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地理实践力教学倾向的形成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epnui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教师地理实践力教学倾向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开发教师地理实践力教学倾向及相关因素测量量表,对65位地理教师进行测量。结果发现:教师地理实践力教学倾向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因素影响显著,但它对教学行为的影响不明显;分析认为实践资源的有限性与教育教学的现实性导致地理实践活动难以开展,建议打通教师地理实践力教学倾向到教学行为的瓶颈。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教学倾向;教学行为;计划行为理论
  教师的教学倾向影响其教学行为,进而关系到教学效果。近年来,在计划行为理论的框架下教师教学倾向研究得到了加强,Katz和Raths认为教师教学倾向是一种行为趋势,是教师的外在特征[1],Perkins等人则强调内在特征,认为教学倾向是一种意识和信念[2],Injeong Jo将教学倾向概括为使用特定知识和技能以达到某些教学目标的教师行为取向,并与教师的价值观和信念相关[3]。本文对教师教学倾向的定义是教师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趋势,是教师想执行某种教学行为的主观概率。在地理教育领域,Injeong Jo基于其构建的教师空间思维教学倾向指标开发了测量工具[3],刘晴晴等将其开发的综合思维教学倾向量表用于苏州市教师的测评[4]。目前,尚未发现有地理教师(下称教师)关于地理实践力教学倾向方面的研究。地理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5],实践能力是地理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6],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高和教师的地理实践力教学倾向以及教学行为有密切关系,探究教师地理实践力教学倾向和行为的形成机制,最终将有益于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水平。
  一、基本概念和研究假设
  1.基本概念
  计划行为理论是经典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由Fishbein和Ajzen提出,国外诸多研究证实了计划行为理论能显著提高行为的解释程度。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直接影响行为倾向(intention),行为倾向直接决定着实际行为(behavior)[7-8],关系如图1所示。
  本文中教师的地理实践力教学倾向是指教师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执行地理实践力教学行为的主观概率,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是否有发展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显性和主动的意向;实践力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发展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实际教学行动,如带领学生去研学旅行,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设计学生动手实验等;行为态度是指教师对地理实践力教学行为的喜欢程度,如在学生的地理实验能力培养方面,好的行为态度表现为教师对于开展地理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实验能力这一教学行为持肯定的、有价值的判断;主观规范是教师在决策是否执行地理实践力教学行为时感受到的要求或压力,具体表现为课程标准、高考、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等事或人对教师实施地理实践力教学行为的要求;知觉行为控制是指教师感知到执行地理实践力教学行为容易或困难的程度,以教师培养学生的地理考察能力为例,知觉行为控制指教师控制自己“采取培养学生地理考察能力的教学行动”的可能性有多大。
  2.研究假设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教师地理实践力教学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教师的地理实践力教学倾向,而教学倾向又会对教学行为产生影响,知觉行为控制也会直接影响教师地理实践力教学行为。假设如图1中“*?”所示。
  二、测量工具和研究样本
  1.测量工具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具体包括地理图表能力、地理观察与观测能力、地理实验能力、地理考察能力、地理信息技术能力[9],相应维度的教师教学行为如表1所示。
  Ajzen设计了一套计划行为理论中各因素的一般模式问卷[10],供研究者开发具体行为及倾向量表时参考。参考Ajzen一般模式问卷,根据教师地理实践力教学行为的特征,结合中文表达习惯开发了中学教师地理实践力教学倾向、教学行为以及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5份量表,题量分别为1、3、5、6、4,累计19个项目,均用李克特七级计分法。项目示例如表2所示。
  依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量表可靠性分析,除了仅有1个测量项目的地理实践力教学行为外,教学倾向、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均较高,分别为0.819、0.916、0.885、0.766,均在0.7(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以2014—2019年普通高考文综地理全国卷选做题“环境保护”模块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试题立意、情境设计、设问形式等对“环境保护”相关试题进行探究;另一方面,在建构出“环境保护”模块知识体系思维导图的基础上,从规范阅读图文材料、规范审题、建立思维导图和有效组织答案四方面对“环境保护”高频考点进行解题思路建模。通过研究旨在为中学地理“环境保护”教学提供参考,并为学生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
摘 要:地理学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宁夏最美山地——贺兰山为例,探讨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渗透美育的三大途径:其一,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领略乡土地理之美;其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探究鄉土地理之美;其三,研学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寻找乡土地理之美。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贺兰山;地理美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地理学对
摘 要: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教学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意义学习”,培养学生知情统一。文章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为例,从教学目标的整合、乡土情境的创设、意义学习、自我潜能的挖掘、情感的交流等教学环节,探究人本主义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人本主义;地理教学;水循环;地理核心素养  以马斯洛和罗斯杰
摘 要:文章以人教版“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内容为例,阐述如何利用教材图示,充分挖掘图示的内涵,改造和构建“核心图”,以此建立图示间联系,形成知识认知整体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图示改造;核心图;有效联系  以图示理,是地理学科内容呈现和原理表述的重要形式与载体。高中地理教材蕴含大量图示,研究这些图示,可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改造部
摘 要:中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这场防疫阻击战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探索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路径再一次成为时代诉求,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在要求。为此,可以通过网络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更新教育方式、紧跟时代需求等路径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教育。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学教育;新冠肺炎疫情  2019年12月1日,中国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现首
摘 要:本文以2019年京津苏琼高考地理试卷为例,着眼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进行统计分析,基于统计对比分析对试卷特点进行评述,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考试题;统计对比;分析评述  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下文简称“2017版高中地理课标”)对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界定,并就测评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地理试题进行了举行说明。本文以2017版高中地理课标界定的四大核心素养
摘 要:文章以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Ⅰ、Ⅱ、Ⅲ卷为例,对考查的考点、核心素养、核心能力、图表类型和热点问题等进行了详尽统计与逐项解读分析。基于统计分析对试题总体特点进行宏观评述,针对部分疑点提出了商榷意见,总结教学启示,提出备考建议。  关键词:统计分析;总体特点;各卷特色;教学启示  2019年高考地理试卷除京、津、沪、苏、浙五省市单独命题,海南省委托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之外,有25个省级行政区分
摘 要:文章以“岩石与矿物”为例,以再设计过程中优化情境创设实践问题升华情感、优化技术检测知识辅助实践过程、优化任务合作学习落实实践目标三方面来关注地理实践力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教学优化再设计;岩石与矿物  “岩石与矿物”是借助网络平台,以学生实验讨论,通过岩石特征来区分岩石成因的新授课。笔者在听课反馈和课后反思的基础上,对“岩石与矿物”一课的教学进行再设计,通过情境优化、技术优化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资源,其难度可以作为衡量教材质量的指标之一。2019年7月出版的新编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了契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内容和结构方面做出了较大改动,研究新版教材与课程标准的难度是否一致,是否符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要求,对评判新教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孔凡哲、史宁中从正相关的角度构建教材难度的定量模型,闫春更则从负相关的角度提出“二维度四指标”的难度评价方法。文章
渝东南地区地处重庆东南部,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与外界交流少,目前教学模式以常规教学为主,虽然常规课堂的教师讲授能单纯地完成高考任务目标,但是对国家提出要培养综合性人才,培养具备一定的人格素质和素养的人才却很难。再加上渝东南地区是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区,地方民族特色明显,导致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与主城区的学校差距过大,因此,渝东南地区的教学模式如何发展和走向既符合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