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坝春耕

来源 :赤水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1525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经风尘仆仆的旅途,于“车怠马烦”、不胜困惫之际,我终于又投入永别半个世纪的镇雄平坝。这块袖珍状的滇东北高原小盆地,与我的出生地郭家河一衣带水,联袂双姝。从某种意义讲,她同样是我的故乡——因为我对她的感情同生我养我的郭家河一般深厚,尤其郭家河水本就来源于平坝,平坝人与郭家河人才叫名副其实的“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良田共灌溉,人畜同饮水,总之,我为有着两个同胞共乳的故乡自慰。在滇东北重镇、镇雄为数众多的风物胜景中,平坝的锦秀山水历来就引人入胜,有的则堪称一花独放,比如其中的“平坝春耕”。
  在清人叶如春咏平坝春耕的作品中,为后人留下了这样的诗句:雨暖烟晴看杏薄,平畴叱犊笠蓑俱。不须布谷声催急,早绘豳风一画图。诗中再现了明丽迷人的平坝春耕景象,文质并茂,成为传颂千古的佳句。
  在我儿时的眼中,平坝春耕直如人间仙境,或似世外桃源,这方不大的水土上的自然风物与人文景观均不可多得,令人流连神往。
  前面说过,郭家水来源于平坝,平坝这段河流又不叫平坝河,而是什么“岳家河”、“杨家河”,这也有迹可寻,便是平坝一岸岳姓人家居多,下段的山根大都姓杨,所以倒非附会;奇怪的是我的故乡这截河水叫做郭家河有些名不副实,因我们郭家河上千户人家没有一郭之姓,除余姓占绝大多数外,杂姓有姓胡、姓陈、姓刘的,惟独没听说谁家姓郭。为此,今番返回家园,我特地请教比我年长及见多识广的父老族人,回答是肯定的:郭家河没姓郭的,也许就为这,乡人们有把郭家河叫成“果家河”的,这一来,难免更加的玄乎了。
  从郭家河上镇雄县城,平坝是必经之地,而我在故乡生活的十余载光阴中,不知留下了多少足迹于平坝!
  想当年,一次次迈着幼稚而兴奋的步履,离开家门,带着慈母的叮嘱,趟过“郭家河水”,沿垂柳依依的岸道往县城而去,经过峰岩如切,水势湍急,足以让人丧魂失魄的“倒马坎”,再前行数里,便到了两岸峭壁陡立,河水穿空而过的石关,也便进入平坝境内。平坝这条河流,曾经造成过数不清的洪涝灾害,令平坝百姓吃尽了苦头。传说中的天神罗英秀才,受天帝的委派降临下界。见坝子里一片汪洋,田园荒废,黎民遭殃,他一时怒火填膺,挥动手中宝剑把一整座山岩从中劈成两半,洪水冲关而出,从而结束了平坝千百年的水灾。也即以石关为起点,开始一处处觅寻、观赏“平坝十景”。越过石关的坝道上,有一座石桥,岁月流逝,原来的巨石板已被人踩马踏折磨得光滑平整,但上面那几朵莲花状的足印,却反而更加清晰可爱,这便是观看菩萨下凡时留下的脚迹,接着是奇妙已极的“水走水上过”、“五步三洞桥”,右手山上由小山包形成的二十四个蚂蚱跳下山,老远望去,栩栩如生。坝一侧正中的主峰际天,近巅部位有个巨大的灶孔,其顶端是灶口,传说是罗英成仙前在此作爨,某日,他上京赶考,归来饭尚未熟,他一气之下,将一口大锅踢飞至对山顶上,造成对山峰巅形似一口倒盖的锅。就在此“锅盖山”的前面,有一座石笋般兀自孤立的石柱,便是被远近人们称道的“祭马桩”,是罗英秀才拴马的石柱子。可见这位天神有多么大的能耐!他那匹马无疑是龙驹。十景中压台戏是“平坝春耕”。在被平坝百姓视为贵显宠渥的罗英秀才的业绩中,平坝春耕之佳景无疑出自他斩关泄洪,造就良田万顷的硕果。
  今次平坝之行,是由于道路泥泞带来的意外收获。在扫罢父墓返回吴家屯之际,汽车司机畏于原路的稀烂凶险,犹豫不定。正好有一位同行来自平坝,劝我们经平坝翻小丫口由泼机到吴家屯。我本来就想看儿时经历过的平坝美景,此议正中下怀。除平坝春耕由平坝夏蓐所代替外,所有景物一切如故。我边行边向同行的诸亲六戚进行讲解,特别是那座留有观看足印的石桥及祭马桩,让人们觉得实在稀罕,尤其是我这名既好奇又聪明的人,九岁的外孙王思尧,对祭马桩及诸景颇露流连。
  全坝一片翠绿,少数稻谷已打苞,从眼前如诗如画的风物中,可以想象得到昔年烟雨濛濛,布谷声声,斗笠蓑衣,山明水秀的桃花源般的胜景。
  我的平坝乡亲们对大自然所赐予种种爱如生命;无丝毫毁损破坏,连同农舍民居也同我儿时所见一模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习俗也视为农耕文化保持着。在赞叹景仰之余,我不由心生一分祝愿:祝愿平坝乡亲们也能在维护真善美的同时追随时代步伐,把日子过得更好些……
其他文献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人慨叹光阴苦短,匆匆数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我们,不舍昼夜地寄生于柴米油盐,追名逐利的缝隙中,在“淘金”的路上,大自然中许多美好的风景正被欲望一点一滴地挤兑殆尽,我想,这样的人生,即便你腰缠万贯,富可敌国,那最后也是很遗憾的。为名无过,为利也无错,但是,当我们在不停地跨越欲望的沟壑时,如果能抽出些许时间,走进自然,亲近大地,听听清风鸣蝉,看看高山流水,去野地里走走,
期刊
