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四类”课程问题与有效对策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esoft_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中职校专业教学主要包括日常的专业教学(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课外技能兴趣小组辅导教学;国家、省、市技能大赛集训教学;单招高考专业教学(高职升学教学)。目前现状是不少中职校四种课程教学方式呈现“四张皮”,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统筹性、融合性。本文针对当前中职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四性问题”,提出中职校课程多元整合理念,并探讨解决课程设置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中职校;课程;问题;多元整合理念;对策
  作者简介:周如俊(1967-),江苏涟水人,男,本科。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机器人离线编程与职业教育管理。方四清(1966-),男,本科。江苏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2011年度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中职校课程多元化有效整合的案例研究——以连云港为例》(课题批准号:2010059)的研究成果。主持人:周如俊。
  一、中职校“四类”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1.课程体系缺乏“融合性”
  中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主要包括日常教学(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课外技能兴趣小组辅导教学;国家、省、市技能大赛集训教学(车工、装配钳工、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电气安装与维修等);单招高考专业教学(语数外;专业综合理论:机械基础、电工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机械制图、电子技术基础;专业技能:车工、钳工、电工等技能)。上述“四类课程”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必备的公共基础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是中职日常的专业教学基础,课外技能兴趣小组辅导是桥梁,技能教学与训练是核心,技能大赛是技能教学与训练的强化与综合,单招高考是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教育的需要,其教学是中职日常教学的升华。目前现状是不少中职校四种教学方式呈现“四张皮”,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统筹性、融合性。
  2.课程定位出现“功利性”
  当前一些中职校为降低专业理论的教学要求,加大技能的培训力度,片面强调“就业教育”,实施所谓的为用人单位量身定做急需人才的“订单培养”,仅重视维修电工、装配钳工等职业资格考证教学。这样一来,虽然使学生与企业实现了较好对接,但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缺失。其后果是长期单一、机械的“制器”技能训练,熄灭了学生的创造性火花,导致了学生技能单一,学生现在是就业者,未来却可能是失业者,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
  3.课程实施走向“唯赛性”
  中职校有时为了迎接省市技能大赛,从一年级开始便将部分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选入兴趣小组,这些学生基本不进课堂,专业理论知识、文化基础知识知之甚少,只是在实习场所按大赛的应知应会强化技能训练,实施“唯赛”教学。中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必须满足职业变动的需要,还必须满足个性发展的就业需要和实现人本性目标的个性需求。不仅培养学生基本的岗位职业技能(学生具备岗位就业的“看家本领”)——“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在专业技能之外的职业素质(人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及职业通用能力(沟通表达、协调合作、学习创新、适应控制、分析应对等综合表现能力)——“软技能”。
  4.课程衔接偏向“应试性”
  对口升学是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但是当前一些中职校“对口升学”开始变形变质,使职业教育发展为“应试教育”的又一模式。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呈现应试性。不是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而是根据升学需要随意压缩或减少大纲和计划规定的必开课程。二是教学失去职业性。重文化、轻专业,重专业理论、轻专业技能,使中职校的教学本末倒置。三是教学实施出现重复性。有的对口升学班随意延长考试科目教学时间,有些考试科目为了能考得好成绩反复教、反复学,造成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四是教学重心失衡。有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对口升学率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导致中职校无论是在财力、物力,以及人力上,调动大量的“精兵强将”组建对口高考强化班。这些做法都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向。
  二、中职校课程设置的有效对策
  所谓多元整合课程,就是中职校要以课程生存观、发展观、基础观、能力观、质量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整合主线,以岗位需求为整合依据,以工作过程为整合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整合框架,重新排列组合课程各要素、各成分、各组成部分的方式,有效处理课程的“职业活动发展”“学科知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和“学习动机发展”逻辑顺序关系,重构专业、学业、职业、就业和创业,实现“五业贯通”,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多元化、整合化、系统化课程(如图1所示)。以此多元课程整合观,对上述中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四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1.课程体系的多元整合策略
  即课程突出“三向多元”整合:培养目标多元——以就业为导向,能实现人的升学职业成长;课程类别多元——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方法多元——构建融“成长、就业、升学”于“教、兴、赛、考”“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即“一三三四模式”。其中“一”,即“一个核心”。以培养学生专业水平的日常教学为核心、兼顾课外技能兴趣辅导小组训练、组织“赛考”能力训练,实现课程的分层化、融合化、综合化。日常教学中公共基础课突出其知识层、能力层,和素质层的整合,在知识层上培养现代人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素养;在能力层上侧重培养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潜在智能;在素质层上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能力内化形成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课程突出其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融合,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核心能力为导向,呈现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让学生具有生存的能力、发展的潜力。第一个“三”,即“三类课程”:“日常专业课程”“技能辅导课程”“赛考发展教学”。第二个“三”,即“三大支撑”:双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建设。“四”,即“四套机制”:技能教学整合训练机制、赛考集训整合机制、四位一体课程评价机制和学习激励机制。   2.课程结构的多元整合策略
