒腾古人的所谓文化散文,屈原、陶渊明、苏轼、李白等人被倒腾得死去活来现在仍被倒腾着,具体与抽象胡乱交织,似乎层次分明实质松散杂乱,大概连文章想表达什么作者自己也说不清。这些书籍并不真正在解决立意偏狭、思想老套、事例陈旧、语言干瘦的问题上做研究,而只在形式上皮毛上下功夫,似乎想给在“盘陀路”上打转的拼命三郎们一点儿指点,但教给的并不是“遇见白杨柳向右转”的密码,而是“直指小路走”的误导,他们只会在歧路上越走越远,在迷茫中进一步迷失自己。我们看看一位学生精心雕琢的一篇文章的结尾(以“距离”为话题的作文):距离,是周敦颖笔下“莲之意,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感叹;距离,是刘禹锡笔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高洁;距离,是王维笔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一份恬淡;距离,是清澈自己心灵的唯一途径。
   貌似文采飞扬,实则空洞无物,不知所云。
   于是,我们学生的笔下,最终产生出一大批貌似真实实则虚假,貌似通达实则艰涩、貌似深刻实则羸弱的“假文”。这种作文教学的现状,使高中生普遍处于缺乏学习动机、兴趣与积极性而形成的被动、消极、异己的心理状态。难怪学生给出了“除了应付了一个高考,几乎没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的评价。想想看,每年几百万高考考生,让人感觉不错的文章实际上又有多少呢?
   这种写作教学现状对学生的写作认知和终身发展危害极大,是该彻底悔悟、根治的时候了。事实上,不少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也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有些学校的作文教学一改旧弊,呈现出勃勃生机。只是撬动惯性下滑的巨石使之改向,需要更多人的努力。针对这种现状,作文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对症下药——接地气,近生活,让学生做“真实”的思想者、“智慧”的表达者。
   简而言之,“接地气”就是指要引导学生去关注与思考发生在他身边的大大小小的事,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感受,用头脑去思考,真正培养起自身道德感、社会责任感。“近生活”,一是要为学生作文表达真实的个性化的见解和生活体验创造条件,命题时尽量出一些没有立意倾向性的具有一定生活开放度的“中性”题目,便于学生用自己观察和思虑所得展现或评判生活现象;二是文体形式上遵循实际写作体式,学用打通,更多地鼓励写日记、札记、实录、真事实思、读书笔记这些具有个体生命体验与言语生命意识的日常言语表达形式,培养“真写作”感,又可让学生自己构建自己的写作材料库,同时教师在学生个人感兴趣、具潜力的某一或某些叙事类、议论类文体上因材施教,培养“异能”。“‘真实’的思想者”,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用自己的话写“真实”,写自己认识、感悟、思虑过的小事、身边事、底层事,写那些经过了思想的、被心灵认知同化了的、成为自己心灵一部分的体验与认识。同时鼓励学生努力用自己的话作文,“我手写我心”,不借用流行的、权威的、现成的语言,让个性在自由的天地里发展,以原汁原味、实话实说写出自己生活感悟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展现出一个具有鲜活时代气息的本色真实,由具体过程之真、情感之真达到健康的理性之真、思想之真,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智慧”的表达者,即指作文也要讲技巧。尽管我们强调朴素为文、真实流淌是作文的生命、写作的底线,但这并不意味着仅有真实的内容、真切的体验、真挚的情感即可,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借助平时阅读与听老师讲解得来的一些写作的技巧来使真实的写作得到实现。老师还是要讲究一些形式与技巧的告诉与操练,使学生的作文写得“有智慧”,如能恰当地细致描摩增加叙述的生动性,能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把看似空洞的论说表述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文章能够文采斐然、大气磅礴、格调俊逸等等,让学生真正写出来自于生活与思考的既富于表达的个性化、具有个体生命体验与言语生命意识,又具有纯正性、规范性、巧而守法的文章,最终全面提升写作修养。
   如此,积淀丰厚,思维活跃,技巧熟悉,自然能让学生在高考作文的现场一展身手,创造愉悦,而且这也与现今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低重心和多元化本色的改革趋向相一致。
   一孔之见,欢迎指正。
   郭宏云,江苏省教授级高级教师,现居江苏靖江。
其他文献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实验学校教师  关于高中生写作教学的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这样说的:“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又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在目标之前所说的这些实施建议,照理来说当是写作教
