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方法途径很多。在幼儿园的诸多活动中,手工操作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对幼儿来说操作活动最具魅力,是最有效而富有吸引力的。因此,在幼儿动手操作活动中,坚持手脑并用,培养幼儿创造能力更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但是如果在操作活动中,只停留在已达到的水平上,或一味地去追求模仿、临摹,就会使幼儿感到机械单调、枯燥乏味,甚至失去兴致,当然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选择操作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是一条简便易行的最佳途径。新《纲要》提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利用手工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受很多因素影响,问题复杂而神秘。但若从操作材料的提供,操作环境的创设,教育手段的选择方面加以认真对待,细心考虑,就不难看出幼儿自主地选择操作材料,参与探索和表达操作活动的过程,不仅能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而且能使幼儿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利用手工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是不容质疑的。
一、在启发教学与安全自由的操作环境中孕育创造性
使用启发式教学,促进幼儿动手操作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了解孩子动手操作的特点,了解幼儿身心发展与操作能力发展的过程。依照各阶段的发展顺序作正确引导,不要操作之过急或拔苗助长。要重视幼儿动手操作前的经验与动机,利用启发式教学,采用直观教学法激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把手工操作活动中的创造性从潜意识层面发展到意识层面,将手工操作活动的情感与幼儿内部情感结合起来,让幼儿去鉴别、观赏、匹配、表现和重新建构。教师要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与交流,启发引导幼儿自己去思考判断,逐步形成自我评价能力。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鼓励他们作出与众不同的言行,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操作的愿望,引发他们做出与众不同的手工操作作品,让幼儿在尝试中实现创造。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幼儿的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创新意识。因此在操作活动中,要创设一种宽容理解,鼓励与支持性的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和青年校长的谈话P120.121》)幼儿大都喜欢听“好话”,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鼓励,行为上是他律的,最容易受到教师言行的暗示。如一次游戏时,许多孩子用胶粒插出了各种形状的物体,小乐搭了一条直线就面露难色,教师过去对他说:“很好的,这是蚯蚓,又像小棒。”小乐马上在直线下面添上“爪子”,说:“我搭一条长龙。”一会又添上“翅膀”说:“我搭了一架飞机。”由此可见,教师的鼓励,消除了孩子的自卑感,激起了他创造操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多对幼儿说:“让我试一试!”“当然可以!”之类的话。要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容忍、多欣赏、多给幼儿自主、自由的机会,营造出积极的环境气氛,与幼儿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让幼儿做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赖合作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观点,获得创造的喜悦与成就感,体验创新的价值与魅力。
二、提供科学的手工操作活动材料,培养幼儿的自主创新性学习
科学提供手工操作材料是幼儿取得自主创新性学习成功的基础。第一幼儿有权得到帮助来获取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需要的材料。教师应帮助幼儿准备充分的操作材料。第二如果材料太难操作,幼儿容易遭到挫折与失败,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丧失自我,因此,材料提供必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为保证幼儿获得创造需要的满足,教师对新材料要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指导也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剥夺幼儿进行创造性抉择的权力。第三提供的材料要足够幼儿多次使用或反复多次使用一种材料。另外,提供材料要多种多样,安全卫生,针对幼儿的个性特点,适合于幼儿自我表现活动。
培养幼儿自主创新性学习最主要的是在生活中捕捉幼儿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契机。幼儿的学习相对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非正规的学习,生活是幼儿学习的源泉,对幼儿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启蒙教育尤其离不开幼儿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最佳时机,引势利导,让幼儿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例:在利用象形材料山芋、芋头、萝卜等自然实物,通过辅助材料让幼儿进行小制作时,小朋友做出的都是象形的小动物之类的作品。随即教师问:“为什么光做小动物呢?”幼儿回答说:“这些都像小动物身体,不好做其它东西。”教师又说:“试试看,可不可以把这些东西改变形状?”于是这些实物在幼儿的手中完全变了样。山芋竖着一切两半变成小船,横着切了许多车轮。接着有的挖、割、刻,孩子不仅学会了一技之长,而且不是象形的实物在幼儿手中也变成了他们喜爱的汽车、飞机、大炮、火箭等。形状各异,形象简单生动,幼儿的自主创新学习得到顺利的发展。
