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就业难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pming_snoo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大学生就业已从“精英就业”转变为“大众化就业”,由此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因而必须从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解决办法。本文结合目前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自己的认识,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在于高校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却没有适时转变,从而脱离了社会需求,致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许多专业人才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严峻正是大学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表现。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 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
  
  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70万增加,而同期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却不断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开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 本科院校就业率80%。2003年毕业生212万,就业率本科院校70%,高职院校就业率为55%。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初次就业率本科院校61.3%,高职院校就业率不到40%。2005年毕业生为338万,就业率本科院校为70%,高职院校为40%。2006年毕业生为413万,就业率本科院校为77.6%,高职院校为59.1%。与急剧增加的就业需求相比,就业职位的供给却在大幅下降,国有企业的减员增效,政府部门的精简机构,事业单位的下岗分流,进一步加剧了人才需求的下降。由此可以判断,在当前就业大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也会更加巨大。
  高等学校扩招政策实行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化”培养模式逐步过渡到“大众化”教育模式,使更多有条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得到受教育机会,从整体上提升教育水平和全民族素质。大学毕业生意味着巨大的人力资本,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稀缺的人才资源,如果较大规模的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思想处于不成熟阶段,又多集中在城市,长期不能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如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当前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要解决的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 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明确不同层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综观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发达国家通过对高等教育科学的分类和分层,为社会和公民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其中主要有研究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三大类型。一是研究型高校,培养类型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为主,在科技贡献方面以技术创新研究和基础理论原创性研究为主,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和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提倡技术创新和理论原创。二是教学研究型高校,培养类型为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占较大比重,在科技贡献方面以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为主,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人才;提倡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三是教学型高校,人才培养类型为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本科教育为主,也包括一定的研究生教育。在科技贡献方面以技术的应用研究为主,为社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实现定位和功能的合理分工,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促进高等学校的理性和可持续发展。不同层次高校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分层恰恰能满足社会多样需求及个人的极大发展。从宏观上来看,我国的高等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也应该基于此种分层进行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调整。
  
  三、 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是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的一种简要组合,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遵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规律。在目前大学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要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迫切需要高校以就业为导向,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策略,努力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对人才培养活动具有调控、规范和导向作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应适时而变,由以往传统的培养单一的“知识型人才”提升为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型”人才,在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和一般能力培养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培养。因为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是人类驾驭知识、灵活运用知识服务社会的力量体现,是知识内化而成的体现人的品格、潜质、底蕴和境界的一种深层次属性,代表了人才质量要素的更高层次,更加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践性、创造性的要求,应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是依据一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社会发展要求,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而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的选择,以形成一系列专业和课程,构成一定的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
  1. 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传统的学术性学科相对过剩、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比较薄弱,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且专业趋同化严重等突出问题。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高校在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改革中,应密切联系地方经济特色、地方传统文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强化办学特色。具体来说,在学科结构的调整上,要加快传统学科的改造,加大应用学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发展力度,建立起能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新的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要做到:压缩社会需求量小的专业,扩展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上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传统专业。通过这种调整,使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趋于科学合理。在此过程中,高校应树立大学科、跨学科观念,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合理设置专业,尽可能避免重蹈以往专业划分过细过偏过窄的覆辙。
  2. 课程的建设与调整方面:一方面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加应用性、技能性课程的结构比例,并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把课程设置与学生职业发展及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开设个人事业发展策划及管理培训课程,为学生提供包括择业、面试、沟通、人际关系、工作态度、纪律、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软性技巧训练。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它的系统性。要围绕培养目标,以教学改革为龙头,推动学校各方面的改革;同时,改革既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更要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角度出发,从提高学生就业率的角度出发。
  此外,高校还应注重建设特色学科和专业,只有突出个性,办出特色,真正从知识与能力结构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开辟毕业生就业的广阔通道。
  
  参考文献:
  [1] 杨肇夏,屈波,刘拓.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高教研究,2003.
  [2] 樊俊苹,程淑娟.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及对策[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
其他文献
最近一段时间,语文教育为千夫所指,几乎成了"过街老鼠"。一份全国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选择语文为最喜欢科目的不足30%。
多媒体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思想或方法,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感受,使用多媒体课件本辅助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下是本人的粗浅的看法,供同人参考。    一、 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    1.微观粒子运动。化学
放弃与选择是一枚金币的两面:选择决定人生;而没有放弃就没有选择。纵观中外古今,每一个成功者的成长成才之路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知道在关键的当口放弃,并且在放
考场作文是考生在特定环境下的产品,它的读者限定上是一二个阅卷老师,而阅卷老师面对堆积如山的试卷,每天批阅着水平相当,同一话题的内容,必然会产生审美疲劳之感,怎么能让阅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文体格式,是作者综合写作素质的整体表现。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形式灵活,笔调轻松,涉及范围宽广,杂记见闻、借事抒情、事理说明、案例分析、实用文体、笔记
张承志早期创作的知青小说中,主体"我"和"草原——母亲"情感的确立是在艰苦和漫长的探寻中完成的,其间的变化呈现出作家的心路历程。
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人与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切教育都是职业教育。教育是舒缓社会张力的有效工具,是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决定性力量,提高普及教育水
摘要:学校的早操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保持身体健康,增强体质,锻炼学生的体能,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意志及毅力,培养其组织纪律观念,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总有一些学生对早操意义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因此常会出现诸如出勤率不高,迟到现象严重,学生只出操不做操等问题,早操的作用往往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此,相关班主任也因此常在系部会议上批评,“出操难”成为困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头痛问题。高校学生早操出操怎么就那么
担任班主任工作四年来,我观察到高职学生存在一些较为常见的现象,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一"、偶像崇拜"现象偶像崇拜,本是一种心态,是心有所属的精神寄托。当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并取得可喜成果。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合作学习形式化。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要理念之一,在一些人看来,有无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是否体现新课改的标志,所以一碰到问题就盲目地让学生讨论。有的教师一节课光组织学生讨论就达四五次之多,而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有的简单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