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意象演化及其教育影响

来源 :教育研究与实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_2036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的秘密意象是指成人对儿童身上隐藏秘密的一种观念建构,这一意象深刻影响着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在逻辑上,童年的秘密意象与自然的秘密意象是同构的,童年与自然均为有待揭开面纱的隐秘对象.在历史上,卢梭的儿童发现确立了童年的秘密意象,构成现代教育的重要起源.儿科学、心理学等科学研究一方面强化了童年的秘密意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对童年的揭秘与祛魅,也导致了童年的秘密意象之异化以及儿童的消失,教育由此陷入机械的塑造式教育困境.因此,当下教育需要重构童年的秘密意象,从塑造式教育转向交往式教育,成人要承认、尊重儿童的他性,承担起对儿童的回应和责任,以此重新发现儿童.
其他文献
本文从时间可供性的理论出发探讨数字技术对新闻业的影响,从新闻生产、发布与消费三个环节,提出现时性、回溯性、准备性、现场性、即逝性、重复性、共时性、多媒体性、互嵌性九种新闻时间可供性,并结合学界研究发现和媒体实践案例对其具体表现进行阐释.借此,本文试图拓展数字化环境下新闻转型研究的新的理论资源,搭建一个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研究框架,亟待后续经验和实证研究的推进.
现代医学将疾病视为一种生物性的肌体紊乱现象,社会建构理论却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认知视为一种社会性和制度性的产物.大众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向公众传递特定时期的主导性疾病观,从而影响人们对疾病的认知与想象.本文采取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人民日报》建国以来关于肺结核报道的文本分析,考察这一慢性传染病在官方话语中的变迁.研究认为,与麻风病、艾滋病等长期蒙受道德污名的疾病相比,肺结棱病在我国的主流话语中长期被视为一种“贫穷的疾病”而与“人民的苦难”相连;在医学政治化的整体建构下,肺结核病这一具有特殊政治意涵的“
通过整理2015-2019年度554家创业板制造业上市企业相关数据,运用Excel和stata 16.0对高层管理者人力资本和企业多元化投资战略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创业板制造业企业高管的职业背景对于企业多元化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创业板制造业企业高管的学历背景对于企业多元化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创业板制造业企业同样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实证研究表明这种第一大股东所占企业股权份额越多,越对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有抑制作用.创业板中上市的国有制造业企业过少,所以本文的研究缺乏一定的普适性,但对于制造业企业多元化来说具有
期刊
脆弱性存在于人类图景中,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真实生活和德性的自觉意识,是命运、人性和道德特质的表达.教育之所以关怀脆弱性,正是基于对人性、德性和教育自身的思索.当代求强逐大的教育将脆弱性视为必须除去的恶或障碍,通过现代教育机制——技术主义、竞争主义和量化管理——祛除脆弱性的恐惧,实现所谓的工具化、功利化、外在化的强大.反讽的是,它随之产生了全面计划的崇拜、卓越性的焦虑以及工具理性的骄横.教育需要认真对待脆弱性,这意味教育对人性、德性和个体心灵自由的保护.
新闻记者与报馆老板之间在职业理念和身份认同上既有互斥性又有相容性,在组织任务和工作实践上既有冲突性又有互依性.作为“伦理情谊化组织”的民国报馆,则使记者和老板注重提挈其情,督责其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对话、互适和互构,有力地纾解了其冲突之弊,增益了其合作之利.
社交机器人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交网络中,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准社会交往行为会让人变得更孤独吗?本文研究准社会交往、媒介依赖如何对孤独感产生影响.采集并分析微软小冰用户数据(N=2886)的结果显示:媒介依赖在准社会交往和孤独感之间有显著的遮掩效应.在准社会交往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社交机器人用户的准社会交往程度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均是负向影响,但通过媒介依赖路径后的效应是显著正向影响,正向影响远大于负向影响,遮掩效应显著,即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准社会交往程度越高,越会对社交机器人产生媒介依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迎来开市.从宣布设立到实现开市75天内完成,这是中国资本市场,乃至全球资本市场中从提出设立到正式开市最快的交易所.在这“北交所速度”的背后,充分体现出了中国特色资本市场此轮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性与效率,以及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急迫性.
期刊
国人熟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教师作为传道者角色却在教育理论话语中隐而不彰.这一现象的出现虽有时代的“合理性”,却折射出教育存在的这些根本性问题:教育中“道通”思路不彰;伦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疏离;培育道德人格缺乏整体性.新时代育人的新要求呼吁教师传道者角色“回归”:教育需要从“道”再出发,建构一个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教育相结合的总体性的理念与思路,以统合教育资源、统领教育旨向;“三全育人”需要“道通”思路,以使教育者明了整全意义上的教育目的 以及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形成教育合力以实现教育的本真价
学校教育中的时间并非仅有“钟表时间”这一种形态.个体感受的“心理时间”、存在于社会结构和社会交往中的“社会时间”、伴随互联网的广泛使用而出现的“虚拟时间”,都是学校教育实践中时间的应然存在形态.然而钟表时间在学校教育中的垄断地位,不仅使其自身逐渐被资源化,沦为追求教学投入产出效率的资源要素,而且抑制学生的心理时间、侵占师生的社会时间、同化虚拟时间.揭开钟表时间的幕布,反思其对学校多重时间形态的异化机制,还学校时光以自然和真实,可为探究教育问题的时间根源提供启示.
精神是个人通过与更大世界建立联系而获得的整全感,这种整全感趋向于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寻求,对于个体发展具有始源性与终极性意义.精神教育是唤醒人的心智向伟大事物敞开的教育,以心智教育作为中介,强调个体精神经由体验而建构.精神教育具有唤醒平凡人性的高贵、解放心智、安顿心灵的重要价值.精神教育以精神自由和精神共同体的营造为条件.精神教育的实施主要围绕着对于伟大事物的顿悟式发现、交互性理解、个人化表达与具身式融合而进行,其具体方法为隐喻与象征、对话与重演、想象与创造、沉思与静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