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宋代湖田窑青白瓷中的审美语境传达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宋代文人思想变革引发思考。制瓷工匠创作出符合时代风貌的青白瓷,其以生活化途径将宋人思想和精神追求加以融合,成为现代所见的宋代青白瓷,通过审美语境将青白瓷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向民众传播,提升湖田窑青白瓷中的美,自然的审美思想与语境表达,对现代陶瓷创作具有启发性的作用。
关键词 湖田窑青白瓷;审美语境;传递途径
0 引 言
宋代在政治昌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国力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推动了文化、科技、艺术等各项学科兴起,经济得到极大地提升,促进市场贸易频繁,商人往来交替,包容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艺匠、风俗文化等等;宋代青白瓷作为宋代的典型瓷器,早期袭承五代白瓷烧制技术,多使用支钉烧制,此时青白瓷属于初创,发色效果不稳定,大多显白色或淡黄色;宋代中期青白瓷制釉工艺成熟,烧成时又把握了还原工艺,天然铁在还原气氛中呈氧化亚铁,釉面呈现完整的青白色;至南宋后期采用覆烧法,窑室水分高,导致室温升高,釉色趋于淡黄,光泽弱化透明度低。由于该瓷器青中闪白、白中显青的效果,故称青白瓷,其中以湖田窑为典型烧出的青白瓷为当时民窑之首。湖田窑青白瓷既是吸收当时需求者意志的产物,也是传递宋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形式,湖田窑虽然作为景德镇民窑,但由于受到青瓷与白瓷的影响,及在生产过程中特殊的地理因素,导致成品与其他窑口的差异性,景德镇窑口迅速掌握这一差异性,将青白瓷迅速发展成为庞大的青白瓷体系,使得湖田窑青白瓷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留下了極为重要的一笔。
湖田窑青白瓷釉色青白纯净,坯体质白而薄,多以刻划花为主要装饰手法,在造型上挺拔秀丽,特别是其薄胎作品,青白澈亮的釉质与薄可透光的胎体相结合,纹饰的深浅变化与釉色堆积造成空间的虚实交织,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湖田窑青白瓷区别于其他窑口的突出特质即是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其吸收了当时文化中的核心理念,满足文人精神追求意境,又由生活中按照需求提取元素,对当时的审美语境进行传播。
作为对湖田窑艺术风貌造成主要影响的宋代文人,与唐代文人思想有着明显差异,宋代文人更倾向于对于自然的感召,如果说唐代是开放的,那么宋代则是包容的,宋人受到朱熹理学的影响开始思考规律的哲学之道;宋人受到儒、释、道的影响开始观想生活的意象之美;特别是当唐诗变成宋词,文人间的观念变换以一种口述的方式传播到了文人圈之外的角落,生活化了的文化内涵深入普及,这种普化程度对普通工匠和民众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青白瓷的审美语境组成同样造成极大促进。
1 词曲传递途径
诗歌、词曲、话本作为传统中国文化传播形式,在民众生活中起着文化交换的作用,而宋代词曲在此时,对湖田窑青白瓷产生了极为广泛的文化交流作用。宋代时期,受到科举制度与教育观念的改变,科举以经义为主,父母也纷纷教育幼童经义,各学派要求发展私学,支持地方学校,大力培养人才,促使了社会中在各个学科中涌现了各种才能之人。通俗易懂的词曲通过伶人之口这种特殊形式进行传播,将文人力量与思想既通过通俗易懂的物象表达,也从文字要求演变为语言,降低了接收者的界限,提升了对覆盖层面与范围。
研究湖田窑出土情况及各墓地遗址中湖田窑青白瓷数量,可知除湖田窑进贡宫廷部分,大部分湖田窑销售对象为官宦文人、达官显贵,《梦梁录》与《都城纪胜》中都记载了临安有景德镇生产青白瓷专门的店铺,出售一些都城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饮食器,作为景德镇当时最大的民窑生产地,湖田窑是基础较好的民间窑口,质量高且具备自身风格,虽然大量生产于民间使用,但其质量的提升及精细程度,从某方面限制了购买者的层次;同时在景德镇周边地区同样有对青白瓷的模仿的尝试,但始终难以比及湖田窑青白瓷的精细程度和技艺水平。
消费者的需求促使了湖田窑产品的快速演变,虽然宋代早期湖田窑产品型制还多保留五代的特征,且多为白胎,釉色多呈现出乳黄色或黄斑;但中后期逐渐形成了宋代湖田窑青白瓷最为典型的特征,胎体极薄、釉色清透;一方面,是来自于宋代文人阶层的需求者对产品的优略审美引导;另一方面,是文人思想意识的普及和碰撞,以及对整个宋代社会思想的引导作用,导致了全民性,特别是产品制作者间接的思想同化,匠人除了将技术经验传达,同时也将体悟到的思想与文化,表达在产品外观中,把需求与给予相呼应,促使湖田窑青白瓷成为一个文人思想、意境传递、文化表达的具象传递途径。