金复耕,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教师。  语文教材当然很重要,它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显性呈现、具体载体,是师生对话互动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他还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老师的善于运用。”[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创造性地使用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文本的选择,教材是以单篇或者节选的形式呈现的;对于文本的解读,需要还原到整部作品中,或者回归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来寻找作者或编者的意图,这样有利于理解作品的整体思想。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来理解文本,有利于我们正确地选择文本适合学生的价值内涵。  一、从《晏子春秋》看《橘逾淮为枳》的文本价值  (一)文体辨识:文本理解的方向和路径  1.《晏子春秋》的文体辨识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
部编教材更强调教材内部的有机联系,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材体系,同时单元内部的联系更趋紧密,这一点在每册的“活动·探究”单元体现尤为鲜明。“活动·探究”单元以活動为载体,强调综合,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板块之间在能力训练上呈现清晰的递进关系。教学“活动·探究”单元我们要有整体思维,突出板块之间的联系,融合读写教学,渗透阅读策略,整合教学与活动,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我们以九年级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审问”“慎思”“明辨”是我们思维活动的一种进阶,属于批评性思维的范畴。而批判性思维是我们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唐雎不辱使命》的内容疑点重重,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时,仔细的推敲,审慎的思考,做出恰当的提问与合理的论证。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唐雎不辱使命》进行质疑、肯定与论证。  一、史料的批判  《唐雎不辱使命
一、趣话故事,关注小说人物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9世纪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同学们在课前看过这篇小说了吗?  生(齐说):看了。  师:你看了几遍了?  生:一遍。  生(小声):还没看完。  生:已经是N 1遍了,太过精彩了,怎么能不看呢?  (生笑)  师:你肯定与这篇小说相见恨晚啊,你能和一些还没来得及看过的同学来说说这个故事吗?  生:“我”小时候
作为《水浒传》中名篇之一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保留经典的篇目,现被编入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五第一单元。该篇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典型特质,比如注重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善于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相当娴熟地运用伏笔照应等艺术手法……  所以教授该文时,我们往往指导学生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去解读林冲变化的性格,提醒学生关注小说中诸多关乎人物精神风骨的细节描写,其中有些细节描写就
“想下课吗?不想?大会还有安排呢,现在我们就下课吧。”随着一阵掌声,我与孩子们摆手告别。刚退到讲台侧面的我就被参会听课的朋友们围住了,“这课上得真是好!”湖北省教研室中语科主任夸了一句;“我多次听你的课,太有趣了!还吵架呢!”广西教研室的老朋友也打趣地对我说。我一边点着头,一边找了一个座位坐下,想等着聆听大会后面的内容。谁知刚一坐下,身旁的一个来自河北的小伙就悄悄地向我发问了:“胡老师,这课我也上
曹勇军,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正高级教师。现任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南京市中语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江苏省语文课程基地”建设,开发出“经典夜读小组”“玄武湖明月诗会”“校园戏剧节”“古诗词吟唱节”等系列语文校本课程,践行生活化语文的教育追求。应邀在全国各地开设讲座和观摩课300余次节;发表论文《用故事构建我们的专业生活》《通向春天的读书课程——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读书课
自2014年起,高考语文全国卷的默写填空题部分的考法发生了一次质变。从以前单纯的前后句补写题,改变成了理解性补写题,更加突出了对名句名篇理解的考查,纠正了大批学生机械性记忆的弊端。一个理解性默写填空题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描述语部分;一是空缺部分,也就是待考生填写的部分。这两部分结合于一个题中,形成了某种关系。研究这种关系,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助于考生的应考。   一、对应关系   空缺处需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