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SQWYS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多元化、多元化、民主化的发展道路,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加突显,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传统的钢性管理模式愈发不适应于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趋势与发展需求。鉴于此,强调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大亮点,对于高校学生工作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在阐述柔性管理理念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柔性管理的重要意义,提出基于柔性管理理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新途径。
  关键词:柔性管理;以人为本;高校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230-02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主要运用钢性管理模式,凭借规章制度进行约束、监督、奖惩的强制性管理手段,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目标,在过去高等教育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模式强调“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个性与尊严,极易引起学生对管理工作乃至学校的不满,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工作的效果与质量。尤其是当前我国高校中多为“90后”大学生,独特的成长环境下,使这些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强,逆反心理强,不屑于简单的规则限定或奖惩措施,更有甚者会对规章制度持逆反和抵触心理。但是他们更希望教师和家长能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理解与关心关怀。这就要求现代高校学生工作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现代高等教育民主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使人本化、人性化教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主流。因此,如何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柔性管理理念融入现代高校学生工作中,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柔性管理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柔性管理内涵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程式化、制度化的“刚性管理”灵活管理模式,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软性控制和人性化管理。它是基于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尊重,运用非强制手段,润物无声的作用于人的内心深处,在人心中形成潜在说服力,潜移默化的促使组织成员接受组织意志和组织价值观,形成内在驱动力,并外化为个人自觉行动的管理。柔性管理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实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人本化管理,涵盖心理、行为、环境、形象等内容上的管理,基于柔性管理理念,并贯穿于这些基本内容的管理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大指导意义。高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意在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营造尊重、理解、教育学生的良好氛围,增强学生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对高校的归属感,采用教育、激励、引导等柔性方式,使大学生在内心构成潜在影响力和说服力,进而自觉接受高校约束管理与规范化管理。
  (二)柔性管理特征
  1.人本性。即“以人为本”,这也是现代高校所积极提倡的教育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点和出发点,以调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为主线,以促进学生与学校的和谐共赢的管理活动。基于柔性管理理论,将大学生视作管理主体,打破以“制度”和“程式”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以“人性化”“人本化”理念为先导,对学生施以关心、关爱、尊重、引导。相较于传统硬性教育,柔性教育将“以教师为本”转化为“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由“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由“消极抵抗”转变为“积极接受”,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内驱性。柔性管理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不是依靠硬性权利的威慑力,而是依赖于个体的内心主动性、心理活动、内在潜能等,具备明显的内在驱动型。这种内驱性正是源自柔性管理所发挥的情感驱动型,作为社会人的大学生,不仅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和专业能力,更注重自身的成功感、归属感、存在感、亲密感等,而柔性管理正是利用情感凝聚功能,通过情感投入、环境感染、激励鼓励、积极引导等方式,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激发学生潜在能动性与主动性,自觉进行自我管控与教育。
  3、个体性。大学生群体共性显著,但受到成长环境、社会经历、教育经历、心理品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个性差异突出。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实施柔性管理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实际,因人、因时而异,切忌程式化、模式化及千篇一律。学生管理者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应针对学生个性采取与之相适宜的教育方法和沟通办法;对不同的班级软环境要施以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措施。高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变化、个性差异,适时调整管理方式,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4、模糊性。大学生情感丰富、思维活跃,但是人生经验的不足,使得他们在思想、思维、情感上存在些许模糊,而行为作为思想情感的外在表达也出现了模糊不清的现象。因此,柔性管理这一侧重于心理管理的管理模式,应根据大学生特点作模糊化处理,切忌以偏概全、以点带面,避免走向极端,实现良性管理。
  二、高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必要性
  1、高校学生管理的需要
  能够被长期应用的管理理念,肯定有其存在的价值,长期以来高校采取的钢性管理,利用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约束、监管、惩罚的方式,虽然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起到了一定的管理效果,规范了学生行为,有效实现了教育管理目标,但是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思想,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独特个性和人格尊严,影响了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养成;而且这种一味强制性的管理模式缺乏情感支撑,有碍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在命令与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的模式下,很容易导致学生对管理者及管理体制的不满及排斥;另外,在高校精英教育阶段,只将学生当作教育和管理对象,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柔性管理作为钢性管理的有效补充,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将学生看做主体,增强了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有利于其自身潜能的激发,强化其自我管控能力,有效提升学生工作质量。   2、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需求
  我国传统教育思想提倡“师道尊严”,教师为教育主体和教育中心。这种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影响了学生独立人格、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养成。现如今,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教育管理愈加崇尚“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高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仍然能够健全其人格,张扬其个性,完善其综合素养。柔性管理就是将学生作为教育管理核心,倡导人性化、人本化的管理方式,始终将学生看做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二)可行性
  1、柔性管理的优势特征使其具备可行性
  柔性管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具备人本性、内驱性、灵活性、全面性等优势特征,侧重于人性化管理、个性化培养。柔性管理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化管理,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为主旨,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的心理、精神、情绪、信念、价值及行为等与其成长相关的要素作为管理整合的主体内容,并将其覆盖学生管理全过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最高层次需要,柔性管理正是要满足学生的这一最高层次需求,在管理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管理与决策,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挖掘其自身潜能,促成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取得最佳的学习成绩。迎合高校教育目标,契合高校学生管理要求。