2 审美语境经营
由于宋词在表现手法上多集中于借物抒情,唐代如果说愁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宋人说愁则是:“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处寻。”唐代是开阔的情感,到宋代则转变成为细腻的伤怀,这样的对于自我和自然的认知,逐渐变成通过词里的意象表现直观的感受,而非描述具象的情感而直白表达。在宋人的生命中什么都可以小,小到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宋人始终以静观的态度对待生命中的过往。
宋代文人作为游离于宫廷与民间的第三股力量,以苏轼、米芾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打出“士夫画”的概念,主张“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的创作理念,更加侧重于审美中的体悟,主张“贵悟不贵解”,以身心体验宇宙万物是审美体验与审美对象之间关系的过程。
在湖田窑青白瓷的表现中,意象的独特美感也通过装饰技法进行表达,始终被罩染在釉色底下的刻划花,并非通过具象的方式摹写出自然界中的生命,而是通过线性的表达方法画出花叶及其他生命,拙朴的手法和细致的坯体、釉色相呼应,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延续了宋人对于生命的感知与思考,即广大又细小,以独特的表现形式表现出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促成了非常特殊的人与自然合一的平凡经验,使得观赏者感受到一种平静的祥和感,也是宋代文人对宇宙、理学、自然无尽探索中的体悟,所以说宋代的伟大并非来自于欲求征服的气质,而是追求身心体悟的自然之美。 3 感知与传播
人们对美认识的改变来自于社会所缺乏的价值诉求,一个社会本身缺什么,它就会喜欢体现这种价值的艺术,我们之所以被某些事物吸引,就是欣赏者本身接收到了事物所包含的品质,这些品质即是社会所缺乏的。
受到宋代大背景的影响,一面是日益发展的经济、科技、艺术、教育,一面是词曲、宗教、文化的洗礼,宋代文人从对战争的忧患转变为对自身的自醒,通过器物寻找寄托,促使当时的文人阶层审美喜好成为领导旗帜,导致湖田窑工匠在提升器物制作技艺的同时,受到该时期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单纯受到市场需求导向,同样也是受到自上而下的词曲、文化、民俗、宗教影响,理解性的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器物,并为满足消费者所需的精神诉求不断提升产品;青白瓷脱离传统青瓷与白瓷的范围自成一体,作为降低色彩的存在,将唐代的繁缛脱离成为沉寂的境界,宋人对儒、释、道的吸收理解,对朱熹理学的规律探索,对王安石新学的自然探究,都构成了突出人们在欣赏与创造美的同时,将对自然的审美体悟融合进物象中,在简单中看出无限的可能。
工匠手中的青白瓷从设计的方面说,补足了需求者对审美和精神的缺乏,从唐代的形神俱备到宋代的得意忘形,不单纯地依靠需求的拉动,同时创作者对于时代和人文精神的理解与继承同样发挥了重大作用,词曲的普及和深入间接地促使了普通工匠对于文人情感的感知,使得创作者在创作青白瓷时赋予了青白瓷具有独特时代属性的本源力量,即是对该时代下的审美需求感知,同时通过产品的形式将文人间的意志扩散,促使下层人民接触文人意志,并间接地传达文人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向往,最后文人对湖田窑青白瓷具体形态上的美感评价,则又不断推升青白瓷的发展与蜕变,最终形成现在我们所见的湖田窑青白瓷。
4 小 结
湖田窑青白瓷的语境传递,不仅仅单纯的是自上而下的文人审美与追求表达,同样也是工匠通过生活中具象的传播途径与文化感知,无论是文人参与制作的青白瓷还是从工匠手中创作的富有独特时代特征的青白瓷器物,都對当时人们的审美产生了影响。对于当代陶瓷设计中的美感表达与传递,也是启发性的,审美的转化来源于社会需求,生活经验将五感累计在脑海中,设计的元素包容在器物中,引发新的碰触,审美经验即通过这种特殊途径将审美对象、感知者、体验者、创造者融合于一体,促使创作者将生活中的美学与器物相联系,形成接收者、感知者所能感知的艺术情感与精神传达。
参 考 文 献
[1]赵自强.柴窑与湖田窑[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
[2]郑宁.宋瓷的工艺精神[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2.
[3]方李丽.景德镇民窑[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4]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5]蒋勋.蒋勋说宋词[M].中信出版社.2014.
