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空间实践与历史街区景观可持续营建探索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a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自发性空间实践为切入点,通过调研长沙历史街区居民自发进行的一系列空间实践活动,分析归纳这些自下而上的空间实践对历史街区景观所产生的影响,探讨自组织与他组织平衡的历史街区景观可持续营建之路。
  关键词:历史街区景观;自发性空间实践;自下而上;可持续营建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2-00-03
  1 自发性空间实践研究概述
  自发性空间实践在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有学者在不断关注并进行相关研究,如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对群体自发聚集形成的传统聚落推崇备至,亚历山大提出以民众非正式建设为主导的行为模式语言,同时还有西村幸夫所介绍的有公众参与介入的社区营建模式以及《东京制造》中冢本由晴、贝岛桃代对由居民在严苛条件下建造出“建物”的探索等[1]。可见国外学者对自下而上的自组织空间实践的研究、关注程度。
  在国内,到了21世纪,一些建筑师和学者也陆续开始关注隐蔽在快速城市化背后的自发性建造行为,如龙元教授对武汉汉正街的自发性建造的学术研究,“都市实践”对深圳城中村的自组织探究分析,清华大学王路教授对当代农村地域性建筑的自发建造研究以及与《东京制造》相应的《上海制造》等[2]。归纳可知,目前国内自发性空间实践研究主要成果如下:一是对自发性现象的解释,揭示自发性的积极作用与特点、逻辑内核与规律[3];二是从遗产保护的角度,提出关照历史街区的日常生活,以实现遗产的可持续发展[4];三是从街区的研究拓展到其他领域的剖析,如研究村落公共空间、城中村、工业类新农村建设、传统文化景观再现等等[5-7],从而不断丰富自发性空间实践涉及研讨范围。
  2 自发性空间实践活动下的历史街区——长沙太平街区
  2.1 太平街区简介
  太平历史街区以太平主街为主轴,金线街、孚嘉巷、马家巷为西侧构架,太傅里、江宁里和西牌楼为东侧构架。街区内散布着许多古老的支街小巷,构成了传承至今的鱼骨状街区格局,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太平街历史街区民居错杂、街衢纵横的街巷格局和空间肌理保存较好,全面地反映了清末民初的長沙城市特色、传统风貌和地方性的居民生活。太平街历史街区有古朴的黑茶茶馆、斑驳的露天古戏台、巷口的街头家具、精巧的剪纸展馆……不难看出,它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2 自发性营建实践
  2.2.1 带要素——边界景观
  边界在历史街区充当一种带状要素,一般是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交界处,且有一定的实质分隔作用,如墙、植物、围护结构等。随着交界区内各种自发性建造活动的发生,私密空间逐渐变得公共化,明显分割的空间界限也逐渐被打破,界限变得模糊。太平街区的边界主要表现在建筑立面和街道立面两方面[8]。
  (1)功能复合。相对于原本单纯用于围合分割的硬性边界,太平街区内的边界功能形式随着居民的自发性营建变得丰富。在店铺门口,铺主会通过改变店铺边界的功能来吸引更多的顾客,并将其作为一个特色展示景观。例如,一些店面直接将其边界拓宽,并增加秋千、座椅,从而形成一个可以玩耍、交谈的空间;原本用于围合的建筑墙面被一些店家用绘画工具进行各种涂鸦,此时围绕建筑立面形成了一个有趣的艺术活动景观;在一些架空层公共空间内,也常常见到自由职业者展示自己的工作过程,吸引游客前来观赏……
  (2)材质拼接。太平街区内的建筑大多数是灰白墙,色调较为统一。居民通过选用不同材质自发营建建筑边界,丰富了太平街区内建筑立面和沿街立面的表现形式。例如,大多数商家都会在店铺边界处建造不同材质表情的遮阳板、雨棚等灰空间,或使用木、石、金属等材料丰富立面;也会采用四季变化的植物改善建筑入口效果,软化水泥砖墙带来的硬性分割。(表1)
  2.2.2 线要素——道路景观
  道路是观光者、居民以及通行者频繁、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太平街区内的道路通常表现为由历史建筑两边限制,或宽敞或狭窄、不断延伸的形式,道路将整个历史街区各个要素组织、串联起来。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街区和景观。由于近几年前来观光的游客不断增多,主道路两边的业态不断丰富并逐渐延伸到内部街道,对太平街内居民自发性建造活动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9]。(表2)
  (1)植入新功能。观光者快速增加促进了新的功能空间的产生。居民开始自发在街道公共空间内置入许多景观元素来美化街道,丰富空间层次;街道两边常常被店铺摆上各种吸引人的商品,游客直接在门口消费而不必进到店铺内;有的街道两侧则成了居民的“停车带”。
