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例女童尖锐湿疣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ca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尖锐湿疣女童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

方法

门诊收集12岁以下女性尖锐湿疣患者,采用问卷调查法询问病史并体检,PCR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采用描述性统计法统计高危因素、皮损情况、HPV检查结果,记录激光和光动力治疗次数等信息。

结果

共收集51例12岁以下女童尖锐湿疣,年龄和病程[MP25~P75)]分别为3(2~5)岁、6(4~8)个月。其中,29例(56.9%)居住在城镇或郊区,16例(31.4%)在农村。2例患儿父母有明确的HPV感染史,12例(23.6%)平时常穿开裆裤,24例(47%)平素经常在服务场所洗浴,仅1例有明确的被性侵史。39例(76.5%)以肛周皮损为主,大菜花状皮损均发生在肛周。35例接受脱落细胞HPV检测,阳性率71.4%,阳性者全部为低危型(6/11型)。治疗过程中5例失访,剩余46例激光治疗次数中位数为2(P25~P75,1~4)次,光动力治疗次数中位数为3(P25~P75,3~4)次。治疗期[MP25~P75)]为4(2~6)个月,5例失访,其余46例均治愈,治愈率90.2%。

结论

女童尖锐湿疣感染源可能以环境为主,最易累及肛周。激光和光动力治疗预后良好。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肺电阻抗成像法评价肺复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早期肺通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30例,性别不限,年龄30~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28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5):对照组(C组)和肺复张组(R组)。R组在气腹建立后5 min和气腹结束时进行手法肺复张,复张压力30 mmHg,持续30 s。于麻醉诱导前和气管拔管后实施肺电阻抗成像监测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趋化因子配体(CXCL)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HBMEC分为4组,分别加入用细胞培养液稀释的有活性的梅毒螺旋体、灭活的梅毒螺旋体、脂多糖和细胞培养液(梅毒螺旋体组、灭活梅毒螺旋体组、脂多糖组和空白对照组)刺激6、12、24 h,用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细胞中CXCL6、CXCL8和CXCL10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利用Trans
目的分离培养广东地区梅毒螺旋体(Tp)临床株(GD1)并探讨其与Nichols标准株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nsSNPs)的差异。方法从广东地区1例硬下疳患者皮损中分离出GD1,在兔睾丸中连续传代培养。暗视野显微镜、TP0548基因PCR、测序和基因分型多重验证传代情况。泛影葡胺梯度离心法分离兔组织并浓缩GD1。测序验证TP0443和TP0584基因nsSNPs位点。结果本研究分离培养出的GD1株为
目的评估Burnet研究所自制的IgA快速检测试剂(POC)对早期梅毒的诊断性能。方法利用性病中心参比实验室库存的455份血清标本进行梅毒IgA-POC应用性评估,标本根据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IgM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gM-ELISA)结果分为未感染组、既往感染组和早期现症组。对3组标本进行IgA-POC盲样检测,评估其对现症梅毒的诊断能力。结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Tp)体外诱导巨噬细胞分泌的外泌体特征及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水平的影响。方法自雄兔睾丸分离Tp。将人单核巨噬细胞(THP-1)诱导为巨噬细胞后,分为实验组(Tp刺激)和对照组(不用Tp刺激),12 h后继续培养48 h,收集巨噬细胞外泌体悬液,利用差速离心法和膜亲和试剂盒提取外泌体,运用透射电镜、Western印迹鉴定外泌体,Nanoparticle trac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penA、mtrR基因突变在淋球菌对头孢曲松耐药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选取淋球菌标准菌株(ATCC-49226)、临床头孢曲松敏感菌株(2012-4052、2012-15361)及低敏菌株(2012-5616),体外次抑菌浓度诱导对头孢曲松耐药,提取诱导前原代菌株及诱导后子代耐药菌株的DNA,对penA和mtrR基因进行扩增与测序。结果菌株2012-5616和ATCC-49226分别在诱导至第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