[6]皮朝纲.中国审美心理学论纲[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7]金维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
[8]苏梅.宋代文人意趣与工艺美术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0.
关键词 湖田窑青白瓷;审美语境;传递途径
0 引 言
宋代在政治昌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国力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推动了文化、科技、艺术等各项学科兴起,经济得到极大地提升,促进市场贸易频繁,商人往来交替,包容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艺匠、风俗文化等等;宋代青白瓷作为宋代的典型瓷器,早期袭承五代白瓷烧制技术,多使用支钉烧制,此时青白瓷属于初创,发色效果不稳定,大多显白色或淡黄色;宋代中期青白瓷制釉工艺成熟,烧成时又把握了还原工艺,天然铁在还原气氛中呈氧化亚铁,釉面呈现完整的青白色;至南宋后期采用覆烧法,窑室水分高,导致室温升高,釉色趋于淡黄,光泽弱化透明度低。由于该瓷器青中闪白、白中显青的效果,故称青白瓷,其中以湖田窑为典型烧出的青白瓷为当时民窑之首。湖田窑青白瓷既是吸收当时需求者意志的产物,也是传递宋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形式,湖田窑虽然作为景德镇民窑,但由于受到青瓷与白瓷的影响,及在生产过程中特殊的地理因素,导致成品与其他窑口的差异性,景德镇窑口迅速掌握这一差异性,将青白瓷迅速发展成为庞大的青白瓷体系,使得湖田窑青白瓷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留下了極为重要的一笔。
湖田窑青白瓷釉色青白纯净,坯体质白而薄,多以刻划花为主要装饰手法,在造型上挺拔秀丽,特别是其薄胎作品,青白澈亮的釉质与薄可透光的胎体相结合,纹饰的深浅变化与釉色堆积造成空间的虚实交织,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湖田窑青白瓷区别于其他窑口的突出特质即是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其吸收了当时文化中的核心理念,满足文人精神追求意境,又由生活中按照需求提取元素,对当时的审美语境进行传播。
作为对湖田窑艺术风貌造成主要影响的宋代文人,与唐代文人思想有着明显差异,宋代文人更倾向于对于自然的感召,如果说唐代是开放的,那么宋代则是包容的,宋人受到朱熹理学的影响开始思考规律的哲学之道;宋人受到儒、释、道的影响开始观想生活的意象之美;特别是当唐诗变成宋词,文人间的观念变换以一种口述的方式传播到了文人圈之外的角落,生活化了的文化内涵深入普及,这种普化程度对普通工匠和民众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青白瓷的审美语境组成同样造成极大促进。
1 词曲传递途径
诗歌、词曲、话本作为传统中国文化传播形式,在民众生活中起着文化交换的作用,而宋代词曲在此时,对湖田窑青白瓷产生了极为广泛的文化交流作用。宋代时期,受到科举制度与教育观念的改变,科举以经义为主,父母也纷纷教育幼童经义,各学派要求发展私学,支持地方学校,大力培养人才,促使了社会中在各个学科中涌现了各种才能之人。通俗易懂的词曲通过伶人之口这种特殊形式进行传播,将文人力量与思想既通过通俗易懂的物象表达,也从文字要求演变为语言,降低了接收者的界限,提升了对覆盖层面与范围。
研究湖田窑出土情况及各墓地遗址中湖田窑青白瓷数量,可知除湖田窑进贡宫廷部分,大部分湖田窑销售对象为官宦文人、达官显贵,《梦梁录》与《都城纪胜》中都记载了临安有景德镇生产青白瓷专门的店铺,出售一些都城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饮食器,作为景德镇当时最大的民窑生产地,湖田窑是基础较好的民间窑口,质量高且具备自身风格,虽然大量生产于民间使用,但其质量的提升及精细程度,从某方面限制了购买者的层次;同时在景德镇周边地区同样有对青白瓷的模仿的尝试,但始终难以比及湖田窑青白瓷的精细程度和技艺水平。
消费者的需求促使了湖田窑产品的快速演变,虽然宋代早期湖田窑产品型制还多保留五代的特征,且多为白胎,釉色多呈现出乳黄色或黄斑;但中后期逐渐形成了宋代湖田窑青白瓷最为典型的特征,胎体极薄、釉色清透;一方面,是来自于宋代文人阶层的需求者对产品的优略审美引导;另一方面,是文人思想意识的普及和碰撞,以及对整个宋代社会思想的引导作用,导致了全民性,特别是产品制作者间接的思想同化,匠人除了将技术经验传达,同时也将体悟到的思想与文化,表达在产品外观中,把需求与给予相呼应,促使湖田窑青白瓷成为一个文人思想、意境传递、文化表达的具象传递途径。
2 审美语境经营