  (2)延伸旧功能。居民通过自发性建造将个人的生活空间延伸到街道公共空间内,以满足个人生活的需求,使整个历史街区的生活氛围变得浓厚。例如,在紧邻住宅的街道空间堆置私人物件,甚至临时搭建少量杂物间、晾衣架,扩大了居民私人空间的使用面积;在街道公共空间内放置桌椅、搭建雨棚以营造惬意的休憩空间。这些都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延伸与映射,观光者漫步在街区内部时,仿佛能感受到无数的生活碎片喷涌而出。
  2.2.3 点要素——节点景观
  节点是某一区域的重点,它一般是道路交叉口、一层架空空间、小型广场等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空间,通常也是某一区域活力的集中点。(表3)
  (1)并置于街区界面。并置于界面的节点空间一般位于界面外,但是与界面有一定的联系。沿着界面居民可以在室外自行加建休闲场所。
  (2)独立于街区界面。街区建筑密度高,与道路关系密切,很难再置入像现代广场一类的大面积空间,因此节点空间通常为居民自行创建的“微广场”“口袋公园”,并辅以景观装饰。
  (3)连续于架空空间。以原有界面为基础,将空中连廊、架空空间等营建空间连续于整个界面之中,使自建空间景观的界面能够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   3 自发性空间实践有利于历史街区可持续营建
  以往,街区的自发性营建常常被设计师忽视,或因为“侵街”而被城市管理者诟病。但近年有学者研究指出其在营造场所精神、稳定社会文化结构、显现空间特征、传承非遗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基因上都具有积极作用。从太平街居民的实践也可以看出,自发性空间营建可以激发潜在的行为活动,产生新的交流,增添街区活力;可以丰富街区景观,传承非遗文化,较为完整地保护历史街区的文脉;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形成新的休憩交往空间,激发邻里互动交流,增添人情味。自发性空间实践对促进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个城市的长期良性发展,本质上即是城市自组织更新与他组织控制过程的不断博弈与平衡,在这种动态发展变化之后,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可以长期有效运行的城市生活系统[10]。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是通过预先的设定进行宏观的操作,但在使用的过程中,设计无法把控微观层面的细微差异。自发性空间实践基于个体对空间的实际需求,是对设计中的不完善以及宏观层面所无法顾及的微观差异进行的修补,同时通过自发的措施及时对使用上的变动进行适应性调整。因而,自发性营建行为来自对使用环境的回应,是对设计的弥补,有利于历史街区可持续营建。
  4 自发性空间实践运用的建议
  内在关系的协调——自组织与他组织“度”的平衡:
  历史街区的面貌是自组织与他组织不断博弈的动态呈现,不管是何方,如果介入的“度”没有把握好,都不能使历史街区营建可持续,所以要实现两者“度”的平衡:既不完全放手,由居民自发性建造,也不完全由政府专家指令性改造;而是由他组织引领更新的宏观方向,弹性规划,适度“多元化参与式”管控使用者,实现开放的自组织与限制的他组织的平衡优化,使居民有“度”的自发性建造。
  具体来说,从政府专家层面看,针对具有不同级别不同公共性的空间,进行分层导控:对于街区“带要素”严格控制其边界,对于街区“点要素”空间制定改造导则。从居民层面看,成立民众的监督团体,发表意见,参与营建方案的制定,让有建造能力的居民对自己的房屋及景观进行微建造。建造中,要求居民自觉遵循自上而下的导控方针,将自发性营建纳入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设计当中;通过自省的方式反思行为是否符合历史的原真性原则,在此基础上,使居民的自主性发挥到最大程度。
  5 结语
  历史街区景观的可持续营建,应该全面保留其真实的历史遗存,保护构成城市历史风貌的多种因素,应该重视维护既有的街区生活方式,传承居民集體生活的历史记忆,这样才能使历史街区得到合理的保护和长期的发展。不同于城镇化运动浪潮下的城市建筑的雷同,“自发性”是促成街区生活多样性的根本动力,也给予了历史街区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在自组织与他组织之间寻找平衡点,保护、规范、管控城市历史街区内居民的自发性建造活动是历史街区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舒啸.基于自发性空间实践的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1-4.
  [2] 卢健松.自发性建造视野下建筑的地域性[D].北京:清华大学,2009:6-10.
  [3] 王中德,李兴霞,杜春兰.城市街巷空间自发性再设计现象的文化解析[J].中国园林,2018(12):103-106.
  [4] 张帆,邱冰.自发性空间实践:大运河遗产保护研究的盲点——以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样本[J].中国园林,2014(2):22-27.
  [5] 郭谦,李腾.自发性建造公共性——基于复杂适应理论的村落公共空间导控实践[J].小城镇建设,2017(7):107-115.
  [6] 刘玮,胡纹.从“汶川模式”到“芦山模式”——灾后重建的自组织更新方法演进[J].城市规划,2015(9):27-32.
