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新疆自治区2002—2012年投入产出表的有关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中间投入率、中间需求率分析制造業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效应。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新疆地区制造业对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需求较显著,对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需求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需求显著,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需求较低。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关联分析;投入产出表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8.045
1 前言
建立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注重经济结构稳定增长,而非总量经济。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脊梁以及生产力水平的重要体现,大力发展制造业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在当下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传统的制造业逐渐被时代淘汰,如何改善制造业现行发展状况,成为首要面对的问题。由于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企业生产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源和知识作为主要投入品,为产业升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关节环节。因此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有利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这也使得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研究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生产性服务业是从企业内部服务部门分离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不同于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服务,消费性服务业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李宁等(2018)[1]首先提出制造业应打破产业结界,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协调发展,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刘明宇等(2010)[2]进一步通过分析得出为提高规模经济效应,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首先应形成超越一般市场交换的社会关系,进而通过交换和分享信息与知识提升生产链价值;不仅如此,张晓涛、李芳芳(2013)[3]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是“服务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必经之路;国家、李橙(2019)[4]利用门限效应检验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与制造业水平之间的关系,证明只有当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水平相匹配时,才能够促进制造业的经济增长并提高核心竞争力;刘书瀚等(2010)[5]基于我国1997—2007年投入产出表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显著的互动关系;但产业间的关联并不是简单的产业交叉,杨仁发、刘纯彬(2011)[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包括基础动力、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基础动力是指价值链的高度相关,内在动力是指技术创新,外在动力是指规制放松;为说明现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现状,吕政等(2006)[7]全面解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指出应从消除进入壁垒、强化分工优势、促进产业关联、推动服务业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和加强区域协调等方面推动两产业的融合。
从已有的文献可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是当下乃至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研究较为成熟,但是少有学者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对此进行分析,虽有部分学者进行具体地区产业关联分析,但是关于新疆自治区却鲜有。近年随着一系列有关建设西部倡议的提出,新疆地区资源类产业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天然优势,这对于新疆地区是个历史性的机遇。因此,研究新疆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新疆地区2002—2012年投入产出表,对新疆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进行分析。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新疆自治区投入产出表中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数据,并重新整理、归类、合并。按生产要素相对密集程度将制造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2.2 研究方法
为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效应,本文选择投入产出法中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来衡量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经济联系。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率(fi→j),反映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占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的比重,该值越大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投入的依赖度越大,其计算公式为:
fi→j=生产性服务业中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1)
制造业(被生产性服务业消耗)中间需求率(gi→j),反映制造业中间产出中被生产性服务业所消耗的比重,该值越大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需求对制造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大,其计算公式为:
gi→j=制造业被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消耗部分制造业的中间产出(2)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中间投入率(fj→i),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占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中间投入的比重,该值越大说明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的依赖度越大,这一指标在实践中多被视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生影响的形式:
fj→i=制造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制造业的中间投入(3)
生产性服务业(被制造业消耗)中间需求率(gj→i),反映生产性服务业中间产出中被制造业消耗的比重,该值越大表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大,这一指标在实践中多被视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生作用的形式:
gj→i=生产性服务业被制造业中间消耗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产出(4)
3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效应分析
顾乃华等(2006)[8]综述了关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发展论,主要归纳为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产业互动论以及产业融合论。其中需求遵从论认为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衍生产业,其发展基于制造业,强调了制造业在协同发展中的主导功能。 分行业来看,由表1可见,相较于2002年制造业对各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2012年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及软件业呈下降趋势,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呈上升趋势,其中制造业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率呈逐年上升。为了进一步分析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效应,将从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率角度进行阐述。由表2可见,除科学研究事业对制造业的依赖呈下降趋势,其余各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产出较大依赖于制造业对其的需求,且随时间推移呈不同程度上升,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表现较为显著。
根据分析可得,2002—2012年新疆地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拉动效应较为显著的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邮政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些行业具有非知识密集性的特点;而拉动效应不显著的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事业,这些行业具有知识密集性的特点。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大都上升,且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消耗也呈上升趋势。
4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效应分析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发展论中的供给主导论强调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效率得以提升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生产性服务业,就不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部门(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2006)[8]。在制造业的整个价值链中,生产性服务业起着重要作用。薛立敏(1993)[9]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类似于知识与技术的风暴,其中生产变得更为专业化、要素得到最大化利用,可见经济效率不仅取决于生产活动本身生产率状况,还有不同生产活动之间所建立起来的联系。
