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遗存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ad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从康熙二十五年(1686)站人驻驿开始计算,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驿站裁撤,站丁这个特殊的群体在黑龙江整整存在了230余年。而站人及其后裔则在居住地繁衍生息,而今已经整整330年。
  古驛路驿站安在?遗址遗迹遗物所剩几何?2014年9月23日至29日,在齐齐哈尔市政协文史学宣委员会的组织下,由市文广新局、相关县(市)区政府、政协的支持、配合,部分专家、学者、作家、媒体记者组成“齐齐哈尔古驿站及站人文化”调查组,从嫩江县(墨尔根驿站)出发,由北向南,沿着古驿道方向和大致地段,对讷河市老莱镇(喀木尼喀站)、长青村(博尔多站)、拉哈镇(拉哈尔站)、富裕县友谊乡富宁村(宁年站)、塔哈镇(塔哈站)、黎明村(齐齐哈尔建城前卜奎驿站)、建华区鑫海家园小区(建城后卜奎驿站)、昂昂溪区榆树屯镇头站村(特穆得黑站)、泰来县大兴镇时雨村(温托浑站)、肇源县茂兴镇(茂兴驿站)共计11个驿站遗址进行了考察。
  站房民居
  驿站站房的保留状况比我预想的还要差,但民居保护稍好一些。
  大站道上所有的驿站官房早己荡然无存,但所在位置依然留存在站人后裔记忆深处。在他们的引导下,基本确定了具体位置。如在讷河老莱镇,据当地退休教师孙洪阁(79岁)回忆,喀木尼喀站房在老莱镇中心街北100米路西“何三狗肉馆”楼后,与关帝庙旧址相邻;在讷河市建华村,据站人后裔曹宝良(69岁)回忆,博尔多站房旧址在原长青村(己与建华村合并)村部,现为一朱姓人家居住;拉哈驿站遗址在四季青村,该市文管所进行了初步发掘并整理出部分遗物;在富裕县富宁村,据站人后代姜黎(75岁)回忆,宁年站房在宁年村小学位置;在富裕县塔哈镇,据站人后裔赵宗连(77岁)回忆,塔哈站房在塔哈镇丰达小区(原镇政府所在地)位置;在昂昂溪区头站村,据当地年老村民回忆,特穆得黑站房在头站村小学位置;在泰来县时雨村,据站人后裔王姓村支书(己退休)回忆,温托浑站房在时雨村小学位置;卜奎驿站最初的地点在建华区王屯,该处遗址因凤凰城的开发已无法确定。康熙三十一年(1692),卜奎驿站移入齐齐哈尔城。2008年,鑫海家园对这一棚户区进行开发建设期间发现一口古井,市文管部门对之进行了GPS定位,锁定在北纬47°21′03.7″,东经123°56′29.7″。而今,古井己深埋地下,但卜奎驿站可以以此定点。从驿站官房使用情况看,驿站裁撤后,官房多用于政府、学校等公用设施。
  作为站人精神家园的关帝庙,也无一幸存。依靠当地站人后裔,也都指出了具体位置。如塔哈驿站关帝庙位于驿站站房北侧。一些关帝庙内的大榆树或柳树现在仍然存活,如拉哈站关帝庙原址在第二小学内,老榆树依旧健壮。
  站人墓碑
  此次考察的起始站之所以选择在嫩江县,是因为嫩江县在站人文化保护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例如,墨尔根至漠河古驿站驿道遗址已经是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黑龙江北路驿站站官崔枝蕃及其家族墓地已经成为省级文保单位;通过争取,投资近四千万元的墨尔根古道驿站博物馆已经投入使用,等等。这里需要介绍一下站官崔枝蕃。
  崔枝蕃是汉军旗人,并非站人。他担任过墨尔根驿站站官,曾总管北路10个驿站。有的文章说崔枝蕃是第一任站官,这与史实出入很大。从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的记载可知,第一任北路站官是杜尔岱,南路站官是关保,均为满族人,崔枝蕃只不过是雍正年间的站官而已。基于他长期服务驿站,颇有建树,死后清廷授予他“文林郎”、“资政大夫”称号,赐墓地一座。授予其夫人查库他氏“夫人”称号。统治者的封赠顾及生也顾及死,是做给后人看的。