之一    火焰施治于人 一下子  释放出那么多鲜活的精灵  盘旋于时代与尘雾之上  感天泣神 袅娜而图腾    物以类聚的种子与造型  谜一样的踪迹与结局  聚合成水 却比水醇厚  比水飘逸 激活血脉里隐匿的    风暴 挽留住泥土与锋芒  在岁月深处 苦难的突围  款待过程 过程中每一缕清香    品味造化的迷津 生动的咽喉  或放歌或悲泣 抚触浩渺苍穹 
期刊
一   堂屋中间竖起一根碗口粗的柱子,柱子的顶端绑上几根竹枝,象征那是树。柱子中部与人高处,挂了一面大鼓。那鼓,没有学校仪仗队里娃娃们敲的白皮鼓华丽秀气,没有城里扭秧歌打广告的婆婆大娘打的红腰鼓鼓轻便新潮。那鼓的鼓身是一截青钢木,要两人才抱得过来,它原本泛白的表皮已被岁月敲打得白而转黄,黄中透着暗红或黑紫。那鼓面,是两张油黑的大牛皮,被两排纽扣大的铁钉钉在鼓身上,那鼓面正中经常被敲打的地方,油黑
期刊
1    家具厂厂长到工棚里来通知开会的时候,看到正在干活的工人寥寥无几,偌大的工棚里乱糟糟的,工友们的马凳横一条竖一条地放着,地上的刨花好久没打扫了。厂长老朱知道负责打扫工棚的老许这段时间在闹情绪,有心想去说老许几句,但又想着厂里都好久没给老许开工资了,说起来还是不能怪人家老许,人家大老远的从乡下来到厂里,看厂都看了一二十年了,说起来还不是为了每个月那几十元钱。以前家具厂兴旺的时候,倒是从来没拖
期刊
每当春风送暖、燕语呢喃的季节,阳台上的,公园里的,漫山遍野的花朵,联翩开得热烈奔放,万紫千红,芬芳鲜艳,此时,我常常赞美花朵。  每当金风送爽、桂子飘香的时节,苹果、柿子、大黄梨的果实,上上下下,憨憨实实,坠满枝头,一望令人心醉,此时,我又由衷歌颂果实。  可是,我每次下乡,一路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各种各样的绿叶,那山坡上萧萧絮语的竹叶,那溪边随风摇曳的柳叶,那形如扇的棕叶……于是,我欣赏着山村
期刊
古今中外,孤独是永恒的文学主题之一。孤独是一种状态,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我。孤独是一种感觉,是心累乃至心死的必然产物。孤独者是思想者,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能让自己心如止水,都能自得其乐。真正的孤独是高贵的,孤独感无处不在。从古至今,诞生了英国的《鲁滨逊漂流记》、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美国的《红字》、西班牙的《堂吉诃德》、奥地利的《城堡》等众多长篇小说名著。而
期刊
风筝在飞    那人死了。  听说在暗夜里摔伤后,就在家静养。没几日,抵不过疼痛,也或许是那一跤真是会要命的,于是,无声息地,就死在了那黑魆魆的床上。  虽是初夏,气温不低。不过,那床该是冰冷的。他没妻子、没孩子,没谁会给他一些温暖的。他有邻居、有侄子,可,没谁会希望他长久地活着的,主要是他已垂垂老焉。也许,他早该死了的。自从多年多年前他年轻的时候,自从他新婚不久的妻子死后,自从他在妻坟头哭泣了几
期刊
亲爱的儿子:  当我用一指禅在敲击键盘的时候,我就想起手机短信上流行的《唐僧的家书》:“亲爱的悟空,我这封信写得很慢,知道你读得很慢……”老了,我觉出心与这个世界的某种距离。  窗外正飞舞着漫天雪花,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所有东西都因为冰雪的遮掩而变得格外美丽。走到街上的匆匆行人瞬间就变成了雪人.......我想起了你上小学一年级的那年冬天,我们在老家堆雪人,那高兴劲就别提了,你知道的。  很多年不
期刊
在我写下第一个字的时候,我已忽略了这篇文字所能传达出的是不是我内心深处的某种感悟。其实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我要的仅仅是灵魂在那一瞬间得到的平静和颤栗,幸福和感伤。它们是我若水般流动的生命中时隐时现的光亮,我从不祈求它能带我重临激情的峰巅:唱惊心动魄的歌,跳飘然若仙的舞蹈。我只需要在一种平静的叙述中感受到一种本真的生活状态,从而提醒自己:我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活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    一    
期刊
很早就知道花山,多次到过花山,多次采访过花山,走过花山的大部分乡村,用记者的眼光审视过花山,认真阅读过花山,用镜头和笔头展现过花山,因此,自认为了解花山,读懂了花山。但是,这次到花山采风,再次面对花山,再次审视花山,我才发现自己没有完全了解花山、读懂花山,才明白花山是一本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的名著。  小时候,听说书的说:“牛场花山好坪子,专出洋芋和荞子,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老婆坐月子。”那时,花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