由于宋词在表现手法上多集中于借物抒情,唐代如果说愁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宋人说愁则是:“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处寻。”唐代是开阔的情感,到宋代则转变成为细腻的伤怀,这样的对于自我和自然的认知,逐渐变成通过词里的意象表现直观的感受,而非描述具象的情感而直白表达。在宋人的生命中什么都可以小,小到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宋人始终以静观的态度对待生命中的过往。
宋代文人作为游离于宫廷与民间的第三股力量,以苏轼、米芾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打出“士夫画”的概念,主张“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的创作理念,更加侧重于审美中的体悟,主张“贵悟不贵解”,以身心体验宇宙万物是审美体验与审美对象之间关系的过程。
在湖田窑青白瓷的表现中,意象的独特美感也通过装饰技法进行表达,始终被罩染在釉色底下的刻划花,并非通过具象的方式摹写出自然界中的生命,而是通过线性的表达方法画出花叶及其他生命,拙朴的手法和细致的坯体、釉色相呼应,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延续了宋人对于生命的感知与思考,即广大又细小,以独特的表现形式表现出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促成了非常特殊的人与自然合一的平凡经验,使得观赏者感受到一种平静的祥和感,也是宋代文人对宇宙、理学、自然无尽探索中的体悟,所以说宋代的伟大并非来自于欲求征服的气质,而是追求身心体悟的自然之美。 3 感知与传播
人们对美认识的改变来自于社会所缺乏的价值诉求,一个社会本身缺什么,它就会喜欢体现这种价值的艺术,我们之所以被某些事物吸引,就是欣赏者本身接收到了事物所包含的品质,这些品质即是社会所缺乏的。
受到宋代大背景的影响,一面是日益发展的经济、科技、艺术、教育,一面是词曲、宗教、文化的洗礼,宋代文人从对战争的忧患转变为对自身的自醒,通过器物寻找寄托,促使当时的文人阶层审美喜好成为领导旗帜,导致湖田窑工匠在提升器物制作技艺的同时,受到该时期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单纯受到市场需求导向,同样也是受到自上而下的词曲、文化、民俗、宗教影响,理解性的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器物,并为满足消费者所需的精神诉求不断提升产品;青白瓷脱离传统青瓷与白瓷的范围自成一体,作为降低色彩的存在,将唐代的繁缛脱离成为沉寂的境界,宋人对儒、释、道的吸收理解,对朱熹理学的规律探索,对王安石新学的自然探究,都构成了突出人们在欣赏与创造美的同时,将对自然的审美体悟融合进物象中,在简单中看出无限的可能。
工匠手中的青白瓷从设计的方面说,补足了需求者对审美和精神的缺乏,从唐代的形神俱备到宋代的得意忘形,不单纯地依靠需求的拉动,同时创作者对于时代和人文精神的理解与继承同样发挥了重大作用,词曲的普及和深入间接地促使了普通工匠对于文人情感的感知,使得创作者在创作青白瓷时赋予了青白瓷具有独特时代属性的本源力量,即是对该时代下的审美需求感知,同时通过产品的形式将文人间的意志扩散,促使下层人民接触文人意志,并间接地传达文人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向往,最后文人对湖田窑青白瓷具体形态上的美感评价,则又不断推升青白瓷的发展与蜕变,最终形成现在我们所见的湖田窑青白瓷。
4 小 结
湖田窑青白瓷的语境传递,不仅仅单纯的是自上而下的文人审美与追求表达,同样也是工匠通过生活中具象的传播途径与文化感知,无论是文人参与制作的青白瓷还是从工匠手中创作的富有独特时代特征的青白瓷器物,都對当时人们的审美产生了影响。对于当代陶瓷设计中的美感表达与传递,也是启发性的,审美的转化来源于社会需求,生活经验将五感累计在脑海中,设计的元素包容在器物中,引发新的碰触,审美经验即通过这种特殊途径将审美对象、感知者、体验者、创造者融合于一体,促使创作者将生活中的美学与器物相联系,形成接收者、感知者所能感知的艺术情感与精神传达。
参 考 文 献
[1]赵自强.柴窑与湖田窑[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
[2]郑宁.宋瓷的工艺精神[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2.
[3]方李丽.景德镇民窑[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4]阿兰·德波顿.幸福的建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5]蒋勋.蒋勋说宋词[M].中信出版社.2014.
[6]皮朝纲.中国审美心理学论纲[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7]金维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
[8]苏梅.宋代文人意趣与工艺美术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