  崔枝蕃墓地群在高峰林场。这里被当年的风水先生称为“二龙戏珠”宝地。沿蜿蜒石阶而上,两边古树参天。到达墓区,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座外观完好的七孔透龙碑,上刻皇清诰命,满汉文字漫漶,气势不减。墓区有青砖围墙保护,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30米。南墙居中设门并建木制牌坊,上悬匾额,配有楹联,其中“松荫怀古”令人印象深刻。崔枝蕃墓室用青砖砌筑,并用木炭、白灰、桦树皮围裹。墓前设有石桌、香炉,但己残缺,绿苔染就方砖,沧桑百年。该墓约建于乾隆三年(1738),“文革”曾遭到破坏,后又多次被盗。主墓东北,另有崔枝蕃之子崔标(麻力图,汉军佐领)墓院,立有七孔透龙碑,上刻奉天承运碑文。据《嫩江崔氏族谱》记载,该墓建于嘉庆六年(1801)。在主墓正东还有7座一字排开的古茔墓院。这些墓院围绕崔枝蕃墓,形成古墓群。
  与崔氏站官墓不同,富裕县是站丁墓保存最完好的区域。
  宁年驿站,也就是今富宁村,距富裕县15公里。在富宁村东北约6华里的东山(后人也叫它“老坟山”),有一处站丁姜纯墓。
  姜纯被姜氏后人尊称为“开基始祖”或“来江始祖”,1925年(民国十四年),姜氏第七代孙姜金栋、姜金发等人发起为先祖立碑活动,始有姜纯墓碑。“文革”期间,姜氏家族祭祀活动被作为“四旧”被迫停止,墓前石碑、石桌、石碗、石杯遭到破坏。2006年,时值站丁戍边320周年,姜氏后人己繁衍至第14代,约万余人。为不忘历史,自发捐款,为姜纯修墓立碑并举行了祭祖仪式。如今,该处墓园已经成为文保单位,成为承载站人历史的遗存。查阅富裕县编撰的《古道站丁习俗》,在富裕县,还有站丁张永泰等人的墓碑。
  车行富裕县富宁村附近考察宁年站丁姜纯墓时,站人后裔姜黎先生拄着拐杖与我同行。也许他也有一段时间没来了,站在墓碑前久久的注视,记忆仿佛回到从前……
  站人谱牒
  调查期间,有幸见到多份站人家谱,表现形式有谱书、谱表、谱联、谱单。富裕之家谱书,贫寒之家谱单。家谱多为记述式,条目完备,记录详尽。谱单多为图表式,宣纸、高丽纸、黄纸均有,只列家族世系表。
  《姜氏宗谱》复印件陈列在富裕县文化馆展柜之中。据姜氏后人传说,姜纯以前的族谱在先祖来江时已经丢失,清代《姜氏家书》是姜纯后裔在其仙逝之后又重新整理的。我以为,应不存在丢失之事。作为“三藩”子孙,当时连性命都不保,何谈家谱之说?我们见到的是新修《宁年驿站姜氏家族族谱》。家谱由三支:富宁为大支、小榆树为二支、东房子为三支分别续写,并由嫡长子、长孙、曾孙,一代一代的保存并负责续编。姜氏始祖、四世祖名单字,二世为“自”、三世为“文”。从第五世起:怀、保、金、德、成、常(第十世)。受文革破“四旧”影响,姜氏家谱数十年未能得到及时整理和续编,分散保存的家谱也己支离破碎,到“德”、“成”字辈,人员登记不全。姜氏家族重修族谱后排字:永增基发裕、训聚贵国通、昌贤治源继、盛余翕和绎,现己传至到第十四代“发”字辈。为保取名规范,经族人研究,推出新字谱:乾坤恩泽广、钧厚沛兆丰、宏兴利全济、祥瑞昭宗荣。
其他文献
野墅依溪涧,松风起石隈。  长空霞绮散,青嶂霭云开。  雁送斜阳去,星随淡月来。  江村藏画境,欲别复徘徊。  新夏寨下即景  渟澄田北水,九曲抱村流。  浅渚楓杨蔽,平池藕叶浮。  蜩蝉惊白鹭,鸲鹆翼青牛。  更喜新篁外,鸣禽弄石榴。
摘 要:巴鲁迪——复古派先驱者,其诗歌“悼亡妻”也体现了阿拉伯当代文学流派复古派的诗歌特点。其中包括风格,内容,结构,以及艺术特点和创新特点。复古派是阿拉伯文学复兴时期所出现的文学流派之一,之所以有它的出现是因为阿拉伯文学在奥斯曼时期曾有一段衰落时期,也就是在现当代时期之前,阿拉伯文学发展衰落,而这种衰落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较为落后,导致其文化不能发展,同时又面临着教育的落后,以及文学