  即课程实施跨界整合[1]。在学习内容,必须寻求知识和技能的跨界整合;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寻求理论与实践的跨界整合;在培养模式上,必须寻求学校与企业的跨界整合;在办学目标上,必须寻求就业与发展的跨界整合。为此中职校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对源自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的课程设置的多元课程结构整合[2](如图3所示)。一是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来整合课程结构;二是在课程模式构建上,以处理好基础理论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综合实践教育三者的关系来整合课程结构;三是在课程计划上,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打破学科界线来整合课程结构;四是在课程体系上,以变应变(建立新技术、新工艺的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来整合课程结构;五是在课程组合方式上,以职业功能、职业资格和职业活动、工作过程、工作实践为导向,课程间整合形成模块,课程内实现知识、技能、态度整合,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不再割裂,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不再隔离,就业与升学不再隔离,从而既保留其基础性特征,又凸显中职课程的职业教育特色。
  3.课程内容的多元整合策略
  即课程内容分为四个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模块和单招升学模块。其中职业基础模块,包括公共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突出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公共文化基础课重点培养现代社会对学生所要求的最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课培养专业必备的职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职业基础模块是以大类专业的“够用”为原则;职业技能模块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其设置体现本专业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课程内容切合学生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项目课程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出发,组建系列学习项目,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融入课程中,每一项目体现该专业的主要技能要求,完成一个项目,掌握相关技能,可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职业拓展模块,根据技能大赛要求确定内容,与相应高级工或技师要求的应知应会相适应;高职(单招)升学模块,即考虑单招考纲的综合理论与技能实践。各个专业设置核心专业课程及该专业3-4个技能项目对学生进行考核,理论考核的难度较普通中职生要大。四个模块循序渐进、相辅相成、融合渗透,职业基础模块与职业技能模块每个学生必学,以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通过两个模块的学习后能熟练掌握数种技能,较好地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也利于自身的发展;兴趣小组与技能大赛需加设职业拓展模块,前者在中级工与高级工应知应会要求之间,后者在高级工与技师之间;单招学生需加设单招升学模块,学生牢固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及专业理论与技能,为高校输送合格人才。
  4.课程实施的多元整合策略
  即课程实施“学习领域”的课程构建,采用“主导型问题方法”,构建系列学习“主题”序列,实现两次“创新转换”。一是行动领域(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到确定课程内容)“通用化”处理,向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学习领域)转变;二是从学习领域(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的、学生行动导向的、知识按照工作任务重构的、职业能力逐渐提升的学习内容)“教学化”处理,向“学习情境”转化,便于教学开展。两次“转换”要关注五个方向[3]:项目驱动转化学习领域普适化、职业能力培养迁移化、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项目知识模块重构化、学习情境构成学习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递进化、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到典型学习领域设计情景化。从而探索知识、技能、态度三要素中各个成分的多重、多种综合,形成现代职教课程能力培养要素(专业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实施“六个融合”:课程内容与真实项目相融;实训环境与职场环境相融;技术专家与教学能师共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互融,评价体系与职业标准接触;课程改革与技术服务兼容。例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在知识领域要实现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融合、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融合、基础知识强化与专门知识专化融合;课程在技能领域,要实现智力技能的训练与熟练性再生技能训练相融合;课程在态度领域要实现“7S”职业素养融合: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安全(Safety)、节约(Saving)、素养(Shitsuke)。
  参考文献:
  [1]张健.职业教育的跨界品格[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1(9)
  [2]雍照章.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项目课程体系开发技术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3]周如俊.哲学视域下对中职校课改中“五个融合”的审视[J].职教通讯,2011(9)
  文摘
  文明礼仪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应有之义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一、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观念文化的重要内容
  学校观念文化建设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以正统的主流意识和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从灵魂深处影响学校师生的思想情感,规范师生的道德行为和言谈举止。加强学校的观念文化建设,就其实质来说,是要加强包括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文明礼仪教育在内的德育工作。
  二、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制度文化的基本要素