三、教师激发和捕捉幼儿自主性创造行为和创造成果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关键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发展他们,不去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教育的艺术》P29)就一种事物而言,孩子一旦找到其明显特征稍加改动,创造变开始萌动了。一种事物可进行创造,那么物与物的结合,也会萌发创造。而这时候教师是否会捕捉到,是否以点带面加以扩展,开拓孩子继续创造便成了关键。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去发现每个幼儿作品中最吸引人的部分,然后进行适当的称赞、鼓励、提示,这才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最重要的。有一次让孩子看一幅范例作品贝壳画《小鸡》。一个自然小贝壳粘贴在纸版上,然后添画身体、尖嘴。小鸡的头圆圆的,通过让幼儿观察,眼睛是贝克的自然花纹构成,有的幼儿直接告诉老师:不画小鸡身体,用贝壳代替最好,这样小鸡可直接站起来。教师对孩子的想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幼儿的联想更丰富了,小鸭、小鸟、熊猫、金苗等一些立体作品诞生了。受这些启发,易拉罐再不是传统地只能制成烟缸。编成花篮、小椅子,它还可以做车轮、当烟囱了。如此变通创造多么可贵,通过触类旁通,牙膏盒、酒瓶盒再不是挖、剪、贴制作小汽车,而是能翻新、组装、再剪贴成大楼,组合音响、立交桥、城堡等。慢慢地,一份份栩栩如生的作品呈现在幼儿面前,大家把作品全部摆出来,互相观赏,增强了幼儿动手作操作的信心。这里强调一点,儿童在创造的过程中即便是一团糟,教师也要加以称赞,教师可偶尔制作一些和幼儿相同形象的作品,并告诉他们说:“老师做的和你做的差不多。”作为对孩子的一种鼓励。《纲要》指出:要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创造能力是人们潜在能力的表现,幼儿同样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使,他们不停地进行寻求和探索。“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班华主编《心育论》P160)因此说教师激发和捕捉幼儿自主创造行为和创造成果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幼儿操作活动是发挥幼儿创造潜能的最佳载体,而自主性则是幼儿操作创新的灵魂。
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虽是一个长期教育与发展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虽不是一个活动,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但笔者认为,幼儿时期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的世界是多彩的世界。只要把培养幼儿创造能力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以发展幼儿自主创新性学习为目标,那么利用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将发挥巨大的能动作用。
实践证明,选择操作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是一条简便易行的最佳途径。新《纲要》提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利用手工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受很多因素影响,问题复杂而神秘。但若从操作材料的提供,操作环境的创设,教育手段的选择方面加以认真对待,细心考虑,就不难看出幼儿自主地选择操作材料,参与探索和表达操作活动的过程,不仅能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而且能使幼儿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利用手工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是不容质疑的。
一、在启发教学与安全自由的操作环境中孕育创造性
使用启发式教学,促进幼儿动手操作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了解孩子动手操作的特点,了解幼儿身心发展与操作能力发展的过程。依照各阶段的发展顺序作正确引导,不要操作之过急或拔苗助长。要重视幼儿动手操作前的经验与动机,利用启发式教学,采用直观教学法激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把手工操作活动中的创造性从潜意识层面发展到意识层面,将手工操作活动的情感与幼儿内部情感结合起来,让幼儿去鉴别、观赏、匹配、表现和重新建构。教师要积极参与幼儿的讨论与交流,启发引导幼儿自己去思考判断,逐步形成自我评价能力。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鼓励他们作出与众不同的言行,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操作的愿望,引发他们做出与众不同的手工操作作品,让幼儿在尝试中实现创造。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幼儿的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创新意识。因此在操作活动中,要创设一种宽容理解,鼓励与支持性的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和青年校长的谈话P120.121》)幼儿大都喜欢听“好话”,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鼓励,行为上是他律的,最容易受到教师言行的暗示。如一次游戏时,许多孩子用胶粒插出了各种形状的物体,小乐搭了一条直线就面露难色,教师过去对他说:“很好的,这是蚯蚓,又像小棒。”小乐马上在直线下面添上“爪子”,说:“我搭一条长龙。”一会又添上“翅膀”说:“我搭了一架飞机。”由此可见,教师的鼓励,消除了孩子的自卑感,激起了他创造操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多对幼儿说:“让我试一试!”“当然可以!”之类的话。要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容忍、多欣赏、多给幼儿自主、自由的机会,营造出积极的环境气氛,与幼儿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让幼儿做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赖合作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观点,获得创造的喜悦与成就感,体验创新的价值与魅力。