  [7] 张子琪,徐丹华,王竹.浙北工业型村落的自组织与他组织协同更新策略探究[J].华中建筑,2018(1):6-10.
  [8] 李腾.社区自发性建造的公共性及管控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110-112.
  [9] 郝琛.胡同中自发性建造的形态机制解读——以大栅栏片区为例[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2:23-34.
  [10] 黄子云,余翰武.城市街区自发空间的场所精神探寻[J].中外建筑,2011(6):65-67.
  作者简介:邹阳(1984—),女,湖南长沙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环境艺术设计。
  何玮(1975—),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历史建筑保护。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对教育进行反思。一方面,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审美教育的价值,开始重视美育的地位;另一方面,人们努力探索美育和德育完美融合的路径,使美育和德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德育和美育现状的研究和分析,深入剖析影响大学生美育和德育建设的因素。同时从艺术类大学生这一相对特殊的大学生团体出发,研究在教学方式上如何促进德育美育相互融合、创新教学方式,为提高艺术类大学生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己闲暇时间的旅游安排也随之作出了改变,过去所追求的去大型旅游景点游玩的休闲方式已不再满足现在人们的需要,他们更加倾向于到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中去放松自我、体验参与农耕农作的乐趣,这样人们既可以享受到自己亲手采摘的乐趣,又能够在劳动中体验到粮食的来之不易,这种旅游方式的出现在全国掀起了开展农业旅游的热潮。但怎样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农业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成为游客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以“教育+旅游”为模式的研学旅行迅速吸引了旅游学界和教育学界的注意力,成为新兴旅游市场中值得关注的利基市场。南京市研学旅游市场广阔,研学旅游企业在发挥内部资源优势的同时,应该抓住外部政策机遇,在“文旅融合”“教育+旅游”的发展契机下,通过提供多元、优质、个性化的定制旅游产品,做好定制营销,满足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特殊化需求。本文通过对南京市研学旅游企业旅游利基市场
期刊
摘要:纵观戏剧的发展史,戏剧种类的诞生、观念的变革及表现形式上的变化都与科技的发展有着或大或小的关联性。如今,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科技的迅猛发展更是为传统戏剧的推陈出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近几年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在被称为“VR元年”的2016年,虚拟现实对当代的各个文化都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戏剧领域也不例外。虚拟现实是一种可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将“虚拟”引入现实,
期刊
摘要:近30年,中国的先锋戏剧,从一开始的小剧场,到现在走上更大的舞台,全国二三线城市的剧场发展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在戏剧的观赏性和票房产量上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国的先锋戏剧里程碑式的人物——孟京辉。中国的传统戏剧很多都是来自优秀文学作品的改编,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时,全国人民都热衷于观看话剧,迄今为止,中国的戏剧已经发展为极具票房号召力的商业化产业,尤
期刊
摘要:城市形象专题片旨在宣传城市风貌,弘扬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形象。近些年传统城市形象专题片进入了困境,影像思维的同质化与单一的表现手段使得城市形象专题片越来越无趣。这些套路式的专题片难以激发观众的观赏兴趣、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如何架构城市形象的影像、优化作品的传播效果,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融媒体;城市形象;影像架構;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J95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日新月异,抖音、微博、微信等平台媒体层出不穷,城市形象传播也发生改变。过去城市形象传播主要依靠传统媒体,如今开始转向以新媒体为主,媒介的变革对城市形象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冲击。新媒体成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途径,并以其交互性、多元性等特征重构了城市形象的传播方式。然而,新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上也存在缺陷与不足,这就需要政府、媒体、公众共同努力,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期刊
摘要:对国内六个地区高等学校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现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创意设计类成果转化主要存在创意设计类成果的含金量、转化率和社会经济效益偏低等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促进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走向纵深发展,应着力加强与加快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与构建更为完善的转化机制与理论模型,保护与鼓励高校教师探索更多创新创意成果,同时打造服务于各方利益主体的互联网
期刊
摘要:儿童始终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一类特殊群体。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有运用恰当有效的方式方法,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作为一种有效抚平服务对象心理创伤和解决其他问题的特殊手段,艺术治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因此,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A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例,分析艺术治疗法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可及性和发挥的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艺术治疗法作用于儿童社会工作的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艺术
期刊
摘要:2019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剑桥威尔士文学史》,首次系统全面地对威尔士文学作了详尽的调查研究,不仅填补了威尔士文学研究资料缺失的空白,而且为威尔士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本支撑。它跨越千年、内容翔实、波澜壮阔,不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史研究巨著,还堪称威尔士重要的文化史、社会史、政治史与学术史研究大作。本书打破一般文学史作品中正典文学的传统经验,不拘一格,聚焦宏大主题“威尔士性”,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