摘 要:随着认知学派的兴起,诗歌的认知解读也成为了研究热点。《天净沙·秋思》这一经典元曲以时空环境的具身效应渲染情绪氛围;以“图形-背景”的凸显效应强化主题;以“前景化”的群聚效应衔接语篇,从而让这首元曲把悲秋哀志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流传千古。  关键词:诗歌;情感;具身认知;“图形-背景”;“前景化”  作者简介:吴婧(1987-),女,湖北十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
百卉凋时唯独艳,禅香何惧晚来欺。  天生傲骨寒霜笑,遥望蒹葭轧乱羁。  秋 池  秋池滿目莲枝藻,菡萏随风驾九霄。  点水蜻蜓蛙泣叫,祈求明岁看塘潮。
阿琪阿钰从栈道上 环顾四周  群山圍拢了过来 仿佛飞天  菩萨 星星 诗歌 也围拢了过来  环游祖国山川那么久  城市那些层叠的肉褶里  血液流淌得越新鲜 越摩登  仿佛星星下落的声音  注定会下蹲在月亮未爬起的麦垛里  体验古老  匠人细镂着光的面膜与心肠  是泥塑形变之美 还是历史变迁之誉  是肉身菩萨乍停登山之意  还是法师殒落惊雷之变  他不知道哪一滴泪会先潸然而下  抛光一尊尊观览中的智
摘 要:鲁迅在《呐喊》、《彷徨》里塑造了许多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为展现其深刻思想提供了有力的联想符号。其中,仅“寡妇”这一形象在这两本小说集里就有九个之多,她们多善良温厚,却命途多舛,究其原因,是封建礼教,是人性冷漠,也是寡妇本人愚昧、麻木。在不同时期,鲁迅书写的寡妇各不相同,由封建走向解放,传达了鲁迅对女性命运的思考。由此,本文将探讨鲁迅如何书写寡妇、为何热衷写寡妇、意义所在。  关键词:鲁迅
摘 要:在《盗墓笔记》中,南派三叔运用一系列奇绝诡秘的意象,构建了一个极具神秘主义色彩的世界。庞大的意象群中,“面具”是个反复出现的意象,浸润着作家对主题、审美和艺术等多方面的思考。小说中的面具主要有两种,一是表象的“面具”;二是心上的“面具”,即人格的面具,指向了更深层次的人性,融载着作家深刻的生命体悟与当代焦虑。  关键词:南派三叔;意象;“面具”;人性  作者简介:夏肇蔓,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
摘 要:《蒲柳人家》是刘绍棠“在自己最熟悉的乡土地上”打出的一口“深井”。[1]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呈现出一幅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风俗画,热情讴歌了冀东北运河沿岸广大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美好品格和高尚的情操,笔下流露出的乡土情怀更是不言而喻。  关键词:语言特色;人物形象;乡土情怀  作者简介:姬冬玲(1993-),女,汉族,甘肃陇西人,硕士研究生,新疆科技学院助教,主要从事中国汉语言文学研究。  [中
摘 要:作为集道家,墨家,儒家等思想于一炉的巨著,《淮南子》的译介在中国典籍翻译中极具研究价值。斯奈尔-霍比恩所持的翻译综合法认为文本分析应当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本文据此对文本从篇章结构,题目与主题,句子结构,词汇四方面进行分析,检验约翰梅杰和丁往道的《女娲补天》的英译本采用的翻译策略和产生的效果,发现前者的译文更为贴近原文,但可读性下降,词汇意义表达不准确。丁往道在句子结构和词汇选择上比较灵活达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01  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的女作家中,张爱玲和李碧华可以说具有独特代表性。张爱玲的曾祖父是清末权倾一时的李鸿章,出身显赫,可父母辈的家庭悲剧也注定了她一生的悲欢离合。李碧华出身广东富裕家庭,从小耳濡目染了诸多家庭悲欢离合,却造就了她文字如妖生活超脱的人生。  一、张爱玲与李碧华的比较  提到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