二、提供科学的手工操作活动材料,培养幼儿的自主创新性学习
科学提供手工操作材料是幼儿取得自主创新性学习成功的基础。第一幼儿有权得到帮助来获取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需要的材料。教师应帮助幼儿准备充分的操作材料。第二如果材料太难操作,幼儿容易遭到挫折与失败,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丧失自我,因此,材料提供必需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为保证幼儿获得创造需要的满足,教师对新材料要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指导也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剥夺幼儿进行创造性抉择的权力。第三提供的材料要足够幼儿多次使用或反复多次使用一种材料。另外,提供材料要多种多样,安全卫生,针对幼儿的个性特点,适合于幼儿自我表现活动。
培养幼儿自主创新性学习最主要的是在生活中捕捉幼儿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契机。幼儿的学习相对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非正规的学习,生活是幼儿学习的源泉,对幼儿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启蒙教育尤其离不开幼儿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最佳时机,引势利导,让幼儿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例:在利用象形材料山芋、芋头、萝卜等自然实物,通过辅助材料让幼儿进行小制作时,小朋友做出的都是象形的小动物之类的作品。随即教师问:“为什么光做小动物呢?”幼儿回答说:“这些都像小动物身体,不好做其它东西。”教师又说:“试试看,可不可以把这些东西改变形状?”于是这些实物在幼儿的手中完全变了样。山芋竖着一切两半变成小船,横着切了许多车轮。接着有的挖、割、刻,孩子不仅学会了一技之长,而且不是象形的实物在幼儿手中也变成了他们喜爱的汽车、飞机、大炮、火箭等。形状各异,形象简单生动,幼儿的自主创新学习得到顺利的发展。
三、教师激发和捕捉幼儿自主性创造行为和创造成果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关键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发展他们,不去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教育的艺术》P29)就一种事物而言,孩子一旦找到其明显特征稍加改动,创造变开始萌动了。一种事物可进行创造,那么物与物的结合,也会萌发创造。而这时候教师是否会捕捉到,是否以点带面加以扩展,开拓孩子继续创造便成了关键。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去发现每个幼儿作品中最吸引人的部分,然后进行适当的称赞、鼓励、提示,这才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最重要的。有一次让孩子看一幅范例作品贝壳画《小鸡》。一个自然小贝壳粘贴在纸版上,然后添画身体、尖嘴。小鸡的头圆圆的,通过让幼儿观察,眼睛是贝克的自然花纹构成,有的幼儿直接告诉老师:不画小鸡身体,用贝壳代替最好,这样小鸡可直接站起来。教师对孩子的想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幼儿的联想更丰富了,小鸭、小鸟、熊猫、金苗等一些立体作品诞生了。受这些启发,易拉罐再不是传统地只能制成烟缸。编成花篮、小椅子,它还可以做车轮、当烟囱了。如此变通创造多么可贵,通过触类旁通,牙膏盒、酒瓶盒再不是挖、剪、贴制作小汽车,而是能翻新、组装、再剪贴成大楼,组合音响、立交桥、城堡等。慢慢地,一份份栩栩如生的作品呈现在幼儿面前,大家把作品全部摆出来,互相观赏,增强了幼儿动手作操作的信心。这里强调一点,儿童在创造的过程中即便是一团糟,教师也要加以称赞,教师可偶尔制作一些和幼儿相同形象的作品,并告诉他们说:“老师做的和你做的差不多。”作为对孩子的一种鼓励。《纲要》指出:要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创造能力是人们潜在能力的表现,幼儿同样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使,他们不停地进行寻求和探索。“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班华主编《心育论》P160)因此说教师激发和捕捉幼儿自主创造行为和创造成果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幼儿操作活动是发挥幼儿创造潜能的最佳载体,而自主性则是幼儿操作创新的灵魂。
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虽是一个长期教育与发展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虽不是一个活动,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但笔者认为,幼儿时期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的世界是多彩的世界。只要把培养幼儿创造能力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以发展幼儿自主创新性学习为目标,那么利用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将发挥巨大的能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