  学校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不论哪种制度的执行,文明礼仪教育都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只要有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就一定有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
  三、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直接实践
  行为文化是校园的“活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晴雨表”,更是学校文化的折射。它是师生在学校学习、工作、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模式和文化品位,是学校办学精神、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映,其中教风、学风、校风是学校行为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学校行为文化的建设,就是对文明礼仪教育行为的实践。
  (余绍龙、黄文辉 《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第7期)
其他文献
1993年9月,还没完全褪去一身“学生气”的我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班主任。平凡的工作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迷茫与困惑,而我始终秉承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巧搭舞台,与学生共同成長。  一、班级工作人人制,搭建自我管理的舞台,让学生肩负责任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赶快情有很多,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如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班主任必然陷于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立德树人已成为教育的根本。美术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从多方面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美术教学 立德树人 道德 策略  一、什么是立德树人  “立德”源于《左传》,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的提升;“树人”源于《管子》
摘要:本文围绕巧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氛围;巧用信息技术,体会学习乐趣;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巧用信息技术,点亮听障数学课堂,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特殊学校 数学课堂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多帮助。在教育领域,教师巧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不仅如此,在特殊教育领域
摘要:线上调查和线下现象显示,中学生对瘟疫知識的认识存在盲区。基于此,本文结合历史、政治、美术和语文教学互相融合的策略,探讨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并在课堂上突出历史、政治、美术等学科的特点,以期达到彼此促进、相互融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瘟疫 学科 融合教育  一、疫情期间调查所得  疫情期间,为了帮助学生正确防疫,也为了高效地开展网课,在线上授课时,笔者联合学校其他教师进行了一次《瘟疫知
摘要:本文围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理论的内涵,分析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针对如何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理论指导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内涵,为了更好地提升育人成效,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目标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来创新教学方式。近年来,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理论在教学领域的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战略思考    最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小组办公室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作为深入调研专题并公开征求意见。具有以下意义:(一)“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机制问题,是制度性命题。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职业教育大发展才有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问题;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二)“将职业教育吸引力明显提高”作
摘要:化学作为中学的必学科目,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规律。但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学生在化学学习时存在一定难度,想要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能力,就必须积极采取措施,降低学生化学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中学生 化学 学习 难度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中学生化学学习难度较大,部分学生会因此而产生厌学心理。影响学生化学学习效果的因素包含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不同的因素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职院校教学制度正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在高等教育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将会承担继承和宣扬中职优秀传统文学的任务和责任。  关键词:中职 汉语言文学 现状 对策  在当前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中职生的学习能力和普通高校生有着一定的差距,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难免力不从心,这就要求教师及
为促进全省示范校建设规范、高效、健康地推进,2011年8月12日,江苏省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启动会在镇江召开,会上成立了“江苏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协作会”。此协作会的建立,标志着我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进入一个协作互动、共创共赢的新境界。  一、着眼发展,追求共赢  江苏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协作会是省内相关学校自发成
江海腹地,沃野平畴。如皋——这座历史古城宛若一位岁月老人,栉风沐雨,穿越沧桑,悠然而来。这里被奉为金皋之地,商贾云集;这里被称作龙图仙源,福禄寿全;这里有世人熟知“云头雨足美人腰”的独特风韵。书墨雉水,崇文重教。在如皋,职业教育更有着辉煌的历史。早在清末民初,沙元炳、潘荫东、周荫堂等教育先贤。倾注心力发展如皋的职业教育。1916年全县已办起职业学校及各种职业补习班24所,被当时的江苏省省长誉为全省