  2、高校具备柔性管理实施条件
  现如今,内有高校良好的办学条件,外有国家积极的教育政策,社会和谐稳定的氛围,对高素质人才需求不断增大,为高校指明了人才培养方向。高校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层次高的师资队伍,日益完善的管理团队,这些都为柔性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人文环境。当代高校大学生,长期受到高校文化的熏陶,接受高层次的文化教育,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较高,民主意识较强,具有强烈的进取性和自主性,要求参与到管理过程之中,追求公平公正,希望被尊重、被关注。这些都为柔性管理提供了积极的外部环境和实施条件。
  三、高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实施策略
  (一)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深化民主管理理念
  基于柔性管理特征,高校学生工作应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看做管理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民主管理理念,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管理之中,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参与管理过程中,全面了解集体,增强对集体认知度和集体认同感,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在实现集体目标的同时实现自我。同时,深化大学生主体地位,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根据不同的个性行为特征,立足于学生成长需求,采取相应措施,调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氛围,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环境不仅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更会对人们的意识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能够抑制不良风气,约束学生行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人文情怀,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激励学生积极进取。高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可借助于环境育人功能,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强化自我塑造和自我培养,激发学生个性及对学校的价值认同感。同时借助于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操、理想信念、处事作风,进而实现无形之中教人育人的目的。优良的环境具备隐性育人功能,在环境的熏陶下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主动意识、创新意识,自我管束、自我教育意识,实现柔性教育效果。
  (三)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管理,发挥情感凝聚功能
  柔性管理侧重于关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情感,注重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形成内心激励作用。人的情感是激励人前进的重要条件。高校学生工作柔性管理,应注重从学生内心情感出发,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关注,以管理者与学生间的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构建情感的沟通桥梁,利用情感凝聚功能,使管理者与学生构成情感与思想的连接,进而促进二者共同发展。主要利用情感沟通、心理关怀、情感倾注、鼓励激励、营造舆论等方式,利用潜在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关注对学生情感、心理构成深刻影响,将管理者管理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主自觉行动。首先,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应放低姿态,以学生为主体,平易近人,收起严厉的高姿态作风,与学生平等相处;其次,发挥语言沟通的艺术魅力,与学生沟通时注意措辞、语速、语调等,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轻松的沟通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尊重;同时,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变化,尊重个体差异,给予适时引导,引领学生参与学校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柔性管理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管理,实质上是使学生认同、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遵从管理者意志,促使学生强化自我管理,有效实现学生工作管理宗旨。
  (四)合理看待柔性与刚性管理的关系,实施刚柔并济的管理方式
  柔性管理是传统刚性管理的升华和补充,二者是辩证统一体,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刚性管理侧重于外在强化,属强制性的,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规范性的规章制度,使高校学生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可操作性和约束规范性较强,但是极易陷入模式化和机械化。柔性管理人文化、人性化的管理则有效弥补了刚性管理的缺失,是对传统刚性管理方式的有效升华。柔性管理最大程度的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契合现代高校教育的发展需求。现代高校教育应结合高校教育和学生发展需求,至柔至刚的管理模式皆不可取,提倡柔性管理模式并非全盘否定、取代刚性管理,刚柔并济才能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辅相成,达到相得益彰的最佳管理效果。柔性与刚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稳步有序的开展,达到最优学生工作管理效果。
  结语
  柔性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管理工程,高校柔性管理涵盖高校教育管理各个方面。在管理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柔性管理的特征,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关注、尊重、鼓励与科学引导,倡导人性化、人本化教育、个性化、差异化培养,有效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在实施柔性管理时,应充分结合刚性管理,使高校学生工作在刚柔并济模式下,焕发管理活力与魅力,取得最佳管理效果。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申万兵. 论柔性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 思想教育研究,2009(08)
  [2]雷山锋,徐晶. 论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 才智,2011(36)
  [3]金冶. 转型期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应用[J]. 当代继续教育,2014(06)
  [4]王秀艳. 论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 职业技术,2014(05)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国际护理人员短缺的现象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教学方式的探讨和研究旨在构建一支专业化的涉外护理英语教师队伍。
根据日益增多的既有砌体结构加固改造工程,本文以某学校抗震加固工程为例,系统地介绍了砌体结构检测及加固改造处理流程和设计方法,可为既有砌体结构检测及加固改造设计、施
我在西行从太阳刚刚升起到日落天地一路车轮
无意的翻腾走出无意的盒家里都会有饼干铁盒木质的盒
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带转换层框支剪力墙结构具有构件不连续、上下层刚度突变、传力复杂等特点。受地震影响,框支层结构会产生塑性变形,结构抗震性比较差,容易产生地震灾害。
摘 要: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工具正在已难以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其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作用与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高校  一、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正面作用  1.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由于计算机、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已经在大学生群体
摘 要:新时期教育理论及实践验证已经明确了学校特色,是指办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特色。它可以表现在地域、时限、文化这些大的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学科、工作和个体等一些小的方面。本文主要从我校的“国学教育”特色来试析学校特色的选择与运作。  关键词:学校特色;选择;运作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2-0246-01  一所学校要想扎
在服务区域经济视角下,以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湖南软件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为平台,构建了“一平台、四层次”的核心空间课程建设模式,以期
目前阶段我国的政治经济高度发展,但是相对的人们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也就复杂起来,及时的运用不同的文化载体进行思想教育,可以有效的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本文就是对政治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