由表3可见,相较于2002年,2012年除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间投入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分别增加0.52%和25.24%,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中间投入率绝大部分呈下降趋势,其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下降66.55%和63.15%。为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效应,从制造业被生产性服务业消耗的中间需求率角度进行阐述。由表4可见,相较于2002年,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消耗显著,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其中对纺织业表现突出,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消耗效应多呈下降趋势,而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消耗则参差不齐。
综上可得,生产性服务业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拉动效应较明显,突出表现为新疆纺织业。新疆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种类全、储量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使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能更好地借助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从而对其产出起拉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消耗逐渐下降,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出需求降低,即传统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逐渐融入生产性服务业共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大多逐渐下降,中间消耗率部分上升,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表现突出,即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拉动效应增加。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新疆自治区2002—2017年投入产出表的有关数据为分析对象,运用直接消耗系数、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联效应,通过分析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新疆地区制造业发展层次较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效应较小。但是,新疆地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效应呈增加趋势。新疆地区的制造业整体还处于较低发展层次的发展水平,对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投入不足,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虽近年来有所提升,但从整体绝对量来分析偏低,从分行业角度分析,制造业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邮政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拉动效应较显著,且呈现出非知识密集型的特点。
第二,新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是效果不显著,较2002年来看,2012年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拉动作用较明显,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術密集型制造业整体推动作用有所好转。
综上所述,新疆地区制造业对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需求较显著,对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需求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需求显著,对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制造业的需求较低。因此,为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是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进行结构升级转型,提高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重视,并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先进的制造业区别于传统制造业的是在生产过程中拥有自主研发能力,若无自主研发能力,企业则仍摆脱不了代加工模式;另一方面要重视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融入现代新型技术。综上所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应符合“互动论”,表现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产业间相互融合,同时细化分工,不仅提高生产效率,也可提高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宁,王玉婧,韩同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机理研究——基于产业、空间、企业活动多维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 (7):124-128.
[2]刘明宇,芮明杰,姚凯.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演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8):66-75.
[3]张晓涛,李芳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J].广东社会科学,2013(5):39-47.
[4]国家,李橙.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9(4):112-118.
[5]刘书瀚,张瑞,刘立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6):65-74.
[6]杨仁发,刘纯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背景的产业升级[J].改革,2011(1):40-46.
[7]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8):5-12.
[8]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35-41.
[9]薛立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之研究[D].台北:中华经济研究院,1993.
[10]方来,韩君,柴娟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效应研究[J].财政研究,2016(11):103-109.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关联分析;投入产出表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8.045
1 前言
建立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注重经济结构稳定增长,而非总量经济。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脊梁以及生产力水平的重要体现,大力发展制造业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在当下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传统的制造业逐渐被时代淘汰,如何改善制造业现行发展状况,成为首要面对的问题。由于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企业生产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源和知识作为主要投入品,为产业升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关节环节。因此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有利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这也使得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研究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生产性服务业是从企业内部服务部门分离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不同于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服务,消费性服务业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李宁等(2018)[1]首先提出制造业应打破产业结界,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协调发展,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刘明宇等(2010)[2]进一步通过分析得出为提高规模经济效应,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首先应形成超越一般市场交换的社会关系,进而通过交换和分享信息与知识提升生产链价值;不仅如此,张晓涛、李芳芳(2013)[3]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是“服务型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必经之路;国家、李橙(2019)[4]利用门限效应检验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与制造业水平之间的关系,证明只有当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水平相匹配时,才能够促进制造业的经济增长并提高核心竞争力;刘书瀚等(2010)[5]基于我国1997—2007年投入产出表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显著的互动关系;但产业间的关联并不是简单的产业交叉,杨仁发、刘纯彬(2011)[6]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包括基础动力、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基础动力是指价值链的高度相关,内在动力是指技术创新,外在动力是指规制放松;为说明现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现状,吕政等(2006)[7]全面解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指出应从消除进入壁垒、强化分工优势、促进产业关联、推动服务业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和加强区域协调等方面推动两产业的融合。
从已有的文献可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是当下乃至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研究较为成熟,但是少有学者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对此进行分析,虽有部分学者进行具体地区产业关联分析,但是关于新疆自治区却鲜有。近年随着一系列有关建设西部倡议的提出,新疆地区资源类产业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天然优势,这对于新疆地区是个历史性的机遇。因此,研究新疆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新疆地区2002—2012年投入产出表,对新疆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进行分析。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新疆自治区投入产出表中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数据,并重新整理、归类、合并。按生产要素相对密集程度将制造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2.2 研究方法
为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效应,本文选择投入产出法中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来衡量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经济联系。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率(fi→j),反映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占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的比重,该值越大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投入的依赖度越大,其计算公式为:
fi→j=生产性服务业中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1)
制造业(被生产性服务业消耗)中间需求率(gi→j),反映制造业中间产出中被生产性服务业所消耗的比重,该值越大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需求对制造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大,其计算公式为:
gi→j=制造业被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消耗部分制造业的中间产出(2)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中间投入率(fj→i),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占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中间投入的比重,该值越大说明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性服务业投入的依赖度越大,这一指标在实践中多被视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生影响的形式:
fj→i=制造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制造业的中间投入(3)
生产性服务业(被制造业消耗)中间需求率(gj→i),反映生产性服务业中间产出中被制造业消耗的比重,该值越大表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大,这一指标在实践中多被视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生作用的形式:
gj→i=生产性服务业被制造业中间消耗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产出(4)
3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效应分析
顾乃华等(2006)[8]综述了关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发展论,主要归纳为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产业互动论以及产业融合论。其中需求遵从论认为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衍生产业,其发展基于制造业,强调了制造业在协同发展中的主导功能。 分行业来看,由表1可见,相较于2002年制造业对各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2012年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及软件业呈下降趋势,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呈上升趋势,其中制造业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率呈逐年上升。为了进一步分析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效应,将从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率角度进行阐述。由表2可见,除科学研究事业对制造业的依赖呈下降趋势,其余各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产出较大依赖于制造业对其的需求,且随时间推移呈不同程度上升,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表现较为显著。
根据分析可得,2002—2012年新疆地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拉动效应较为显著的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邮政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些行业具有非知识密集性的特点;而拉动效应不显著的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事业,这些行业具有知识密集性的特点。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大都上升,且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消耗也呈上升趋势。
4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效应分析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发展论中的供给主导论强调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效率得以提升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生产性服务业,就不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部门(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2006)[8]。在制造业的整个价值链中,生产性服务业起着重要作用。薛立敏(1993)[9]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过程类似于知识与技术的风暴,其中生产变得更为专业化、要素得到最大化利用,可见经济效率不仅取决于生产活动本身生产率状况,还有不同生产活动之间所建立起来的联系。
由表3可见,相较于2002年,2012年除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间投入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分别增加0.52%和25.24%,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中间投入率绝大部分呈下降趋势,其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下降66.55%和63.15%。为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效应,从制造业被生产性服务业消耗的中间需求率角度进行阐述。由表4可见,相较于2002年,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消耗显著,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其中对纺织业表现突出,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消耗效应多呈下降趋势,而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消耗则参差不齐。
综上可得,生产性服务业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拉动效应较明显,突出表现为新疆纺织业。新疆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种类全、储量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使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能更好地借助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从而对其产出起拉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消耗逐渐下降,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出需求降低,即传统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逐渐融入生产性服务业共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率大多逐渐下降,中间消耗率部分上升,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表现突出,即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拉动效应增加。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新疆自治区2002—2017年投入产出表的有关数据为分析对象,运用直接消耗系数、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联效应,通过分析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新疆地区制造业发展层次较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效应较小。但是,新疆地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效应呈增加趋势。新疆地区的制造业整体还处于较低发展层次的发展水平,对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投入不足,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虽近年来有所提升,但从整体绝对量来分析偏低,从分行业角度分析,制造业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邮政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拉动效应较显著,且呈现出非知识密集型的特点。
第二,新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是效果不显著,较2002年来看,2012年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拉动作用较明显,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術密集型制造业整体推动作用有所好转。
综上所述,新疆地区制造业对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需求较显著,对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需求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需求显著,对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制造业的需求较低。因此,为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是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进行结构升级转型,提高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重视,并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先进的制造业区别于传统制造业的是在生产过程中拥有自主研发能力,若无自主研发能力,企业则仍摆脱不了代加工模式;另一方面要重视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融入现代新型技术。综上所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应符合“互动论”,表现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产业间相互融合,同时细化分工,不仅提高生产效率,也可提高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宁,王玉婧,韩同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机理研究——基于产业、空间、企业活动多维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 (7):124-128.
[2]刘明宇,芮明杰,姚凯.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演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8):66-75.
[3]张晓涛,李芳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J].广东社会科学,2013(5):39-47.
[4]国家,李橙.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9(4):112-118.
[5]刘书瀚,张瑞,刘立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6):65-74.
[6]杨仁发,刘纯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背景的产业升级[J].改革,2011(1):40-46.
[7]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8):5-12.
[8]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35-41.
[9]薛立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之研究[D].台北:中华经济研究院,1993.
[10]方来,韩君,柴娟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效应研究[J].财政研究,2016(11):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